分享

刘柠:用文学来形容东京的调子再恰当不过

 真友书屋 2016-03-21

摘要ID:ipress  

文学有雅俗之分,更有色调的温差,有的幽雅节制,甚至不无寡淡,像极了京都的枯山水;而有的却活色生香,甚至相当生猛。萝卜白菜,见仁见智,完全因人而异。


当我说东京是文学之都时候,并不仅仅是说那座城市曾经辈出过多少文豪、诗人和作家,而是说那座城市,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随笔和日本酒的气味!虽然日本颇有几个富于文学情调的城市(如京都、奈良、金泽等),但从江户脱胎而来的东京仍然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

东京在明治元年(1868年)7月17日成为新都之前,称为江户,意为河川入海之门户:汩汩流过关东平原的利根川、荒川(隅田川)、多摩川等河流,经东京湾入海;流经市区的河流,有神田川、日本桥川(平川)、江户川、浅草川、墨田川、深川等,数不胜数;更有许多河川,在历次城市化进程中,随着首都的扩建,从地面消失,成为地下河。所以,东京是名副其实的“水都”。大抵河多桥众,从来是一个城市浪漫的标志。在这个指标上,东京当仁不让:打开交通图,以“川”和“桥”命名的地名、车站令人目不暇给,且多与文人相关。

隅田川、日本桥、京桥之于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和永井荷风,正如上野、本乡、神田之于森鸥外、夏目漱石和田山花袋。据野田宇太郎在《东京文学散步》中考证,著名医师、剧作家木下杢太郎曾参与关东大地震后的帝都重建计划,并亲自设计了东京站附近的跨线铁路桥八重洲桥。当时主导复兴计划的是东京市长后藤新平,在修建新桥时,出于美学上的考虑,公开征求文化人的意见——木下方案便应运而生。木下的设计以西班牙古典主义建筑为摹本,同时融入了传统江户建筑的要素,是大正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被野田誉为“我国文化史上,与现代艺术最有因缘的桥”。(战后,因东京站的大规模扩建,该桥被拆除)诸如此类的文化遗迹,在东京比比皆是。稍不留神,便会遭遇文化冲击:它可能是一座雕像、一幢宅邸,或者一座纪念馆;也可能是一棵树、一块店幌,或者一方墓碑。但只要它不经意间闯入了你的视野,你不可能不为之伫足。


▲ 日本著名摄影家加纳典明,为本文作者在摄影集上签名


因此,日本有太多迷恋散步的作家,也产生了世界第一的散步文学,如永井荷风的《隅田川》、《深川的散步》,佐藤春夫的《美丽的城》(即『美しい町』),谷崎润一郎的《屋脊后面的散步者》(即『屋根裏の散歩者』)等等,不一而足。上述野田宇太郎所著《东京文学散步》,煌煌七卷,记录了从明治年间到昭和中期,几代作家对东京的生死眷恋。川本三郎在写真随笔集《各有各的东京》(即『それぞれの東京 昭和の町に生きた作家たち』)中,让二十三位作家、画家、导演登场,讲述他们对东京,不,具体地说是对首都圈内某个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小镇的浓浓乡愁。在白纸上把那些镇子的地名连缀起来,便是一幅东京地图,从山手到下町,从“盛场”到“恶所”,沿中央线一路向西,直到郊外的荻窪、武藏野……作家的笔调温暖,有种穿越时空、超越性别的力量,直抵人的内心。如他写向田邦子:

与现在的女生相比,昭和时代的女学生要不自由得多,被道德所束缚,也许很“憋屈”。但惟其不自由,她们更珍视日常的生活。正如恋爱,常常越是受制约,便越发纯化似的,那时的女生正因为不自由,才更看重梦与憧憬。也许,向田邦子所爱惜的,正是彼时的“不自由”。

即使在东洋女流作家中,向田也属于对性有洁癖之人。其在保险公司工作的父亲深知女儿的性格,倍加呵护。有时在家中待客,酒过三巡,那些酒品不济的主儿便开始唱起来,哼那种男人之间彼此会意的小曲。歌词快到比较“那个”的桥段时,既无法扫客人的兴,又不愿让待在茶间的女儿听到的父亲,便会突然站起来,高举双手,故意大着嗓门喊“万岁!万岁!”……父女情深,跃然于纸。


▲ 本文作者(中)与日本作家友人夫妇在俯瞰“叮叮电车”的阳台上小酌


用文学来形容东京的调子,真是再恰当不过。因为文学有雅俗之分,更有色调的温差,有的幽雅节制,甚至不无寡淡,像极了京都的枯山水;而有的却活色生香,甚至相当生猛。萝卜白菜,见仁见智,完全因人而异。文艺评论家福田和也独钟黄昏的春日通:

从远处望见山手线的铁道桥,疾步走过春日通。街灯在都电轧过铁轨的声音中摇曳,变成桔黄色,大塚像被挂上了一层暖帘——此乃江户一流的日暮。

噪音、吆喝声化作喊声,涌向街路。穿行于店家的屋檐下,广告电热气球不住地往上窜,绕过老铺、新兴风俗店和拉客的小客栈,就到了汤岛的“琥珀”。

浅草、北千住、新宿、立石、大井町……东京有各种各样的日暮和晦暗。但暗中却自有一种甜——那是为了遍尝其滋养的方式。

不到二十岁开始夜游,我和我的鞋子,携形形色色的伴侣——从风尘女到“莱卡DⅢ”型相机,踏遍了东京的繁街闹市。既非天国,也不是地狱,我置身于现世的欢乐巷中。

福田是庆应大学的教授,土生土长的“江户子”(日语,意为东京人),这副调子也完全是江户式的,透着一股浑不吝、爱谁谁的劲儿,也许放到北京也分不出。可惟有从大都会的路灯中读出日暮的不同“色温”,从一片晦暗中品出某种“甜”的表现,堪称东洋人独有的生命体验,令人想到“物哀”、“幽玄”、“私小说”之类——反正都是日本文学的劳什子。


▲ 本文作者(左一)在腾讯·大家MOOK的东京发布会上


《东京文艺散策》书封


图书信息:
《东京文艺散策》
作者:刘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