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谌凤山:还教师一个“素身”

 风过竹笑 2016-03-23



还教师一个“素身”

在许多场合许多媒体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等美好赞誉。然而,这种理想化、完美化的职业标尺与教师的现实生活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有心人只要去基层调研一下,就不难发现:要教师做一个纯粹的“春蚕”、“蜡烛”、“人梯”,要教师把自己人性中的一切“私欲”、“利欲”统统抽排干净,乃至一切行为都交给所谓的崇高目标来支配,并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理解和认同,甚至让他们非常反感。若是按这种假想的、大写的、虚妄的、“六根清净”的乌托邦来定义教师的职业精神,那么教师的职业就会变成一个痛苦的炼狱,也将燃烧掉教师生命中的精神价值,造成教师人格的双重性和道德的两面性,使教师的人性被彻底扭曲,丧失对教育的美感和好感,并敬而远之。


教师只是太阳底下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把教师说得那么荣耀,是不是有一点牵强?把教师说得那么天花乱坠,是不是有一点欺世哄骗?窃以为,对教育的期待不要调得太浓烈,对教师的要求也不能定得太高。教师若被捧得太高了,会让教师从高空掉落下来,涌动一种巨大莫名的痛。“大”而“高”、“空”而“虚”的说教,谁敢面对?谁受得了?绝大多数教师都受过国民教育,都有自己的“荣誉感”和“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关爱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世间任何生命,都希望有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谁愿意在不胜寒的高处“站岗”?谁又愿意自己生命的每根琴弦每时每刻都绷得紧紧的?!具体到每个教师而言,谁都不乐意自己被异化成工作机器,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职业场所演绎成紧张、焦虑、抑郁、痛苦、沮丧的“恐怖之地”。教育的基本气氛,必须是淡泊而和谐的、简洁而艺术的,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真实朴素的,是那种自然又欣然、至俗又至雅、大德又大爱的。任何高调门、严要求的做法,都无益于教育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谁都知道,水唯其淡,方能为万物长久饮用;米面唯其淡,方使人类长食而不厌;大醇大味可能一日三餐,但绝对不能享用一世。在“高压”和“空洞”下的教育场,绝大多数教师不敢“大逆”,常常是逆来顺受。许多教师在办公室“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冷漠又麻木,结果只能使教师愈来愈口是心非,愈来愈虚伪无聊,以致郁闷厌倦、消极怠工,上演“你撤退,我掩护”的“动人故事”,远离对教育的体验和领悟,更不用说去提升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对教师职业太过奢望,最终的结果只能使教育和教师难以为继。


教师是教育的中心,但不是唯一的中心。教育是一个多维体系,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生的自我教育等诸多方面。要普普通通的教师去阻隔社会各种不良因素对学生腐蚀的负面影响,似乎并不现实;要教师替代家庭教育给学生的今生今世打好奠基作用,恐怕更不现实;要身在体制底层的教师去匡正体制内外的各种弊端,或向体制外良性健康发展,颇有一点痴人说梦。其实,现在的教师如同工业流程中的机器,受社会规约,遵从社会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教学主动权和人身自由,在教育这个“场”中,早已被工具化、体制化了。当教师面对话语霸权的行管命令和扭曲灵魂的各类考核、评级及检查时,绝大多数虽接不起却躲得起,聪明乖顺地变成了行政命令的服从者拥护者,变成了固有知识的抄袭者继承者,不敢否定和进取,不敢超越和创造。因而,教师在面对麻木不仁、无荣辱羞耻、无理取闹的尴尬窘境时,除了望壁兴叹,就是苍白虚弱了。从现实的角度审视对教师理想化的要求,那种完美无缺的标准似乎有失公允。说一句大实话,教师在教育体系中,只是多个中心的“一角”,不可能居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看重教师及教师这个职业?我想:答案恐怕是灰色、否定的。教师队伍的现状是:不是积极离职跳槽,就是出工不出力;不是找不到感觉,就是教而不育,个个变成“教书机器”或“教书油子”。做过教师的人都知道:教师是戴着脚镣手铐跳舞,想“为”但无法“为”,想“为好”但总是“为不好”,想“不为”但又必须“为”,而且常常是违心地去“为”。


教师职业精神在基层学校长着怎样一副“模样”、呈现怎样一种“德行”呢?当下的学校有两把尺子来丈量教师。一是各级各类的考试分数,一是学校的考评和学生的评价。这两把尺子都与分数有关,且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但却与教育活动中“育人方面的努力”无关无挂。笔者曾经看到过,有些靠对学生长期殴打施暴而把学生修剪得乖巧听话整齐划一的“专横”教师,不仅容易获得行政领导的器重和赏识,而且在评选各种“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中,占尽各种风光,在晋级晋职中,也能早先一步抢占高一级职称;而那些教学作风民主平等、教学态度端正的教师,却与各种“优秀”和“高级”无缘,领导的“恩赐”无论如何不可能降临到他们头上。还有一些教师靠牺牲学生的娱乐、休息和课外阅读时间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来提高学科分数而获得领导的好评,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而那些在单位时间内注意提高工作效率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充盈的教师,因为不善于做各种表面工作,常常被领导遗忘和忽视。还有一些就更不幸了,他们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心育”,而不注重“形式”、“取宠”和分数,结果不是遭受“冷遇”,就是全盘被否定,或是活活被“掩埋”。可以清楚地看到:理想化的职业精神被现实生活忽悠,被教育歪风肢解、歪曲。当教师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被现实泯灭而千人一面时,教育就陷于泥潭之中,教师就迷茫于疲惫不堪之中,教师想享有内心那份激情或宁静,都将是一种稀缺和奢谈。当教师搞不清职业精神到底是一团什么“尤物”时,又怎能有一颗从容镇定的心去从事教育教学,咱们的孩子又怎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那么,怎样给悬挂在半空不着天不着地的教师职业松绑,让它实实在在地回归教师的自然生活之中呢?笔者以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完全能够概括教师的职业精神。尊重自己,则是关注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自立自强;尊重他人,则是关注他人的生活意义及生存意义,待人正派、民主、平等;尊重社会,则是关注国计民生,遵守规则和秩序;尊重自然,则是崇尚自然的本性,力求淡泊和谐;尊重知识,则是富于独立思考,养成创新精神。只有当教师真正从文化中的人、教育中的人、期望中的人、理想完美中的人之中彻底摆脱出来,激活自身生命的活力,实现自我生命的解放,不再视“教书”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而视教师职业为一种美好的生命存在和展开的形式时,教师才会排除各种疲惫、烦闷、抑郁和压力,才会穿着一身“素服”从事“素”与“质”的教育。(此观点缘于朱华贤《期待“素课”》,见《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


让教师的生命存在美好又充盈、快乐又有尊严,让教师回归“自然”与“本真”,还教师一个“素身”吧!


编者的话

任何对职业的定位和要求,都不能离开人性的考量。教师这一职业也是如此。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过高估计了教师这一职业所能承担的责任,过分拔高了教师的职业定义,对教师提出了超乎一般的要求……过于丰满的理想与实则骨感的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失望的鸿沟;人们对教师失望,教师对职业失望。因此,当谌凤山和孙秋芳老师指出这一问题,并呼吁不要给教师加上这么沉重的压力,还教师一个“素身”的时候,或许很多老师会对此产生共鸣。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教师的自我追求”这两个概念作出区分:教师的职业要求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门槛,是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人达标的基准线,任何一个无法达到职业要求的教师,都是不合格的教师;而教师的自我追求却应该是远远超出基准线的更高更大的目标,是每一位教师作为一个独一无二、有着他人无法取代的影响力的个体,对自我在工作和职分上的要求和蓝图。所以无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虽然不可拿来作为普罗大众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却未必不可成为教师个体对职业自我的一种追求和目标。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都以这样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感来从事工作,我们的教育教学将会成为何等兴盛、何等辉煌的事业!




《语文学习》订购详情:

《语文学习》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2期。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您提供国内顶尖语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现语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过邮局订阅;也可以通过邮局汇款到编辑部订阅。
每期定价:9.00元;全年定价:117.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邮发代号: 4-253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1-8468
国内统一刊号: CN 31-1070/H
邮 箱: yuwenxuexizazhi@163.com
电 话: 021—64373598
《语文学习》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福路123号 邮编:2000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