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楸药解·山豆根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6-03-24

提要

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

为豆科小灌木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山豆根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经。

功效主治:清利咽喉肿痛,一切疮疡疥癣,杀寸白诸虫。

特性:大苦大寒,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

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为豆科小灌木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豆科植物约690属17600多种,广布全球。我国有127属约1200种。本科植物含有生物碱、甙类、树胶;种子含脂肪油、蛋白质等。

豆科常见药物:合欢花、合欢皮、决明子、皂荚、紫荆皮、苏木、黄芪、槐花、槐角、苦参、山豆根、鸡血藤、甘草、金钱草、白扁豆、补骨脂、赤小豆、葛根、淡豆豉等。

山豆根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经。

清利咽喉肿痛,一切疮疡疥癣,杀寸白诸虫。

《本草汇言》:山豆根,通咽喉,下结热,解蛊毒之药也。此药苦寒清肃,得降下之令,善除肺胃郁热,如咽喉肿痹不通,小儿丹毒热肿,妇人血气腹胀,及痢疾赤白,急黄疸证。又疗热厥心痛,天行热疹,五疳五痔,凡一切暴感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但苦寒多泄,凡脾胃虚冷者,勿服。

《本草求真》:山豆根, 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 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 上循咽喉, 咽喉虽处肺上, 而肺逼近于心, 故凡咽喉肿痛, 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 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当用此以降上逆之邪, 俾火自上达下, 而心气因尔以除,且能以祛大肠风热。(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清则大肠风热亦解)

《本草新编》:或问山豆根泻喉痹之痛既神,凡有喉痛而尽治之矣,而吾子曰宜实火,而不宜于虚火。虚实何以辨之乎?夫虚实亦易分耳。得于外感者为实火,实火者,邪火之实也;得于内伤者为虚火,虚火者,相火之虚也。虽二火同入肺经,而虚实各异,实火宜泻,用山豆根泻之,苦寒以正析之也;虚火宜补,亦用山豆根苦寒以泻其火,则火且更甚,壅塞于咽喉之中而不得泻。必须用桂、附甘温之药,引其火以归源,下热而上热自消也。

 

【饮片规格】

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以条粗壮,质坚硬,无须根者为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