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说事 | 孔子曰:本尊早就拆过“围墙”

 大东村人 2016-03-22
聚焦文史
                           

                       

                       
                       
                        2016-03-21 09:40
                       
                  

              

              
              

                  

《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鲁定公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97年,夏天,当时担任大司寇(相当于中纪委书记加公安部长)职务的孔子对定公说:“臣子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

古人说事 | 孔子曰:本尊早就拆过“围墙”

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鲁国的国君虽说是鲁定公,但国家大事其实鲁定公说了不算,而是由三位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说了算。三位大夫的封地分别在费(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附近)、郈(今山东省东平县附近)、成(今河南省范县、山东省宁阳县东北一带),在封地上他们还建立了城池,修筑了城墙。本来大夫在自己封地筑城也没什么,只是这三位大夫的城墙,修的和鲁国都城曲阜的城墙一样规模。因此,人们就把这三座城称为三都。对于一向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来说,这三座城简直就是僭越的代名词,必欲拆之而后快。

古人说事 | 孔子曰:本尊早就拆过“围墙”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可不是一般的大族,而是鲁桓公的后代,说白了就是跟国君鲁定公是一个祖上。长期的骄奢,让他们没有了国君之礼,所以修筑的“围墙”与国都是一样的规模。不过他们又主要在首都曲阜工作,所以那大院子的事都是由他们的大管家管理。日久天长,这些管家们逐渐根深蒂固,权力膨胀,甚至有了赶走自己的家主,自己当家主的打算。所以孔子的主张得到鲁定公和三桓的赞同。

但是三个大管家都在围墙里经营日久,其中关系盘根错节,异常复杂。于是孔子就派出弟子仲田(即子路)去当季孙氏的卧底,先把季孙氏的实权掌握到手,然后再展开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城墙的工作。

古人说事 | 孔子曰:本尊早就拆过“围墙”

很快,仲田就取得了相当一部分权力,与季孙氏的管家们有了抗衡之势,并开始了拆“围墙”工作。刚开始工作还挺顺利,但是没想到季孙氏的管家和叔孙氏的管家暗地里联合起来,突然带领一批人马造反,一下子打进了鲁国都城曲阜。鲁定公和季孙、孟孙、叔孙三位大夫就躲进了季孙氏的住宅,登上了季孙武子的高坛。估计这里是曲阜的制高点,比国君的王宫还要险要。

管家的叛军进攻他们,因为地形不利,所以没有能打进去,最多有的人已经突入鲁定公所登季孙武子高坛的附近。

看到敌人攻势缓下来,孔子当机立断,命令将军申句须、乐颀从高台上下来攻打他们。

古人说事 | 孔子曰:本尊早就拆过“围墙”

申句须、乐颀果然厉害,一反击就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仓皇逃走。鲁国军队乘胜追击,在姑蔑这个地方把他们彻底歼灭。

季孙氏的城墙终于被拆毁了。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孟孙氏的“围墙”并没有被拆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