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史观:认知革命,改变人类物种

 yx1502 2016-03-22
酷妹我先说两句

互联网——这个凝结人的智慧的造物,并且将人、人们、人们的生活方式深深卷入其中的“造物”,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人,重新塑造着人,进而催生新的“物种”?让我们共同探讨。
什么是物种?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 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Mayr1982年对物种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物种是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重造物种
如果说,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阶层化、占有与索取、偏爱确定性逻辑、土地与资本的意志奴役着生活世界、公共空间受到挤压和侵蚀,以及用普遍性、共通性扼杀个性、规约个性的话,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已经清楚地向传统社会的思维模式和行事逻辑说“不”。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解放”,不仅事关我们的“数字化生存”,更事关“我们”——达尔文笔下的多彩多姿的生物种群,如何嬗变为基于网络社会和“人机共同体”的“新物种”。
如果达尔文《物种起源》以“进化论”对抗“神创论”作为参照的话,互联网——这个凝结人的智慧的造物,并且将人、人们、人们的生活方式深深卷入其中的“造物”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人,重新塑造着人,进而催生新的“物种”。
乔布斯谈到“占领华尔街”,聚焦一个主题:当成千上万人通过QQ相互联系、通过微博获得资讯;当人们在握着手机不停地刷屏、触摸;当“宅”是生活宣言、“萌”是生活表情、“闪”是生活风格是,人——作为一个物种,在躁动着什么?孕育着什么?期盼着什么?焦虑着什么?
互联网——这个凝结着人的智慧的造物,深深卷入了人们的生活,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人,重塑人,并且催生新的“物种”。把关注互联网思想的焦点投向“物种”,三点考虑:
首先,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浸淫的工业革命,在“物竞天择”的生存发展下,诞生了斑斓繁杂的现代文明、商业文明和政治文明。但建立在“竞争”而不是“合作”、过于强调“利己”而排斥“利他”的达尔文主义,已经不能解释和满足信息文明对“社会性物种”的描述与刻画。
第二,互联网大大释放了“个体的人”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更多以“自组织”、“共生演化”、“涌现”的方式,呈现出复杂的诸多特点。
第三,对互联网的思索,一定要回溯到“原点”。重新审视工业革命透过笛卡尔主义、牛顿主义、达尔文主义等经典科学的“定论”。
物种是个问题

乔布斯是一个典型的在“心”和“物”之间徘徊的人,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艺术代表“心”,科技代表“物”。他把禅的体验带给了人,实际是把两个最不兼容的东西放在了一起,把科技这种冷冰冰的东西,和人性、艺术这种最唯心的东西,在他身上可以说体现得完美无缺。所以作者说乔布斯是沉浸在体验中的人,是悟道很深的人,他代表了一个新物种。
“新物种”——三个层面

三个层面:(1)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人和物的关系;(2)重新思考人和人的关系;(3)思考人和自我的关系。
以往对互联网的认识,往往聚焦于其技术的层面,比如《数字化生存》也只是指出了这样一种“存在形态”——比特化的存在。充分阐述了数字革命带来的颠覆性的价值,也充分想象了未来的新生活途径。但是他们思考的路径和依托的基本假设,依然是传统的、古典的工业革命延长线,在思想上继承的依然是工业革命的基本范式。

目前,数字土著大幅增长,社交网络兴起,打开了思考的“群体行为”、“社会构建”、“公共领域”。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诱发传统体制大面积、全方位的渗漏。危机深重凸显了思想的危机。如果不在展开“根部思考”,将无法从根本上认识也已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浪潮”。
这是“物种”层面的剧烈变革。“互联网对人这个物种意味着什么” 的思考,或许是刚刚开始。
回顾历史,反思成为“定论”的内容,通过这些已经板结成块的内容,来看待我们的新物种。我们赖以思考的基座上,已经内嵌了什么“元假设”?“浇筑成型”的思维模式。
《物质起源》曾经给人们的思想以很大的震动——只不过是一本科普的小册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抓住了正确的问题。
乔布斯能解决的问题也很有限,但是,他至少是朝着那个“心物一元”的方向去想的——致力于“科技和人文的结合”,触及到了现代文明中最难解的问题。乔布斯是朝着人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这个方向去汇聚科技和人文。

他是通过“物”的方式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心”的体验是什么。未来新的“人机一体化”,最大的可能发生在“界面”上,也就是没有“界面”,或者“感觉不到界面存在”之下的新的人机关系。新物种起源说的是人和外界环境的关系。“人”不断介入“物”,同时又被“物”嵌入之后,“人”是什么问题。
达尔文的语境:人应该征服自然。凯文凯利的观点,如果传统的有机体的“物种”演变成了“心物一体”,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互联网空间里,在“心物一元”的情境下,个体的自我将会“复数化”,或者说为“多重自我”所代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者”、个体与机器扭结成“智能团块”——新物种的基本单元。
追溯新物种的特征
“人机共同体”——信息科技和生命融合。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造就的是“工程师化”的文化氛围。从大的历史尺度看,“摆弄机器的工程师”逐渐代替思考“针尖上有多少天使”的科学家称为历史进程的主角。
新物种:一种新的人机共同体,脑机接口与大脑隐喻
尼克莱利斯在猴子身上实现了“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猴子可以把神经信号成功转换为电信号,并控制屏幕上的光标。2011年2月《科学美国人》。

尼克莱利斯视图在给人植入电子器件,他设想为未来的SNS不像facebook这般笨拙——人们智能通过言语、图片、视频等“文本属性”的符号来彼此接触和感知对方的存在,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嵌入式的设备,彼此连接。他把这种连接叫做“脑网络 brain net”。
未来人们以大脑为中心,与他人可以脑对脑直接沟通。未来的电脑将会“渗透到”人的各种情景,甚至直接进入人体。
图灵模型实际上是人的“所为”模型,而不是人的“所思”模型。图灵把人的计算步骤拆分为读取数字、移动纸带、写入数据,并没有指出“人是如何思考的”。
后来计算机发展,图灵机成为人脑计算的隐喻,1950年代出现的“通用问题求解(GPS)”狂热,成为诞生人工智能的起点。费弗和邦加德认为“大脑是计算的核心”,被替换为“大脑是思维的中心、控制的中心”,忽略了身体和环境的作用。费弗和邦加德提出“Embodies intelligence”就是说人的认知过程,其实是沉浸于环境的个体,与环境的交互涌现出来的。
“群体智能collective intelligence”——蚂蚁、大雁和深海鱼群的行为,使群体涌现出的有秩序性,成为社交网络的新景观。
MIT的谢里特克尔教授:“当计算机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伙伴时,人类的行为就大大改善了”
酷妹问答:什么是机器?什么是工具?工具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给酷妹留言,共同探讨,促进新知。酷妹会选出最有新意的答案,将获得智酷沙龙优先通过权。
网络智酷
人文|心理学|人工智能|科学|哲学|经济|互联网
关注我~加入思想者联盟~
微博:网络智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