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雪”的故事常被提及。南宋文人王明清笔下的一则轶事有着与之相近的主要情节,在我看来,倒是更为惊心动魄,也更容易引发现代人的共鸣。 王明清在《挥麈录》中写道,北宋宣和年间有个茶叶商人郑良,他通过与太监结交,居然把“广南转运使”这样一个肥得流油的职务搞到手,成了负责广东一带交通运输的高官。在他的管辖领域内,一家富户拥有一件宝物,是个玛瑙盆,“每盛水则有二鱼跃其中”。郑良垂涎这件宝物,想出高价买下,但富户却把玛瑙盆卖给了一位“蕃舶”——拥有海船、从事印度洋贸易的外国商人。这位商船主虽是异域血统,却起了汉名,叫曾讷。郑良又向曾讷讨要,后者编个借口推脱说,玛瑙盆已经进献给宋徽宗了。没想到奸邪的郑良借题发挥,上奏朝廷:曾讷私藏宝物,奢侈程度僭越天子。这一招非常狠毒,导致曾讷家族覆灭,他本人亦遭流放。但是,到了靖康初年,曾讷幸获赦免,便进京击鼓鸣冤。结果另一个奸吏陈述明乘机对郑良严刑逼供,将其害死,棺木停放在佛寺里。不久,陈述明不法行为暴露,贬官赴职途中,到佛寺内借宿,居然撞见了郑良的棺木,惊吓之余发病而亡。于是,他的棺木被停放在郑良棺木之旁,二者相伴,长久无人来认领安葬。 真是一个黑暗的故事,展示贪婪驱使人们彼此残害,也揭露了宋徽宗时代的腐败与混乱。记录者王明清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可能会让现代读者吃惊的是,事件的主要人物是两个大商人,一个是本土茶商,另一个是靠海上丝绸之路发财的外商。如果将这一事件演绎成一部电视连续剧,应该会引发观众兴趣吧。 故事中的导火索也很奇妙,珍贵的玛瑙盆一旦盛满水,就会出现两条游动的鱼影。读来似乎难以理解的神奇器皿,在文献记载中却屡屡现影。传为五代人陶榖所著的《清异录》就有“盏中游妓”一条,说有一种用大鱼头骨做的酒杯“鱼英盏”,“中陷园林美女象”。北宋人何薳《春渚纪闻》中也提及,他亲眼见过友人拥有的一件玛瑙盂,“酌水满中,须臾一鱼泛然而起,以手取之,终无形体可拘”,一旦“尽出余水,验之鱼不复见”。元人伊世珍《琅嬛记》里的故事最雅,说一位叫关关的美女送给她钟意的文人俞本明一套“青华酒杯”,“酌酒辄有异香,在内或有桂花或梅或兰,视之宛然,取之若影,酒干亦不见矣”。 现代科学驱散了笼罩在此般杯盂上的神秘光环,原来,古代工匠是巧妙运用了光学原理。其具体方法是,在杯底上加装一个凸透镜,即一片球面的水晶片或透明玻璃片,在镜底与杯底之间则水平地夹置一页绘画,画面上描绘鱼、花卉、园林或人物乃至蝴蝶等任意选定的图案。当空杯时,夹嵌画片在焦点之外,图画的呈像在人眼一侧为实像,人眼不易看清,结果就造成了杯底无物的幻觉。 一旦将酒或其他饮料注入杯内,由液体形成了一个凹透镜,与固定在杯底的凸透镜结合成为一个凹凸相接的复合透镜,这时,嵌画进入复合透镜的焦点之内,其成像是在杯底一侧的放大的虚像,人眼可以清楚看到。于是,就出现了一旦杯内注酒,酒杯里就会出现鱼影,仿佛有小鱼在酒液中浮游的神奇幻象。因为是映像,所以如果伸手到酒中去捞,当然捞不到实体的鱼。待到杯中酒饮尽,复合透镜自然解体,放大的虚像也随之灭迹,人眼便看不到嵌画上的形象了,这就让人感觉像是杯中的游鱼忽然消失了一样。(参见戴念祖《文物与物理》“透光镜之谜”) 同理,嵌画上绘美女也好,花卉也好,效果是一样的。这种酒杯在宋代出现,此后一直存续不绝。清人王椷《秋灯丛话》里就讲述他生活的时代有人藏拥鱼影杯与蝶影杯。最有意思的是,清代还产生了《蝴蝶杯宝卷》,由之发展出戏曲《蝴蝶杯》,经各地民间剧种翻演,流传广泛。剧中的关键线索蝴蝶杯正是一只利用光学原理展开影生影灭游戏的酒杯,“蝴蝶杯传家宝世上罕见,斟美酒蝴蝶出飞舞翩翩。”(河北梆子《蝴蝶杯》唱词) 戴明贤《安顺——一个人的故事》里也写及,在上世纪中叶,他亲眼见到“一套小酒杯,底部嵌着一粒玻璃珠,盛上酒就现出一个美人像”。到八十年代,又曾流行将当时的电影明星小照嵌在杯底,一度也颇畅销。 据报道,1979年,山西省侯马市一家工厂的科技人员复制蝴蝶杯,在杯底的凸透镜下,把彩蝶安装在细弹簧上,由此,一旦杯身被碰,便能带动蝶翅轻颤,于是,显现在酒液中的蝶影便仿佛飞动起来。(参见网上文章《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实验大集合》)这一发明提示我们,或许,古代的鱼影杯,也是把鱼形薄片下安小轴,固定在杯底,或者采取其他巧妙手段,故而形成了浮跃在酒中的鱼儿似乎活泼游动的效果。 推荐书目《文物与物理》 戴念祖 “中国文物与学科”丛书 东方出版社,1999年 ·END· 青阅读精选 回复以下关键词,开启趣读之旅 年度好书 |薰衣草 | 契诃夫 | 致郁系 | 黑魔法 | 怕老婆 奥斯卡 微信号:qyued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