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桂枝汤”之一 【7.11】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那这个第11条,他说“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那这一条我想,本身同学读过来,我想是很清楚的吧对不对?就它是一个我们已经教过的内容,不需要再多讲什么对不对?那唯一这边顶多就是去揣测张仲景多写这么一条废话的用意是什么呀?那我们就会想说,哦,这条跟前面条文它们不同的地方是,它没有特别讲有没有汗。而这条我原来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就是觉得废话一条而已,可是上礼拜六,就刚好在我讲这条之前,下课有个同学来问我说,老师,最近天气很冷,我如何分辨出来我是桂枝汤证还是麻黄汤证?因为都没有汗啊,就是你这么冷的天气你裹得跟粽子一样还是不会有汗啊。我一听,对哦,那就觉得这一条忽然变得有意义了,就是当你没有办法用出不出得了汗来检测你的病证的时候,那你还是只能在脉上面下工夫了对不对?那麻黄汤、大青龙汤的脉,通常都比你原来的脉要强,要紧。那桂枝汤的脉就不会比较强比较紧。所以脉浮弱,而有恶风寒的现象,那就非常可能是桂枝汤。所以同学就记得一下,当我们不能够用汗不汗来辨证的时候,至少脉还是我们最后可以抓的一根浮木啊,那这件事同学知道一下,因为《伤寒论》的脉法虽然很单纯,但是还是要把一下脉才好。 因为我有的时候下课或怎么样,同学还跟我闲聊两句。常常会听到同学说,老师啊,我那天流鼻水,发冷然后就吃了桂枝汤对不对啊?我说什么脉?他说不知道哎,就是会有这样子的反应。其实把脉也是很重要的,就是《伤寒论》给的脉法都很单纯,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对不对?所以同学这个基本的把脉,还是平常要把几下,要知道一下。那象最近这样的冷天的话,如果你不是用脉的话,我们也很难分辨到底是桂枝汤,麻黄汤,有的时候坐在家里面根本也不是感冒你也会觉得怕冷得不得了啊,对不对?那时候已经不会感觉什么叫麻黄汤证了对不对,麻黄汤证你要在夏天得你才觉得,哇,是麻黄汤证,那冬天得的话谁晓得。所以这种零零碎碎的这种看起来不怎么重要的条文,在临床上还是有它派得上用场的地方啦。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那接下来呢,这个12条啊,他又一次出现我们前面教过的桂枝朴杏汤了。他说“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太阳病本来不应该用下法的,可是你用了下法。这个下法其实在我们今天常常发生的状况我也讲过,比如说感冒了我补充维他命C啊,赶快喝一杯柠檬汁啊,这样子的话,大概柠檬汁的寒气就会让邪气内陷了。或者是小孩感冒,爸爸妈妈一慌,赶快到医院去打点滴把他退下来,那这样也等于是下过了。那当这个经过下法之后就表邪内陷,如果这个人微微有一点喘的话呢,那张仲景就说这是因为他的表邪还没有解掉啊,所以还是要把他的表邪解掉。那一方面再加一点定喘的药,就是让肺的空间比较大,让喘比较平息的药。我们也说过,五味子在古方的世界比较用在治咳嗽,杏仁在古方的世界比较用在定喘对不对?那这一条呢,大体上是这么说,但是在临床上面这一条呢,就要使用这一条是有一点难度的。因为我们《伤寒论》这样一路教过来哦,方剂越来越多,其实同学在学的时候是有可能混乱的。比如说如果发喘该用什么方呢,其实大家头脑都喜欢把事情简单化,就是觉得定喘啊,小青龙汤,对不对?就是因为治气喘有些专病专方的内容,简单化的内容会在心里留下印象。 那太阳病的喘,小青龙汤的喘,如果是在小青龙汤的框架之下喘,那一定是咳喘对不对?咳嗽而气喘。那这样子的话呢,他咳嗽的时候,你要辨出是小青龙汤证的话,这个脉在浮脉里面会带有一点弦脉,然后咳出的痰不是稀稀的痰,就是泡泡痰对不对?就是小青龙汤的痰,那这是一种喘。然后我们前面有一条条文,恐怕同学都忘得差不多了啊,就是如果太阳病经过一些发汗后,误下后……哦,不是,是太阳阳明合病,(连我都忘了,该死。)就是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前题呢,如果这个人喘而胸闷,那是什么?麻黄汤对不对。所以太阳阳明合病,脸红红,脉已经拉成一长条了,然后人开始发干了,那个时候又喘又胸闷,那是麻黄汤对不对,所以是不一样的。 那这一条呢,最难分辨的其实是后面的麻杏甘石汤的条文,因为麻杏甘石汤的条文,它也是下过之后或者发汗之后,然后也是喘气。而且麻杏甘石汤的条文又说了一句“无大热者”,因为肺在烧的人不一定全身都在烧,所以他会觉得有一点热烘烘的,但是不会很热。那这个“无大热”跟这个“下之微喘”的没有什么热的感觉,你怎么分啊,对不对?所以这一条要跟麻杏甘石证掰开它的症状是并不容易的。 那葛根芩连汤证也有喘,可是因为葛根芩连汤的主证是在热痢对不对?所以那个喘你可以不在乎它。所以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的那个光蝶,他就讲了个故事,他就说有个体育老师的小孩老是发气喘,然后他们医院里面就给那个小孩子用他们的那种中药的固定方,就是治气喘的一号方,二号方。那那一类的方子都是麻杏甘石汤再加什么连翘啊,板兰根之类的清热消炎药。其实中医的领域如果要把事情简单化,就这种什么肺部有一点发热发炎,然后造成有气喘的感觉,通常就就是用麻杏石甘汤解决,就有这种简单化的专病专方存在。结果那小孩子就怎么治都治不好,那时候任应秋先生还在世哦,然后任应秋先生就说这个是桂枝加朴杏汤证啊,就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个是肺里面有热,又干又热的时候,它哪个喘才用麻杏甘石。那这个小孩子没有在肺里面有热啊,他只是喘而已啊,所以不是用麻杏甘石,用桂枝加朴杏,于是用了桂枝加朴杏汤之后那小孩子就好了。 所以同学就知道,麻黄汤的喘而胸闷,那是太阳阳明合病一个特殊现象,我们姑且不论。葛根芩连汤的拉肚子又喘,那这个反正一定分出来是葛根芩连汤,所以也没有关系对不对?所以比较需要再次做分辨的就是,小青龙汤的喘跟麻杏甘石汤的喘跟桂枝加朴杏汤的喘。也就是说呀,小青龙汤的身体病机结构一定是肺里面有很多冷水当作一个基础对不对?所以它一定是有那种咳嗽,咳出那样子的痰的那种咳嗽当作一个基础。那麻杏甘石汤证呢,是肺里面又干又热的,所以他那个人如果它喘的时候,他咳的状态一定是那种,就是象那种吉娃娃在叫的那种干咳的声音啊,是有那样子的。而且麻杏甘石汤它是有一个脉象的,因为麻杏甘石汤它是热被闷在肺里面,所以麻杏甘石汤证的时候,你把他的肺脉会觉得把到一坨馒头在它的右手寸脉的地方。因为它有热上来,然后被寒邪束住,所以会有一坨馒头一样的脉在右手的寸脉,然后又是咳的声音很干的。那如果你不是小青龙汤的那种喘,又不是麻杏甘石汤的那种喘,那你要知道有一个不偏冷不偏热,他只是喘的那种喘,那这样的喘就是桂枝加朴杏汤。而我前面在教桂枝加朴杏汤的时候有说这个“喘家作桂枝汤”,给他厚朴杏仁比较好。那这个“喘家作桂枝汤”它是指一个一直有气喘病病史的人,得到桂枝汤证的时候,你就先给他加好厚朴跟杏仁,免得她发喘对不对?之前有讲过,那“喘家作桂枝汤”讲的是这个人是个老病号。 那在这里呢就是,当你的表邪被打下来,陷到肺里面的时候,不偏湿冷不偏干热,但是那个邪气还是邪气,所以还是有可能造成一个喘的现象,那这样就要解表邪,然后用厚朴杏仁来清这个喘的状况。所以不偏冷不偏热,不偏寒不偏燥,有一个桂枝加朴杏汤在中间啊,同学不要忘记这个在中间的。因为我觉得我们的记忆有时候很吊诡,那些很极端的症状都记得,然后那些很正常的症状都忘掉。就是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听起来比较激烈,比较科幻哦,比较有味道,那桂枝加朴杏汤就什么都忘光了,就是大家学《伤寒论》有时候会有这种调子出来,所以至少呢,这一点同学就记得一下,这个喘证在太阳篇里面大概有四处到五处的喘字有出现,那哪一种归到哪一种,同学要设法在脑子里面稍微给它归纳一下。 当然说,厚朴跟杏仁的药性我们都介绍过了,那有的时候有些医家会多做一些文章,而他那个多做的文章我不能说他是错。比如说在广东得罪了黑道然后跑到香港来那个陈大剂哦,陈伯坛,他就说呢,他的书里面就这样写,他就说这个喘证是误下之后的喘对不对,所以你要知道这个人他的肠子一定是被泻药先泻过啊对不对?那被泻过的大肠一定是情况很糟,所以才会引起肺在喘。所以他就说其实厚朴这个药你说它是清肺的药也对,说它是整肠的药也对,他说厚朴让肠胃恢复正常的机能,就好象用厚朴把下药下掉,就是把泻药造成的影响用厚朴把它去掉,这样子比较能够恢复到他的肺部的机能。就这种想法当然是不能说绝对,但是我们又不能说他是错,所以姑且同学参考一下。 所以呢,这一条我在想,同学大概过几个礼拜会忘光啊?你们觉得呢?到最后如果遇到喘的话,是不是只会记得小青龙跟麻杏甘石,桂枝加朴杏就不会再回到大家的脑海里面了。除非你们要跟《伤寒论》做长期的朋友,就是未来可能再读三读哦,不然的话,就是好些条文,像后面有些条文都是有风险的,讲的时候大家就听得懂听得懂,然后之后呢,然后就不见了啊,所以大家加油吧。 “宜桂枝汤”之二【7.13】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那接下来呢,第13条啊,他说“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那这里是一个比较确确实实在跟我们讲道理的,这个道理我们之前在看医案的时候看了好多次了。就象是前面医案我们看了那么多“逆流挽舟”法对不对?其实象“逆流挽舟”法这种招数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伤寒论里面有这些条文的指导原则。也就是什么叫“外证未解”呢,就是这个人脉还有一点浮,或者是他还有一点怕风怕冷,这就是太阳表证了对不对?象我们平常帮人开药,比如说,如果是我们一起学中医的朋友,大家都还算可以把脉的人,那比如我开一个麻黄汤,开一个葛根汤,开一个桂枝汤,人家吃了药之后过了一两个小时,我就会问他,你现在浮脉下去了没?因为吃了药,如果表邪去掉了,身体抵抗力就不会再发生了对不对?所以这个脉就会平下来,就会不再那么浮。所以我们总是会问人家说,我们不会问他吃了这个药好一点没,因为药有开对总会好一点,但是不能够确定他是不是真的好。所以都是治疗这个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之类的,我们都是吃药之后,发了汗之后,我们要问他,你的浮脉还在不在?如果浮脉还在,可能要再吃一次桂枝汤,因为他表邪没有干净。所以你这些脉,或者是怕风怕冷的这些外证,一定要都干净了,你才能够再去处理他其他的部分。因为在张仲景这个条文里面,就等于告诉我们说,即使这个人呢,他有所谓的便秘的现象,那便秘我们通常都是阳明病的承气汤系统的症状嘛,可是如果他还有表邪的话,那你不可以直接去打他的这个大便。因为我们说之所以用承气汤把大便通下来,会能够让他感冒好,是因为当你的病邪完全都已经集中到肠子里面了,都在大便附近了,那你用这个承气汤,比如说大承气汤或者调胃承气汤里面都有芒硝。那郝万山教授就说了一句,他说不敢在正式的场合这么讲,但是实际上他的想法是这样的,就是说芒硝是发肠子里的汗,因为芒硝是一个盐类的东西,它会从肠子里面倒吸水分出来,所以芒硝等于是把肠子里面的水吸过来,就是在发肠子里面的汗。因为三阳病,太阳、阳明、少阳都有机会用到这个发汗法。即使是少阳小柴胡汤,号称和解法,但是吃了小柴胡汤也可能会出汗的。那到了三阴病,太阴、少阴、厥阴呢,就比较不是用驱除病毒的做法,而是用对消灭,就是用温暖的药去跟病毒互相中和彼此哦,就不太有那个病找出口的现象。 那所以呢,当你还有表证的时候,意味着你的病邪根本都还没有完全聚集到肠子里面对不对?那这样子你从肠子里面拔,那个病还是不会好啊。因为你的病邪并没有都在那边,它没有到位的时候,你把它拔掉了,只是让人变虚,然后感冒还是在那里。所以一定要一丝一毫表证都没有了,才有可能用下法,而那个时候用下法才会有效。那这样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我们在那个逆流挽舟法看到那么多对不对?就是那么多的下利为什么都不能够用治下利的方法,都要用解表的方法,就是这个理由。所以呢,那“欲解外者,宜桂枝汤。”那当然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桂枝就是葛根啦,用到麻黄是比较少了啊,那葛根汤也不对啦。因为他会要用到下法,一定这个人已经开始不大便了,那已经开始不大便的时候,你用葛根不对,因为用了葛根人会更干;那用麻黄也不是那么好,就是麻黄对人体津液的损伤比较大。当然,严格来说,麻黄不是一点用的机会都没啦,但是葛根会让大便更干,可能不是那么适合。所以这个桂枝汤呢,就姑且同学就当作是它表现一个意思,就是要用解表的方法处理。所以就算将来同学这个条文已经忘记了,在你们临床面对自己生病,或者是周遭的人生病的时候,就是不要等到我们教到阳明篇以后就觉得,啊,你已经不大便好几天了,那就用下法,有的时候你不能把他医好的。你除非确定他已经没有表了啊,就是没有表证,所以这个基本原则是不是可以记得啊?条文忘记,基本原则要记得的。 “宜桂枝汤”之三【7.14】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那接下来14条呢,也是在讲这样意思的一个话。他说,太阳病呢,先发汗不解,然后又下它,又用下法哦,他说如果那个人呢,脉是浮的,那你发完汗再用下法帮他通大便,是不会有用的,他说“脉浮者不愈”。那就是说当你有浮脉的时候,代表病邪还在表,那这样子是告诉你说你上次的汗法并没有把病邪完全打干净,还有病邪在表面,还要继续把它清干净,然后如果还有病邪留在里面才能够用下法。那如果已经把到有浮的脉了,你还是应用下法的话呢,他就说浮代表邪气在外面,而你反下之,所以他不可能好的。现在因为是脉浮,所以知道病邪在外面,要解外面他才会好,所以要用桂枝汤。那张仲景一次又一次的这样重复,大概可以让人揣想到,汉朝时候一般的医疗诊所,可能遇到病人就是用下法解决。所以张仲景面对那样子的一个医疗的习惯,会觉得说,他这个话好象告诉你,好像有人来找他聊天,说那个人生病不大便然后给他用了泻药啦,然后又不好呀什么的东西。然后仲景就说,不是啊,他的脉还是浮的,本来病邪就还没有进去里面,那你用下法当然不会好啦。等于是张仲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遇到这样的状况,所以他就这样子,变成说这一段话绕来绕去讲一遍,又讲一遍,讲一遍,又讲一遍哦,就是好像是张仲景那个录音带重复播放一样哦。我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代的一般的医生哦,连麻黄汤、桂枝汤都不是很会用,那张仲景干脆就说,好啊那就桂枝汤桂枝汤啊,反正就是桂枝汤用了总比不用好啊,大概就是交代一个方出去哦,那些完全都不会都在恶搞的医生,你好歹给我正确一点,就是会不会有这样的意思存在我也不知道。因为《伤寒论》这本书,它的根基,是我说的啊,那什么太古高文明之类的东西。但是它实际上发生的状况是张仲景在汉朝医病所遇到的一些人事物所引起的一本书,就是他一定是临床遇到这个状况,然后就这样写这样写,它是一个诊疗记录哦。那所以这个基本原则,你看张仲景同一类的,这两段已经重复到第四遍了啊。所以张仲景都重复四遍,那同学就拜托记得一下啊,如果我们大家养成一个习惯,发完汗之后就把一把脉,看浮脉退了没,如果先把这个习惯养好,那以后大概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啊。 那另外呢,就是这个人他的发烦这个反应,以及后面17条也有一些烦的反应,我这里要跟同学稍微说一下,其实之前课堂有带到一下。因为我们之前在教大青龙汤证,在教白虎汤证的时候都跟同学讲说,当人有热的时候,这个火烧心、火烧头人就会烦对不对?这是一种烦。那在《伤寒论》里面还有另外一种烦,另外一种烦是怎么样的烦呢?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就是吃了桂枝汤反而烦,然后病不解,要刺风池、风府才会好的那个烦。桂枝汤吃了之后为什么会烦?那个东西其实跟有热堆积在里头是没有关系的,那我们要想一下,因为中国人心目中这个滤过性病毒是一种象是幽灵的东西,你被幽灵附在身上,发了汗邪气已经拔得差不多了,可是这个邪气还有一个嘴巴咬住你的后脑勺不放。那你的身体呢,就是你的有意识的头脑——因为我们都没有天眼,看不到邪气长什么样子,所以都是用猜的啦——但是你的无意识的身体就感觉说,这个邪气已经快要离我而去了,可是它还有一个地方咬住我的后脑勺它不走,然后身体想要把那个东西拽下来的感觉。那个时候你的心就会有一种感觉说,忽然很烦哦,那样的感觉。而那个跟有热在里面没有关系,那是你身体的正气这个能量想要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拔掉可是又拔不掉,就有一种身体的愤慨跟不爽的感觉,反应在你的心情上面的那种烦。那这样的烦就是当我们的身体的正气被阴邪所抑扼的时候,最容易发生这种烦,比如说桂枝汤吃了以后没有好要刺风池、风府那是一种,就是身体急着要把那个邪气拔掉然后拔不掉。那另外象吴茱萸汤,少阴病篇的吴茱萸汤证有一个“烦躁欲死”,那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怎么制造啊?就是你感冒的时候赶快喝肾气汤,然后把邪气都黏在里面拔不出来,那你就在床上滚来滚去烦躁欲死,吴茱萸汤证就出来了啊,就是我上次自己这样子喝的啊。所以你就知道说这个邪气本来是要用一些药拔掉,可它变成拔不掉的状况的时候,你的正气会觉得,不得了啦,被东西缠在上面好难过,那时候就会在心情上产生一种烦的状况,那这是另外的一种烦。那种感觉就好象是我们大家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晓得的,就是如果你吃完一顿饭没有立刻刷牙,刚好牙缝塞了一个很大颗的菜渣,你就会之后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不停的在那边舔那个牙缝对不对?就觉得那边有一坨东西我要把它添掉,你的舌头都闲不下来,那全身的能量也是一样啊,所以就是那样的一种烦。那所以呢,这个地方暝眩的烦跟后面两条要讲到的烦,就是另外一种烦,就是正气不能摆脱邪气的时候产生的一种身体感。那这个跟热的那个烦,象白虎汤证的大烦渴,那个是出大汗又很烦,是热的烦,不一样的。所以至少从现在开始《伤寒论》的两种烦我们都要有一个认识,那这是另外一条要跟同学说明的 ![]() ![]() 【7.16】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那还有一件事呢,也是为很久远以后的未来我们要教到的一个东西铺路。怎么讲呢,就是你看啊,这个人他会喷鼻血,我们干脆把下一条也先讲一下,他说“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这前面也是完整的麻黄汤证对不对?然后“自衄者愈”,就是如果这个人他是这样子一个状况,而他身体的能量还够,自己就喷得出鼻血的,那他就会好。因为要喷鼻血,一定是邪气已经被身体正气逼到一个角角了,然后就啪一下推出去,这样就好了。那这样子一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麻黄汤证的那种邪气,身体会想要用这个方法把它排除对不对?这其实是换一个角度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人的脑溢血多半在冬天,就是因为有寒邪钻到里面去了。所以身体想要排除这个寒邪的时候,会增加自己的血压。那冬天刚好也是血管是比较收缩的,有时候人的身体说聪明又好像有点笨,他可能原来是要喷鼻血的可是喷不出来,就爆在头里面了。所以为什么脑溢血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称之为中风对不对,也就是从无形的能量的世界来看,一定是先被风寒之邪所伤,这个人的身体才会产生爆血管的反应,就是爆血管一定是果,而不是因。在西医是把爆血管当作是因,所以要防范血管壁变脆弱,就什么东西都不能吃……,但是那不是的,其实爆血管是身体先发生了中风寒这个事情,然后身体要挣扎的摆脱它,忙中有错打破墙壁哦,然后就从脑爆出来了。那西医的急救措施,有些中风就赶快开脑对不对?那为什么要赶快开脑?其实并不是因为怕那个血,因为如果你的血喷到脑里就这样啵一下,其实脑是有能力自己把瘀血吸收掉的,所以他本来是可以复元的。不能复原的是脑在不断的继续喷血,然后脑压越来越高,压到延髓的时候人就死掉了,所以非要开脑不可。而这东西就是,你就埋怨那个人的身体吧,笨蛋哪,如果你是喷在鼻子的话,一喷邪气就走了,就结束了,你非要喷在一个没有出口的地方,那喷了之后邪气还在那边,于是你的身体就一喷再喷三喷,然后就把它……人就死掉了。那所以呢,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你要把这个寒邪先拔掉,这个喷泉才不会再喷。所以《金匮要略》的方子,大小续命汤,大小续命汤也不见得真的是《金匮》,反正就是古方啦,都是以麻黄剂为主轴,同学就听得懂是为什么对不对?惟有把这个寒邪快速的抽拔掉,这个人他才能够不再继续增加脑压而死。然后剩下那点血就会开始被组织吸收,就可以恢复安全了,所以这就是《伤寒杂病论》这个系统治疗中风的一个基本原理,在这条里面会看得到一点端倪。所以如果不知道这样的一个状况的话,那你只是要处理那个瘀血,只是要救这个脑压,其实都已经是亡羊补牢了啊。就是最重要的是如何赶快把寒气拔走,不然的话没完没了,所以这样一个身体反应,我们要先认识。所以如果到冬天的时候啊,你忽然之间发冷脉浮紧,变成麻黄汤证了,就要赶快把这个感冒医好对不对?不要放着傻傻的再打一圈麻将再说,那就爆死了,就是这样的一种身体保养的观念,还是要注意的。就是像今天上课前有人问说,冬天如果手脚发冷啊,我说你要先会分四逆汤证跟当归四逆汤证对不对?但是那些都是慢性的,如果你是冬天忽然间天气转冷,你不是每天都手脚冰冷,而是忽然之间天气转冷,然后觉得今天忽然冷起来,那这样子的一种忽然被寒湿之气所侵的时候,那是桂麻各半汤,之前也教过,同学要记得一下。就是桂麻各半汤先把寒邪逼出去一下,免得它进来,反正小剂量也不会发汗,但是可以把寒邪逼散,这些基本的小招数要会用一下。 【7.17】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
那再来下一条呢,看起来很长,可是真的讲了也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就姑且先讲一讲。他说“二阳并病”,我们前面讲到合病的时候有讲到并病,我说合病在张仲景的定义里面,合病的意思就是这个区块也在病,那个区块也在病,就是太阳经的病也在病,阳明经的病也在病,这样就叫做合病。那并病是什么呢?并病就是这一条经的病要转移到另外一条经上面去的时候啊,它在转移的过程会产生一个疾病的主证的推移的现象。比如说太阳病是怕风怕冷对不对?然后脉是浮的,可是阳明病呢是怕热的对不对?所以它一定在这个转的过程里面,这个人会越来越不怕冷,然后脉从浮脉慢慢转成洪脉嘛对不对?他就有一个病的转移的现象。那这个并病主要是讲说这个区块的病要变成另外一个区块的病的衔接的过程。那这个二阳并病通常是指太阳阳明哦,他就是解释给你听,他说一开始太阳刚得病的时候,是发汗了,可是呢,汗先出不彻,就是这个汗出来了,可是发汗其实要让它慢慢发才能够把邪气发干净。有时候有人吃药比较性子急啊,就麻黄汤哗灌进去然后喝开水,一阵汗马上解决,但是汗走得太快你邪气跟不上,邪气错过火车了怎么办呢?就是这样子的状况,所以有的时候汗出来了可是邪气还没出来,所以你虽然发掉了一部分的邪气,可是剩下来的邪气无家可归,就去找下一个避护所,它可能就去找下一个收容它的地方,就往阳明区块去了,就是没有完全发掉,就直接往肌肉啊,就是阳明经里面去发展了。 那么在转属阳明的时候他就说“续自微汗出,不恶寒”那同学,我们知道阳明病的特征是不怕冷反而怕热,而且身上是会出汗的对不对?那是热出来的汗。所以在转成阳明的时候,这个病人就会发生一个原来怕风怕冷的感觉没有了,那我们以为病好了,结果再过一个钟头就发现不对,发现在发热了,真的发起高烧了。所以这个继续会有出汗的现象,然后呢怕冷的感觉会越来越小,然后转成发热的感觉。那在这个转的过程里面,张仲景又来重新提醒他之前讲了四次的事情,现在是第五次了,他说“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那就是说,如果你看到这个病,怕风怕冷的感觉越来越微弱,然后开始变成怕热的感觉,然后不出汗的感觉开始变成出汗,虽然你看到这个病在转区块了,可是如果这个人还有一丝一毫的怕风怕冷,还有一丝一毫的浮脉,那就代表他的病邪还在表,所以就不可以用阳明病的正阳明的下法,就要用发汗的方法先发这个汗。这是第五次了所以不用我再讲了吧。他说“可小发其汗”,因为它在转归的过程,你先要把表邪发掉才能够确定要不要打里面,但是在这样的转归的过程,因为知道那个表邪是在消退之中,所以也不是真的妄想说这一汗可以解决所有的事情,所以可能用汗法不用那么猛烈,可能就是用桂枝汤就好了,就是不用用到麻黄汤。但是也不是说一定要用小汗法,什么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那也不一定,就是看主证,姑且发发看,如果发干净了,发现他果然变成里证了,再照里证去医。所以在这个过程,我想以张仲景这样子短短的几条之间同一事情说五次的这种密度,而且阳明篇张仲景也会一直在讲同样的话题。所以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的医生,好象虎视耽耽等在那边,可以用下药了吗?可以用泻药了吗?就是那样等着。所以张仲景的意思是说不要急不要急,慢慢来,还没有还没有,这样子跟他拔河。所以因为那个时代的医生太喜欢提早用泻药,所以张仲景就一直在拉住这件事情,所以他就说这样子的状态还是要先小发他的汗。 然后再说,假设“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就是如果你看到这个人的脸红彤彤的,热烘烘的,当然同学你要记得哦,红彤彤热烘烘的脸,它一定是要在太阳阳明并病的状态才能这样说,或者合病的状态,因为你到了那个三阴病,比如说少阴病的这个通脉四逆汤证或者白通汤证的时候,那个病人一样会有脸发红的现象,可是那个是因为里面已经完全是寒冷的了,所以是阳气都被寒气赶出来了,所以那个人会脸发红,那叫做戴阳,就是阳气被打成象戴一个帽子一样,那那个是跟这个完全不一样,所以脸红这件事情,必须是他说的是在太阳阳明的这个框架下才有意义哦。 那你想啊,那个虎视耽耽打算用承气汤,或者是那个时代什么巴豆霜之类的下药的医生,就等着要用下法,张仲景在那边拦着,然后呢,那些医生就说,哎,你看你看,这个人脸已经那么红了,这么热了,热的都脸红通通出汗了喘气了,要用下法了,不然烧死了。那张仲景就在这边还要挡你一下,张仲景就说,不对不对不对,这个人的脸会那么红,就代表他的抵抗力还是想往上冲的,那如果是真的变成阳明病了,抵抗力都凝聚在肠道里面,这个人就是从里到外平均发热,就不会脸红,因为抵抗力不往上面跑了。那这个人的血气会冲到头,代表他的抵抗力还是有一个力道拼命要往表面来,代表他还是有表证才会有这样的状况,所以这是太阳还没有解掉,所以这个脸红意味着他的能量还是想往表面走。所以我们要顺着这个能量去发汗。那张仲景的时代有熏法,就是什么烧桃叶子在地上,然后烘暖的这种做法,但是这个都已经失传了,所以我们就不要用熏之了,就用解之。那解之就什么麻黄剂之类就可以哦,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麻黄都是有希望的。那所以在传的过程里面,虽然他越来越不怕冷不怕风,但是只要还有一点怕冷怕风,还有一点浮脉,就要表解。那接下来他又说,你看在这个传的过程里面,如果这个人的脸红通通,热烘烘的,你不要看到红通通就觉得他已经是大实热了,不是的,这代表他的气还是往表面走的,所以还是要用汗解的方法。这是张仲景对阳明病的一个谨慎的态度。 那接下来又有个状况说“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宋本跟桂林本有一点不一样,宋本只有一个彻字,所以宋本读起来这一句话是“若发汗不彻,不足言”,就是说你要发汗就要发得干干净净,如果没有发干净就不要跟我罗里八嗦说已经发过了,就是这样子。就是你说你发过汗了,可是你没发干净,那你就等于没有发好,那还要再发这样子,就是这样的一句话。那如果是用桂林本的话就是,如果发汗不彻,或者说彻到不够你来讲,彻的程度还不足以拿来夸口的程度,那这样子的话,这个人当然表邪还是没有解干净。所以“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就是说要汗而又没有把它汗好的时候,这个正气不能把邪气推出去,然后被闷在里面的时候,那当你把正气跟邪气关在一个房间不让它出去的时候,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它们在里面打坐休息吗?不会吧,你把欧阳锋跟王重阳关在一个房间里面,恐怕就是翻翻滚滚从这里斗到那里,那里斗到这里吧,就是在里面打来打去的。所以当这个正邪在你的体内关起房门在里面打的时候,这个正邪就翻翻滚滚大战三百回合,从这里打到那里,那里打到这里,于是就“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就是他身体里面那个不对劲的感觉一下在这里一下在那里,正气跟邪气已经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然后在那边钻来钻去的。那这个时候就会更发汗则愈,就是如果这时候你再把他发一次汗,就有希望把它治好。所以如果你发汗没有发透,把邪气还有些闷在里面,然后跟正气纠缠在一起,你的身体就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感觉 而这个乱七八糟的感觉还有下面一个更进一层的可能性,他说“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就是这个人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会觉得呼吸吸气吸不太进来,那也不是气喘,就是觉得呼吸很浅。因为你的那个正气邪气在那边打得乱七八糟了,身体里面好象留给肺呼吸的空间跟能量都不太多哦,是会觉得呼吸特别浅。那这样的一种状态呢,这个“但坐”这里我就很难说是桂林本正确还是宋本正确了。因为宋本没有“坐”后面的“者”字,就是“但坐已,汗出不彻”,那这个“但坐已,汗出不彻”这个文法呢,古文法里面这个“坐”呢,就是这件事情要归咎于什么。所以按照宋本的解释就是说,这样子一个人呼吸都好象喝喝喝,吸不太进来气的那种感觉呢,都是因为他发汗没有发好汗,这是照宋本的文字是这样解释。但是桂林本就有个“者”对不对,那就变成说,这个人那他不能躺,只他能坐。这样的一个状况你说临床上是不是没有呢?不是,也是有。就是当你的感冒邪气赶不出去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很不舒服,这里那里都很不舒服,那我刚才也讲到,邪气赶不干净的时候,其实人就会烦躁。那个东西就是因为发不透的时候,正气跟邪气好象要挣脱它的那种感觉出现的时候,人会烦躁。那这样子一个体内正邪相争的状态,同学想啊,到底是躺着舒服还是坐着舒服?其实这个状况可能坐着会比较舒服。因为你已经觉得肺吸不到气了,如果你躺着的话,你的肺的压力会更大,那坐着会比较舒服,那这是一点。那另外一点就是,其实啊人在感冒的时候,人体还是有一点是依循中国人在练内功的原则,就是人的脊椎是垂直地面的时候,正气比较容易赢啦。就是感冒如果你是坐着吃药,然后呢,之后虽然身体很不舒服,可你就乖乖坐在那边裹一个棉被啊,然后坐在那边看看书啊怎么样,就坐直啊,其实好得会比较快。那如果你是躺着好得就比较慢,可是因为我是懒惰虫,所以我都躺着,所以不敢叫同学做什么正确的事,就是我都没有正确过。那但是我自己的人生体验就是,当身体里面有这个气血瘀塞不通的时候啊,你就打打坐,有的时候就这样淡淡的呼吸一下,它就会通了。就是坐着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比较能够帮助人的气的运行,所以在有这样状况的时候,的确坐着是非常可能比站着要舒服,尤其这里痛那里痛的时候多半是身体的,我们说气血不通则痛对不对?那坐的时候是远远比躺着时候更容易通,的确是这样子的状况。有的时候我身体这里痛那里痛的时候,我就会坐一坐,那坐正了之后就会开始觉得,哎,好像塞住的地方开始比较舒服一点哦。那所以这个好习惯呢我没有资格倡导啦,那各位同学如果你们是有志青年,就自己养成吧。 那他就说这都是因为汗出没有发透,那接下来仲景就可能哦,他就遇到人家扛他一句啦,就是那个时代的一般的医生,就开始围殴他啦,就说那你说是汗没有发好,提出证明,你怎么知道他汗没有发好?为什么不是别的原因,你凭什么这样讲?那张仲景就这样继续吵架啊,其实张仲景是一个非常不好辨的人,所以这真的是不得已啊,他不是好辨者。那张仲景就说你要知道是汗出不彻,那你也可以把脉知道,那把脉怎么知道?就是这个脉会带有一个涩脉的调子。涩脉是怎样一种脉?就是同学没有把到之前,可能都不会相信人有涩脉,一旦你有把到过一次就会觉得哦是有涩脉,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知道黑板滑滑的对不对?我们的手刮过去就会有溜冰的感觉对不对?很顺,可是我们的书的纸是有摩擦的对不对?所以你扣这个纸会觉得有这种摩擦感对不对?那涩脉就是你把脉的时候,觉得这个脉的跳动啊,你就觉得皮肤底下这个脉这样子过去一下过去一下,会有一种扣到纸的摩擦感,跟你平常把的不是涩脉一比,就会知道那叫涩脉。所以现在这样子讲可能会觉得有一点难以理解,但是真的把到之后是很容易分辨的,因为这不需要什么超人的手感才把得到,就普通的手感就把得到。就是你扣到的是白板还是纸你一定会分得出来,就这么简单就分得出来,所以这不是一个很难把的脉。那一般我们如果不是感冒的情况把到涩脉,那这个人可能是津液不足,可能是血虚,就是因为他身体里面干掉所以我说机车要加机油那种感觉,就是那样子就有涩脉出来。那如果是在这个状态,发汗后如果出现涩脉的话,那就是一个特殊的涩脉,这个涩脉呢不是津液不足,不是血虚,它是你的正气,本来你发了汗正气要通畅对不对,脉就要平和了,可是你会发现怎么这个脉把起来好象有一种摩擦感,那代表你的身体的气血在运行的时候,它还是被一些邪气纠缠住,乃至你的正气不能够畅通的走过去,就代表邪气还在那边,所以你的气血不能正常地运行。所以这样的涩脉当然就是标示说没有发干净这个邪气,邪气还在那边对不对?所以张仲景就说你不相信我你把脉,你看这种脉你们说没有邪气你把把看啊。就是这样的一种好象跟外面的医生在做一个类似对谈跟沟通的一种文法存在于这个篇章。所以就是同学如果从这个角度,就假想我们是在汉朝,然后身边环绕着许多庸医,那你要杀出一条血路,救自己一命该怎么办,就是大概是这样子一种分辨。那这一条主要在临床上的意义就是,太阳转阳明,不要急着用阳明的方法去处理,你要看太阳是不是去干净了,如果没有去干净,你要想说到底是再也去不干净呢,还是你发汗没有发好所以去不干净。那如果你不知道到底是我的错还是谁的错,那你就把把脉,那如果把到涩脉就知道这是发汗没有发透,那应该再发一下。所以这样子的话临床大家就可以照书运做就可以了对不对?所以这是当你遇到这样一个疾病,太阳转阳明的时候就是要照这个手法一个一个症状去确认,都合格了才能判定说,好现在允许你,就是我核准这个病是真正的阳明病,可以照阳明篇去医了。那如果不能过这些关卡的话,那太阳篇的处理法还是要继续使用的。所以同学能够说它在临床是不重要的吗?其实还是很重要对不对?所以他不是一个方剂抓一个主证,而是在这个转归的过程里面需要注意的事情,张仲景都跟我们讲了,所以这些也是要知道的。 不可发汗
【7.18】 脉浮紧者,法当汗出而解。若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须自汗出乃愈。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也。须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7.19】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
那18条19条呢,那就是我们之前已经在麻黄汤的禁忌已经讲过的条文。他就是说这个脉浮紧者,本来应该汗出,那这个脉浮紧,宋本是写脉浮数,数字的数。那脉浮紧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要用麻黄汤发汗,那脉浮数嘛,其实也不能说不能用麻黄汤,但是我们姑且就说,本来我们的症状是判断要麻黄汤,反正这个话只是提出来说,本来这个症状我们判断要用发汗的方法去发他了,可是发现这个人有什么状况呢,是“若身重心悸”,那宋本在这个“若身重心悸”前面还有一个“若下之”,就是说他有两个状况,一个是A一个是B。那宋本这个若下之也是有意义的,就是说如果这个人本来他的症状是应该用麻黄汤发汗的对不对?那可是如果这个人之前吃了泻药昨天拉了一夜,那你今天还敢用麻黄汤吗?就是说不定会觉得好象用起来有点手软对不对?那所以如果被狂拉过再送过来,这个有可能是不是?那另外就是“若身重心悸”那“身重心悸”,光是身重你也不能说一定不能用汗法对不对?因为一般感冒身体都会发重嘛,所以身重不是唯一主证,象大青龙汤证有“身重乍有轻时”对不对?那也是一个身重啊,所以身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又身重又心悸,就是会坐在那边觉得自己心这样这样扑通扑通跳,然后觉得有心慌慌的感觉。那心悸的话我们大概说就是心虚啦,那到底是阴虚、阳虚、心虚、肾虚?这个我不用太强求,因为在伤寒的系统里面我会看得到,心跟肾的阴阳常常是共进退的,所以将来在教少阴篇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暖肾的附子剂可以用来强心。那我们用来滋阴的什么,比如说少阴篇这个肾阴不足也会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心就烧起来,那要用朱鸟汤来退,要滋心阴。所以心阴、肾阴、心阳、肾阳是常常同进退的东西,所以这个倒是在病机上面不用太计较。所以呢他就说不可以发汗,他说要等这个人自汗出,就是这个时候你不能用药硬把这个汗逼出来,因为这个人已经是能量或者是津液已经受损了,你一发汗那个人撑不住。那他就说“所以然者”,就是为什么是这样呢?他说“尺中脉微”,所以这个人如果之前用了泻药,那这个用了泻药可能在我们家常是西医打过点滴,这也是一种下法,所以西医打过点滴,整个人会从热的体质忽然变成寒的体质,所以这样的情况你要把他的尺脉是不是很弱很弱?如果很弱很弱的话,张仲景就讲得很技巧,他不讲心虚还是肾虚,他不讲上焦虚还是下焦虚,他就写“里虚”,其实这个里虚反而是一个最安全的讲法,因为你不能说一定是哪里虚。因为心肾,上下焦很难这样硬分,所以他就说,那尺脉是比较靠近里面的嘛,就是把到尺脉不够代表里虚,他就说“须里实”,那宋本写着“表里实”,那意思都差不多,他说等到“津液自合,便自汗出愈。”,那所以在这里呢就告诉我们,这里要先让他这个尺脉不要那么虚弱了,等到你把他身体的抵抗力养到够好了,他有可能自己好。那自己好呢也是一种冥眩,就是象小柴胡汤也有讲这个东西,这个大家也有可能会遇到,就是这个人忽然发冷,全身忽然冷到发抖,然后抖完了之后出一身大汗就好了,这也是一种冥眩,就是补气血造成的冥眩。 那这样的状况呢,一般的经方使用者就是历代的医家,就想着用什么方比较好,那通常要补里面的话呢,补里面,补肝脾肾嘛,够里面了吧,肾气丸吗?那不行啊,肾气丸补就完蛋了,邪气都粘在里面了,烦躁欲死啊。那这个用真武汤吗?那不行,因为真武汤虽然是补脾肾的药,可是真武汤有白术有茯苓,这个人还是会补得比较会干一点,就是说不是绝对会干,因为真武汤不是一个一定会让人干的药,但是有风险对不对?所以大家这样子试来试去,到后来归着于用小建中汤,或者是当归建中汤,或者是当归黄芪建中汤,这样子补的话会比较安心。就是我们基本上就用当归建中汤了,因为张仲景治六经病是几乎不用黄芪的,所以可能会束到,黄芪也可能会束到邪气。所以基本上就用当归建中汤,然后这样子喝着喝着,然后喝到尺脉比较有力量了,那个时候呢,看他是自己出一身汗冥眩而好或者你再用麻黄汤发汗都可以,就是这样子做的。 那另外下一条呢,他就讲“脉浮紧”呢,照理说是身疼痛啊,应该是发汗。可是如果他的尺脉呢跳得特别的缓慢象乌龟爬一样,这样子就不可以发汗,他说因为这样子就知道他“荣气不足,血弱。”,那宋本是写“血少”,那意思都一样,就是当他的血不够的时候不能发汗。一个人血很不够的时候,那他的这个脉搏就没什么水流量对不对?那跳的时候就让人觉得好象就是,你说跳得慢啊,说不定心跳的速度还是一分钟70下,只是因为他上下的,同样是一分钟70下,你这样子跳你就觉得它比较快对不对?那这样子跳就觉得比较慢,对不对?所以就觉得他的脉好象软塌塌的,没什么速度感的那种感觉。那这样子的脉呢,当然也是营气不够,血不够,那这样子当然也是当归建中汤,补到他的脉恢复一个正常的手感,再来发汗啊。所以这两条的意思是很象的,所以麻黄汤就要注意这个。
【7.20】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7.21】 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那接下来两条我们就带过一下就可以看懂了。他说“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那当然我们都知道,绝不是脉浮就一定用麻黄汤,脉浮如果有汗的话还是不能用麻黄,对不对?有汗要用桂枝。可是呢这个说法其实在临床上面呢,不管怎么说它都讲到了某一个层次的真实。因为我平常教同学其实是教一个很取巧的方法,我说什么脉叫做浮紧啊?就是比你平常紧就是浮紧对不对?可是如果你是医生,人家伸手给你把脉,你把到一个浮脉,你怎么知道他平常紧不紧啊对不对?当你把的是别人的脉,那个人平常正常的状况不在你的观察之中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浮紧的脉。那如果他就是没有汗,天气很冷也分不出有没有汗的问题,那这要给桂枝汤还是给麻黄汤?那就要看,如果这个人是一个看起来比较虚弱的人或怎么样,你可能要考虑说,说不定他的脉啊,平常就是非常非常弱的,所以现在虽然我把的是觉得是普通等级的浮脉,可是说不定已经是他的麻黄汤证了。所以当你遇到这样的浮脉的时候,张仲景也不是说“麻黄汤主之”,他是说“可发汗”。当张仲景用到可以的可的时候啊,他这个话意思就是说不一定会百分之百正确的。只是你在诊疗的时候,要接受有麻黄汤的可能性,就是有可能是这样子。所以当你把到浮脉,你也不觉得它很紧,要心里有一个新的余地就是说,说不定他平常的脉比这个还要弱哦。所以那你要问他,怕冷的程度怎么样啊,骨节有没有酸痛啊,然后,如果加几件衣服是不是有汗啊,然后怎么样,就是运用各种角度去判断一下,他到底是不是可以用麻黄汤。那如果要用麻黄汤,你再把一下尺脉是不是太微弱,太虚太慢啊,就是这些都要顾到,这样子你用了发汗法才能用得好,不然就会把人打伤。 那后面21条呢,“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一条如果照桂林本就是废话了嘛对不对?这个谁不晓得啊。那这21条能够做文章的是这个宋本《伤寒论》是写“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就是数字的数。那脉浮数可发汗,象我们刚刚前面说18条说,“脉浮紧者,法当汗出而解。”那里,宋本就写“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解”。那宋本就有两处地方都是桂林本的浮紧,宋本写浮数。那浮紧是谁都觉得理所当然,那浮数大家就会觉得,这到底在讲什么?那一般读宋本而练成《伤寒论》的医家呢,对于这个脉浮数的看法就是说,前面有讲说,这个脉呢,如果很安静没什么变化,这个病就没有传对不对?如果这个脉变得数急,跳动得变快变激烈,那就是这个病在传。那我后来也花了一些时间更正说,哪个地方的传不是指传经,而是这个病忽然之间它……就是病毒会复制它自己嘛对不对,这个病毒忽然之间在蔓延在扩张它的势力范围。这个病在快速扩张的时候会把到脉跳得特别快,那如果你的脉浮然后跳得特别快,你就知道这个病是在快速扩张它自己的势力对不对,那当这个病毒是快速蔓延的时候,你就想说,这个时间点你用桂枝汤到底还挡不挡得住,是不是对方出的这一剑是这么威猛,我回的那一招也应该有差不多的功力,不然会挡不住对不对?所以那个时候就可能要舍桂枝而取麻黄,那在临床上这样子使用的机会是有的。如果他的浮脉跳得特别快,那个特别快会让人觉得说,恐怕要代替浮紧,因为代表说他的邪气钻进来的速度很快,那种速度会让人知道不是风邪,因为风邪没有那么不快,寒邪才有那么快。所以虽然还没有形成麻黄汤证,可是那个邪气的种类是属于你要用麻黄汤这个武器去打架的一种邪气。所以宋本的读者解释这个脉浮数的大概用这个角度。所以当你把到脉浮数的时候,也是要想到说,这个病这样子进展,这个速度来讲不是桂枝汤的那一种,是麻黄汤的那一种。所以这样子看就好象武侠小说对不对?看对方如何出招,料敌先机,然后一箭攻敌之所必救,就是金庸小说常常写的,那《伤寒论》也是这样。所以我会觉得好象学医的人到后来,讲话会带有一种武侠味哦,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还是我是先被武侠剧洗脑了还是怎样,不晓得,我觉得看网络上面大家在讲都有一种武侠味啊。 那剩下来的内容我们就下下礼拜过完年啊,那我们再来继续讲。那很不好意思啊,同学听得会不会很累?讲这种空条文的课啊,今天算是让同学经验一次啦,以后的话一旦要冲条文我会适可而止,让同学分心去看一看医案什么的啊,就是不要冲得太可怕。
|
|
来自: meijingqing > 《中医,万病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