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器百科:装饰玉和玩赏玉

 迷糊128 2016-03-23

玉器百科:装饰玉和玩赏玉

装饰玉和玩赏玉

  装饰玉可分为实用装饰玉和纯装饰玉,前者有玉梳、玉头簪、玉碟、玉带钩、玉带板等;后者除各种玉雕首饰外,有随身佩带的玉佩、玉坠、玉勒子等。装饰王主要以佩饰玉为主,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以鸟、鱼、人等形状制成自己喜欢的玉佩饰了。还有形似玉环,但都有缺口的玉玦 ,则是最早的玉耳饰。它们形制简单,但古拙的风格显示了先民的审美特征。商周时期,佩饰玉大量出现,大多为扁平片状器。西周晚期至战国是玉器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佩饰品种繁多,除了有单件的佩饰以外,还非常盛行多种块玉联成的佩饰,俗称“玉组佩”。这种玉组佩没有严格而明确的定制,只是依个人的爱好,讲究玉的色泽和形式的对称与和谐。汉代玉器独具自己的风格,阴线细如游丝、清晰有力;线条简练无崩裂,有“汉八刀”之称。唐代的王器数量不是很多,但独具风格的佩饰尚存,如玉飞天。宋代以后,玉佩饰极为盛行,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态。尤其明清时期,吉祥寓意的玉佩饰丰富多彩,琢玉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由于玉石的细腻温润及古人赋予它的种种道德观念,人们更加爱玉、珍玉。除了佩带装饰之外,贵族富豪及文人名流们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情操常在案头摆几件玉质艺术品,以品味观赏,怡情把玩,故导致了玩赏玉的大量出现。 

玉组佩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其后南北朝、唐,元等朝代虽偶有出土,但在当时社会中不具有较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组佩,一般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人们佩戴成组佩玉,不只是出于纯粹的装饰目的,更是由于玉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因此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组佩通常用玉环(璧),玉璜作主体,以珑、琥、觿为悬饰。
  从考古发掘所得几套组佩的复原图中可知,龙形佩(珑)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组佩中最具特色的。龙形佩为片状,多数镂刻成“s”
形身躯,腹部上拱,中间有孔用于悬挂在组佩正中。头部有孔的身形较长,有的作钩形,应是悬挂在侧翼的饰件。龙的身形雕刻得健劲有力,除春秋早期部分平素外,常见的玉龙首、爪、尾刻琢精细,身上饰图案纹饰。春秋早中期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战国时则普遍施谷纹、涡纹、勾云纹等,或者几种纹饰交织装饰,变化丰富。龙首爪用隐起法雕刻,视之如同浅浮雕。龙形象狰狞,表情夸张,形式各异。除龙形佩外,还常见有虎形佩、鸟形佩和冲牙等。这些玉件的特点与龙形佩基本相同。
  西汉初年,战国风格的组佩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串联形式趋于简化,西汉中后期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元墓葬中曾发现过当时新形式的成组玉佩,但玉件的造型风格、组佩的串联形式与战国已完全不同。玉件除少数刻阴线花鸟流云纹外,多为光素,与同时其他种类玉器相比,显得较粗糙。宋至清代,关于战国组佩的确切形式,已不为世人所知。

玉组佩
西周

  此玉组佩由各种类型的玉佩、4件玉璜,328件玛瑙珠管组成,组合关系清楚,五彩缤纷,绚丽华贵。它上系人颈部,下可垂至脑腹,是罕见的装饰品。

七璜联珠组玉佩
西周
长87厘米

  由玉、玛瑙,料器等374颗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联缀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组由青玉管和红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是一组由7件玉璜与红玛瑙珠,料珠组成的胸组佩饰。出土时玉璜、玉管、玛瑙珠、料珠的穿孔相对,成行排列,有条不紊,某些管、珠的穿孔内尚有红色丝线残迹。依出土位置可以看出,该组玉佩原曾用线绳串联,挂于颈间,佩于胸前,长达骨盆以下。

组列式玉佩
西周
35.5×9厘米

  西周组列式佩的复兴,是装饰玉及其服饰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此件组列式玉佩的结构为:上面是刻有四龙首纹的玉版,下连两侧的柄形器和玉棒,并以玉管,玉珠、玛瑙珠相横接,玉版下又连两行为一组的由玉,玛瑙质数十枚珠和管串成的4组串饰。整体设计新异别致,造型丰满谐调,风格高雅富丽。1990年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周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