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将失传的老手艺你见过吗?

 麦田守望者之家 2016-03-23

中国悠久的历史,成就了多少艺术的诞生。在现在看来,有些老手艺也许是没什么用了,但它们都是中华人民智慧的见证。今天,小京介绍两种民间传统艺术,看你们是不是特别熟悉?

虹城修秤人

修杆秤这门手艺,曾在大众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孩时记忆中,常见修秤师傅挑着担子穿行在集贸市场、大街小巷,但随着电子秤的出现,如今却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了。

▲李师傅整理自己收藏的秤

在安徽省五河县城关镇中心菜市的店铺门傍,一位老师傅正专注地制作着秤杆:刮杆、钻眼、嵌秤星、打磨……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他叫李国齐,今年69岁,自13岁学做杆秤以来,已经坚持了53年。

▲取直

▲新旧秤对比

▲修整秤杆

“缺斤短两的秤我从来不做,给再多钱也不做,做秤就是做人!”李国齐老人介绍,做一杆秤的工序有二十几道,除了开始的选料、加工,最后的抛光、打磨、包铜皮等,最主要的“核心技术性”工序就有五六道。首先要在秤杆上划上一条水平线,这就是所有秤花的基准线;然后给每杆秤定出最准确的“零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定盘星”;再将基线等分,定出两、半斤、一斤等不同刻度,而每杆秤都要反复试验多次才能达到最准确的等分;随后要在刻度上钻出不同数字、形状的眼,再嵌上铜丝做出秤花;最后用丝刀、小锤等将秤花固定、磨光……

▲削秤头

▲钻秤眼

▲包秤头

▲分度秤星

制作杆秤是李国齐家祖传的手艺,从13岁开始就跟父亲学,以修理和制作杆秤养家糊口。20多岁李国齐进入县城的二轻局单位,但制作杆秤的店铺一直开着,上个世纪80年代杆秤的生意很好,再加上祖传的精湛技艺,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始,杆秤生意便逐渐没落,不断地受到电子秤的冲击和挤压,以前每天可以卖出近五六十把,而如今一天能卖出五六把算不错了。

▲李国齐老人在整理摊位

“当年这手艺是不外传的,可如今我免费收徒,也没人愿意学。”谈起这门手艺的传承,李国齐语气中满是落寞。他曾将杆秤的制作工艺教授给自己的小孩,但没学多久,看着日益寥落的生意,三个孩子先后转行做起了其他买卖。

曾几何时,走街串巷的商贩每人手里拿着一杆秤,待买卖来时,随手挂好秤砣,货物朝秤盘一丢,一提秤杆,“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高高翘起的秤尾,生意也就做成了。这样的场景,或许将成为一道逝去的风景,随着电子秤的盛行,杆秤也将必然退出历史的舞台。

淮河岸边编锅蒲的老人

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在五河县临北回族乡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我们见到了82岁的李文秀老人,老人正坐在院子里编制锅蒲,几个编好的锅蒲安静地躺在她的身旁,像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随行的人员赞不绝口,说这个只有小时候用来蒸馍做饭用的锅盖,现在根本看不到了。

▲3月17日,82岁的李文秀坐在院子里编制锅蒲

李文秀老人告诉我们说,她编制的锅蒲得预先定制,产品供不应求,只要摆到街上就一抢而空。大家都买回去当工艺品摆设,用倒是很少用了,不过,草编的锅蒲确实是最环保的,茅草散发着自然的草香,令人有走进大自然的愉悦,蒸出来的馒头都带着自然的草香味。

▲李文秀老人在精心编草蒲

割草、挑拣、到编制,每一道工序李文秀老人都做的细致入微,“割茅草就要挑选棵大不腐烂的茅草,现在茅草很多,到处都是,本钱不需要,就是出力气。”“编制用的塑料绳子也都是废物利用,大部分是孙子到附近的工厂里捡来的,少部分是买的。”

▲拣草

▲抖茅草

▲剪草根

▲揉草

▲扎眼

▲穿绳

▲量直径

▲添茅草

▲编织

▲收边

以前家里穷,都是靠公分吃饭,人口多没有其它收入,李文秀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着编制饼篓、锅蒲之类的,好在李文秀天生聪慧,一看就会,编的饼篓、锅蒲之类的手工艺品换了不少口粮,为了养家糊口,于是老人就在劳动之余干起了这个手工编制的活,一编就是四十年。

李文秀说现在年纪大了,早几年儿子就不让编了,我都是偷着编的,儿子女儿一看到就生气,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都一把年纪了,家里不少吃不少喝的,还编这个干吗?可是,我都编了三四十年了,不编手就痒。不是为了换钱吃饭,现在是有了感情了,现在没有几个人会编的了,这一个饼篓大概需要编三天,锅蒲按照锅的大小编,基本上我只要用手一量就知道锅蒲的大小尺寸了。这个锥子是孙子给我打磨的不锈钢的,很好使。老人熟练地上下翻转着手里的茅草,一个初具雏形的精美饼篓展现在眼前。真是太漂亮了!

▲扎孔

一般都不编了,等我过几年去世了,这门手艺是彻底失传了!老人一边编制一边感叹着说,儿孙没一个会的,大家也没把这编制的手艺当回事,乡里要建民俗馆,叫我编几件放在馆里,以后大家只能在展馆里看到了。

淮河流域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渊源流长,,从远古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这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保存的灿烂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却正在被边缘化,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越来越被人们遗忘,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伴随着老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这一切都在岁月的长河中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