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霁云:那年,初会卢新华

 昵称37581541 2023-05-04 发布于江苏

年,初

朱霁云

“可乐兄,晚上见见!”一听这对我的特有称呼,我就知道是卢新华了。因为他见我和他一起时总是乐呵呵的,就从“可口可乐”中取“可乐”称呼我。今年清明节,他从美国经上海,特回如皋祭祖,给我打来电话。

大凡文革过来的,读了点书的,谁人不知卢新华?
然而他成名20多年后的1997年,我才第一次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如皋老乡。

图片

(今年清明节卢新华与作者的合影)

因为一篇《伤痕》轰动中国文坛的卢新华,离开如皋多年第一次从大洋彼岸回到家乡,当时我在市委办公室工作,926日晚,我随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招待所接待了他。

人到中年的卢新华,一头短发随意地“一边倒”,鼻梁很挺拔,眼睛很炯炯,一身穿着很中国,甚至很如皋。他不沾白酒,也不碰烟,难却“父母官”的盛情,才呷一口啤酒,直至离席,半杯啤酒还留下一半。他吃起菜来倒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直是说“从如皋吃到全国,从中国吃到外国,还是如皋的菜最好吃!”

也难怪,卢新华生就的是吃如皋饭菜的胃,他是带着如皋的胎记,喝着西乡的水,吃着高沙土的山芋长大的。1954年,他出生在高明乡卢西村,后来随当兵的父亲在山东读书,1968年,上山下乡的浪潮把他卷回家乡插队。5年后,他子承父志在山东曲阜某部当侦察班长。1977年退伍到南通柴油机厂做油漆工。同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进入复旦大学的学生,主修文学评论专业。

我虽说和他初次会面,彼此却不生分,或许因为我们不仅是同乡,还是“插友”,都曾经有过累累“伤痕”,“心有灵犀”消弭了我们的距离感。领导们的话,他接茬不多,看得出来,他在“应付”着和领导们的交谈,他柔柔的目光和笑靥,向我传递更愿意和我说点“私话”。

入夜,领导们离去,他轻轻拽我“再聊一会儿”。我俩在招待所的茶座,一人一杯清茶,交谈起了你你我我,说起了《伤痕》背后的故事。

这篇作品是他一气呵成的,写完后“我泪流满面,把稿纸都湿透了”。当初并没有想发表,写好后“就关进抽屉了”。后来学校兴趣小组要交习作,交上去在墙报上一贴,复旦校园轰动了。《文汇报》听说了,要过去马上编发了一个整版。

当时,党的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伤痕》作为第一篇控诉、揭露文革的小说,震撼了中华文坛,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他说“《伤痕》其实没有任何原型,我只是在写对那个荒诞年代的感受。”我说“正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所以使作品深入人心,你是饱蘸热泪写的,所有读 的人泪流成河!”

图片

(197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伤痕》图书)


《伤痕》使卢新华与刘心武齐名,成为中国“伤痕文学”的创始人,他是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作协代表团最年轻的代表。大学毕业后,他成为文汇报记者,出版了中篇小说《魔》、长篇小说《森林之梦》。说起他后来的作品,卢新华坦言“读者很容易要求我的作品像《伤痕》的影响,时过境迁,这是很困难的。”1986年,他远涉重洋,赴美留学。

那天夜已深,我安排他在宾馆住下,他婉言谢绝“不要浪费了”,说是他弟弟家就在人民医院东边,那里蛮方便。

隔天晚上,我电话与他联系,“我到你家聊一会儿”我刚开口,他就说。我说了住址就到楼下迎候。不大功夫,卢新华的身影在朦胧的路灯下悠悠的踱过来。他似乎耐寒而怕热,上次我穿西装,他着衬衫,这次我穿衬衫,他套了件短袖T恤。我们免了客套,在他嘻嘻哈哈的笑意中,天南海北起来。我们闲扯各自的经历和人生,话题和观点总是长成交汇点。他思维活跃,跌宕跳脱,言如江河滔滔,省去了标点符号。他谈到每次回国,目睹太多太大的变化,显出异样的兴奋。

我很有兴趣了解他去美国后的经纬,他的闲聊展示了一个奋斗者坎坷跌宕的斑斑足迹。

1986年,他获全额奖学金自费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 他一边读书,一边踏三轮车,靠踏三轮车的收入支付房租和生活费,并把太太和孩子接到美国。听说中国的《伤痕》作者在踏三轮车,好多留学生赶来看“西洋镜”,他在异样的目光中,奋力蹬踏,“已有的名声一切归零,那些曾经的光环毫无意义,我必须从头来起,从零开始。”他说。两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后来他做过金融、期货、股票,但往往“轮到我捉蛇,蛇就咬人”他哈哈一笑。他还在赌场发过赌牌(这为他后来创作《财富如水》积累了素材和体验),硬是挣扎着走了过来。他还曾在家乡办了一家服装厂。他作为一个文学人,割舍不了文学情缘,构思着新的作品,“往往先有结尾,再有开头,再写故事,写作时有一种创作《伤痕》时的感觉。”卢新华这样说道。

夜半了,我送他下楼乘了三轮车,他远去了,还回过头,挥挥手······

这之后,我写了篇《“伤痕”不再卢新华》发表在《扬子晚报》等多家报刊,披露了他去国赴美后的经历。由此我们成了挚交,往来不断,我曾经几次邀请他来如皋讲学,为他第三次重印《历代观音宝相》牵线搭桥。他特地赶来参加了我儿子的婚礼。我在他上海的复式房子里浏览他的新书稿,也通过视频欣赏了他在洛杉矶山坡上的别墅。

近年来,他不断有新作问世,先后出版了《细节》《紫禁女》《财富如水》《三本书主义》等,他周游在中美和世界各国讲学、参加学术活动。我时时关注着他的行迹,不断走进他的新作展予我的新的世界。

作者简介

图片

朱霁云,插过队,曾供职县第二工业局、工业局、轻工建材工业公司,市委办公室、市委研究室,市人事局(市编办)。退休。

《西乡情韵》温馨提示

一、所投稿件必须是本人原创,并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因稿件著作权引发的纠纷,由作者自行负担。

二、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否则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

三、平台编辑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可能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如果您不同意修改,请在投稿邮件中注明。

四、体裁以诗歌、散文(含随笔、杂文、书评等)、短篇小说等作品为主。投稿时请附百字左右作者简介(可含生活照一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