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聿铭:“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

 真友书屋 2016-03-22


1988年,建筑大师贝聿铭做了一个决定:不再接手大规模的建筑设计。那一年他71岁,大工程已开始让这位老人感到身体吃不消。同时,在对建筑的思考上,他也更倾向于回归自然,探索小而美的东方意境。


因此,当1995年贝聿铭担纲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设计顾问时,业内一片哗然。这座大楼由贝聿铭之子贝建中、贝礼中组建的贝氏建筑事务所承担具体设计,而贝聿铭则为整体方案提供诸多灵感。2001年,贝聿铭专程来北京参加了大楼竣工仪式。“这座建筑,我花了7年时间。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外观


* * *


建筑爱好者常在全球搜寻大师的作品。藉由贝聿铭的华人身份,北京有两座建筑出自这位大师之手。一座是1982年修建的香山饭店,另一座就是位于长安街和西单大街交叉口的中行总行大厦。与秀丽写意的香山饭店不同,中行大厦修建之初就面临着各种限制和挑战。


中行大厦和天安门及故宫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根据北京市有关规划,故宫周边老城区限高30米,二环45米,三环60米。这意味着贝氏必须在45米的高度内完成这座大体量建筑,处理不当,建筑就会显得笨拙。


贝聿铭面临的这个挑战,恰恰是他自己“一手促成”的。1974年,中国政府邀请他在故宫旁修建一座高层建筑。“我的良心不允许……我不能想象有一幢高楼俯视着紫禁城。”后来,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他的意见,出台了上面的限高规定。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把建筑物的内部设计成拥有大空间的花园,让光影进来。”在建筑中做花园,西方有先例,但“中国有自己的做法。楼内有园,像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就是空的。”就这样,一个11层楼高的巨大中庭出现在中行大厦内,顶部和四周配以通透的玻璃,整座建筑顿时轻盈灵动起来。



轻盈的大楼中庭


在园林设计上,祖籍江苏的贝聿铭选择了他最喜爱和擅长的苏州风格。然而在景观行业,一直存在“南园北调”的说法。简单说,就是江南的娇小与北方的粗犷并不相宜。就银行建筑而言,过于玲珑也不合适。


贝聿铭从选材上破题:他没有用柔细的太湖石,而是从云南石林运来了壮实的石头,同时配上高大的毛竹。山、石、水、池、竹、窗,这些园林元素在大楼内移步一景,与庞大的空间十分协调。


中庭园林及细节


走进这座被命名为“四季大厅”的楼中花园,会有一种轻松美妙的感受,这与其中的色彩密不可分。建筑的墙面和地面都使用了米黄色的意大利凝灰石,温暖的色调加上玻璃窗透射的阳光,形成变幻莫测的光影,宁静和谐又充满活力。



中行大楼中常能看到这样的光影游戏


没有使用任何符号化的传统装饰,却透露出浓浓的中国韵味。贝氏极具特色的几何结构与抽象到极致的中式园林元素相得益彰,“限制”被巧妙转化成让人愉悦的个性和风格。



中行大厦顶部运用的几何结构是贝氏建筑的标志之一



贝聿铭设计的日本京都美秀博物馆



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 * *


十里长安街几乎成为了北京近几十年发展的缩影:CBD,高级写字楼和星级酒店林立;建国门内,政府行政大楼庞大庄重;从东单到王府井,街道开始变得热闹;天安门至西单的2.5公里最为静谧;过了西单图书大厦又是人声鼎沸;复兴门外则开始出现居民楼,洋溢着生活气息。



中行大楼俯瞰图,红色为西单大街,蓝色为长安街


贝聿铭将中行大楼的两个主入口分别设置在面向长安街和西单大街的南面和东面,正对着公交车站和地铁站口。“园林是为公众设计的,大家要去西单买东西,可以从这里面穿过。”在建筑功能上也进行了精细安排,中庭设计成对外服务部,往来的顾客带来持续的人气,大型玻璃窗也展现着开放的态度,邀请大家来参观、散步,整座大楼和这座城市的生活融为一体。



从东侧的西单文化广场遥望中行大楼



黄昏时分中行大楼外的街道。这里是很多人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也在他们的记忆里占据着一席之地


在中行大厦落成的年代,对传统的承续、对建筑公共性的思考乃至对中西建筑元素的组合运用,在中国建筑界仍处于十分初级甚至空白的阶段。最初,人们只是欣赏这座大楼的雅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楼背后所隐藏的设计师的苦心与思考开始慢慢呈现在人们眼前。一个好的建筑能够超越时空,回应人心。


从自行车王国,到今天的车水马龙,这座大楼也见证着中国的改变


对于这“最后一座大房子”,贝聿铭的自我评价是“满意的”。 “我父亲属于中国的第一代银行家。在他那个年代,人们用的是算盘,现在人们用的是电脑。一个世纪的变化发展之大令人无法想象。用建筑来表达传统的延续是很难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北京的工程做到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