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说雪化成了春天!被判错!聊聊诺奖为何屡次抛弃中国?

 昵称ln79q 2016-03-22

 近来,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诺贝尔奖的揭晓:有3名日本科学家获奖,而有望获奖的华裔科学家却全部落榜。只有1.2亿人口的日本,竟有数千万人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每年的专利申请高居世界各国之首,迄今共拿下22个诺奖。究其原因,就在于极大地开发了全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能不令人发问:中国人的想象力哪儿去了?究竟是谁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人们时常问究竟是什么建立了强大的美国?创造学的鼻祖奥斯本说:“是想象力建立了强大的美国。”也就是说,一切都应当归结于人脑的想象力。因为一切教育、科技、经济的发达,都离不开想象力,即使完善的机制也是为人的想象力的展翅高飞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为什么起飞?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极大地开发了全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接触过的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想象力本身有误解。其实想象力并不是只有发明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才有的特殊能力,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种职业,哪怕是最普通和基础的小事,要做得好,做得美,都需要想象力。


  作家郑渊洁有一段话很精彩:“这是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可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不善于培养人的想象力。

◆案例分享
  一位美国美术教师到昆明进行教学交流,她发现中国孩子的画技非常高,布置的各项练习都画得栩栩如生。有一次,她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孩子们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经过观察,她发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照着描。于是,她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主题。

  没想到,这可令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为了难。他们抓头挠腮、冥思苦想、痛苦万分,就是无从下笔。最后,这位教师只好又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露了出来,这才使孩子们完成了任务。

分析:
  那千篇一律的圣诞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国的孩子画画喜欢问“像不像”,外国的孩子画画则喜欢问“好不好”。两者的区别在于:“像”是有样板、有模型的,而“好”则没有一定的章法。中国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用“像”来评价形容自己的画,自然是父母老师给他们灌输了这样的价值标准。


◆别让“标准答案”替代了想象力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鲁迅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然而,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长成了思想贫乏单调的成年人,这里要怪责的,自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和老师。

  课堂上,老师提问:“雪化了变成什么?”
  “变成水!”大家异口同声。
  一个小女孩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老师认为,这不是标准答案。

父母问孩子:“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回答:“一只也不剩下,都被枪声吓跑了。”
  孩子回答:“还有三只。”
  父母愕然:“怎么可能?”
  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
  这是一个充满情感又极其现实的回答。可是,父母却大声呵斥:“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正经事儿!”

  孩子们记住了“标准答案”,可谁来计算他们失去的东西?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识传授都是徒劳无功的。有一句俗话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分数就是“芝麻”,想象力就是“西瓜”。

◆教育的“无所不能”毁坏了想象力
  在讲学时,我曾经反复和校长们探讨,基础教育所要警惕的一个问题是,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

  蒙台梭利女士是一位优秀学者,她的教育法在我国非常盛行,有关著作也不可胜数,而且长销不衰。许多家庭不惜花重金购买蒙台梭利教具,或是把孩子送到“蒙台梭利幼儿园”去。


  然而,她的教育法曾受到另外一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的质疑,因为蒙台梭利教育法过于现实化,不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在斯特娜夫人看来,蒙台梭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贡献也不小,但是她的贡献只是对低能儿进行教育的贡献,只对低能儿有效,而对教育普通孩子则没有任何效果。最根本的一点是,她的教育法忽视了对孩子想象力的训练。因此,用她的方法是造就不出伟大人物来的。蒙台梭利把儿歌看成是“无聊的儿歌”,但是,孩子们决不认为儿歌是无聊的。采用她那样现实的教育法,是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的。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对于教育来说,这应当也算是一种人文灾难,这决非耸人听闻。

林格
  著名学者,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新时期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创建者。(摘自《回归教育的本质》,并收录于《读者参考》9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