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被吹捧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个“叛徒”,他的粉丝遍天下

 雪鹰精品书屋 2016-03-22

陈宫,字公台,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他是吕布阵营中仅有的一位智囊。只是可惜吕布不采纳他的建议,才最终战败。

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对陈宫的智谋和他的忠义印象深刻。

在小说中,这位陈公台做中牟县令,先是在中牟放了曹操,并与曹操一同逃亡,因见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憎恨曹操残忍,故此离开。

然后陈宫趁着曹操讨伐徐州,便与吕布一同偷袭曹操的老窝兖州,害的曹操险些失去根据地。

再后来,陈宫跟随吕布逃到徐州依靠刘备,最后被曹操击败,被俘后,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陈宫死后,小说作者还特意用一首感人肺腑的诗词来缅怀他: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小说中陈宫是一个忠肝义胆,足智多谋的谋臣,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历史与小说毕竟有差距很大。

历史上的陈宫恐怕并非如此忠心,不仅如此,这个人的私人和野心还是很大的。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陈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要骂小编还先请免开尊口,看完文章再骂不迟)

他是被吹捧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个“叛徒”,他的粉丝遍天下

首先要说明的是,历史上陈宫并没有做过中牟县令,所以也就不存在他释放曹操一说,曹操或许是杀了吕伯奢家人,但陈宫当时并不在身边。所以,小说中这个情节是不成立的。

小说之所以安排这个情节,是为了给日后陈宫背叛曹操,并宁死不降,找一个理由罢了。(小说中陈宫曾对曹操说“吕布虽然无谋,却不似你阴险狡诈”,这也是虚构

在历史上,陈宫最初其实是曹操的部将。他趁着曹操远征徐州,与同郡张邈等人连接吕布,袭取了曹操的根据地兖州。

史书记载:

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

陈宫为何背叛曹操,历来说法很多,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曹操杀了很多当地的名士,因此陈宫心怀恐惧,并对曹操失望,这才背叛。

《英雄记》也说了:

(陈宫)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

所谓“自疑”,就是担心自己也遭到同样待遇的意思。

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是基本可信的,联系后来曹操对待陈宫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陈宫叛曹,并不是单纯的阴谋行动,而是出于某种“自保”的成分,也正是因此,曹操才对这个“背叛了自己的人”法外开恩,善待他的家眷。

他是被吹捧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个“叛徒”,他的粉丝遍天下

人总是有两面性,陈宫“叛曹”确实有某种“义气的为朋友打抱不平”的成分,但是,他也并非全然是出于“急公好义”,陈宫这个人还有一定的野心的。

我们来看他劝张邈反曹时说的话:

:“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兗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从中可见,陈宫还是很希望在乱世建立功业,“为人豪”“纵横一时”的,要说他全无野心,是不对的。

后来,陈宫跟随吕布与曹操作战,失败后,逃往徐州。

再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情节,吕布偷袭徐州,刘备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不用陈宫计策,而相信陈登父子,终于被曹操逼到下邳,被包围。

我们来看看在这以后陈宫的所作所为。

及太祖(曹操)军攻之急,(吕)布于白门楼上谓军士曰:“卿曹无相困,我〔当自首〕明公。”陈宫曰:“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太祖(曹操)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

太祖(曹操)之禽(陈)宫也,问宫欲活老母及女不?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

以上三个记载是说三件事:

一、 吕布本打算投降曹操,但陈宫坚决反对

二、 吕布的部将在投降之前,先把陈宫控制。

三、 陈宫被俘后,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仅从以上三点看,陈宫绝对是一个刚直忠烈的人,值得我们赞扬。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他是被吹捧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个“叛徒”,他的粉丝遍天下

历史记载吕布屯兵徐州期间,发生了一次兵变。吕布的手下郝萌反叛,攻杀吕布府邸,吕布狼狈的逃到高顺军营中。高顺出兵平定了这次兵变。事后审问,吕布才知道,这次兵变陈宫竟然是同谋!

陈宫对此并未反驳,只是站在一旁,面红耳赤,很是羞愧。

但吕布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并没有惩罚陈宫,依旧用他。

这件事史书如此记载: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事閤外,同声大呼攻閤,閤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兒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床舆性,送诣布。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陈)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郝萌兵变是为了投靠袁术,陈宫参与,是不是因为看到吕布成不了事,因此打算另投“明主”?

历史记载没有给我们答案,我们不好瞎猜,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陈宫确实两次背叛了自己的主公!

他是被吹捧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个“叛徒”,他的粉丝遍天下

我们再回头来看上面那三点记载,是不是真的说明陈宫如此刚烈忠义,宁折不弯呢?

再看下面这个记载您就明白了:

《三国志》记载:

(吕)布欲降,陈宫等自以负罪深,沮其计。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吕布打算投降,陈宫知道自己对曹操犯下了大罪,便千方百计的阻挠吕布投降。

想想也不难理解,陈宫先是背叛了曹操,假如他再被曹操捉拿,那么他该如何自辨,又会有什么下场呢?

陈宫宁死不降,除了他自己确实有刚烈的性格因素,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原因:无脸再降。

也正是因此,吕布众将要投降之前必须将这个“铁杆反曹派”制服。

他是被吹捧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个“叛徒”,他的粉丝遍天下

其实,陈宫早就对于自己的死做出了结论,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说自己的吧。

太祖(曹操)谓(陈)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宫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

这段记载翻译过来就是说:

曹操问陈宫:公台兄,你平时总是自认为足智多谋,今天怎么落到这步田地呢?

陈宫指着吕布回答说:都是因为这货不听我的,不然的话,你不一定能捉到我。

曹操开始劝降他:到了今天,你说这事该怎么办呢?

陈宫上次兵变知道脸红,说明此人是很有羞耻心的,史书也说他为人确实“刚直烈壮。”

陈宫不愿苟活,便一五一十的道出了心声:“作为臣子,我不忠,作为儿子,我不孝,我该死!”

他是被吹捧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个“叛徒”,他的粉丝遍天下

但是,《三国演义》将陈宫最后这句话缩写为“有死而已”,这整个意思就变了。

整部《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立场十分明显,凡是投靠刘备的,基本都是褒奖,比如严颜明明也是降将,却被称赞为“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日,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

又比如吃里爬外的张松,作者实在不好意思赞扬了,便用了一首颇为惋惜的诗词总结“一览无遗世所稀,谁知书信泄天机。未观玄德兴王业,先向成都血染衣。”

字里行间的意思就是告诉作者:只要是拥护刘家的不管什么人都是好人!

而凡是反对曹操的,作者更是不遗余力的赞扬,并到了颠倒黑白的地步,比如马超和董承(参阅拙作《他是被尊奉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龌蹉的小丑,颠覆你的思维》)

他是被吹捧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个“叛徒”,他的粉丝遍天下

在历史上,陈宫临终前还是相信曹操的大度的,他对曹操说:“我听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不会断绝人的子嗣,我的家眷就全凭您发落了。”

这话说的硬气,其实也流露出陈宫对曹操的一种希望:希望曹操善待他的家人。

史书称:

太祖未复言。(陈)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於初。

就是说:曹操还没来得及回答,陈宫就自己走出去等着被杀头,曹操流着泪为他送行,陈宫看也不看不一眼。陈宫死后,曹操善待他的家眷如同当初。

他是被吹捧几百年的大忠臣,其实他是个“叛徒”,他的粉丝遍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