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知识!万全古城的婚俗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至简的精品仓房 2016-03-23


      男婚女嫁历来是人们生活餐桌上的一道不可或缺的佳肴,千百年来,随着历代人民的不断演绎,尤其到了明朝中叶,各地都基本形成了一种固定程式。那时的婚姻,完全是封建家长式的包办婚姻,一直沿习到清朝末年,殊不知上演了多少“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到民国时期,由于新文化的崛起,封建旧礼教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才有了“美教化、移风俗”的进步。
   万全古城自古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的民风民俗自然带有明显的代表性,下面介绍的万全城清末民初的婚嫁习俗,差不多可以涵盖整个张垣地区,而且通过这面镜子的折射,可以清楚地窥见那种浓厚封建色彩笼罩下的历史文化现象。
   (一)媒妁之言父母命 议婚合婚小、大订  

        过去,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支配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须遵守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法规,青年男女是绝对不能自由恋爱的。婚约必须由父母来定,直到结婚那天,双方才能见面,即使男方看上了谁家的姑娘,或是谁家的姑娘爱上了谁家的小伙子,也不能自己谈婚论嫁,要靠媒人去说亲,那时讲的是“明媒正娶”。


   媒人,家际上就是撮合男女婚姻之间的中介人。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世上无媒不成亲。”过去的媒人和现在的介绍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大多数是职业性的,以骗钱为目的,很有一套歪才,善于看风使舵,随机应变,为了骗取钱财,凭三寸不烂之舌,到男家说女方如何贤慧美貌,百里挑一;到女方家又夸男方忠厚老实,人才出众。男方岁数大,就说女婿大懂得心疼老婆,男方岁数小,就说女婿小顺从听话,进门就当家。假如女方大,那就更有说词了,什么“妻大二,抱金蛋儿”,“妻大三,抱金砖”,“妻大五,日子富”。总之,不论条件好坏,她都能添油加醋编出一套理由极力撮合,俗话说:“媒人的咀,贩子的腿——快!”如果说成了婚事,男女双方除请媒人喝喜酒外,还得给不少喜钱,不成也得给点辛苦费,这叫“谢媒礼”。至于婚后夫妻有无感情,她概不负责。传统戏《拾玉镯》中的刘媒婆,现代戏《小女婿》中的陈快腿等,就是当时生活中媒婆子的典型代表人物。

        议婚是婚姻大事的第一道程序,男女双方的父母经媒人对各自家庭情况的介绍,如果认为门户相当,基本同意,便用红纸开列双方子女的姓名和年庚八字,遣媒互换,谓之“开红帖”。有了红帖便可以根据男女方的生辰八字推算双方的大相合不合,看看双方的命是否相克,这就是所谓的“合婚”阶段。
   男女双方的大相,何谓“合”,何谓“不合”?假如一方属马,一方属牛,或一方属猴,一方属猪,就不合, 说什么“白马怕青牛,猪猴不到头,金鸡啄玉狗,羊鼠泪双流”。这些犯忌讳的属相不能成亲。除看属相外,还要看双方各是什么命,命有五种,也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金命和木命相配不吉利,火命和水命结亲灾难多,这就叫“金克木,木克火,火克水,水克土”。通俗点讲,就是刀子能砍木头,木头易被火烧,水能灭火,土能挡水。什么是不克呢?也有四句话:“金能生水,水能养木,木能变土,土能生金”,说什么“前世姻缘,命里注定”。这种宿命论观点实在荒唐可笑,事实上,过去许多男女青年,尽管命不相克大相合,但由于没有感情,婚后吵咀打架,反目成仇,不知导致了多少悲剧婚姻。

         过去,人们由于受封建礼教毒害,合婚后还不放心,生怕有个三长两短,因此还要履行订婚手续。订婚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小订”,交换“小帖”,先试验一下。第二步为“大订”。小订比较简单,男方给女方送些点心,男女互赠信物。(男方赠女方的通常是花手帕、银戒指,女方赠男方的通常是绣花烟荷包或钱包等)有的男方父母亲临女家,面赠女方首饰,作为订婚之礼,俗谓之:“插针”。此外还要“下小帖”。前者开红帖为合婚之用,这次换“小帖”是要经过神灵的检验,方法是将写有男女方姓名的生辰八字的红帖装在“拜匣”(小红匣子)里,置于灶王爷(或神龛里)头顶上,这叫“押小帖”,一般要押三至五天,试看一下是否吉利。如双方在这几天中没发生什么意外事情,就决定结亲,假如在这几天中,发生个吵架拌咀儿、摔盆打碗儿、丢猫失狗、砸脚扭腿儿等不吉利的现象,即视为天意使然,婚事立即告吹。所以在“押小帖”这几天中,双方的家属亲友都格外小心谨慎,生怕有个什么闪失。

        “小订”后,紧接着就该选择吉日进行“大订”。“大订”又叫“过礼”。“过礼”也得选三六九日,男方把事先商定好的茶饼、盒子(细点心)米面、酒肉、彩礼(包括现金衣服等)送达女家,有钱人还要送全羊、全猪,以示阔绰排场,有的盒子除装各种糕点外,还有红糖、红枣、茶叶、粉条、食盐等。盐、枣取“缘”“早”之意,糖和粉条各取“甜”和“长拉不断”之意,有个顺口溜说的好:
  “结缘早,日子甜,情不断,紧相连,
  菜一碗,肉一碗,亲朋共尝多喜欢。” 
另外,在“大订”的同时,男女双方要交换盖有官方大印的《龙凤大帖》,男红女绿,上面印有“龙飞凤舞”、“鸳鸯戏水”等图案,很精致美观,至此男女双方算正式履行了结婚手续。
  (二)吉日良辰“阴阳”定 花轿鼓匠备从容
   婚礼之前,男家要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阴阳”就是常给人看风水算命合相的老先生,这些人不仅参予婚事,白事(丧事)也少不了。所以人们称他“阴阳”。贫苦人家一般不请“阴阳”,怕花钱,日子选在农历三六九日就行了,俗话说:“三六九,吉祥有”。而且大多选在冬季,因为秋后打下了粮食,再说也是农闲的时候,阴阳先生不看三六九,看的是黄道吉日。
   男方将婚期择定后,还要定拜堂时辰(一般多选在辰、巳、午三个时辰)、娶亲路线(来回路线不可重复,意即不走回头路)、忌防三相(即其中三个属相的人,要找媳妇下轿时回避之)等有关事宜,并用红笺将上述事项一一开明,备礼遣媒送到女家,这叫“打通信”。女方家接到红笺后倘无异议,便照此办理。
   婚礼在过去人们的眼里看得很重,大事小情均不能等闲视之。有钱人家为了体面,宁可多花钱也要办得隆重点。这就少不了要租赁花轿和雇请鼓匠。姑娘出嫁,一辈子就一回,坐花轿乃是最讲究、最风光的一件事。


   最简单的花轿是马拉轿车,即马车上用红布做个轿围子新人坐在里面即可。还有一种叫“马驮轿”,即中间是花轿,前后有轿杆,由两匹红马一前一后驮起。最好的花轿和公园的凉亭差不多。分上、中、下三等。最好的要数“九凤朝阳”轿,就是轿顶上有九只神采奕奕的金凤凰,口中含有明珠,明珠上挂着红丝线穗子,轿子披红挂绿,装饰得花团锦簇,非常漂亮。抬起轿子和着鼓点走起来,明珠闪闪,铜铃四响。二等轿是“五凤朝阳”,比头等轿少了四只凤凰,轿帘子和轿围子都是金线绣花,也相当美观。三等轿一只凤凰也没有,轿围子一般是红缎子布,没有刺绣花卉,轿杆也不大讲究。
   有的地方,轿前面还要贴副对联,对联的内容不固定,可以根据男女双方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 即兴编写的,有时候由男方写出上联,到女家娶亲时,由女家补对下联,双方都想弄得风雅一点,常请村里的老秀才来写,为此引出了不少趣事。
   相传,有两个手艺人结亲,男方是做秤的,女方是凿石磨的。娶亲那天,新郎以秤抒怀,在轿上贴了个上联:“秤星点点能知重轻”。新娘家看到后马上对了个下联:“磨牙排排可分粗嫩”。新娘借磨传情,一语双关,非常贴切,人们看了拍手叫绝。
   相传一家有钱有势的大户,娶了刘家的姑娘,他自以为财大气粗,娶亲那天,在轿子上贴了副上联:“文武诸侯帅”。花轿抬到女家门口,大家一看愣了,谁也对不上下联来。正当大伙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之时,门外进来个叫花子,口称:“这有何难,我能对。”大家听了不住摇头,想识字人都对不上来,一个臭叫花子有啥能耐,不过吹吹牛要壶酒喝罢了。谁成想叫花子思忖片刻,要来纸笔,唰唰唰,眨眼功夫写就下联:“二十四帝刘。”真个是对仗工整,出手不凡。大家齐声夸赞不仅对得好,而且寓意比上联高出一筹。因为早在两汉时期,刘家出了二十四个有名的皇帝,那些文官武将算个啥。刘家人赢了面子,喜不自尽,不仅请叫花子喝了喜酒,还给了不少喜钱。这些都是过去贴轿联的轶闻趣事。

      过去姑娘出嫁,不光坐轿子,而且必有鼓班吹打助兴,这是配套的。一个鼓班由八至十人组成,讲究的是对子唢呐对子鼓,鼓手必须是双数。
    当然穷苦人家办喜事就显得冷清多了,他们有的坐轿车或用红布围个棚顶的普通马车,也有的牵头小毛驴去把新娘接来,甚至去两人把新娘领上门来了事,也不举行什么仪式,新郎新娘在“天地爷”神象前磕几个头就入洞房了。有的穷人家干脆把喜日定在大年初一,既不摆席,又不请客,简便省钱,而且普天同庆,有个纪念意义,这叫“喜上加喜”。有人就此编了个歇后语:“过年娶媳妇——两省”。
    娶亲的前一天,男方把喜房拾掇便当,还要请鼓匠吹打一番,叫“吹喜房”。“吹喜房,吹喜房,吹好喜房等新娘。”女方把这一天叫“开脸。”就是请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妇女,给将要出嫁的闺女,用五色线将脸上的汗毛拔掉,把辫子改成盘头,表明不再是毛头姑娘,要出嫁当媳妇了。姑娘们大都怵头这一关,拔得脸上就象针尖戳肉似的,火辣辣的生疼。
    开了脸后,还要煮些鸡蛋,并涂上红色,把糖块和花生装在肚兜里,准备到婆家时送人吃。到晚上,男女双方都要吃“翻身饼”,吃时还讲究吃双不吃单,最少吃两张,要不吃四张,还要有几人陪着吃,并说一些吉利话,以祝贺新人。如:  “翻身饼,圆又圆,男才女貌美姻缘。
   日子好,日子甜,白头到老都喜欢。”
   (三)新郎娶亲“羊碰门” 新娘哭嫁骂媒人
    婚礼前要有一道既热闹又隆重的程序。这天,男方俗称“娶媳妇儿”,女方叫“聘闺女”,同称办喜事,两家都要把大红喜字贴到大门上,以渲染喜气。但在喜字上有区分,女方门上贴单喜字,男方门上则贴双喜字,以示大喜。说到双喜字的来由,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传说,宋朝的王安石从小才华出众,二十三岁那年赴京赶考,路过马员外家歇脚,马员外出联试他的才华,王安石出口成章,对得巧而工整。员外大喜,遂将女儿许配于他,并择吉日在马府举行婚礼。结婚那天,正当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报子来报喜:“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得了头名状元,明日一早,皇上亲自召见,请赴琼林宴。”喜讯传来,马府里顿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王安石更是喜上加喜。与马小姐拜过天地入了洞房后,新娘笑对王安石说:“王郎才高学广,一举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烛,真是双喜临门。”王安石听后,不由心潮难抑,挥笔在红纸上写了个斗 大的双喜字,贴在门上,又吟诗一首曰:
  
“巧对联成红双喜,马灯飞虎结丝罗。
    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从此,结婚贴红双喜字,便流传开来,不仅中堂门和大门外贴红双喜字,洞房的摆设和女方的陪送物件上也要贴双喜字,而且窗花剪红双喜,枕上绣红双喜,成了喜庆吉祥的标志。
    除贴双喜外,还要贴一些祝贺性的喜联,又叫“婚联”。如:
   “鸾凤和鸣昌百世,麒麟叫瑞庆千祥。”
   “缕结同心日照屏开孔雀,莲开并蒂影瑶池上鸳鸯。”
   “齐渡天河千重浪 ,同栽人间并蒂花。”
   “日丽风和门庭有喜,五台春早妆艳红梅。”

     所配的横联不外“龙凤呈祥”、“荣谐伉丽”、“佳偶天成”、“永结同心”等语。

    娶亲这天,新郎头戴礼帽,身穿旗袍外套马褂,十字披红,骑高头大马,亲自去女方家娶亲,娶亲队伍中除了鼓匠和抬花轿的人外,还有两个娶亲的人,一个手提两瓶酒,一个提着98个油炸糕(数好一百个糕,由新郎拿出两个)。都是给女方家送的。还要有个压轿的十二岁以下的童男子,空轿抬到女方不吉利,意思是过门后什么也没有,空当当的,所以最忌讳。另外,还要用马车拉上两只“碰门羊”,羊角上也用红布缠裹,以示喜气。
    娶亲队伍到了女方家门外,要出现一段戏剧性的场面,新娘的母亲一见新郎来临,马上将大门紧闭站在门里,新郎 手牵碰门羊站在门外,举手敲门三下,这时,门里的岳母发了话:“请问来的是谁家?”新郎答:“来的是万全的老×(姓)家。”。岳母又就:“×家不是好人家”。新郎又答:“好也罢,赖也罢,好赖疙瘩嫁了吧!”一段黑话对罢,岳母将门打开,新郎手牵碰门羊先进,娶亲一行在鞭炮鼓乐声中依次鱼贯而入,碰门羊之“碰门”之意不言而喻。
    进家后,女家要端出茶点殷勤招待,并要给各位喜钱,这些钱都在一个小红纸包里,一人一份,现在人们常说的行贿给“小红包”就是从这里来的。吃喝片刻后,鼓乐在院里吹奏欢快的曲子,新娘在屋里由亲人(一般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帮着穿戴打 扮,新娘头戴凤冠,内套宫裙花衣,身穿红色女蟒袍,腰系玉带,脚穿黄底绣花鞋。(俗称“踩堂鞋”)在两眉中间按一个朱砂红点儿,然后用一块一尺见方的彩巾将头部蒙上,俗称“花盖头”。
   新娘穿戴好后,上轿前还要吃几个鸡蛋,叫“吃喜蛋”。然后由女方的哥哥或姐夫抱在轿子里,边走新娘边捂着盖头哭,这叫“哭嫁”,又叫“离娘泪”。你想,刚刚十六七岁就要做媳妇离开父母,心里十二分的难过,过去曾有过“哭嫁骂媒”的习俗,就是说新娘把满腹委屈一古恼儿发泄在媒人身上。“哭嫁歌”多是四六句,通俗上口,如:
   “萝卜坏了心, 媒人黑了心,
    只为喝喜酒,骗钱坑害人。”

   又如:
   “刮冷风,灰天气,媒人没一个好东西,
    骗人害人如害已,下辈子绝户穷到底。”

     媒人面对新娘的哭骂,既不能发作,又不能辩解,只好隐忍之,面带尴尬,哭笑不得。

   新娘上了轿,娘家一要准备一个空酒瓶,里面倒栽一根葱,交给娶亲人,作为回礼。娶亲人回家后,将酒瓶放在门后,意在“栽根立后”。二要派送亲人跟在后面一路照顾,陪送和嫁妆多的人家,要用人把这些东西抬到婆家。花轿每路过一个地方,鼓匠都要吹打一阵。沿途如果碰上石磨、碾子、水井、孕妇、出殡或戴铐之人等不吉利的现象,媒人要用红毯遮挡一下,这叫“挡邪镇魔”。就这样,娶亲送亲队伍合在一起,在鼓乐导引下,一路浩浩荡荡来到男家。到大门口时,鼓匠吹欢快的曲牌《得胜令》进了院,东家满脸热情将迎亲的人迎进屋里。
   (四)迎新人诵唱赞歌 拜花堂喜结秦晋
   在鞭炮和锣鼓声中,下亲人(也称赞礼人、傧相)手拿笆斗壳子(柳编小筒)领着两位搀亲的人(已婚妇女)和一个端胭脂盘子的小姑娘,走到轿帘前,撩起新娘的盖头 ,由搀亲人给新娘脸上先擦官粉,再用剥了皮的涂红鸡蛋滚两个红脸蛋儿,并把装有大米、小米、红豆、绿豆、铜钱、银戒指等物的“宝瓶”递到新娘手中,然后新娘在赞礼声中,抱着拴有红绸的宝瓶,由一边一个搀亲的人扶着下轿,下亲人手拿笆斗壳将里面装着的碎干草节儿、高梁、黑豆、红枣、花生、铜钱等,撒扬出去,同时喊唱“下亲歌”:
   “一把草,一把料,新媳妇儿下花轿,
   新人下轿贵人搀,铺天盖地撒金钱。
   手抱宝瓶扬四方,九天仙女会新郎。”

   还有的“下亲歌”意韵深长,很有诗意。如:
   “高珠卷帘挂玉钩,香车宝马到门头。
   花红利市多品尝,荣华富贵过百秋。
   鼓乐喧天响全州,今朝织女配牵牛。
     本宅亲人接佳人,添妆含笑古来留。”
     新人挪步过高堂,神女仙郎入洞房。
     花红利市天地广,五方纱帐盛阴阳。”

   新娘下轿后,踩着黄布往前走,下亲人即兴编词,句子连贯,朗朗上口:
   “新人下轿喜盈盈,脚踩黄道步蹬云。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青龙把路引。
   四撒白虎躲藏,五撒满门吉庆。
   六撒金玉满堂,七撒福寿安康。
   八撒麒麟送子,九撒子孙兴旺。
   十撒撒到桌前,请出新人拜堂。”

   这时候,已把新娘搀到院中间的“卯桌”前了,何谓“卯桌”?就是戏曲舞台上常见的四条腿高桌。因为那时人们大都选在“卯时”拜堂,所以习惯称“卯桌”。桌上放着一个盛满高梁的大斗,叫“满斗。”(象征粮丰仓满)斗中插着四支箭,箭上搭着一张弓,箭前插着一块大铜镜,一把剪子,一根尺子,一个鹿角 ,还有一根红缨鞭,一杆小秤,斗前放着“五经四书”,旁边放着一炉香火,新娘跪在卯桌的右边,等着新郎出来拜堂。下亲人紧接着呼唤新郎出来,呼唤新郎的“下亲歌”也有几种。如:
   “一朵莲花就地开,请出新郎拜堂来,
   先接宝刀后接书,好象刘备到东吴。
   油漆高桌满堂红,一斗高梁聚宝盆,
   一把金银空中扬,新郎出来拜花堂。”
   又如:
   “一把红枣空中扬,新郎快点出喜房。
   出喜房,喜洋洋,夫妻双双好拜堂。
   出喜房,跨金鞍,好似牛郎下了凡。”

   新郎来到喜房门前,喜房的门槛上扣着一个马鞍子,鞍下有一盘盖有红喜字的点心,新郎这时要做一个跨鞍的动作,这一习俗来自于蒙族,因为蒙民大多是牧民,结婚时最讲究,新郎骑着高头骏马去迎亲,还要唱赞马的礼歌,过去万全是张库通道的商业重镇,汉蒙之间的互市活动自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因此,万全的婚俗中难免渗进了蒙俗的成份。
   新娘迈过鞍子继续往前走,下亲人脱口而唱:
   “牛郎下凡红日照,你也乐来我也笑。
    笑声鼓声装满院,新郎已到桌前站。”

   新郎到了高桌前面,该开始拜堂了,下亲人又赞礼高歌:
   “远远望见一凤凰,凤凰落在脊檩上。
   今天本是良辰日,新郎新娘拜花堂。”

   这时,鼓乐喧天,新郎新娘在下亲人“一叩首”、“再叩首”、“三三九叩首”、“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亲朋”、“夫妻对拜”的喊唱下,一一拜毕,新郎新娘站起来,新郎伸出双臂拱着手,下亲人把“满斗”里插的东西都放到新郎的双臂上,放一件说一句吉庆话,如:
   “一拔箭一元复始,二拔箭双双平安,
   三拔箭三阳开泰,四拔箭四时如意。”
   “镜子本是一块铜,生下娃娃坐朝廷,
   养下女的坐正宫;剪子剪,尺子盘,
   生下小子中状元,养下女子戴凤冠;”
   “鹿角禄,又有福,千年不穷万年富。”
   “秤杆吊着一串钱,代代不愁吃和穿。”

   下亲人念念有词说一阵后,新郎新娘相随着往喜房(也叫洞房)里走,下亲人边走边唱道:
   “拜罢天地入洞房,新人前后排成行。
    排成行,往前走,日子越过越富有。”

   新房为什么又叫“洞房”?其缘由是 :过去的迷信思想很浓,办喜事最怕妖魔鬼怪作祟,为了防止把“小鬼毛神”圈到新房里,糊好窗户纸后,故意在窗纸上戳几个小洞,好让“小鬼毛神”从洞口钻出去,因为有的“小鬼毛神”不敢从家门走,怕门神把他们捉拿住,所以窗纸上有洞的新房也叫“洞房”。后来人们不在窗纸上扎窟窿了,而是在新郎新娘进洞房前用细棍儿把窗打烂。当新人快进洞房时,孩子们一拥而上,在“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和嬉笑声中,把窗纸打个稀烂,这也算“闹洞房”的一项内容吧!
   新人入洞房后,新娘上炕休息片刻,新郎操起弓箭象征性地朝着四个墙角分别虚射一箭,下亲人跟着唱赞歌:
   “一射东方甲乙木,财神天宫来赐福。
    二射西方庚辛金,荣华富贵百年兴。
    三射南方丙丁火,马是青龙来驮我。
    四射北方壬癸水,五路喜神来贺喜。”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赞歌的内容也有了新意。如:
   “一射东方甲乙木,骡马成群日子富。
   二射西方庚辛金,家里迎来美妇人。
   三射南方丙丁火,金银米面流成河。
   四射北方壬癸水,新婚夫妇多和美。”

   新郎射完后,把四支箭分别立到四个墙角,然后拿起马鞭,甩门四响,边抽打边喊:
   “马鞭好比一条龙,今日拿到我手中,
   一进房门打四下,打的凶神远离门。”

   这种习俗叫“镇妖压邪”。
   接着,新郎用小秤杆给新娘“挑盖头”,下亲人跟着唱喜歌:
   “一挑挑,二挑挑,三挑生个胖小小,
   一挑金,二挑银,三挑挑个喜临门。
   一挑福,二挑财,三挑挑出仙女来。”

   新娘生的丑俊是生就的,当然跟挑盖头没有关系 ,有时往往挑不出“仙女”,相反倒挑出个丑媳妇来。新郎一看,眉头就结个疙瘩,当然新娘看见新郎丑,也会噘咀不高兴的,甚至当下就哭泣起来。
   生米煮成熟饭,哭也无用,只好强忍着泪水去梳洗打扮,换上绣花红上衣(宫衣),系上大红裙子,和新郎对面而坐,每人喝一碗红糖水,但不准喝完,要留一点倒在地上,象征着生活开头甜,甜到永远。这叫:
   “咀对咀,喝糖水,
   新郎乐,新郎美,
   生活幸福甜到底。”

   (五)逗新娘“毛官”登场 展口才语笑四方
   结婚办喜宴,“哄新媳妇儿”是重要内容之一。这就少不了一个人物:“毛官”。“毛官”是何许人也?大都是村里能编善唱又能即兴创作的民间艺人。


       据传,在汉代我国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后来,齐、鲁、韩三家逐渐衰亡,无人再往下传授,唯独毛家得以流传后世。所以,《诗经》又被称为《毛诗》。《毛诗》的传授者为毛苌,大家称他为“毛公”,是今我省饶阳县人,后来人们把一些能歌善诗的人,同称为“毛公”,表示尊重。有些地方由于方言的缘故,将“毛公”念成了“毛官”。另外,“毛官”就是很小的官,这个官既不是受人尊重的正式官职,又非惹人讨厌的油咀小丑,而是一个既有才华又诙谐幽默、使人喜爱的人物。因为要吃要喝、逗新娘、戏鼓匠、耍东家都得用民歌来表达,担当此类角色非“毛官”这样的人物莫属。“毛官”的出场是由三五人用一根木椽子抬到新喜家大门前,一场有趣的开场白便开始了:
   “大官骑马备鞍子,毛官骑根木椽子,
   若要叫我道诗句,鼓匠吹个《借冠子》。”
   鼓匠应声吹打起来。大伙把毛官抬进院中,为了试验毛官的才华,人们把椅子、板凳和高桌,都腿子朝天放在一边。毛官脱口编出四句:
   “不该不该太不该,哥儿们硬要把我抬,
   喝令大伙齐动手,快把桌凳翻过来。”

   大伙闻声把桌凳翻过来放好,让毛官坐正坐好,趁他不备之际,用灶火门的烟黑,给他抹一脸,毛官立马成了黑脸包公。
   为什么要给毛官抹黑脸呢?传说,过去有一家娶媳妇,拜罢天地入了洞房。正当给新娘摘凤冠时,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新娘。两个新娘穿戴长相一模一样。可把大家吓坏了,她俩都说自己是新媳妇,可到底那个是真,那个是假呢?谁也无法辨认。只好请来包公坐堂审问。包公威风凛凛,用那辨忠识奸的双眼一瞄,当下就认出了假新娘,并把她重责四十大板。假新娘马上现了原形,原来是一个吃人的狐狸精。包公为民除害,大家感恩不尽。后来,人们为了避邪气,镇鬼怪,就给毛官抹了黑脸,象征包公。毛官抹了黑脸,就用民歌要酒喝了:
   “瑞气东升喜迎亲,桌子上面不能空。
   先给提壶好烧酒,毛官上任喝几盅。”

   帮忙的人只提上一壶酒来,想刁难一下毛官。毛官便即兴编歌要酒盅子:
   “木匠离不开锛子,鞋匠离不开钉子。
   铁匠离不开砧子,我喝酒离不开盅子。”

     帮忙的人没难住毛官不甘心,故意再次逗他,光把酒盅子取来,不给端菜,毛官嘿嘿一笑,出口成章:
   “你说奇怪不奇怪,为啥有酒没有菜。
   东家亲自下厨房,八碟四碗端上来。”

   东家闻声不敢怠慢,马上端来几盘炒菜。毛官想摆摆架子,把东家戏耍一番,便急中生智地唱道:
   “吉星高照鼓匠吹,满院生辉金凤飞。
   若要叫我道诗句,东家亲手敬几杯。”

   这时,观众给毛官叫好,东家给毛官连敬三杯,还有些年轻人在一旁凑热闹,提起壶往毛官嘴里灌。毛官不干,只是左推右挡,但力不胜众,只好硬着头皮喝。看热闹的人着急了,大喊起来:“不要把毛官灌个二兰雾(大醉的意思),让他快把新郎新娘叫出来,让大伙好好瞧瞧。”毛官这时就把戏逗的矛头转向新媳妇了:
   “天作之合配成双,梅花新点寿阳庄。
   鼓匠吹奏鸳鸯曲,新郎新娘出洞房。
   百年和好甜如蜜,喜日别忘带喜糖,
   引出新人大家看,带来喜糖毛官尝。”

     把新婚夫妇唤出来逗一阵后,大伙看够了,兴致不大了,时间也不早了,毛官也该退场了,便又念道:
   “毛官击鼓要退堂,新郎新娘进洞房,
   但愿喜事连着办,谁家娶亲我还帮忙。”

     毛官念罢下场诗,观众在欢乐气氛中散去。东家把毛官请到屋里喝喜酒,不光热情招待,还要给毛官喜钱、喜烟、喜酒等,以表谢意。
   (六)说令子欢声不断 闹洞房笑语连连
   过去,结婚典礼要大喜三天,大闹三天。头一天“拜堂”,第二天道喜,(也叫认大小),第三天“请三”。这三天晚上都要闹洞房,说令子。
   何谓令子?一个令子就是一首四六句民歌。它的出处大概与《元人小令》有关。通过说令子这一活动,意在使尚无一点感情的新婚夫妇在欢乐气氛中得到交流,尽快地好起来。所以,这三天的晚上,洞房里灯火辉煌。桌上摆着糖果烟茶。参加说令子闹喜房的人,炕上围桌而坐,新婚夫妇则站在地上。说令子的人大都是新郎的弟弟、妹妹、姐夫等,长辈一般不参加,假如宾主平辈人少,要打破常规请长辈参加,叫做“三天没大小”。
   令子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歌颂和祝贺的,也有调情和戏耍的,形式上也生动活泼,有新郎新娘单说的,有新婚夫妇对歌的,有时还要加一些表演。一个好令子就是一首优美的民歌。这里不妨撷取一二:
   一、吉庆令:这种令子大都是歌唱新婚之喜,祝愿生活美满。如:
   “当院一棵槐,槐上挂金牌,
   金牌写金字,娶个仙女来。”
   “当院一棵柳,柳上挂金斗,
   勤男配巧女,金杯装美酒。”
   “鸳鸯戏水绿池塘,并蒂花开满园香,
   金凤落到梧桐上,夫妻和好百年长。”
   二、讨物令:如:
   “四四方方一张桌,十个盘子上面摞,
   大盘里面放点心,小盘里面装水果。”
   “景德镇的茶壶唐山碗,新郎提水新娘满。
   一人给我们斟一碗,斟罢茶水把烟点。”
   “龙井香茶往上端,冰糖洋糖满口甜,
   红枣栗子五香兰,再来几合牡丹烟。”
  “开口叫声新嫂嫂,给俺端来红枣枣,
   你尝尝,我咬咬,来年生个胖小小。”

   三、戏耍令,这是专门戏逗新郎新娘的,包括“绕口令”和“对口令”。“绕口令”是为了试验新娘的嘴巧不巧。如:
  “炕上放一张桌子,桌子铺一块褥子,褥子上放斗谷子,谷子上落个鸽子,从桌底下钻出个秃子,顶倒了桌子,扯烂了桌上的褥子,碰撒了褥子上的谷子,惊飞了谷子上落的鸽子,吓傻了桌下钻出的秃子。木匠修好桌子上碰的豁子,新娘补好褥子上扯烂的窟子,新郎收起碰撒的谷子,小叔子逮回惊飞的鸽子,和尚拉走了吓坏的秃子。
   四、“对口令”就是新郎新娘问答式的一唱一合。如:
     (1)新郎:“铜枝绿树无花果,
               因为娶你想死我。”

        新娘:“都怪你不早来张罗,”
        新郎:“二老在世不由我。”
   (2)新郎:“门子后面立扁担,”
        新娘:“丈夫挑水我做饭。”
        新郎:“你做的是什么饭?”
        新娘:“香喷喷的美人豆豆饭。”
   (3)新郎:“吹喇叭,坐花轿,抬上我妻满院绕。”
        新娘:“不管你今年绕不绕,明年给你个儿子抱。”
   (4)新郎:“金锅上扣个银盖盖,”
        新娘:“天天是黄糕肉菜菜。”
        新郎:“妹妹栓正哥哥爱,”
          新娘:“哥哥摘花给妹妹戴。”
     五、戏耍令:
     所谓戏耍就是开个玩笑,大家边吃边唱逗新郎新娘。这种令子一般都放在最后说,开始怕新婚夫妇接受不了。经过一阵口舌后,双方有了思想准备,为使小两口进一步接近,就谈说带有表演的戏耍令子了,如拉手、摸脚、接吻、拥抱等。常见的有:
     猴子上高楼(新郎把新娘抱起来)。
     狮子滚绣球(新郎、新娘面对着蹲下用头滚苹果等物)。
     火车倒挂钩(双方背靠站着,弯下腰来把手从两腿中伸出握住)。
     飞机乱碰头(双方把胳膊伸开,头顶头在地上转圈)。
     这些动作尽管难度不大,可新婚夫妇害羞不肯做。新人扭扭捏捏,帮忙的拉拉扯扯,逗得大家哄堂大笑。这种令子要求文明健康,不能肆意胡来。有时,由于说令子的人不讲分寸,会把新郎新娘逗恼。倘若遇到这种情况,有人马上编个令子把新婚夫妇逗乐。如:
     “叫声哥,叫声嫂,
     弟弟戏言不要恼 。
     豆馅窝窝冷吃甜,
     抓髻夫妻恼也好。
     别看当众不说话,
     背地拉手又摸脚。
     哎呦呦,看见了,
     嫂子亲哥不害臊。”

     新郎新娘听着笑了,大伙又活跃起来,你说一个,我说一个,常常说到深夜。该结束时,有人说个散场令子,大家就散了:
     “天晚了,夜深了,
     煤油熬了半灯了。
     弟妹姐夫门快走吧,
     小两口要安身了。”

     头天说罢令子接着就是“掰团圆饼”。把一张烤好的白面甜饼放在盘子里,让一个姑娘端上盘子,新郎新娘各握一半饼,同时往开掰,下亲人赞礼道:
   “红花盘,兰花盘,夫妻二人掰团圆,
   你一半,我一半,永不分离日子甜。”

   “掰团圆”后,搀亲人给新婚夫妇把被褥铺开,被子里要放些红枣、栗子、花生,取“早立子”“儿女双全”之意,新人睡下后,东家要动员一些小青年去“听房”。获得“情报”后,马上向新娘的公婆汇报。如果新婚夫妇有说有笑,当父母的自是喜欢不尽。
   新婚的第二天晚上说罢令子后,新郎新娘要“勒鸡蛋”,就是将一颗去皮涂红的熟鸡蛋放在小盘里,一小姑娘端好,再用红色线从中把鸡蛋拴住,新郎新娘用嘴各含住线的一头儿,然后勒成两半。这时下亲人又唱道:
   “红丝线,绿丝线,夫妻二人勒鸡蛋。
   你一半,我一半,白头到老永不变。”

   第三天,也就是举行婚礼的最后一天,晚上说罢令子后,要“拔花儿”,“倒宝瓶”。“拔花儿”是新郎抱起新娘把洞房顶棚上插的五朵红花拔下来,拔花时两人对歌曰:
   新郎:“抱着我妻心欢快,”
   新娘:“五朵红花拔下来。”
   新郎:“我来给你头上戴。”
   新娘:“不戴花儿也可爱。”

   “倒宝瓶”就是把头一天新娘下轿时抱的那个宝瓶里的东西倒出来。倒前,新郎撩起袍襟,新娘撩起裙子,对面站好,由下亲人唱道:
   “新娘撩衣裙,新郎撩袍襟,
   底襟对底襟,请出娘子倒宝瓶。”
   这时,新娘手抱宝瓶,边倒边念喜歌曰:
   “左手裁开五色线,右手取掉红绸绢,
   倒出米,倒出面,倒出金银花不完。”
   “一倒金,二倒银,三倒骡马一大群。
   金银倒在新人头,大囤满来小囤流。
   金银倒在新人怀,福禄祯祥一起来。
   我倒宝瓶大家唱,全家和睦喜洋洋。”

   (七)认大小道喜祝贺 拜丈人请三回门
   结婚典礼的第二天,男方的亲戚朋友,登门来给东家道喜,以表祝贺。新娘通过磕头上拜认识一下婆家的老小和亲朋,这叫“认大小”。东家要摆酒席热情招待,所以,道喜也叫“坐席”。
   这天上午院中摆张高桌,上面放一个大红盘子,准备放喜钱,然后,宾主在下亲人的指挥下,分东西两排对面站好。下亲人赞礼,鼓乐齐奏,宾主作揖互拜。第一轮是长辈,第二轮是平辈,第三轮是小辈(均指和新郎的关系)。道喜毕,新娘作拜认大小。这时,下亲人高喊:
   “吉日良辰喜门开,红日高照福寿来。
   今日喜庆新婚礼,来日红花自己栽。
   千里姻缘一线牵,夫唱妇随笑开怀。
   贵宾高朋请坐好,新娘给你上拜来。”

   新郎出来站好后,下亲人按新郎和新娘的称谓高喊:“××村的××亲戚,新人给上拜哩!”亲戚受礼后,马上把红包(拜钱)掏出来,交给下亲人。下亲人按钱数高喊:“拜礼××元,谢拜!”轮到小辈时,小辈不敢让拜,也不给拜钱,只是把新郎和新娘戏逗一香,然后新郎和新娘就“抓钱”了。拜钱都在高桌上放着,当下亲人喊罢“一堆钱,亮闪闪,新人上前来抓钱”后,新郎和新娘同时伸手抓钱,抓后进洞房数一数,谁抓得多谁福气大。
   也有在酒席间上拜的。“坐席”有两个意思,一是过去农村炕上都铺着苇席,人们在炕上坐席子吃饭,所以习惯叫“坐席”。二是指菜数说的。所谓“席”,就是一桌至少要十二个菜。“四蒸”(鸡、鱼、丸子等四大件)、“四炒”、“四冷荤”,还有一个汤。还有二十四个菜的,不仅有山珍海味,还有“四水果”(苹果、葡萄、蜜桃、桔子)、“四干果”(花生、瓜子、栗子、红枣。)
   开席前,下亲人首先安排好坐次,男桌的首席是新郎的舅舅,女桌的首席是舅母,其次是姑夫、姑姑、姨夫、姨姨等。其它亲朋按远近、辈数依次按桌入席。开席后,新郎新娘要沿桌敬酒,鼓匠在院里吹打,上一道菜换一个曲子,曲调悠扬动听,宾主喜悦非常。当上四喜丸子时,端盘暂停,下亲人领着新郎新娘,按次序上拜,最后还要说几句客套话:
   “众亲友,来贺喜,东家没有多准备,
   茶寒酒冷休见笑,让你们花钱多破费。”

   第三天是“请三”。这天早晨,女方家赶着马车来请新女婿和闺女回到娘家去。新女婿要带好酒和几大包点心,去给岳父岳母和女方的长辈磕头。女婿到了岳母家,岳母要给女婿喜钱,并作为上客招待,除了好酒好菜外,主食讲究“下马饺子上马面”。就是上午给女婿吃饺子,下午吃面条儿。娘家的小辈还要把新女婿戏逗戏逗,饭后再把女婿闺女送回家去。
   总之,“请三”的仪式比较简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不妨将“岳父”、“岳母”的来历介绍一番,倒也颇有情趣。
   古代帝王,常去名山绝顶设坛祭祀天地山川,普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并令张说做“封禅使”。张说利用这个特权,把他的女婿一下由九品提升到五品。唐玄宗发现后追问起来,张的女婿无言答对,在旁的黄中番话中含讥道:“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知张说徇私,很不高兴。马上让他女婿降回原职。后来人们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称作“泰山”,又因泰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岳父,妻母自然跟着称为岳母了。
   万全的婚嫁习俗,未提及的还有很多。比如寡妇改嫁。有的中青年妇女死了丈夫要守孝三年,三年后改嫁时,要烧“离门纸”,撒“过街钱”,如有一点不周,本家的族人就要出面干预。另外,还有“圆房”,“招女婿”、“童养媳”等习俗。“圆房”就是女人死了丈夫和丈夫的弟弟结婚。这很省事,不用举行什么仪式,只要双方同意,弟弟把行李搬到原来哥哥的房间就行了。这种习俗尽管不文明,但由于过去有的人家贫穷,娶不起老婆也只好凑合了。“招女婿”也叫“倒插门儿”,一般是因为女方的父母没儿子,缺劳力,把女婿招进家门当养老女婿。俗话说“半婿顶一子”。还有的穷苦人家,当闺女六、七岁时,就给找了婆家,并送到婆家去生活,叫做“童养”。等双方长大成人后再结婚。结婚仪式也很简单,新媳妇一不乘轿,二不坐车,到时坐到街口桶梁上,搀亲的人出来领回家和新郎拜个天地就行了,既省钱又省事。
   可是过去有些人家,由于封建迷信的缘故,打肿脸充胖子,讲阔气,闹排场,结果喜事变成了愁事,婚后债台高筑,日子难过。有一首歌谣,正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算是本文的结束语吧:
   “喜事办罢愁事来,客人走了债主来,
       新婚夫妇闹别扭,全家老小勒裤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