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外磁州窑600件汇总(六)

 5菲菲 2016-03-24


136、素胎黑彩菩萨头像

金代。高9.3厘米。头戴花蔓冠,梳包髻,丰面,高鼻,额有“白毫’,小窝,颈较长,颈内有孔。此器完整,应是插附于分制的菩萨身上。模制。黄灰胎,稍粗。发与眼珠等部施黑彩。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37、小鞍马和菩萨模范

菩萨模范:金代。宽9.3厘米,厚5.7厘米,高16.9厘米。头戴莲花高冠,梳高包髻,面相圆润,柳眉凤目,领下刻有三道褶纹。面部半模范。黄白胎,疏松。小鞍马模范:金代。残长12.8厘米,厚4.6厘米,高11.2厘米。鞍、橙俱全的马立于长方板上,颈部有长鬃。黄白胎,疏松。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38、鸳鸯戏水小枕模范

金代。模宽29.1厘米,深9.5厘米,残高15.3米。鸳鸯形枕模范。鸳鸯头向前,羽翼清晰,身下有水波纹,喻示游于水中,背部有一粗管,以此印出粗柱,是用来承托叶形枕面的。这种鸳鸯形枕十分罕见。灰褐胎,粗疏。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39、抱婴妇女立像模范

金代。宽12.2厘米,厚8.7厘米,高26.5厘米。抱婴妇女瓷塑模范:妇人站立,梳包髻,着左衽团衫,腰束带,下着长袍,怀抱一婴儿,妇人双手抱住婴儿腰部,小儿双腿隐于衫内,小臀外露。造型生动,极富生活气息。棕红胎,疏松。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40、武士脊饰模范

金代。模高16厘米,宽14厘米。

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41、龟鹤齐寿”大盘模范

金代。直径31厘米。盘模范为圆形,内刻六瓣花式盘形,宽平沿,浅折腹。黄灰胎,坚致。沿部刻出阴文卷草纹,盘底部刻六瓣花形边框,框内两边是“龟鹤齐寿”四字,中部刻“福”字,字下方刻卧鹿一只,寓意“禄”,上方刻一龟,下方刻一仙鹤。此盘整体表现“福、禄、寿”题材,文图并茂,十分生动。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42、摩竭脊饰模范

金代。宽23厘米,高30厘米。摩竭脊饰模范。绿釉和素胎器中均有摩竭脊饰,从模范可见身、翼、足、瓦是分制然后接合的。摩竭身体半模范。黄白胎,疏松。嘴、眼、身上的鳞片及尾鳍都十分清晰,证明摩竭是一次模制而成,不需在成型后再加工纹饰。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43、婴戏牡丹纹长方形枕模范

金代。长45.5厘米,宽15.5厘米,厚2厘米。为长方形枕的瓷模。边框内两个婴儿徜徉在花丛中。雕花精细,布局合理,形象生动。

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44、缠枝牡丹纹枕母范

金代。宽41.7厘米,高11.2厘米,厚0.6厘米-0.8厘米。弧边长方形枕前侧壁纹饰母范。灰白胎,细而坚硬。边部有宽1厘米的边框,中部为缠枝牡丹纹,花头两朵向下,一朵向上。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54、双奔狮纹枕端模范

金代。长20.7厘米,前端高14厘米,后端高12.8厘米。弧边长方形枕左端侧墙模范。黄灰胎,粗疏。缠枝花草奔狮纹,以缠枝忍冬纹为地,刻出二奔狮追逐。

1987年磁县观合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55、双狮纹枕端模范

金代。长22厘米,前端高15厘米,后端高13厘米。为长方形瓷枕两端的模范。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56、荷塘花盆母范

金代。上宽21厘米,下宽14.4厘米,高12厘米,厚1.3厘米。花盆的侧壁母范。呈梯形。黄灰胎,坚致。荷塘纹。下图右是白釉印荷塘纹残花盆。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56、白釉模印牡丹纹花盆

金代。上口长22.8厘米,高16.9厘米。花盆为梯形,四条腿之间的连线呈弧线形。白釉泛灰,浮雕式印花,侧壁以凸线勾边,边框内印牡丹纹,深浅对比明显,图案饱满。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57、素胎模印花盆

金末期至元初。上口长19.8厘米,下口长13.2厘米,高11.2厘米。花盆呈梯形,方凸唇,腹壁倾斜,四壁印有变形牡丹纹,盆沿有流釉。凹凸分明,主题突出。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58、素胎兽脊纹花盆

金代。上口长19.5厘米,下口长12.1厘米,高10.5厘米。花盆呈梯形,方唇,敞口深腹,腰壁斜直,下部微束。器物上有流釉。盆的前立面边框内印兽首纹。造型古朴,粗犷豪放。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59、素胎仙鹤山石纹长方形花盆

金代。口长边长26.9厘米,口短边长14.4厘米,底长边长16.7厘米,底短边长8.4厘米,高12.6厘米。花盆呈梯形,方唇,敞口,腹中深,腹壁斜直,平底。黄白胎,稍粗,疏松。长边壁模印花、山石、散草、蕉叶和双鹤纹。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60、素胎高足圆支架

金代。口径9.8厘米,高13厘米。其功能为摆放工艺品的支架。上部为圆形敞口,圆肩,肩部以下分为镂空状四足,贴塑四兽衔足,四足曲收,至足底内翻成双球,底部有圆形底相连,足间有卷云,状似斜撑。造型夸张,面目狰狞。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61、素胎镂空熏炉

金代。口径14.5厘米,足径11厘米,高16.5厘米。方唇,直口,浅腹,腹壁垂直,束腰,喇叭形足。黄灰胎,疏松。腹部镂饰龟背纹。盖失。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62、素胎宝刹正脊基座

金代。通高20.3厘米,残宽36.7厘米,厚19.9厘米,孔径11.8厘米。正脊中心宝刹下的基座。正中有圆管形插孔,方形凸唇,直颈,制作规整,其上应插人莲台,上承狮像、宝瓶或宝珠,亦可直接插入宝瓶或宝珠。刹座整体做成莲花形,当中为花蕊,两边是垂莲瓣,耸肩,底部上卷或翻球。黄棕胎,胎体厚重,粗而坚硬。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63、素胎划“天德四年”款佛龛

金代。顶宽22.3厘米,进深19.8厘米,高33厘米。平顶,出檐,前有门;门额、立颊等凸出前壁,门额上做出四枚门簪,中间两枚六边形,边上两枚柿蒂形,无门扇。两侧壁和后壁均为硬山式。无底,应置在有台棱的方形盒座上。本器有镂空、剔刻装饰和用粗棒类工具划刻的宽划纹装饰。棕灰胎,粗疏。门嵋镂雕钱纹,其上的额墙划刻云头和忍冬纹,两侧壁上部额墙纹饰同正面,下部镂空似山华状,中部留单朵草叶纹悬鱼,下部山墙划菱花形开光,后壁通体划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均无纹饰。顶部有细线划刻铭文“天德四年五月五日记杨家制”。

1987年磁县观台窑遗址发掘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64、白地黑花鱼纹如意形枕

元代。长26厘米,宽22厘米,后高12厘米,前高9厘米。枕面呈如意头形,出檐,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白釉,有火疵痕迹,木光。黄土胎,坚致。白地黑花。枕面随形勾画五条线如意形开光,在第二条和第三条线之间又勾勒点画线。开光内绘鱼藻纹,枕侧壁绘卷草纹,底部印竖式双栏上荷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私人收藏。



165、素胎划水波游鸭纹如意头形枕

金代。长33厘米,宽16.8厘米,高10.8厘米。枕面呈如意头形,枕面与枕侧壁圆角相,两端翘起,侧壁近垂直。素胎,黄土胎,坚致。划花,枕面随形划四条线如意头形开光。开光内水波纹上划一只水鸭子,低首盯着水中;枕前、后两侧壁有凹槽四道。划花技法娴熟,花纹流畅,形象生动自然。

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66、素胎划鸳鸯纹扇形枕

金代。长16.3厘米,宽31厘米,高9.6厘米。扇形。土黄胎。枕面随形开光,开光内运用划花技法划一只鸳鸯戏水,画面生动形象,枕后侧壁模印荷花、荷叶。实为一件难得的古代艺术佳作。

磁县观台镇墓葬出土。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67、黄绿釉划游鹅纹单边如意头形长方枕

金代。长33厘米,宽16.8厘米,高16.8厘米。通体施绿釉,素底,前侧壁和两端面无纹饰,后侧壁施黄绿釉,形成黄绿相间的浮雕图案,两个壶形门内分别雕饰飞奔的鹿和追赶的虎。枕面划四道单边如意头形边框线,边框线内划水波纹和游动的鹅。造型独特,纹饰丰富,色彩斑斓,可惜烧出有脱釉。

1958年磁县白塔乡柳儿营村金代墓出土。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版权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