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思考 | 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演变

 汉青的马甲 2016-03-23




关于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演变的历史思考



凡尔赛——华盛顿格局,是20世纪初叶形成的以欧美为中心、多极力量并存的国际战略格局。它的形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瓜分已经完成,各种政治、军事力量的竞争和角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重新分化组合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这一战略格局仅稳定了20余年的时间就为第二战世界大战所打破,并随之解体。探讨其演变过程,对于确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参与国际政治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坚持军事历史研究为现实斗争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在世界近代史上,新技术革命和工业文明为欧洲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经济率先发展的欧洲地区也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国家竞争的重点,并且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对外领土扩张、掠夺殖民地财富的策源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即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已经变成垄断基础上的竞争,资本输出和殖民地占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越来越显得重要。然而,当时的世界已经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随着资本主义不平衡规律的加剧,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向占有殖民地最多的英、法等国发出挑战,要求按资本和实力对世界进行再瓜分。这是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国际关系的根本特点,是一系列国际冲突,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两大军事集团的尖锐对立,使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白热化”,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逐步发展成世界性战争。1871年普法战争后,国际局势发生很大变化,德意志帝国作为强大的国家在欧洲出现,打破了法国独霸欧洲的局面。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与沙俄的矛盾,1882年又利用意大利与法国的矛盾,先后与奥、意订立三国反法、俄同盟。法俄两国因安全受到威胁,随即建立两国协约。这样,欧洲就形成以德、奥、意为一方和以法、俄为另一方的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双方加紧扩充军备,进行战争准备。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受到来自德意志等国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威胁,因而主动靠拢法国,并于1904年与法国签订协约,共同对付德国。英法关系的改善,促进了英俄接近,1907年签署的英俄协定标志着三国协约的最终形成。经过长期分化组合,原来处于严重对立的英、法、俄三个帝国主义国家勾结起来,与三国同盟相对峙。在此期间同盟国与协约国曾多次发生局部武装冲突,最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促成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的直接因素。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国际市场和世界霸权。二是镇压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大战开始后,交战双方的对比很快发生变化:作为同盟国主要成员的意大利首先宣布“中立”,进而与协约国达成维护既得利益的协定而倒向协约国一边。美国出于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基本立场,也由中立国转向协约国。经过4年零3个月的战争,至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919年6月,作为战胜国的美、英、法、意、日等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签订了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掠夺性协定,即凡尔赛和约。此后,为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在美国提议下,于1921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有九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签订了包括中国问题在内的若干公约。至此,各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对世界的瓜分已经完成。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正式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的产生,使世界上出现了暂短的相对和平时期。然而,这并不能缓和帝国主义内部根深蒂固的矛盾,更不能消除战争的根源。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间的实力对比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相继出现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对立。同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日趋激烈,人民的觉醒和革命浪潮,使一些国家的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些矛盾的发展,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逐渐被打破,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再次提到日程上来。法西斯的出现和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化,增加了世界的不稳定性,加速了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年9月,以德国入侵波兰为标志,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同时也表明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格局已被打破,各种政治力量围绕各自的利益进行新的组合,加入不同的军事同盟集团。至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举行会议,就巩固和发展反法西斯联盟、彻底战胜德国、协调同盟国对日作战等问题达成协议。这一协议的产生,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彻底解体和以欧美为中心、苏美两极为主导的雅尔塔格局的诞生。国际政治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对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演变的思考


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的演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演变过程也给人们留下许多启示:


第一,国际战略格局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呈现出动态的、渐进的运动过程和周期性变化规律。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若干大国通过斗争和竞争而达到力量的相对平衡,然后以一系列条约或协约的形式确定下来的一种国际秩序。它是以一定的时间、空间作为存在的形式,以世界矛盾运动斗争的特殊性作为存在的依据。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过程,是以斗争力量的平衡支撑作为前提条件,以力量的失衡导致原有格局的破裂和解体,随着斗争力量重新分化组合,达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格局。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国际战略格局就是在组合——分裂——再组合——再分裂的运动状态下发生发展的凡尔赛——华盛顿格局的形成与解体,正是这种运动状态的动态描述。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前一历史阶段战略格局演变的延续;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历史的发展必将以新的格局形态取而代之,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来看,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是个渐进的过程。在新的战略格局正式形成之前,国际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往往呈现多极化趋势,都力图抢占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因此这种斗争过程往往是长期复杂的,这一历史阶段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竞争激烈,动乱或战乱不止。而各种力量经过斗争达到平衡,即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一经产生,则意味着世界出现相对的稳定与和平时期。由于战略格局内部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永恒的,因此稳定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战略格局的形成之日,也就是其解体的开端,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经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30余年的争斗得以形成,仅存在20余年即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破,为雅尔塔格局所取代。而雅尔塔格局在二战后也仅仅稳定了40余年,就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及苏联的解体而瓦解,国际关系又呈多极化趋势,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又开始形成。


第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既是战争的根源,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竞争进入垄断时期,即帝国主义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的竞争与垄断基础上的竞争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争夺本国市场有利的销售条件和资源利用开发,后者则不以此为满足,还要争夺尽可能多的殖民地,以便在世界范围内独占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样的竞争,已不是一般的资本家组织使用一般的经济手段所能达到的,它需要使用政治手段达到预定目的的帝国主义的经济政策来完成。然而,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已经被老牌资本主义和英国,沙俄、法国等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德国等企图扩大领土,掠夺殖民地的欲望必然受到上述国家的遏制,企图用政治手段使这些国家放弃殖民地的所有权显然是徒劳的。为此,以武力相威胁直至动用武力,就成为扫除政治障碍的唯一手段。围绕各自的经济利益,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的国际政治不论是结盟还是扩充军备,都是从垄断基础上的竞争开始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各国人民的觉悟和斗争水平还相对处于较低阶段,为此,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主要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帝国主义成为参与国际政治的主要力量,决定着国际战略格局各种力量的平衡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只要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存在,整个世界就不得安定,这已为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所证明。当今,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形势下,这一点不应被人们忘记。


第三,围绕经济利益的争夺是战略格局演变的内在因素,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参与国际政治的首要条件。


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的形成与解体表明,伴随演变的每一次大的战争都是大资产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而爆发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当国内市场的经济竞争已无法满足资产阶级的垄断欲望,它们就把触角伸向别国领土,掠夺资源和财富,增加各自的经济实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物质基础。由于分赃不均而导致帝国主义联盟的破裂,新的侵略扩张政策使帝国主义国家反目成仇的历史事实屡见不鲜。凡尔赛和约和华盛顿协定,从本质上说都是帝国主义为重新划分经济势力范围而制定的。作为战胜国在战争中捞到的好处首先是别国的领土和资源,按照实力大小对世界重新瓜分,以此作为支撑世界形势相对和平与稳定的条件。而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无限性与获得经济利益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这种建立在既得利益基础上的“平衡”只能是短命的,“平衡”中蕴藏着不平衡,“和平”中充满战争的危险,这是帝国主义时代国际形势发展的一大特点。同时,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又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经济实力是参与国际政治的首要条件。弱肉强食,是帝国主义时代国际政治斗争的基本规律。例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也曾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的制订,理应收回战前德国在中国强占的一切特权和利益。但是,帝国主义列强无视中国主权,在和约中把德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转让给日本。在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中,规定维持各国在中国的工商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现状谋取特权,妨害友邦在中国的权利。这实际上又把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在这两个条约中之所以出现损害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规定,除政治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的落后,缺乏竞争的能力,无力以强国的身份跻身于国际政治大格局之中。这一教训是惨痛的。


第四,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为各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19世纪在人类文明史上被称为“科学的世纪”。两次技术革命最直接的后果,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英国经济繁荣尤其是工业空前发展,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次技术革命,美国和德国抓住机遇,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后来居上。1900年,美国的人均收入超过欧洲各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德国的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在世界名列前茅。与此相反,英国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到来之际,只注重对殖民地的野蛮掠夺,把大量资本输出国外,在国内不搞技术革新,因此发展速度大为落后,逐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顶峰跌落下来,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能力减弱。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国家表现了极大的差异性,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挑战,谁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国际战略大格局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第五,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


凡尔赛——华盛顿战略格局的形成与解体,是两次世界大战直接作用的结果。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多种因素和趋势构成的合力运动。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单一的因素和趋势从来不会简单地按照自己原来的逻辑顺利发展。围绕国际战略格局的建立而争夺的各联盟和军事集团,总是千方百计调动各种因素达成预定的目的。在通过政治手段无法解决矛盾的时候,只能付诸战争,这时战争就成为政治手段的继续。而要维系战争,又要以经济力量作后盾,否则战争既打不赢,也打不下去。经济的发展与强大不是一蹴而就的,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科学技术取得进步,才能使经济发展。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种因素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国际战略格局竞争的根本。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力和军力,都与综合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看,综合国力竞争必将取代单纯的军事力量的竞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