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战果:论易学先后天阴阳理论在道教内丹学中的运用

 昵称30232863 2016-03-23

  【作者】 彭战果;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期刊】周易研究 2015年03期

  【摘要】 在易学阴阳理论中,有以先后天分阴阳的说法,这一理论在道教内丹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从生存论的角度看,人是先后天混杂的主体,阳陷阴中而为阴所耗散是其生存境遇。从功夫进路的角度看,阴中返阳,也就是使先天真阳从后天中显露出来的实践,是内丹修炼的主题。从终极境界的角度看,先后天阴阳混合无间,实现个体与太虚的合一,是内丹学追求的圆融之境。内丹学整个理论体系及修炼进程,都与《周易》所奠定的先后天阴阳理论密不可分。

  【关键词】 先天之阳; 后天之阴; 阴中返阳; 阴阳浑化;

  凡研究内丹者,无不强调这一体系与易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所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①,已为大家所熟知。② “《易》以道阴阳”,虽然阴阳概念早已有之,但正是在易学中它们的含义才得以深化和丰富。经易学陶冶后的阴阳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儒道百家无不据此构建其理论体系,道教内丹学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悟真篇序》载:“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③内丹家将对阴阳理论的理解视为解读其整个修炼体系、完成其全部修炼历程的前提。在丹经中,凡乾坤、坎离、日月、男女、心肾、水火、龙虎、铅汞、乌兔等名词术语,无不是阴阳的异称。可以说阴阳理论参与了整个道教内丹学修炼体系的建构。值得注意的是,在阴阳理论中,有以先后天论阴阳之说。此说与内丹学身心修炼和转化的功夫体系有着更为本质的关联:内丹学所需要的双重生命模式的设定,阴中返阳的返还功夫的说明,以及阴阳浑化的圆融之境的彰显,无不与其有关。因此探讨先后天阴阳论在道教内丹学中的运用,便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先后天阴阳混杂的生存根基

  道教丹道派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生命的永恒,即长生不死。在丹道派早期发展过程中,长生不死的主体多是经验中的肉体生命,其实现的方法亦以外丹服食为主。外丹家认为,想要依靠服食而成仙,所服食之物需与仙之性质相类,这就是同类相从的理论。④ 然而,这中间的理论缺陷也显而易见。在外丹家看来,长生不死的主体是经验中的肉体生命,肉体是有生有灭的无常之物;而炼成的外丹则是“毕天不朽”的恒常之物。如果长生不死的理论根据是“同类相从”,那么无常之物与恒常之物显然是不同类的,它们之间又如何相从呢?丹经中对于外丹服食的原则、注意事项以及解毒的方法等论述甚详,无疑是为了打破这一矛盾而在实践中所做的努力。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另外一种尝试是思路的转换,即 将 长 生 药 物 的 来 源 从 自 然界 的 铅 汞 金 石 中 转 移到人身之内,同时指出长生的主体不是肉体生命,而 是 与 此 药 物相  类  的  内  在  的  生  命  存  在。这样一来,同类相从理论所面临的困境便有被打破的可能,而 以 人 体 内 部 的 本 原 之 物为  修  炼  对  象  的  内  丹  学  就  呼  之  欲出了。然而问题在于,我 们 能  够 经 验  到 只 是 由 眼 耳 鼻 舌 身 等所  组  成  的 肉 体 生 命,如 何 从 理 论 上 说 明 肉 体生命中具有更为精微的超越性的本原之物呢?对此问题,内丹学所采取的办法是论证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即  人 身 由 后  天  有 形 之 物  和 先 天  超 越 之 物 共 同 构 成。

对于此双重构成,历代丹经有着多种表述方式。其一,内外说。此 说  将 耳  目 口 等 感 官 所 组 合 成 的 肉体生命称为外,将隐藏于肉体生命之内的更为精微的生命形态称为内,外内一体而又性质不同。《参同契》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⑤耳目口即是外,而潜于深渊的真人即是内。其二,源流说。“源”为生命的本源,“流”为 生 命 的 外 在 演 化 形 式,“流”虽从“源”所出而二者却截然有异。吴筠曰:“积虚而生神,神用而孕气,气凝而渐著,累著而成形,形立神居,乃为人矣。”⑥神为源而形为流,人是形神合一之体。其三,有形无形说。此说认为,人之生命除可见的有形之物外,尚有不可见的无形之物的存在。李道纯《中和集》:“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①身心是内丹修炼对象,然 而 身 心 有 两 种,一是有形的幻身肉心,一是无形无相的另一重身心。除了以上三种外,最  为 内 丹 家 所 采 用 的 便 是第  四  种  说 法,也 就  是 先 后 天 阴 阳 说。此说认为人由阴阳二气所构成,此二气一属先天而称为阳,一属后天而称为阴。《五篇灵文》载:“然人之一身内外,四大上下皆属后天,惟有先天一点至阳之气,混于杳冥不测之内,至虚至灵,难求难见。”②陈虚白《修真秘旨》载:“人得阴阳二气之全,而先天后天分焉。先天者,纯阳也;后天者,纯阴也。”③即是此义。内丹家强调,后天之物有生有灭,不能作为修炼的对象,只有先天至阳之气,才 能  作 为 内 丹 修 炼 的 药 物。因此,“神仙妙用,只是采取先天真阳之气,以为金丹之母。”④

以先后天分阴阳的观念与易学密切相关。《乾·文言》有“大人”之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孔颖达释曰:“‘先天而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⑤“先天”即天时出现之前,“后天”即天时出现之后,这是从时间的角度释先后天。《乾·文言》中的“先后天说”在后世学术史中影响颇大,宋代“图书之学”中的“先后天图”便与之密切相关。“先后天图”包括“先天四图”和“后天二图”,“先天四图”即“伏 羲 八 卦 次 序 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后天二图”即“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在这六图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伏羲八卦方位图”和“文王八卦方位图”,人们亦多径称前者为先天图,后者为后天图。一般认为,先  天 图 言 天 地 之 体,后天图言天地之用。在此基础上,邵雍指出:“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⑥张行成云:“先天,造物之初,由心出迹之学也。后天,生物之后,因迹求心之学也。”⑦此论显然以“先天”指创造的本源,以“后天”指被创造之物。邵雍之学,远有端绪。《宋史·朱震传》云:“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⑧陈抟为道教著名代表人物,故知先后天的思想早已为道教所阐发、接受。

实际上,《易传》中 已 经 包  含 了 非  常 清 晰 的 本 体 论 思 想,宋儒所释亦是《易传》应有之义。《周易》设六十四卦以摹天象,圣人于卦下系辞以明吉凶,故《周易》有“推天道以明人事”之说。此 说 将 天 道 视 为 人 事的根据,认为天道相对于人事,具有创生性、主动性、原则性的意味,并指出人需以自己的行为上合天道。

例如《周易》赞乾,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语,又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之论。乾 元 以 其 正 万 物 性 命之功,而有生长、发育万物之用。《周易》六 十 四 卦 独 以 乾 卦 表示  天  地  万 物  的 本  体,是因为乾卦六爻皆阳,正能表示出天道创生性、主动性、原则性的特征。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圣人赞曰“其 见 天 地 之 心 乎”,足 证 天 地  的 本 体  乃 是 超  越  于 万 物 之 上  而 为 万 物 之 主 的 天 地之  心。大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相应,这是因为他们逆知天地的本体而顺行此本体的规定。从 这 个 角 度 并 参合  宋  儒  所  释  可  以  看  出,天作为本体资始万物,因其先在性可称为先天;又此本体为万物之主,因其主动性可称为阳。而天地万物等具体的存在,因其已在故称为后天,因 其 顺 承  于 万 物 故 称 为 阴。

此种先后天阴阳理论在道教内丹学中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说卦传》有乾为金之语,《参同契》常以金性表示丹道追求的永恒性。何谓金性?朱元育注曰:“昔羲皇作《易》,剖开太极,劈破天心,最初落下一点,便成乾卦。乾为天,而孔子《翼》之曰:‘万物资始’;乾为金,而孔子《翼》之曰:‘纯粹以精’。此万世尽性至命之准则也。”金性即乾元,乾 元 即 作 为 天 地 之 心 的太  极 之  一  点。他又说:“金在吾身,即属先天祖性。父母未生以前,此性圆同太虚。迨媾精以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幻躯,太虚中一点真性落于其中,方能立命。”①此金性虽是天地之心,然而亦是人之先天祖性。此先天祖性在人生身之始,即与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幻躯共同构成人的存在。这 是 以 乾 元 之 阳 为先  天,以肉身之阴为后天的具体应用。

人由先天之阳与后天之阴共同构成,在内丹学看来,其生命的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天借后天以展开自身的阶段,此是生命的上升期;一 是 后 天 为 主 而 消 耗先  天  的  阶  段,此是生命的衰减期。所谓先天借后天展开自身,指先天元气逐渐充周一身,从而长养身心。根据《性命圭旨》的说法,人在胎中长元气二十四铢;出生一岁至三岁,三岁至五岁,五岁至八岁,八岁至十岁,十岁至十三岁,十三岁至十六岁,各长元气六十四铢,共得三百八十四铢,以全周天之造化,而为一斤之数。② 此  处 铢 两 斤 数 并 非 实指,乃是量化元气的刻度。所谓一斤之数,指元气的圆满状态,也 即 是 人 所 禀 有 的先 天 之 气 的 限 量。古制一斤为十六两,故丹经又常以二八气足称之。《象言破疑》载:“所谓二八气足者,如月上弦下弦,两弦合一,光辉圆满之象;喻其先天阳极,如太极也。”③然而阳极则阴生,阳气一旦达到极点,原本隐藏起来的阴气就开始呈露,而阳气却渐渐减少,这 表 现 为 后 天 为 主 而消  耗  先  天。《性命圭旨》指出,自此以后,欲情一动,元气即泄。由十六至二十四岁,二十四岁至三十二岁,三十二岁至四十岁,四 十 岁 至 四 十八 岁,四十八岁至五十六岁,五十六岁至六十四岁,各耗元气六十四铢,一斤之数至六十四岁耗散已尽。六十四岁之后人之生命,皆藉谷精以培后天之精气,无复有先天元气。④ 《象言破疑》曰:“后天一交,先天退位,于是秉受气质之性发,外来习染之尘生。六根门头,门门招贼;七情孽种,种种生灾。纯白之体,渐渐阴气入内矣。阴气一入,阴气渐长,阳气渐消,长而又长,消而又消,顺其所欲,无所不至矣。”(《道书十二种》,第180页)这是说精气神达至极点后,由 先 天 转 为 后 天,由于气质、习染所牵,以致精驰神耗,渐趋衰亡。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周易》天人关系模式下,先天为阳而后天为阴,具体存在都是先后天阴阳混合之物。人自有生以后,先天之阳散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之中,并 由 于 后 天 气 质、习  染 的 牵 绊 而 日 渐 耗散,阳陷阴中,一身内外皆阴,而 这 正  是 人 的 生 存 现 状。

二、阴 中 返 阳 的 返 还 功 夫

《周易》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正 表 示 天 地 之 心 于 重 阴凝  闭 之  中  呈  露  出 来。这一卦象极具启示性,儒道两家都曾据此说明其修养体系。⑤ 朱子言:“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⑥朱子以善端释复卦一阳,由此说明儒家修养功夫的下手之处。马一浮先生于《泰和会语》中言:“《易大传》曰:复,其 见 天 地 之 心 乎!……天地之心于何见之?于人心一念之善见之……盖人心之善端,即 是 天 地 之 正 理。善端既复,则刚浸而长,可止于至善,以立人极,便与天地合德。”①复 卦 不 仅 可 以 对 儒 家 修养 功 夫 的 下 手 之 处 进 行 说 明,还涵盖了人与天地合德的终极境界。

道教内丹学亦根据这一卦象,结合十二辟卦,说明其修炼在于从后天纯阴之体中透出一阳,积至六阳圆满而先天性命全现。也就是说,于 后 天 之 身 中 找 出 先 天之  阳 并  将  其  回  复 本 数,便 是 内 丹 修 炼 首 要 的功夫。此段功夫被称作返还,陈虚白《修真秘旨》曰:“返者,返本也;还者,还原也;不过返其后天者复还于先天而已。”②返  还  之 功  包 含 两  个 密 切 相 关 的 环 节:一 是 将 散 于 四 肢百  骸、五脏六腑之中受后天支配的先天阳气收归本源,将后天支配先天的状况扭转过来,这被称为“返”;一是将随生命流转而耗散的先天阳气补足,即回复到本有之数,这被称为“还”。内 丹 学 返 还 之 说,正是《周易》阴中返阳理论的妙用。

先 天  之 气 在  内 丹 学  中  常 常 以 三 分  的 形 式 而 称 作 元 精、元气、元神。白玉蟾《上清集》载:“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 是 玉 皇 口 中 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③精气神贯以“元”字,在于强调它们根于父母未生前的先天性,并与交感精、呼吸气、思 虑 神 等 和 肉体  生  命  有  关  的  后  天  之  物  相  区  别。虽然内丹家认为元精、元气、元神方是内炼的药物,但对常人而言,元精则常常流变为交感之精,元气流变为呼吸之气,元神流变为思虑之神。元精之所以流变为交感之精,在于情欲牵染而使之顺流而下。同样,呼吸之气一升一降使得元气内外往还而耗散,元 神 为 情 识 所移  而 成  思  虑  之  神。一言以蔽之,元精、元气、元神流变为后天精气神,在于不守本位而向外逐物所致。由此看来,只 需 扭 转 生 命 向 外 逐 物 的 习 性,则后天精气神皆可还原为元精、元气、元神。在丹经中,除了将先天之气三分外,还 有 与 五 行 相 结 合 而 将 之五分的模式。先天之气五分即是魂、魄、神、精、意,按照《金丹四百字序》的说法,魂配东方之木,魄配西方之金,神配南方之火,精配北方之水,意配中央之土。由于五脏之肝属木,肺属金,心属火,肾属水,脾属土,而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四肢。那么,“眼 不 视 而 魂 在 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这样一来,“魂 在 肝 而 不 从眼  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 在 脾 不 从 四肢 孔 窍 漏。”魂、魄、神、精、意无漏,意味着先天之气不再随后天流转。此时,所 炼 之 精 方 为 元 精,非 淫 泆 所 感 之 精;所 炼 之 气 方 为 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所炼之神方为元神,非 心 意 念 虑 之 神。经此锻炼后的神气精,“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返回到先天至阳之气的状态。④

通过“返”的功夫,散于四肢百骸、五 脏 六 腑 之 中 的 先 天 之 气 回 归 本 位,后 天 精 气 神 逆 转 为 元 精、元气、元神,先天之体已立。不过由于后天耗散,回归本位的元气虽其体已存,然数量尚亏,故需通过另一环节将先天之气本数补足。在内丹学中,《阴符经》的地位堪与《周易》相比。《阴符经》提出“相盗”之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⑤天地、万物与人互盗而存,即是“相盗”之理。人受天地万物所盗,其气耗散,同时亦可返盗天地万物之精华,使 损 耗 的 先 天 之 气得  以  补  全。《悟真篇》曰:“三才相盗及其时,道德神仙隐此机。”上阳子曰:“盗者,非 世 俗 之 所 谓盗  也,是金丹之法,盗 其 先 天 一 点 真 阳 之 始气,以炼还丹。”⑥内丹修炼需盗先天一点真阳之气,方能炼成还丹。《修真辩难》曰:“天与人以气数,不过暂为借贷耳,借久必讨,于是天地乘人之不觉,暗盗其气,盗尽则死。至人善知造化者也,不待气尽,而乘天地之不觉,反盗天地之气,延年益寿。”(《道书十二种》,第3页)人生之始,先 天 之 气 入 于 身 中,然而在生命展开的历程中,先天之气又归于天地。修炼之法不过是反盗先天之气,以补足其所损。那么,如何盗取先天之气呢?

前面提出,“同类相感”是  内 丹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之 一,盗 取 先 天  之  气  正 是  利 用  此 理 论 来 完 成 的。与人身相较,先天之气固然是纯阳之物。然而就先天之气本身而言,又是阴阳一体、乾 坤 合 德 的 太 极 之 境。①

经过前面的修炼功夫,人 身 尚  存 的 先  天 之 气 固 然 已 经 从 纯 阴之  体  中  迸 出,但此时多刚柔不等、阴阳不均,尚非太极浑沦之境,故丹经又有调和阴阳之说。诚如刘一明指出,先天药物有阴有阳,有柔有刚,故需文武火进行锻炼,“以勇猛精进谓之武火,以 从 容 渐 入 谓 之 文 火,以阴阳刚柔中正谓之结丹,以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以无声无臭、神化不测谓之脱丹。”(《道书十二种》,第3页)《乐育堂语录》载:“修炼要采阴阳之气机以为长生之药物,尤 要 得 太 极 之 浑 沦 才 是 神 仙 之 根 本。”②只有将先天之气的刚柔阴阳调和中正,人之身心方归于太极之境,才  可 以 获 得 成 仙 的 根 本依  据。先  天 之  气 的  刚 柔 阴 阳 在 人 身 中 主 要 体现在身心两个方面上。一般而言,心属阳而身属阴。身心相离,阴阳不交,故“心之猖狂如龙,身之狞恶如虎”③。然而,“身中有一点真阳之气,心 中 有 一 点 真 阴 之 精”④。如 果 能 使 身 中阳  气 升  起,则阴中生阳;使心中阴精下降,则阳中生阴。这样一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而一体,人之身心则归于太极之境,与天地间的先天之气性质类同。内丹家认为,在这种条件下,方 具 有 招 摄 人 身 散 失 的 先天 之 气 的可能性。对此内丹学又常以《周易》的  坎 离 二 卦 进 行 说 明。一般以坎卦代表身,取其阴中有阳之义;以离卦代表心,取其阳中有阴之义。心又称作汞,喻其奔走不定;身又称作铅,喻其沉重下堕。而身中之阳称作真铅,真铅刚健纯粹;心中之阴称作真汞,真汞光明洞达。内丹学提出,一旦坎离相交,铅汞相投,则真阴真阳混为一体,天地间的先天之气自然来归。刘一明云:“修真之道,全 是 盗 天 地 虚 无 之 气,窃阴阳造化之权。……其不能感化者,皆 因 阴  阳 不 能 和 合 之 故,如果和合,则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一时辰内管丹成矣。”(《道书十二种》,第303页)这里明确指出,只 有 阴 阳 和 合  方  能  够 与  天 地  相 应 而 盗 取 先 天 之 气。并且强调,一旦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一时辰内管丹成,也就是说补足先天之气之本数,只在一瞬之间。⑤

阴中返阳是内丹学修炼的关键步骤,此 步 骤 的 重 点 在 于扭  转 人  身  后  天  支 配 先 天  状 况,转而以先天支配后天。内丹学这一功夫进路,与《周易》复 卦 群 阴 之 下 天 心来  复 的  卦  象  有  着 内 在 的  一 致 性,后世丹家无不据此以敷演其修炼功夫。

三、阴 阳 浑 化 的 圆 融 境 界

《周易》重乾卦,强调一阳来复的价值,具有明显的“崇阳抑阴”的倾向。但是,这种倾向乃是对人当下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简言之,人  虽 是 先 后 天 阴阳  混  合  之  体,但阳陷阴中而阴为主是人的生存现状。

因此,所谓的“崇阳”只是趋向于阴阳平衡的一个步骤。所以,《周易》又有“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之说,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有“君子知柔知刚”之言,阴阳平衡方是《周易》所推崇的最后境界。内丹学在阴中返阳的返还功夫之后,尚  有 锻 炼  先 天 并 使 先 后 天 合 一 的功  夫  步  骤,这  不 过  是 对 阴 阳 平 衡 理 论 的 进 一步应用。

先天真阳之气还原且回复本数,称为还丹。刘一明曰:“还其我家之故物,复其我家之本真,乃还原之道,所以名曰还丹。”(《道书十二种》,第501页)还丹虽已做到后天还先天,但就内丹学身心提升与转化的目标而言,其功夫尚未完结,这 是 因 为 先 天 之 阳 还 随 时 面 临 着被 后 天 之 阴 再 次 侵 入、销蚀的危险。

《修真辩难》载:“盖人自阳极生阴之后,日复一日,阴剥其阳,先天之气消化,分数大缺。还者以法追摄,渐采渐收,复其本来原有之数,如物已失而复得,已去而复还,此还丹也。然本数虽足,若不经火锻炼,不能以无形生有形,以无质生有质。故必于还丹之后,重安炉,复立鼎,以铅投汞,以汞养铅,用天然真火,锻炼成真,变为金刚不坏之物,与天地并久,与日月争光,方能全的一个原本。否则,还丹已就,而不修大丹,虽有原本,必不坚固,终有得而复失之时。”(《道书十二种》,第475页)人 由 先 后 天 共 同 构 成,在生命的自然流转中,先天会随着后天而耗散。即 使 经 过 返 还 之 功 先 天已  复,然 而 由 于 先 后 天 恒 在 一 起,那么先天始终面临着再度被奴役从而耗散的危险。要想消除这种威胁,需用天然真火锻炼铅汞相投所出现的先天真阳之气,从而使其坚固不坏,无物能损。

所谓用真火锻炼先天真阳之气,一方面指“明心见性”,也 就  是  说  将 此  气 中  的 觉 性 显 露 出 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先天之所以被后天耗散,原因在于缺乏“明觉”,即先天真阳之气没有自觉到自身的存在性、主动性,从而被后天所牵染。如果主体能够“明心见性”,那么已经自明的先天便不会再因其“不觉”而被奴役。从丹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 生  命 的 起 始 阶 段 往 往 是 先天  为  主  而 后 天 为 从,但 这 种 主 从 关 系 实 际 上是在不自觉中发生的。先天真阳虽然常在人身,但常人一生都有可能从未觉识到它的存在,这又怎么能够要求其常保先天!通过返还功夫,后 天 虽 已 返 先 天,此时的先天尚是主体所面对的对象,对先天的自觉亦是如认知某对象般的观照,先 天  自 身 尚 未 发 出 觉 知 自 身的  明  性,在 这  种 情  况 下 如 果 主 体 的 观 照 之 力稍弱,那么先天便面临得而复失的危险。故吕纯阳有“三次还丹不就”之事,白玉蟾有“重整钓鱼竿,再斫秋筠节”之说。因此,需  将  先 天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觉 性 彰 显 出 来,其主动性的地位方能永固。

谭峭《化书》载:“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①这 段 话 表 述 了 虚、神、气、形 的 顺 生 和 逆 转 之 序。值得注意的是,就顺生而言,气由神生,就逆转而言,由气化神。如果气指融通血脉的能量,神 指 虚 灵 活 动 的 明 觉,那么内丹 修 炼 由  气 而 化  神 无 疑  指  气 本 身 虚 灵  活 动 的 明 觉 之 性 彰 显了  出 来。《性命圭旨》指出:父母媾精,一点灵光入体,是为人之元神,由元神而生气、生形。返还之道在于“复还我太虚一炁之本初、一点灵光之旧物”②,此处“灵光”显然亦指气中之觉性。《修真辩难》曰:“还丹坎中之铅,离中之汞,是后天中所藏先天之铅汞,将此铅汞返出,是谓还丹,又曰金丹,又曰真种,又曰真铅。以 此 真 铅 点 一 己 之 阴 汞,如磁石吸铁,此汞即离内七般朱砂,汞得铅气,霎时而乾。后用已死之真汞中天然真火,温养十月,抽添运用,铅气片片飞浮而去,只留得一味灵砂,纯阳无阴,法身成矣。”(《道书十二种》,第475页)坎 中 之 铅 是 人 之 真阳,离中之汞是人之真阴。铅  汞 从 后  天 身 心 中 返 出 结 为 一 体,则  与  虚  空 中  的 先  天 一 气 自 然 相 感 而 补 足 本数,此之谓真种、真铅。阴汞指人后天之心,离 内 七 般 朱 砂 指 涕、唾、精、津、气、血、液七种干扰人心之物。

先天之气入体,首  先  将 干 扰 人  心 的 这  些 后 天 之 物 消 除,人心之真性便显现出来,这就是天然真火,天然真火实际上就是先天之气中的觉性。至于温养十月,铅 气 片 片 飞 浮而  去,不 过 是 对 先 天 之 气 觉 性 渐 圆、气性渐消的过程的描述。灵砂指完全觉醒的先天之物,此物与太虚中的先天之气无别,故称纯阳。又由于此物具于人身之中,故又称为人之法身。法身超越于经验世界,故“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能伤,虎兕乌能害,巨焚大浸乌足为虞?”①这样一来,回 复 本 数 的 先 天 之 气 在 一定  程  度 上  不 再  面  临堕落的危险。②

用真火锻炼先天真阳之气,还指点化后天幻身。前面曾经提到过,“心之猖狂如龙,身之狞恶如虎”,后天幻身是干扰人先天本性的主要因素。因此,所谓的锻炼先天,除了使先天的明觉逐渐显现外,还指锻炼后天之身心,使之在先天真阳之气的点化下完全顺适。《参同契》载:“颜容寝以润,骨节益坚强,辟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③这 是 对  温 养 还 丹 时 生 理 上 反 应 的 描 述。经过先天之气的熏蒸,全身上下洞达无碍,自然的生理发生了改变。有内丹家将这些肉体上的变化,称作伐毛、反骨、洗髓,“伐毛者,真阳之气攻伐毛窍之阴邪。反骨者,真阳逆行于骨中,自顶至踵,如水泻地,无微不入,一气贯注,通体之骨节皆灵,阴气消除,通体之骨节皆健,故又谓之换骨。洗髓者,即空阳洗涤骨中之阴髓也。”④伐毛、反骨、洗髓相当于以还丹为药物,治疗后天身心的疾病,使之顺适先天。后天一旦顺适先天,则侵蚀先天的可能性便在一定程度上被消除了。由此可以看出,去 除 后 天 之 物的  障 碍,是 使  先 天  之 气 永 固 的 另 一 方 面。由于内丹修炼对身体的重视,佛  教 以 及  宋 明 儒 家 往 往 将 内 丹 修炼  家  斥  责 为 守 尸 鬼。实际上,很多佛教徒以及儒士忽略了身体对本性的重大影响。若不断除身体的障碍,很多在自己看来本心的呈现可能是肉身干扰的产物。

经过这层锻炼功夫,先天真阳完全为主,后天之阴受其所化而完全从属于先天,先后天阴阳在一定意义上统一了起来。即便如此,内 丹  学 终 极 的 目 标 还 是 没 有最  终  完  成。因为,此 时 所 谓 的 先 后 天 阴 阳 统一尚以先天为主,并没有达到二者完全浑化的境界,无 法 在 真 正  意  义  上 与  无 限  的 太 虚 本 体 合 一。换句话说,经过锻炼后的先天之气具有了明觉性,这 种 明 觉 性 在 凸 显 自 身 的同  时,亦将自我与自我之外的存在隔开,自我的执着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今人陈健民在《中黄督脊辨》中指出,道 教 以 贯 通 督 脉 为 其 修行的重要步骤,然而“盖督者,主也,主此身见也;督者,帅也,帅 此 主 宰 之 气 也;督者,统也,统领此我执也;督者,率也,率此神识、神我过此大道也。其 本 身 即 是 我 执身  见  之  大  本  营”。⑤ 这是说,随着督脉的贯通,我执恰恰因此更加突出,真正的圆融并未完成。

因此,内丹修炼尚有炼神还虚之功。所谓炼神还虚,乃是将灵明觉性所具有的自我执着化除掉,从而达到先后天阴阳真正的混合无间。《性命圭旨》载:“若双修性命者,必须重开混沌,再立胞胎,而自造化此性命也。夫性命既造化矣,则 于  父 母 性 命 中 而 自 然 养 出一  点  性  命,如  在 母  腹 而 为 我 之 性 命 也。夫既为我之性命矣,则又自然于我之性命中而还我于无,而为我之太虚也。”⑥内丹修炼在先天之气本数还复后,尚需要对此重加锻炼,这 等 于 在 人 的 自 然 生 命 之 中 重 新 培 养出  另  一  个  生  命。一 旦 这 个 过 程 完 成,下一步便需要使这个新的生命所具有的“我执”消解掉,这样一来新的生命便与太虚合一。伍冲虚《仙佛合宗》载:“炼神也者,无神可凝之谓也。缘守中哺乳时,尚有寂照之神,此后神不自神,复归无极,体证空虚。”⑦炼神就是去掉神对自身的执着,达 到 神 不 自 神 的 境 界。神不自神,说明先天真阳对自身的执着得以化除,先后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对 内 丹 修 炼 的 主 体 而 言,相当于自身与虚空合一。黄元吉《道门语要》载:“将已成之阳神,送 归  于 泥 丸 八 景 之 宫,时时温养,若有若无,以炼还虚一著。尤必将先所炼之元神化为乌有,浑不知神之为虚,虚之为神,庄子所谓:蝶化周,周化蝶,不知蝶为周、周为蝶,是二是一,浑浑沦沦,无可以破其际者,此方是还虚之说。若犹未知吾神即太虚之虚,太 虚 之 虚 亦 即 吾 神之 虚,神与虚尚不能合而为一,则 不 可 轻 于 放 出 也。”①萧 天 石 先 生 认 为,“是则坦率指陈‘吾 人 之 神 与 太 虚 合一’之功,乃为还虚之妙道。神存虚中,且与太虚合而为一,则太虚永存不坏,而 吾 人 之 神 亦 永 存 不 坏矣!”②由  此  足 证 炼  神  还 虚  在 于 消  弭 自 我 之 神 与 太 虚 本 体 的 界 限,使个体与太虚合为一体,从而完成终极意义上的超越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内 丹 学 终  极 境 界  的 达 成 在 于 实 现 先 后 天阴  阳  的  圆 融 无 碍,这显然与《周易》一阴一阳平衡之道有着若明若暗的呈递关系。《周易》提出天人合德,中国哲学由此恒言天人合一,内丹学所追求的境界显然是自然生命与天合一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在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比照下,宋 元 后 的 内 丹 家发现,即使达到与虚空合一,那么尚存在虚空是否终极的问题。因此他们借禅宗大谈粉碎虚空之事,这在某种意义上已超丹入禅,在此姑且不论。

据以上分析可知,由《周易》所奠定的先后天阴阳论在道教内丹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周易》天人关系模式下,先天为阳而后天为阴,具 体 存 在 都 是 先 后 天 阴 阳 混 合 之 物,人  这 一 生 命 体 亦 不 例外。道教内丹学据此指出,从  本 体 的  角 度 看 人 应 该 是 先 天 为主  而  后  天 为 从,然  而 阳 陷 阴 中 而 为 阴 所 耗 散恰恰是其当下的生存境遇。《周易》复卦暗示了天心来复的路径,这为内丹学构建阴中返阳的返还功夫论提供了根据。《周易》又有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之说,于 是 内 丹  学  据  此 提  出 了  锻 炼 先 天 并 使 先 后 天 合 一的功夫体系,由此开辟了阴阳浑化而与太虚相合的圆融境界。这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观的具体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