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迹】宁阳郕城遗址:三都三堕,唯此得存

 真友书屋 2021-04-09

鲁定公十二年,鲁国发生了堕三都事件,这是孔子在鲁国摄政后办的最大的一件事,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所谓堕,就是拆除之意,三都乃是鲁国三位大夫的城堡,分别是叔孙氏的郈邑、季孙氏的鄪邑和孟孙氏的郕邑。

周代实行贵族采邑分封制,各个诸侯国的大夫都有自己的食邑,然而这些大夫都居住在国都,而后委派家臣管理食邑。为了国家安全,这些食邑实行兵农合一制度,在平时他们是为贵族耕种的农夫,一旦有战事,这些人拿起就会武器参加战斗。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食邑的实力越来越壮大,他们纷纷建起了高墙,同时因为这些食邑里有粮食有军队,而士大夫委派的家臣成了真正的实权派。

原本这样的结构是使得士大夫有了与国君抗衡的实力,但让士大夫未曾想到的是,他们委派到食邑内的家臣渐渐有了与士大夫相抗衡的力量,这使得周天子——诸侯王——士大夫——家臣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了起来。

鲁昭公五年,三桓家四分公室,他们将鲁国的人口和领土分为四份,将其中的四分之一归鲁国国君,剩下的三份由归季孙、孟孙和叔孙,其实鲁国国君所得的四分之一也由季氏代管。如此说来,鲁国国君已经一无所有,他完全被控制在三桓手中。但是三桓又被他们的家臣所控制,比如在阳虎叛乱前,季氏家族的经济政治实权都掌握在家臣阳虎手中。

孔子一向想恢复鲁国国君的实际地位,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削弱三桓的实力,而削弱三桓的实力,就要从他们的食邑下手。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后,他想解决三桓问题,而他采取的办法就是利用三桓想打击家臣的想法。

Image

堕三都图《圣迹图》一卷.清顾沅编.孔继尧绘图 清道光六年吴门赐砚堂顾氏刻本

按照周朝的规定,大夫家不允许有兵甲武器,其食邑的城墙有具体的规定:高不能过一丈,长不能过百雉。古人一雉为三丈,百雉则为三百丈长。当时季孙、孟孙、叔孙三家食邑所建的城墙都超过了这个规定,于是孔子向鲁君建议应当拆除掉三处食邑城堡超高的部分。那时的鲁国国君已是空架子,这样的决定必须得到三桓的同意,而三桓也顾及到尾大不掉,竟然同意了孔子的提议。

三桓同意的原因,跟郈邑的叛变有直接的关系,郈邑乃叔孙氏的采邑。鲁定公时,郈邑宰是叔孙若,他是叔孙氏的庶子,字公若,被人称为若公。鲁定公十年,叔孙氏的家主叔孙昭子去世了,叔孙昭子在遗嘱中提出立叔孙武叔作为叔孙氏的继承人,但叔孙若反对,然叔孙武叔还是成为了家主。

叔孙武叔继任后,叔孙若一直不服,于是叔孙武叔就指使家臣南公暗杀叔孙若。南公派人发暗箭射杀叔孙若,但没有射中。武叔看到阴谋失败,他怕叔孙若知道是自己安排的,于是他就派叔孙若去做郈邑宰。

而后,武叔又暗中让郈邑的马正侯犯继续暗杀叔孙若,然侯犯不愿意干此事,叔孙武叔就指使侯犯手下的御夫暗杀了叔孙若。但叔孙若死后,郈邑被侯犯所掌控,他不听从武叔的指挥,于是武叔调集军队,联合孟无忌去攻打郈邑。但由于郈邑城墙坚固,没有攻打下来,武叔又与司正南公向齐国借兵攻打郈邑,还是没有攻下来。

叔孙武叔秘密召见郈城内的工师壤驷赤,叔孙武叔跟壤驷赤说郈邑的反叛不仅威胁到了叔孙家族,同时也是鲁国的祸害。壤驷赤回答说他的心如同《诗经·唐风》中的《扬之水》一篇所写,他言外之意会听从武叔的安排,然对这件事必须严格保密。

壤驷赤回到郈邑后,跟侯犯说,郈邑处在齐国与鲁国之间,搞独立是不可能的,而今已经背叛了鲁国,那就要设法归顺齐国。侯犯听从他的建议,把郈邑的户口名册送到齐国要求接管,但壤驷赤却私下里放出话说,如果齐人接管了郈邑,就会把郈邑里的人迁到别处去。郈邑人闻听此言情绪激动,当齐国使者来郈邑谈判时,郈邑发生了骚乱,侯犯看控制不住局面,于是他逃亡到了齐国。

这件事也使齐国感到他们无法真正控制郈邑,于是又把郈邑的户口名册交还给了鲁国,这使得叔孙武叔得以收回郈邑,但郈邑人仍然不听武叔的指挥。此时孔子已经安排一些弟子做三桓的家臣,比如季氏家臣就是子路,于是孔子委派子路去实施堕都计划。孔子首先提出就是要堕郈邑,叔孙氏赞同这个建议,叔孙武叔任命子路为郈邑宰,而后子路率人进入郈邑,将郈邑城墙削减了三尺,之后叔孙武叔又任命壤驷赤担任郈邑宰。

堕三都的第一个目标实现了,孔子想再接再厉,继续削减另两个食邑的城墙高度。《左传·定公十二年》载:

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

冬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Image

《春秋左传杜注》三十卷.清姚培谦撰 清乾隆十一年吴郡陆氏小郁林刻本

堕三都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堕费(鄪),季孙氏同意这个计划,但费邑宰公山不狃和叔孙辄不同意。他们觉得若费邑的城墙被拆,会让他们处于危险境地,所以当季桓子的军队前来拆费邑城墙时,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带领费人避实就虚,直接去攻打鲁国都城曲阜。他们攻入曲阜后,包围了季武子台,而且已经打到了鲁定公身边,在危急时刻,孔子沉着冷静,指挥司马申勾须和乐欣率兵冲下季武子台。此时鲁国军队从外面包围了叛军,费人看形势不好,立即撤退,鲁国军队一直追赶费到姑蔑,并在那里打败了费人的军队。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只好逃到了齐国,于是费邑的城墙被拆毁。

接下来将是拆毁成(郕)城的城墙,成邑是孟孙氏的食邑,成邑宰是公敛处父。此人十分聪明,他已经猜测到了孔子堕三都的真实目的,他跟孟懿子说一旦成城的城墙被堕,齐国人一定会打到北门,况且成邑乃是孟孙氏坚强的后盾,没有成城就没有孟孙氏,所以绝不能毁掉成城,但既然你已经答应堕城之事,现在你就佯装不知,我坚决要保卫成城。

孟懿子听从了公敛处父的建议,没有毁成城,于是鲁国国君派兵包围成邑,但因为成城城墙坚固而没有被攻破,至此,堕三都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这位公敛处父确实非凡人,当年在阳虎叛乱时,他有功于孟孙氏。《左传·定公八年》载:

阳虎劫公与武叔,以伐孟氏。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弗胜。又战于棘下,阳氏败。阳虎说甲如公宫,取宝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寝而为食。其徒曰:“追其将至。”虎曰:“鲁人闻余出,喜于征死,何暇追余?”从者曰:“嘻!速驾,公敛阳在。”公敛阳请追之,孟孙弗许。阳欲杀桓子,孟孙惧而归之。

Image

《春秋左传杜注》三十卷.清姚培谦撰 清乾隆十一年吴郡陆氏小郁林刻本

阳虎劫持鲁定公和武叔来攻打孟孙氏,公敛处父率领成邑人从东门进入,在南门里与阳氏的军队作战,但没有打胜,而后他们又转战棘下,终于战败了阳虎。当时阳虎脱掉战甲,以为高枕无忧了,但他的手下却害怕公敛处父率军追来,然孟懿子却阻止了公敛处父追赶阳虎的想法。由此说明公敛处父作战勇敢且有头脑,这也是孟懿子听从他建议的原因。

季桓子和叔孙武叔看到成邑没有被毁,他们也渐渐醒过味来,于是又把费邑和郈邑拆掉的城墙恢复起来,其最终结果使得三都之堕均未成功。孔子这么大的计划未能完成,这令后世爱他的人心有不甘,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中说:

《史记·孔子世家》围成之事,在去鲁前,缘其以去鲁为十四年故也。今去鲁既在定十二年秋冬之间,而《春秋》书围成,乃在是年之十二月,则其在去鲁之后无疑也。且不知其弗克而辄围之,围之弗克,而遂置之;轻举妄动,有始无终,皆非圣人所为,不待辨而明者。

崔东壁经过考证,认为包围成城之事,实际是孔子离开鲁国之后的事情,其言外之意,如果孔子那时执掌鲁国朝政,绝不会这样有始无终,他一定把成城拿下。但是孔子的确主导了堕三都事件,汉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说:“郈,叔孙氏所食邑。费,季氏所食邑。二大夫宰吏数叛,患之,以问孔子,孔子曰:'陪臣执国命,采长数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季氏说其言而堕之。”

Image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十二卷.汉何休著.唐陆德明音义 清道光四年扬州汪氏问礼堂影刊南宋绍熙余氏万卷堂本

Image

处在田中的故城遗址

当年三桓都受家臣之乱的困扰,尤其是季孙和叔孙两家,比如季孙氏在昭公十二年有南蒯之乱,叔孙氏在昭公五年有竖牛之乱,所以三桓对家臣利用城堡壮大实力的做法十分有戒心。按照何休的说法,季孙和叔孙是主动来问孔子怎样解决这个困扰,于是孔子借机提出了堕三都计划。

Image

附近有个小房子

为什么说是借机呢?其实孔子更大的目的乃是为了恢复鲁国国君的实际领导权,但他不能把这个想法告知三桓,因为正是三桓瓜分了鲁国国君的实力。只是三桓没想到他们各自的家臣又侵占了他们的实力,于是孔子名义上帮着三桓打击家臣,实际上他是在削弱三桓的实力。《朱子语类》中载有如下一段对话:

问:“今欲出来作事,亦须成败有命,无必成之理。“曰:“固是。且如孔子所作,亦须见有必成处。但有小人沮之,则不可乃是天。孔子当时在鲁,全属季桓子。其堕三都,乃是乘其机而为之,亦是难。”

Image

树林中的文保牌

朱熹说实现任何事都不容易,孔子的堕三都计划,乃是孔子借机而为之。朱熹甚至明言:“夫子堕三都,亦是瞒著三家了做。如季氏已堕术中,及围成,公敛处父不肯,曰:'若无成,是无孟氏也!’遂连季氏唤醒。”

Image

成字有两种写法

Image

文保牌背面

正因为公敛处父洞察到了孔子的动机,他坚决予以抵抗,因为抵抗的成功,唤醒了季桓子,致使三家都明白了孔子的真实目的。那么为什么三桓在开始时没有怀疑孔子的真实动机呢?苏轼认为:“堕名都,出藏甲,而三桓不疑其害己,此必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矣。”(《论孔子》)

Image

沿地埂前行

看来那时的孔子已经很有威信,所以三家不怀疑孔子是冲着他们来的。假如孔子成功地完成了堕三都计划,其结果会怎样呢?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中说:“盖孔子之图,在客观上实行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如孔子之谋成,则孔子及其弟子得掌鲁政,彼辈受谷禄,无封土,无宗法关系,实为最早之官僚。孔子改革之历史意义,在此部分废弃'宗法封建’关系而实行不彻底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也。”

Image

护栏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假如,堕三都毕竟失败了。三桓也明白了孔子的真实目的,继续和平相处,已然不可能,于是孔子找借口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旅。

Image

台地

2020年12月18日,前去探看成城遗址,其位于山东省宁阳县东庄乡南故城村与西故城村之间。今日乘齐鲁书社小徐的车,由孔帅先生带领,我们从汶上县出发,开行近两个小时,于村边看到了成城故城文保牌。两个文保牌的成字是两个写法,可见当地亦混用。

Image

登上这一带

文保牌处在一片树林中,后面是无尽的田野,站在此处看不到古城墙的痕迹。沿着一条小径开出五百米后,在田野中看到高大的土堆,想来那就是我的寻访目标。但是从这一侧却找不到通向古城墙的道路,小徐拐上了一条土路,行驶出一百多米,地上有大坑无法通过,故只好下车,由孔帅带我步行探看。

Image

无法登顶

Image

残存外观

在田地里踩着地埂路,向着那个大土堆走去。走出二百余米,终于来到了近前,然上面长满了荒草,且形成了几层台地,我二人围着台地转了一整圈,找不到登顶的小径,只能远远看到顶上有一个标志塔。

Image

叽叽喳喳

Image

标志塔

Image

附近的厂房

然而在另一侧却找到了稍微宽阔的地埂路,路边有一些杨树,树上站着几百只鸟,我走到近前,它们并不惊起,只是在那里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什么,想来是在嘲笑这两个傻子为什么要试图爬上这个大土丘。我能听出它们声音中的不屑,于是拾起一个土块投向树枝,但这些鸟竟然一只也没有飞走,这份淡定令我沮丧。

Image

东侧

Image

西侧

Image

孤巢

最终也没找到登顶之处,只好原路返回,走到文保牌附近时,方看到后面也刻有文字,上面写明“郕城故城,东周至汉代故城址。”且列明了四围的保护范围,同时写明相关法律责任。这样的文保牌在他处十分少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