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海权: 《砚庄评沃兴华》-2

 老樟xy67896789 2016-03-22
20160210-形势10
沃兴华先生说:“形即空间的状态和位置,如粗细方圆、大小正侧、疏密虚实等等;势即时间的运动和速度,如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等等。归根结底,书法艺术是通过各种形和势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内容的。”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和空间是彼此独立的,但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就书法的创作过程而言,时空是合一的。但就欣赏而言,可以将时空分离。比如,一瞬间的视觉效果,应该是空间的感受;抛弃空间,眼光随着作者创作时的笔墨流动,应该是时间的感受。
虽然说书法创作过程的时空是合一的,但是,帖派书法和碑派书法的区别是,前者更加强调笔画的流转和前后笔画在运笔时的时间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后者更加强调笔画及其构成在空间上的对比。虽然帖派书法也有空间上的对比,但它的造型是合理运动造成的,也就是因势生形。比如,一个足球运动员在抢球时的照片,尽管姿势奇特,但它是合理运动的一瞬间。而碑派书法往往给人在运笔上的不畅达、在空间上特意安排的印象。沃先生的书法就有碑派书法的典型特征,这时候需要的是欣赏角度的转变,我们有必要暂时丢弃时间上的因果关系,而去把握空间上的第一印象。


20160211-重组11
诗词创作中,有一种手法,姑且称之为“句式重组”。比如七言诗,其句式一般是二二三结构,但鲁迅的“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第二句就变成了一三三结构。西江月词牌的第五六两句句式一般是二二二结构,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却变成了三一二结构。
沃先生书作“挹林泉之幽旷,抱卷轴以逍遥”的章法也可以称之为“重组”,当然,这里的重组还没有破坏单字的独立性。但沃先生另有一件《云卷云舒》的书作,第一个“云”字像是两个字,“卷”字和第二个“云”字被分开了,单字中间虚空,反倒上下字关系更加密切。
重组的手法可以给人面目一新、喜出望外的美感。




20160212-主笔画12
沃先生今天谈了形式与构成,它们涉及到作品的丰富性和协调性。
我个人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丰富性和协调性主要是通过主笔画来体现和调整的。认为,如果不强调每个字的主笔画和次笔画的对比,那么首先从单字这个根子上就失去了丰富性,更谈不上通过各字主笔画之间的组合来丰富、调整整幅作品的章法与意象。
主笔画是作品丰富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们需要强调。但是,主笔画之间的关系需要把握得当,否则,就会伤害整幅作品的意象。要把握得当,就要有一个简化过程。简化往往是由各字的主笔画之间的对接、对称、重叠、聚散、重组、复沓等手段完成,它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秩序。没有秩序,意象可能会顿然消失。
譬之音乐,书法的主笔画就相当于音乐里的主音和属音,主音和属音的位置决定了调性。在音乐里,人的心理总是对主音和属音有一种期待,因为它们给人安稳的感觉、脚踏实地的感觉。楷书很少突出主笔画,相当于古琴演奏的音乐,每一个音都踏实,就连有悬浮感的半音都不要了,这就是五声音阶。行草书必须有它的“主音”和“属音”,就是主笔画,这样,行草书的形式感就容易多变。然而,变化再大,也离不开调性的制约。


20160213-黑与白的相互照亮13
本来在中国画当中,说得极端一点,黑白关系正好是颠倒的,黑色的墨迹只是表示非实体性的边界,而空白之处才是实体本身。但由于墨迹是我们人画出来的,它就是“我们”,反倒被我们看作是一种实在了,这是一种精神的实在,但不是实体。但空白之处的实在性不能忽视,因为它们至少还要让人们能够认识到它们是某些实体——山水、树木、房屋、人物等等。因此,在中国画当中,虽然实体和实在是不统一的,但黑和白都有自己的生命。
而在书法当中,墨迹部分是文字符号,就符号本身的实体性而言,墨迹之外根本就不是实体。因此,书法相对于中国画,其符号的实体性和墨迹的精神实在性又重合起来了。正是这一重合,使得我们对空白之处越来越熟视无睹,空白之处失去了生命。
现在,我们反过来重视空白,就是要唤醒它的生命,让白与黑进行对话,让两种生命相互照亮!


20160214-碰撞与吸收14
每一个字,都要做与四边碰撞和与它字连接的试验。
要极力废除古典书法中单字的自足性,让它们有新陈代谢,从外界吸收,又从体内排泄。这才叫生命过程!
排泄的最佳位置在载体的四周,许许多多的笔墨被排泄到载体之外。它被称之为“出血”,出血也是一种排泄。
单字之间的相互吸收太重要了!古人写行草书时,是用时间把它们串起来了,这还很不够。要打破这种关系,就像量子力学打破牛顿力学的因果关系那样。据“量子纠缠”理论说,互相分离的粒子具有“幽灵般的远程效应”,时间可以压缩为0,而空间则可以是∞。
语言产生于语言内部。相互吸收,就孕育新的语言。外部的一切能量,只不过是它的营养,以保证它是一个活体。



20160215-系统的熵15
有人问,为什么多数书法家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后,就立即走向僵化的死胡同,而有些书家却艺术之树长青。
我觉得可以把书法家当做一个系统,来分析上述问题。物理学上有一个熵的概念,它是对系统混乱或无序度的度量。熵越大,系统就越混乱,反之亦然。生命物质是一个有序系统。人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系统,一个开放的系统,人的生存是以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为前提的。人的熵是负值。
而一个非生命物质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任其发展,它总是熵增的,总是要趋于消亡的。因此,水总是往低处流,一个打碎的玻璃杯再也不能复原。
因此,那些形成一定风格的书家,如果把自己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再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再多方面汲取营养,走向僵化是必然的。
沃兴华先生是后一类书家,他的一生都在不断临习,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说,沃兴华的书法是负熵。


20160216-取法于众16
为什么一盒拼板玩具,从一幅有序的图画开始,你去摇它,摇几下它就彻底地乱了,但又不能把它摇回到有序的图画状态呢?因为拼板玩具不是有机的。
但是,人或者动物甚至是植物,一般情况下出现一些异常,比如说人和动物生了病,或者植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都能够自我修复或保护,以避免变得无序乃至走向死亡。因为人或者动物、植物,他(它)们的内部有一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灵活机制,这种机制有利于他(它)们的生存。
名家书法,特别是唐楷书法,它们的书写过程具有极强的规定性和程序化,使得它们蜕变成僵化、无机的形式,你动一点点,就出现“噪音”。
但那些民间书法,书写时随机性大,可变因素多,没有僵化。因此,这些书法具有一定的“拓扑性”——书写者对笔画的位置、长短和线方向不是特别的在意,笔画之间距离远一点、近一点,笔画长一点、短一点,线与线的夹角大一点、小一点,都不影响一个字的美观和识读。这种“拓扑性”可以看做是这些书法对于秩序的一种无形的调节机制。
因此,康有为说:“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他又说:“千年以来,法唐碑者,无人名家。”




20160217-取法今人17
沃兴华先生取法今人,有时候谦虚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他不仅像他所说的受赵冷月先生影响,喜爱日本西川宁、青山杉雨、小坂奇石、殿村蓝田、古谷苍韵、日比野五凤和宫本竹迳等人“洋溢着现代文化的浪漫精神”的书法,像我们这些无名鼠辈在网络发的书法习作,他有时候竟然还下载下来“学习”。他和胡抗美在上海搞书法联展的时候,我遇见了张羽翔。我说,你在东莞办的书法培训班的学员习作在中国书法网发表后,沃先生专门打电话给我,让我挑选一部分下载打印出来并寄给他。张羽翔说,沃先生是真人!
前两年济南一批哥们搞了个书法展览,事先在网上发了一些图片,沃先生可能看了很激动,居然不请自到地来到济南看展并和大家交流。
当然,沃先生对我们说,我即使临习你们的作品,但就是你们自己也不一定能看出我临摹的痕迹。沃先生就是沃先生!


20160218-费力不讨好18
沃先生“做费力事”的精神令人感动!
做费力事是注定要孤独的。前几天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群在一个对话中说:“任何一个高端学问的研究做到最后都会感觉孤独,因为你找不到竞争者。一个优秀登山者,他登山的过程也是很孤独的。数学家的研究有时候像登山一样,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在孤独的做。有一位数学家说过,数学家一生大部分在失败中度过的,但是因为他对数学有自己的喜好,当研究出来使他感到自豪、感到美的东西,他就会得到一些安慰。”
我相信沃先生有同样的感受。


20160218-跨行19
沃兴华先生有一本书法专著,叫《从创作到临摹》。我刚看到书名时,还郁闷半天——沃先生怎么搞反了呢?阅读之后,才知道沃先生的深意,就是他今天所说的:“取法于道将临摹从一种模仿式的求知活动,变为培养、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功夫,它打通了临摹与创作的界限,使临摹变成了创作。”
沃先生在“取法于道”方面,谈的重点是当代书法的大趋势。但是,“所谓的取法于众,本质上是取法于趋势和道。”这就把“取法于道”又和“取法于众”归结为一体了。但是在书法领域,所谓的“众”,往往是一股强大的保守势力,他们的言行并没有体现“趋势和道”。而流行风格也并不流行,甚至被斥为“丑书”。实际上,书法中的形式构成并非书法在本土文化中的“趋势和道”,它是书法和外来文化撞击的结果。
TRIZ创新理论中,有一个思维理论说,与同行交流能发生量的改变,而跨行交流则能发生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往往更接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