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作者边芹的《“伤痕文学”话语框架竟然还是美国策划的

 许愿真 2016-03-22

专栏作者边芹的《“伤痕文学”话语框架竟然还是美国策划的

破土时评组

来源:破土网  2016-03-22 14:15   点击:338次 

专栏作者边芹 的《“伤痕文学”话语框架竟然还是美国策划的》一文近日在网络广为流传

专栏作者边芹 的《“伤痕文学”话语框架竟然还是美国策划的》一文近日在网络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文学体裁的回忆,进而促发了对话语体系建构和文章为谁载道的思考。

专栏作者边芹的《“伤痕文学”话语框架竟然还是美国策划的

你所知道的“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怨妇文学还是伤痕文学?”

专栏作者边芹的《“伤痕文学”话语框架竟然还是美国策划的

”伤痕文学”在几乎所有的专业课老师的观念体系里就是伤痛后的反思,所以中文系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出身者也是无一没有听到过文首关于它的定义,小编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听到的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你所理解的,也不一定就是你要认同的。

不知道我的同窗们如何看待“伤痕文学”,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抱持着不同的态度,反正当时我在接触这一文学概念并读了一些相关作品之后,莫名冒出一句,“这不就是‘怨妇文学吗’?”

不厌其烦地述说遭受的苦痛,是发泄?是引起同情?将满腹的苦水倾泻而出是为了减轻自己所谓的天大的冤屈?到底是有多大怨念?

可能是我见识浅薄,但就我所知,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或作品,几乎都是站在人性的高度思考审视世界,几乎都是自己承受了世界加于自己的痛楚,留给这个世界思考的空间。

哪里像”伤痕文学“这样小家子气,无穷无尽的揭着自己人民和国家的所谓的疮疤······

“他们的伤痕又何以述说”

你有笔墨和才华,可以诉诸笔端,倾吐你遭受的不公,可以刻画时代留在你身上的伤痕······

然而万千的人民大众,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喜怒哀乐,又怎么述说?

他们默默无言,历经了时代的风雨变迁,世间的一切的一切都在他们身上发生,留存在他们身上,他们承受了一切,然而你可曾见过听过他们的呼声?或者又有谁替他们发声?

专栏作者边芹的《“伤痕文学”话语框架竟然还是美国策划的

当文学的工具性被强调,为谁载道?这的确值得细细思量。

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们的伤痕由谁来述说?

责任编辑:破立

以下是边芹 《“伤痕文学”话语框架竟然还是美国策划的》的原文链接:http://www./2016/03/41287.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