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续随子20至30g粒,捣烂,用米泔水调服。治毒蛇咬伤口。 2.徐长卿6至12g,水煎口服。同时以鲜品捣烂外敷息处。治毒蛇咬伤。 3.白花蛇舌草15g,白酒250g,煮3至5分钟后,去渣取2/3量口服,分2至3回服完,1/3量与药渣共捣烂外敷伤口四周,并以药酒润湿敷药,若不会饮酒,可用清水煎煮,沸后加少量白酒,但以白酒煎药为佳。治毒蛇咬伤。 4.蓍草60至120g,洗净捣烂,绞汁口服,每天1剂,分2回服。或干品30至60g,水煎每天1剂,分2回服。重症者每天2剂。分4回服。 5.鲜半边莲30至60g,水煎,分3回服,用时以鲜半边莲捣烂,外敷1日2回,敷药前应作伤口常规处理。敷药时应将伤口暴露不予敷药。治毒蛇咬伤。 6.蓍草60至120g,洗净捣烂。局部作清刨排毒处理后,将其敷于伤口四周,药汁涂擦肢体肿胀处,伤口糜烂按常规换药。治毒蛇咬伤。 7.鲜葎草,洗净,捣烂如泥,滴人白酒1至3毫升(以甜酒糟为最好),拌匀成泥状软膏,直接贴敷于咬伤处,外加敷料包扎,每时换药1回。治毒蛇、蜈蚣,蝎咬伤口。 8.银花15g,甘草3g(或葱白60g,甘草15g)。煎汤,淋洗患肢,再用75%酒精行局部皮肤消毒,最后将蛇药片溶解,外敷伤口周围,并内服成药蛇药片。 9.半边连、独角莲、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任选一种捣烂或用酒醋磨汁外敷伤口。或用仙鹤草125至180g、独角莲根30至60g,合捣汁250至300毫升,分数次服用,取渣外敷伤口。本方一般可连服3至4天。 10.半边莲、雄黄、白矾、青蒿、陈皮、地骨皮、丹皮、升麻、血竭、蛇床子、白及、白芷各3g。上药共研细末,装玻璃瓶中,勿使泄气,备用。临证取以上药末适量,按药末32g,加米醋32g,调成稀糊状,涂于咬伤处及肿痛部位,每4小时涂药1回,直至肿消痛止。适用于蛇咬伤后,局部漫肿,疼痛等。有解毒消肿、行气活血、止痛等作用。 11.藤黄、雄黄精各50g,蟾蜍15g,细辛、香白芷各30g,生附子20g,蜈蚣虫20条,白酒500g。前5味药研末,调白酒呈稀糊状。用药搽在伤处及周围部,每天数次,以愈为度。适用于蛇咬伤。 说明:蛇咬伤后应立即紧扎伤口的上部,以阻止蛇毒上窜攻心,若伤在指趾间,则宜开创伤口放血以排蛇毒,或用拔罐吸出毒液,或将伤口用温开水冲洗后,术者的手涂抹菜油,双手捏住伤肢从上而下反复挤压、推摩,使蛇毒从伤口排出。然后涂上药物。本品禁内服。 12.雄黄9g,吴茱萸、贝母、威灵仙、五灵服各12g,白芷6g,细辛2.4g。将上药研细末,过细筛备用。用药末9g至15g,调酒外敷患部。适用于毒蛇咬伤,有拔毒消肿、清热止痛之效。若配合上药口服,每天3回,每次10g,半酒半开水送下。2日肿大减,4日后症状消失。10余日可痊愈。 以上5至12方用于毒蛇咬伤。 13.鲜扁豆叶或生白矾适量,鲜扁豆叶捣烂敷伤口,或用生白矾加水研汁涂伤处。 14.公鸡涎沫,或甘草、雄黄各适量。用雄鸡口内涎沫(将公鸡倒置,唾液即流出)抹搽患处;或用甘草、雄黄研为细末,以菜油调敷患处。 15.番薯或鱼腥草或马齿苋,番薯嚼烂敷伤处,也可用鱼腥草或马齿苋捣烂外敷。 16.杉木皮或枝适量,点燃烧烟熏伤处,可起止痛作用。病情严重的,取生鸡血乘热饮之,可获良效。 以上13至16方适用于蜈蚣咬伤。 17.豆豉、青油、白芷各适量。豆豉、青油捣敷痛痒处,少时刺毛可见,去豆豉,用白芷煎汤洗之。 18.海螵蛸适量,研末掺之。用于肉已烂者。 以上17、18方用于射工刺伤。 19.大蜗牛1个,洗净,连壳捣烂涂之。 20,胆矾0.6g,研为细末,调米醋敷伤处。 21.蒲公英,取白色乳汁外敷。 22.鱼腥草或七叶一枝花,捣烂外敷。 23.取新鲜瓦松,由茎部切开,去根不用,将叶及杆放在器皿内捣烂,用纱布包挤,取汁备用。把螫处用温开水洗净,消毒,用针刺破,挤去毒汁,用新鲜瓦松汁涂在患处。连续涂数次后可愈。 24.鸡蛋1个,守宫1条。将鸡蛋打个小孔,将全守宫(蝎虎、壁虎)1条塞入鸡蛋内,然后将小孔密封,埋于阴凉土内(于6月伏天埋约20厘米深)20天后,取出即可。将药涂患处。 以上19至24适用于蝎螫伤。 25.把活蟾蜍的嘴撬开,取其唾液,涂搽于刺毛虫叮咬处。 26.蚯蚓3条,白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治毒虫蛇伤。 27.三棱针放血法取位:被虫蛇咬伤处。 方法:三棱针在被咬伤处针刺出血,用手挤或用火罐拔。 28.小刀或锐物放血法 方法:用小刀或锐利物,划破患肢部位,然后迅速用口咬吮或用手挤压出血。 29.外敷疗法 方法1:用鱼腥草,蕃薯,马齿苋,鲜扁豆叶,任选1种捣烂成泥,外敷伤口,每天1至2回。治疗蜈蚣咬伤。 方法2:治疗蝎咬伤,用鱼腥草或七叶一枝花捣烂,外敷伤口,每天1至2回。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8..实用偏方秘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