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的特点,太阳为一身之表,在表的含义是气行于表,因此,表现在脉象上就是脉浮,而风寒闭其营卫,就表现为恶寒。太阳之气以寒水主令,而足太阳之经行身之背,起于睛明穴,上巅顶,自头下行而走足,所以太阳病不病则已,病则必然经气上郁,而经气壅塞不降的结果就是太阳经所过之处强痛。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胃是六腑之一,是阳明之腑。胃家实就是胃腑实。这句话的意思是,阳明病,都是因为胃腑阳实。也就是说,病传至阳明,腑热郁发,病邪归胃。所以说,阳明病都是腑病,而非经病。如若是阳明经病,则胃家不实,那么今日在阳明之经,明日已传少阳之经,后日已传太阴之经……,这是六经传变,不能称之为阳明病。阳明病,仲景有云“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所以,胃家实的“实”,笔者以为是“阳实”,后世称为“阳明腑实”。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仲景以六经立论,实际上是从属于天地六气,少阳之气,化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起于目锐眦,下颈,合缺盆,口、咽、目,都是少阳经脉之所过之处。少阳经从头走足,所以下行为顺,病则气逆而相火上炎(少阳从化于相火),相火熏蒸口、咽喉、头目,所以少阳的兼证有很多,但就总纲而言,口苦、咽干、目眩是不变之主证,就是因为相火上郁于少阳经所过之处。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讲的是中焦脾胃病证(足太阴脾经)。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受纳消化正常,所以没有腹满不适。但脾病则清阳不升,由此,带来了三个结果:(1)脾脏本病,脾气下陷,清阳不升,寒生于下,所以水谷不消,腹满,故“自利益甚”。(2)脾病累及胃病,湿胜其燥,脾不能升,胃不能降,胃病浊阴不降,中气凝滞,所以腹满。呕吐、食不下自然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3)木本克土,脾气不升,木气不舒,侵克脾土,所以腹痛。因此,太阴病是土湿的表现,因以温燥治之,如果不温补反而攻下,那么,会加重土败胃逆,木土合邪痞郁胃口,所以胸下结硬。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以癸水而化气于君火,水火互根,阴阳交济,水本克火,病则水胜火负。阴盛于水,独阴无阳,全无生气,所以病则脉微细,人没有精神,经常打瞌睡,这是少阴的本病。但少阴病还有一种情况,总纲没有列出,就是水邪侮土的情况下,引起脾胃虚寒,不能温养四肢,那么会出现四肢冰冷,呕吐、下利并见的情况,这就是“厥逆吐利”,厥逆吐利也是少阴病证。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足厥阴肝经,经气上行,携温气而化火(以风木之气而化君火),肝藏血,心藏液。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我们来看一看厥阴病,都是木郁风动的表现。(1)风动火郁,引起血液伤耗,刑金则肺津枯燥而消渴;气上冲心则心中疼热。(2)木郁克土,脾陷胃逆,所以饥而不欲食,胃中寒冷,若有蛔虫则吐蛔。(3)攻下更伤脾气,土陷木遏,疏泄不藏,所以更是下利不止。 
六经病证错综复杂,绝非以上六句可以涵盖,但以上六句实为六经病证之纲领,病证再变不离其宗,有一经病则有一经之证,凡病不出此六句之中,所以,读懂《伤寒论》,从此六句开始。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滕磊,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微信号:changqiu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