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数据库简单处理,立马人人能懂《伤寒论》

 莫为天下先 2022-02-15

用数据库简单处理,

立马人人能懂《伤寒论》

  我写了《中医证治的系统》,说《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太阳膀胱,少阳胆,阳明胃,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太阳就是荣卫,荣卫就是血(手心、小肠)气(手肺、大肠)。

  还写了《中医证治的数据库》,说,我二十多年前,就做了中医电子数据库,但不懂中医证治的系统,所以一直没派上用场。

  昨天“就开始,重打鼓,另开张”,结果发现,用数据库稍加处理,只把六经用它们的另一名称展示,《伤寒论》立马人人就都能读懂,而且真正懂懂得了,什么叫中医,什么叫症治,什么叫一症一方。

  看,只把六经的十二个字稍加处理,太阳改成荣卫,太阳病改成营卫不和,少阳改成,阳明改成,太阴改成,少阴改成,厥阴改成,《伤寒论》就变成这个样子:

  1.荣卫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营卫不和,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营卫不和,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荣卫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胃、胆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六经提纲

  荣卫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伤,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 
  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三日,胃脉大。胃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胃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应包括耳聋胁痛四字在内。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胆。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结代,心动悸,胆病,但有一证即是。
  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此沉,但不浮亦是沉也。)
  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微细之脉必兼沉也。口中和,(此“和”字是“淡”字之意。)背恶寒,身痛手足寒,外热。
  之为病,脉细肤热,手足厥而烦,消渴,气上撞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

  桂枝汤症

  12.荣卫中风(伤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sese)恶寒,淅淅(xixi)恶风,翕翕(xixi)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fu3[口父](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e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营卫不和,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15.营卫不和,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方四。 
  18.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方六。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方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234.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一。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240.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胃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 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方二十六。(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汤用前第二十一方。)  
  276.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

  麻黄汤症

  35.营卫不和,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6.营卫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方六。(用前第五方。)  
  46.营卫不和,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 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方十六。(用前第五方。)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方十七。(用前第五方,法用桂枝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方十八。(用前第五方。)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方二十一。(用前第五方。)  
  235.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二十二。(用前第十九方)  
  ......

  附子汤症

  304.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方四。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5.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方五。(用前第四方。)

  ......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81.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

  好啦,《伤寒论》448条,我们只了一点有代表性的条文

  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伤寒论》是人人可以读懂的

  我们也可以知道,中医就应该像《伤寒论》这样,一症一方

  一症一方,就叫中医证治

  当然,古文和现代文不同,但是,数据库可以告诉读者,怎样去查古文所表达的现代词语:

  1.气猛往上冲查奔豚
  2.着凉查伤寒
  3.伤风、感冒查中风
  4.手冷、脚冷、手脚冰凉查肢冷
  ......

  好啦,不写了。昨天成绩大大的。

  它证明了:中医证治数据库就是好用。

  数据库稍加处理,只把六经用它们的另一名称展示,立马就都能读懂《伤寒论》,立马就都能懂什么叫中医,什么叫症治,什么叫一症一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