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山茶的定义
何谓「高山茶」?以海拔做定义,是目前比较没有歧见的说法,但在高度上,虽有业者是以海拔800公尺或1400公尺开始算起,但大体而言,仍以生长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园所產製的茶叶為主流共识。至於台湾现有种植茶树的高度是以海拔2600公尺為上限。不过「高山茶」一词也经常套用於產製於高山,但產地名气不大,或少数產区不足海拔1000公尺,但位居高地河谷,且富有高山气的优质茶叶。所以「高山茶」并非专指某地生產的茶叶,而仅是与「平地茶」相对的一个概念名词,但是高山出好茶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為何高山出好茶
上帝赋予台湾种植高山茶的自然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在全岛约3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超越100公尺等高线区域的面积约佔68.7﹪,500公尺等高线以上的山区面积约佔45.2﹪,真的是处处是「高山」。而台湾的高山茶园,又多是从旧有的林班地、竹林地开垦而来,地力丰沛,含有大量有机质,适合茶树发育。如果又是日照充足,降雨量平均的区域,更是种茶植茶的最佳地点。
高山出產的茶叶天生便拥有下列两项优势。一、是因為高山气候冷凉,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导致茶树芽叶中所含「儿茶素类」等苦涩成分降低,进而提高了「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对甘味有贡献的成分。二、是由於日夜温差大及长年午后云雾遮蔽的缘故,使得茶树的生长趋於缓慢,让茶叶具有芽叶柔软,叶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等等的优点。
▲龙眼村原名「龙眼林」,因為旧时山龙眼甚多,密集成林,故以龙眼林称之。
虽说產於高山的茶菁佔有上述优势,但是高山製茶仍有其困难之处,首先是居高不下的种茶与製茶之人力成本;再者是高山茶菁必须现地现做,而午后经常性的起雾环境,时常影响后製茶叶的成功率。所以顶级的好茶,只能看老天的脸色。
整体而言,无论是「阿里山珠露茶」,还是「梨山茶」,其实皆可归类為高山茶的一种,象徵高山出好茶,确确实实是有口皆碑的事实。而高山茶之所以迷人,正是其冲泡后,久久不散的茶香气韵及耐人寻味的回甘口感,喝上一杯,自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满佈心中,这也正是平地茶难以抗衡高山茶的主因。
▲位於南投县仁爱乡红叶国小 下方的茶园。一般而言,高山茶虽广受各界所喜爱,但对生產者而言,製成顶级好茶的条件,其实是相当的严苛,因為必须当地现作。
(三)台湾高山茶的產区
台湾高山分布极广,生產高山茶的地点,亦是眾多,不过仍以嘉义县与南投县境内海拔1000~1400公尺的新兴茶区為主。
(1)嘉义县
一提起嘉义县,我们自然会有许多等号的名词出现在脑海中,例如蜿蜒於崇山峻岭的阿里山森林小火车,或是已经功成身退的神木,或是令人垂涎三尺的奋起湖便当等等, 再再显示嘉义县自然资源的丰沛。而它也是当前台湾生產高山茶的重要產区,种植的区域,以梅山乡、竹崎乡、番路乡及阿里山乡等四个山区乡镇為主。
梅山乡除了是南台湾重要的柑橘、柳丁和麻竹笋產地外,爬满阿里山麓的乌龙及金萱高山茶,种植面积更佔嘉义县的一半。而梅山乡全乡共分十八村,百分之九十属於山区,茶园主要分布於梅山乡山区之太平、龙眼(龙眼林尾)、店仔、樟树湖、碧湖、太兴、瑞里、瑞峰、太和及太兴等村落,目前茶园面积总数约10000公顷,海拔介於900~1400公尺之间。县道162甲线则是参观该乡茶园的重要路线,从太平至瑞里,只要是村落区皆可见到满山遍谷的茶园。
值得一提的是梅山乡龙眼村(海拔约1200公尺)更是台湾高山茶的滥觴。而此地种植的茶树,以青心乌龙為主。虽然名气已不如当年响亮,但茶园的规模,仍是十分壮观。
至於竹崎乡、番路乡及阿里山乡,產茶的村庄大多位於台18线公路(阿里山公路)旁,如瀨头、隙顶、巃头、光华、石桌、十字路、达邦、里佳及丰山等山地部落。而这些村落所產製的茶品,对外通称「阿里山茶」,不过也有名為「阿里山珠露茶」或「阿里山玉露茶」的茶品出现。尤以「阿里山珠露茶」最享有盛名,可谓是竹崎乡民的「绿金」,而此茶正是產於石桌。竹崎乡石桌茶区,茶园种植面积约為400公顷,分佈於海拔约1200~1400公尺左右的高度,且集中於培仔桶林道沿线,种植品种以青心乌龙為主,由於製成的茶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广受饮茶人士喜爱。
(2)南投县
南投县位居台湾心臟地带,是台湾唯一不滨海的县市。四面环山,境内多丘陵地,且气候日夜多有变化,适合茶叶的生长。而主要生產高山茶的乡镇,以竹山镇、仁爱乡、水里乡、信义乡等四个乡镇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