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古老“非遗”优雅步入当下生活

 大闲人 2016-03-22
看古老“非遗”优雅步入当下生活
日期:2016-03-22 作者:范昕;邱春林 来源:文汇报
  • 图片说明: 传承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苏梨”现代新中式家具


  • 图片说明: “谭木匠”婚庆主题对梳,以原创设计挖掘情感内涵,传承木梳传统制作技艺


  • 图片说明: “谢馥春”鸭蛋粉联姻扬州漆器,中国化妆品“老字号”重返“少女时代”


  • 图片说明: 结合中国元素和西方裁剪的“香云莎”服饰,让传统香云纱染整技艺与时尚潮流竞相碰撞(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图片说明: 传承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匠自在”乳液瓶


  • 图片说明: 传承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内联升”斑斓布鞋


  • 图片说明: 传承宋锦织造技艺的“上久楷”时尚拎包


  • 本报记者 范昕

      传统苏州宋锦织就摩登箱包,成为了“国礼”;有着180余年历史的扬州香粉品牌联姻古老的扬州 漆器,以 时尚“妆容”重返“少女时代”;承载着木板水印技艺的一页页信笺、一枚枚藏书票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深受文艺青年追捧……近日于朵云轩艺术中心举办的“江南百工———首届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不仅令人看到近百个“非遗”项目 勾勒出岁月静好的往 日 图景,更令人看到古老技艺原来还可以优雅地步入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

      更多的文化故事,还在被“宋锦”讲述着

      2014年11月于北京举办的APEC晚宴上,与会嘉宾及配偶身着“新中装”亮相,所用面料恰为宋锦;去年于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博会和春夏男装时装周上,宋锦服饰走上国际T台,成为中式服装的代表;紫底暗花的手袋、红底白梅的钱包、藏青色几何纹样的披肩……如今,更多的中国文化故事还在被宋锦讲述着。宋锦,宋代末年发源于苏州,以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闻名,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被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宋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其中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得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尤为丰富。相比其他丝织品,宋锦柔软且坚固的质地决定了它强大的实用性,它适用于任何能想到的用途,也经得起反复洗涤。结合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审美观念,人们看到宋锦被频频应用到箱包、服装、家纺、工艺品等众多领域,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近两年,有着180余年历史的中国化妆品“老字号”谢馥春不断突破原有包装,以时尚“妆容”实现华丽转身。其联姻扬州漆器,当家产品鸭蛋粉被装进采用点螺工艺制作的漆器盒里,一推向市场就备受关注,销量骄人。据悉,这一品牌未来还打算将扬州玉雕、扬州剪纸等当地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设计,为传统产品注入时尚元素。谢馥春1830年始创于扬州,用料天然、研制考究的“谢馥春‘香、粉、油,制作技艺”是江苏省“非遗”。2005年,全新“谢馥春”回归,以东方美妆为定位,试图挖掘自身“老字号”的文化价值,回归传统文化。

      70多年前,张爱玲在名作 《金锁记》 开篇,把记忆中的月亮比作“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70多年后,朵云轩不仅以信笺深入人心,还以藏书票、中国书画复制精品等多种形式拓展着水印版画语言,实现了木板水印这一国家级“非遗”的盈利。工业时代,朵云轩纸品所采用的纯手工木版水印技艺最是令一众文艺爱好者惦念。这是一门综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的再创造艺术,以简单的工具、复杂的技艺,通过“勾描”、“雕版”和“水印”三道纯手工工艺程序,将中国书画作品的笔情墨韵原汁原味再现出来,达到“乱真”的效果,还特别在江南温暖湿润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形成典雅、秀润的风格特征。与此同时,“画须大雅,又入时眸”的制笺传统,也令朵云轩与时俱进创新着图样。2011年辛卯兔年,于朵云轩学习木版水印的几位青年版画家设计了多枚以兔子为主题的藏书票,有的走起小清新水彩路线,有的略带卡通风,没想到在市面上供不应求。2013年癸巳蛇年,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年轻的传承人郑名川设计了以蛇为主题的象形藏书票,以形似大篆“癸巳”的连理枝与灵蛇组合,令人耳目一新。

      借助创意设计,延续中国传统文化DNA

      代代传承的“非遗”技艺,在往昔的岁月里都曾是大众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织造的宋锦、云锦、蜀锦,是穿在人们身上的;徽墨、歙砚、宣纸的制作,是为了读书写字;做风筝、剪窗花、画年画,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可惜,如今大多数“非遗”正尴尬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作为陈旧、刻板的代表站在了流行文化的对立面。

      有业内人士认为,古老的“非遗”与时下的流行文化之间并非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非遗”若想在今天真正得以传承,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亟待从静态、封闭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面对现代社会更广阔的都市生活空间。“非遗”技艺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借助创意设计,重新输入流行元素,昨天的“非遗”今天可以成为大众化的文创产品,受到潮流的追捧。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探索“非遗”项目的产业化之路,其文化DNA才能得以动态地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中。

      观点

      “非遗”对接产业,有些底线要坚守

      邱春林

      “非遗”的产业化,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不能一刀切。

      我国曾经出台针对“非遗”的独特保护方式———生产性方式保护,为的是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所谓的“活态”,是指“非遗”技艺不仅仅存在于极少数传承人的身上,而是能够通过生产实践,使技艺得以真正施展,并转化成可流通的物质产品,产生价值。

      “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提出与“非遗”的产业化不无关联。然而,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

      国家鼓励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的“非遗”项目仅限于原先即是以生产实践的方式存在的,有着商品经济属性的这一部分“非遗”项目。它们本身具有产业化历史和需要,自古以来就是交换的商品,具有消费对象、消费行为。像这样的“非遗”项目,是可以继续保持其文化形态,往产业化方向发展的。

      而对于生产实践属性不强的那些“非遗”项目,我们需要审慎对待它的产业化。皮影即为一例。过去皮影作为皮影戏的道具而存在,现在如果把它单独用于生产实践,变成可以销售的工艺品,而非戏曲演出的一种道具,等于说是将它从皮影戏演出的文化整体中剥离出来,变成了独立的文化现象,我觉得这样的“新生事物”就不能被视为“非遗”保护的对象了。保护皮影戏,是要保护皮影戏演出的这个文化整体,当然它也包括道具的制作、保存。又如庙会、丧葬习俗里或是带有民族禁忌的一些“非遗”项目,它们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情感、习俗而存在,我们更不应该在短时间内对它横加干预,刺激它的产业化,而是需要尊重它原本的文化属性,让它顺其自然地发展。

      有些“非遗”项目的核心要素恰恰在于它的视觉形式。对于这种“非遗”项目,时尚化或许并不合适,它们自古以来的视觉形式哪怕在今天看来不合时宜,却恰恰是需要人们加以保存和传承的。比如苗族刺绣,蝴蝶、花卉、月亮、山川、母亲等都是常见的图案,用色也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在城市的年轻人看来,这样的形式语言可能略显土气。但苗族刺绣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非遗”,正因其图案、色彩记载的是整个民族的历史,形式语言本身就是“非遗”项目的核心,所以不能对其盲目改变。当然,用苗族刺绣的手法也可能绣出都市景观等其它题材,绣出来的作品却不是作为“非遗”的苗族刺绣。时尚是时尚了,这种对接其实是对“非遗”的伤害,远离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宗旨。

      不过,也有不少“非遗”项目的核心要素不是造型、色彩、图案等形式语言,而可能是它的制作技艺。对于这样的“非遗”项目,我们在创新时不妨胆子大一些。比如陶瓷中的龙泉青瓷,作为“非遗”,其核心要素是胚和釉的配制以及烧成技艺,最终呈现出美如青玉的青瓷特质,至于它的造型要素倒不是那么核心。因而我们完全可以用龙泉青瓷传统的烧制技艺,烧制有着时尚化造型的青瓷,它的灵魂没有改变。又如苏绣,已经有着数百年的商品化历史,其艺术形式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期图案一直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用苏绣尝试绣制新式图样是可行的。

      “非遗”产品的时尚化包装不仅应该,而且必要。只有赢得更多民众的心,“非遗”才能更好地实现活态传承。但在涉及具体的“非遗”项目时,我们需要理性地思考它原有的文化属性、形态,尊重它原来的样子,让其合理地衍生,而不是盲目创新、颠覆式改造。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相关链接

      时尚激活这些“非遗”技艺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传统“黑老虎”不再一统天下

      1853年,内联升在京城起家,起初专为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制作朝靴。渐渐地,内联升沿用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改作其他款式的千层底布鞋,驰名 中外。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做一双鞋需要近百道工序,并且每道工序都有明确严格、一丝不苟的要求。比如手工纳制的鞋底,要求每平方寸纳81针以上,一双鞋至少2100多针,并且麻绳粗、针眼细,加工时得用手勒紧,针码还得分布均匀。又如手工缝绱鞋时,要求必须紧绷楦型,平整服贴。绱鞋的针码更得间距齐整,鞋帮与鞋底的结合要严合饱满。

      2008年,“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系统学习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新一代传承人尝试着将一些时尚流行的颜色、布料以及制作工艺糅合进传统工艺中,打破了传统“黑老虎”款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如今,内联升千层底布鞋的花色品种超过3000种。

      谭木匠木梳传统制作技艺以原创设计挖掘情感内涵

      清末年间,川东古老的小镇上涌现出很多手工作坊的梳铺,谭木匠木梳就是其中的代表。谭木匠木梳往往采用胸经20厘米的天然小乔木上等材质,经抛光、插齿、手绘、雕刻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特别是草木染梳,撷取草木植物天然汁液,经洗、漂、染、磨、固色、抛光等工序制成,具有草木天然色彩。

      2009年,“谭木匠木梳传统制作技艺”入选 《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7年以来,谭木匠将小小木梳做成了品牌企业。以原创设计挖掘梳子的情感内涵、演绎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使得谭木匠的木梳激起了消费者的情感认同。谭木匠每年推出的新款产品均多达数百种。早在2000年,谭木匠便与四川美术学院进行了深度合作,推出了很多在设计界广受好评的作品。此后,这一品牌还与国际知名设计团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产品中融入具有国际范的设计理念。

      这一品牌的木梳,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专利抛光技术、插齿技术结合起来,用料考究,具有防静电、保健顺发等基本功能。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它极富民族风情,有牡丹、翠竹组成的“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有合家欢、凤求凰、鹊桥仙等围绕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风土人情等主题的系列产品,符合国人审美习惯,也以鲜明的文化特色令外国友人爱不释手。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简洁明朗地诠释“现代新中式”

      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鸡翅木等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被称为古代家具制作技艺的最高峰。其中,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制作的明式家具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有“苏作家具”之称。正宗的明式家具不论大小,都没有一滴胶水、一颗钉子,而是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艺来结合部件,使家具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这也是明式家具能保持百年的秘诀之一。苏作家具尤其将惜木如金发挥到极致。木工匠人们对得之不易的木材珍而重之,不惜耗费工时精雕细琢,使得苏作家具往往具备严谨的结构、流畅的线条、精良的技艺,以典型的江南人文特征令人叹为观止。

      2006年,“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某现代新中式家具品牌可谓近年来苏作家具融入现代居家生活的典型。这一品牌继承了明式家具的营造技法,榫卯结构严格承袭古制,对于手工艺传统中的工序与细节也分外讲究。设计理念上,它却不同于繁复、沉闷、厚重、生硬的老式红木家具,以简洁、典雅、明朗、柔和的姿态诠释着“现代新中式”的美学理念,深受当下年轻人的喜爱。比如其“出人头地”系列,大量地应用各种粗细长短的柱状结构来构建家具的轮廓与细节,形成曲直、轻重、缓急的律动感,以及刚柔、疏密、虚实的意境感。这是将传统家具上的罗锅枨和矮佬元素加以抽象提炼的灵活实践,颇具设计感和文化感。又如其“吉祥如意”系列,家具以线面为主的造型方式,为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云纹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造型上则没有太多弯弯绕绕,有的是平平淡淡,安安稳稳。

      香云纱染整技艺纸莎草般的质感惊艳T台

      “香云纱”又名“茛纱绸”,是世界上唯一采用纯植物和矿物染整的丝绸面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香云纱的制作工艺注定了它无法完全实现大工业化的生产。它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必须经过阳光的自然晾晒,让每一匹丝绸与薯莨、塘泥、草地上的露珠相互渗透结合,才能使成品呈现出红黑两色的效果。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工厂化标准制造的产品千篇一律相比,代表着传统手工的每一匹香云纱都有独特的纹路,在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和高端手工工艺的当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近年来,广东涌现出不少香云纱服饰品牌,将中国元素和西方裁剪结合起来,让传统技艺与时尚潮流竞相碰撞。在时尚 T 台上,香云纱服饰纸莎草般的质感,金属般的光泽,将绵延数百年天然、纯真和厚重的传统文化遗产底蕴彰显无遗,同时也将天然、自然、绿色、环保的特性印刻在大众的脑海中,焕发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它甚至进入国外主流市场,成为“中国风格”丝绸产品的代表作之一,甚至成为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奢侈品。在不少国际设计师眼中,香云纱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宝。一位来自德国的设计师就为了追随香云纱来到中国,定居中国十几年,主攻香云纱高端私人订制,设计了数百件香云纱服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