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六经辨证谈发热的证治(五)

 txw40 2016-03-24

五、少阴病

特征: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之别。常和外感并发。所见发热以脉微为特征。阳虚者:脉微,舌淡;阴虚者:脉微细,舌红;阴阳两虚者:舌淡红。

《伤寒杂病论?少阴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伤寒杂病论?伤寒例》“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医案11:发热----急性坏死性齿龈口炎----牙周败毒汤

侯某某,女,2岁。南阳市北京大道人。2011年12月20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拒食、流涎3天”。发热3日,热峰39.5℃,退热药可退,过时再烧,每日发热3~4次,饮食不进,哭闹不止,面赤唇红,口臭不堪,大便秘结。诊查:上下牙龈红肿局部渗血,舌边尖、颊粘膜散、咽弓可见多个疱疹样溃疡面,舌红,舌尖有芒刺,苔黄滑厚腻,脉弦细。

辨证:齿龈及口唇属胃,颊粘膜属脾,咽弓属肺,舌边尖属心,此处红肿溃烂乃胃、脾、肺、心热毒熏蒸;哭闹不止者心肝火旺,面赤唇红、口臭不堪者肺胃积热;齿龈渗血,热伤血络血热妄行;大便秘结者阳明腑气不同;脉弦细者,阴虚之象。诸症合参阴虚热毒,病在脾胃心肺肝,阴虚而热毒发热作矣。饮食不进、流涎者皆因疼痛所致。不可以苔黄滑厚腻误为湿热蕴积。治法:清泻肺胃,滋阴解毒,牙周败毒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20g(先煎)  黄芩6g  金银花8g  连翘8g  紫花地丁8g  玄参15g  生地15g  大黄1g  黄连3g  丹皮6g  花粉10g。3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12月24日):身热已退,牙龈红肿减轻,溃疡面缩小,哭闹缓解,饮食渐进,口臭消除,大便稀频,每日2~3次,稀糊样便,量不多,舌红,苔薄黄而润,脉滑数。热毒尚存,但热势减轻,治当继以清热解毒,佐以升清止泻,药量宜轻,葛根芩连汤加减如下:

葛根8g  黄芩6g  黄连3g  甘草5g  生石膏10g  金银花6g  连翘6g  紫花地丁6g  麦冬8g  生地8g  牡丹皮6g  花粉5g。3剂,水煎服。

三日之后,诸症消失,饮食如常,大便正常,一日1次,病情痊愈。

[按语] 急性坏死性齿龈口炎,古名“走马牙疳”,可穿腮落齿,是口腔科疾病但家长又找儿科来看,如若儿科医生不识,误诊误治多矣,或发热不退,或误为“疱疹性口腔炎”,屡见不鲜。常伴流涎,舌苔黄腻厚滑,是因为口舌疼痛拒绝吞咽所致,易被误为湿热之患,投以清利湿热更伤阴液,病则不愈。

此症多由阴虚胃热所致,热盛化毒、腐肌败血,致齿龈红肿、口舌糜烂。治以滋养胃阴,清热解毒,经验方为牙周败毒汤。玄参、生地,滋肾水、养胃阴,花粉养胃阴兼祛腐生新,生石膏、黄芩清胃热,黄连泻心火,大黄通腑气,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解毒之用,丹皮凉血。如果再口服糠甾醇片,外用锡类散之属更加快捷。

医案12:阴虚发热——上呼道感染----青蒿鳖甲汤加味

余某,男,8月。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乡人。2009年10月6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20余天”。感冒受凉后发热,多处诊治,效果不佳。发病以来,体温波动在37.6~38.8℃,下午及夜间为重,纳差,轻咳,余无所苦,面色樱红,口唇红赤。诊查:舌瘦红,苔薄白,脉微细。

辨证: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时值金秋,肃杀之令,又遇燥邪凛冽,阴液受损,肺失濡润气逆而咳;燥伤阴液,阴不涵阳,“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素问·疟论篇》),下午及夜间阴气主事,故下午及夜间发热较重。此为阴虚发热,法以滋阴清热,《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主之:

处方:青蒿(后下)30g  鳖甲(先煎)10g  知母6g  丹皮6g  焦生地10g  甘草4g  地骨皮10g  玄参10g  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0月10日):服药3剂后,热退痊愈。

[按语]虽发于秋季,燥邪伤其阴液,脉虽浮细,但无干燥之象,而表现为阴虚之证,下午及夜间热重,以滋阴退热之法而愈。

这种阴虚发热,小儿甚多。若是内有阴虚,外感风热,可用加味奔豚汤治疗。

夜热早凉,常见三种情况,一是本案之例;二是食积发热,当伴滑实之脉、纳呆口臭、夜寐不宁,大柴胡汤、枳实导滞丸增损;三是湿热内蕴,当伴面色淡黄、纳呆呕恶、便溏脉濡,主以三仁汤、黄芩滑石汤之属。

《温病条辨·下焦篇》云“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鳖甲咸而微寒,能滋阴潜阳,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等;青蒿辛苦微寒,清透虚热,凉血除蒸,引营血之热外出,与鳖甲配伍尤妙,吴鞠通谓“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生地清阴络之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火,知母佐鳖甲和青蒿,清热养阴,全方共奏养阴清热,透邪外出之功。本例又加地骨皮与青蒿协同,加玄参、二至丸与生地协同,共成滋阴透热之功。原方用于温病后期,阴分已伤,余邪未清,深伏阴分,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来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但不唯见于午后及夜间,只要阴液被劫,上午所见阴虚发热亦可治之,如下案。

医案13:阴虚发热——感冒----青玉汤

闫妞妞,女,21个月。宛城区白河镇溧河村人。2013年6月3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2天”。发热,热峰38.8℃,退热药可退,过时再烧,昼夜无规律,便干如珠,睡眠不宁,舌淡红,苔白厚,脉微沉细。

辨证:发热无规律,上午下午、昼日夜间无间,舌淡红苔白厚,似有阴伤,但无舌瘦而红的阴虚特征,虽无表征,但食积乎?湿热乎?若但以八纲而论漫无头绪。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病属少阴;便干如珠,睡眠不宁阴液亏虚,治从少阴阴虚,治法:滋阴降火。

处方:青蒿(另包,后下)15g  鳖甲(另包,先煎)10g  知母6g  生地10g  丹皮6g  白芍6g  地骨皮6g  石膏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玄参10g  甘草6g。4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6月7日):热退,盗汗,便稍干,寐欠安,舌瘦红苔白厚,脉细。阴液复而未全,阴虚而内热,还当滋阴降火,方用玉女煎加玄参。

处方:生地15g  石膏6g  知母6g  麦冬8g  牛膝6g 甘草6g。3剂,水煎服。

[按语]《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外感袭之、阳明积热、少阳蕴热、积滞内停、湿热壅阻等均可发热,治各不同,一见发热,动则柴葛只是俗套治法,必凭脉辨证,方一药而愈。

青蒿鳖甲汤是吴鞠通治疗“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但不限于夜热早凉,上午下午发热,只要属于阴虚发热都有良效。原方青蒿透热外出、芳香透络,其退热之用,必须量大、必须后下;鳖甲入肝肾、养阴而潜阳,生地滋水清热,丹皮泻血中伏火,知母善清阴虚浮火,阴虚发热之克星。加白芍养肝血滋肝阴,女贞子、旱莲草、玄参,共助生地、鳖甲滋养肾水,地骨皮者引诸药入阴分,辅助青蒿清虚热,石膏者生津退热,不限于阳盛之热,因为《伤寒论》谓“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气阴两虚发热亦可用之。全方滋阴、凉血、清气、透热外出诸法共用,需有甘草和合。

医案14:发热----Still氏病----风寒阳虚----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三妙散

刘某某,男,7岁。南阳市新野县。2015年6月12日初诊。

主诉:“发热1.5月,左膝关节肿痛18天”。不明原因发热,屡治无效,渐至左膝关节肿痛但不发红。发热无汗,昼夜无规律,热峰40.2℃,发热前恶寒寒颤、手足冰凉、无汗,服退热药后汗出如烟,过时再烧,尿黄便干,余无不适。先住我院骨科10天,排除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但发热如故,邀我会诊。脉浮缓无根,舌淡红苔薄白。外关、外尺肤发凉。

辨证:发热、无汗、恶寒、手足冰凉,风寒外袭;脉浮者表证,脉无根,阳气虚弱;关节肿痛,尿黄,湿热下注。太阳少阴合病,阳虚风寒、湿热下注。

据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少阴篇》),治以温阳解表、清热利湿,方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三妙散加减。

处方:麻黄12g  桂枝6g  细辛9g  炮附子9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6g  云苓10g  苍术10g  薏米30g  怀牛膝6g 。4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6月26日):服药当晚汗出、热峰降低,4剂服完,体温维持在36.5~37.2℃,手足转温暖,但外尺肤仍有凉感。舌脉如前,照上方,改麻黄为6g,8剂,带药出院。

三诊(2015年7月4日):不发烧,关节肿痛消失,但咽痛、胸腹密集多形性红斑,微痒,皮肤划痕征(—)。舌瘦红,苔薄黄,脉浮数无根,重取细软, 外尺肤仍有凉感。前用温阳解表、清热利湿,外风稽留、阴血受劫、血热血虚。治以解表除风、养血凉血,麻黄桂枝各半汤、凉血四物汤加减:

处方:麻黄6g  桂枝6g  浮萍6g  当归6g  白芍6g  生地15g  川芎6g  紫草6g  丹皮6g  玄参15g   甘草6g。6剂,水煎服。

到写稿时为止,不发热。继续治疗中。

医案15:发热----still氏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地黄饮子

王某某,男,7岁。邓州市林扒乡张湾村人,2009年8月10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1个半月”。炎暑之季,露宿感寒,恶寒发热,当地多方就诊,历经中西医数十人,效果不明朗。初期整日恶寒甚,发热无间,旋诊旋治以后,恶寒发热有间,入夜即热,多在子丑时发生,热前微恶寒,两刻之后热至39~41℃,用或不用退热药两小时后热退汗出,久病无效,父母甚为慌张。询之:动则多汗、胃纳呆滞、乏力萎靡、二便如常;看面色苍黄,而两颧绯红,肌肤松软。查舌质淡红,苔薄白,切其脉象,沉细无力。收入住院,查得WBC22.5×109/L,中性粒细胞72%,ESR62mm/h,疟原虫两次均为(-),围绕结核、尿路感染、弓形虫、旋毛虫感染及骨髓象诸项检查均无异常,随确定诊断:still氏病。然家长虑及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拒服西药治疗,只有中药一途了。

辨证:病起于受寒,以小儿阳盛之体,多会随阳化热,但患儿并无热象,阳虚之体也;前人教诲“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旷日持久,仍有热前微恶寒,风寒之邪仍未得散;病人动则多汗、胃纳呆滞、乏力萎靡、面色苍黄、肌肤松软、脉沉细无力,又有一派气阳虚衰之象,表里两感之症谛矣;子丑之时,阳气至微而欲升,此时发热恶寒,阳气不足以托邪外出而发热恶寒,为阳虚之象;两颧绯红又是阴虚阳浮,戴阳之症,阳不潜藏也;且舌质淡红,非若纯粹阳虚之淡而无色;脉象沉细无力,气阳虚衰也。从诸症看来,表里两感,风寒未散,阴阳俱虚而阳虚为重。经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然此儿非若少阴阳虚纯寒可比,缘其阴阳俱虚。治法:辛温散寒,补阴温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地黄饮子化裁。

处方:麻黄3g  炮附子10g  细辛6g  熟地20g  肉桂6g  茯苓10g  麦冬8g  石斛10g  山萸肉10g  巴戟天10g  磁石30g  炙甘草10g  生姜10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8月14日):药至第2付服完,未再发热,气色见好,汗出亦少,食欲增加,舌淡而微见红色苔薄白,脉缓,沉细之象已去。表寒散去,补阴温阳,守上方去麻黄,留细辛以去陈寒伏邪:

炮附子10g  细辛6g  熟地20g  肉桂6g  茯苓10g  麦冬8g  石斛10g  山萸肉10g  巴戟天10g  磁石30g  炙甘草10g  生姜10g。3剂,水煎服。

再服6剂后症状悉除。

2010年1月10日又因感冒咳嗽来诊,家长说四个月以来未再发热,尚未见关节肿痛。

[按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话,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一旦阳虚、阴虚,或者阴阳两虚,则正气不足,必生疾病,或因阳虚生寒、或因阴虚内热、或因阴阳两虚而成内伤,或因招致外感而成表里两感(同病)。少阴病是以阴阳虚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如果招致外邪即成少阴经的表里同病,以此类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都有表里同病。仲景在《伤寒论·少阴篇》论述了阳虚伤于风寒的证治,未能论述阳虚伤于风热、阴虚伤于风寒或风热、阴阳两虚伤于风寒或风热的证治。但我们可以师仲景而变通之。

少阴阳虚外感风寒,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少阴阳虚外感风热,则每成湿热内蕴,三仁汤是也;少阴阴虚外感风寒,常常随阳化火,与少阴阴虚外感风热无异,拙拟加味奔豚汤是也。阴阳两虚外感风寒者即如本例,阴阳两虚外感风热者,亦如少阴阳虚外感风热而成湿热内蕴,先以分利湿热为治,如拙拟神术三仁汤,待湿热分消之后金匮肾气丸收功。何也?阳虚则水停,风热外袭之后,湿热胶结,“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温病条辨》),温补则助火,故而汗下温补俱不宜。

医案16:发热、咳喘----喘息性肺炎----风寒阳虚----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钟某某,男,82岁。南阳市教委。2015年6月22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喘6天”。两耳已聋。感冒后咳喘胸闷、夜不能寐,搀入诊室,低烧、无汗,两肺满布哮鸣音、粗中细湿罗音,便秘。肺CT:喘息性肺炎。外院要求住院,其子不允,带来就诊。脉浮缓无根、两尺脉微,舌淡红苔白厚而滑。阳池、外关、外尺肤发凉。

辨证:低烧、无汗、脉浮,乃风寒外袭;两耳已聋、两尺脉微,舌淡红,少阴阳虚;苔白厚而滑、两肺粗中细湿罗音,阳虚水泛,寒饮射肺;风寒外袭、肺气郁闭,肺气上逆,咳喘胸闷。合之,风寒外袭、阳虚水泛。

据“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太阳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少阴篇》),治以辛温解表、温阳化饮,方用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麻黄12g  桂枝12g  白芍12g  杏仁12g  生姜6g  细辛6g  五味子6g  陈皮12g  半夏12g  炮附子12g  云苓12g  肉苁蓉15g。4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6月26日):服药当晚汗出、热退,咳喘顿减,当日安睡,便秘好转,步入诊室。舌脉如前,照上方,改麻黄为6g,4剂而安。嘱常服桂附地黄丸,以温肾纳气、以防复发。

医案17:发热----感冒----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

王某某,男,9岁。南阳市人民路人。2011年12月30日初诊。

主诉:“间断发热3月余”。3月来患儿反复发热,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EB病毒感染”,发热间断最多持续半月,以低热为主,多在38℃左右,多于中午发热,热则恶寒,甚至寒战,应用抗生素可暂退热,停药即易反复,近4日每日发热、恶寒,微有鼻塞,无汗,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口淡不渴,大便稀频。诊查:舌质淡胖,苔白水滑,脉浮细无力。

辨证:患儿肾阳不足,外感寒邪,寒客脉络,经久不散,寒邪外束,引致发热,舌淡胖、苔水滑,乃阳虚不化水湿、阴浊内盛之象。治法:温阳解表,温经化湿,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加减。

处方:麻黄4g  炮附子10g  细辛6g  白芍10g  炒白术10g  云茯苓10g生姜8片。3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1月3日):身热渐退,恶寒不显,四末稍温,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细无力,病情向愈之象,合乎仲景所论“反发热,脉沉者”的麻黄附子汤证及“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之真武汤证旨意,然四诊合参,仍见患儿表邪未尽,阳气未复,继进原方四付。

三诊(2012年1月8日):未再发热,面转红润,双目有神,无神疲之象,纳谷馨香,二便如常,嘱勿进冷食,禁忌“双黄连、清开灵”类寒凉药物,注意日常调护。

[按语]小儿发热,热证多寒证少,风热多风寒少,阴虚多阳虚少。然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热易伤阴,寒易损阳。过用寒凉损其阳气,阳气虚浮,不得下潜而为发热。“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虚则不能御邪而感风寒。

方中麻黄、细辛,辛温散寒,附子、生姜扶正温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者阴亦虚,故以白芍养阴,水寒则土湿,白术培土,茯苓利湿,湿气去则阳气舒展,扶正祛邪之法。

然温阳之法,必待无阳热之象始可用之,如唇舌淡白、咽喉淡白、面色淡白、尿色淡白,必无热色。

医案18:寒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阳虚厥逆----四逆汤

郭幼,14个月。唐河县郭滩镇人。2009年4月7日13时急诊入我院。

代主诉:“发热2天、频繁抽搐14小时”。突然发热,热峰39~40℃,2008年4月5日23时突然抽搐,强直阵挛发作,每次持续2~15分钟不等,遂立即赴当地县医院,经止惊、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仍抽搐,体温不降,转入我院。入院时,39℃,浅昏迷状,前囟平紧,眼窝凹陷,皮肤黏膜干燥,口唇樱红,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时间(CRT)6秒钟,项强,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角弓反张,臀部可见瘀斑。血常规WBC18.0×109/L,N74%,L16%,MC10%,Hb105G/L,血小板1.5×1012/L;血气分析PH7.26,PaCO224mmol/L,PaO2146mmol/L,BE-11;血糖9.6mmol/L;血清电解质:钠、钾、氯、钙、镁、磷均正常。4月10日脑脊液:无色微混,葡萄糖1.2mmol/L,糖商0.27(脑脊液葡萄糖/血糖=1.2/4.4),氯化物:100mmol/L蛋白质0.6g/L,细胞计数32×106/L,蛋白定性试验+;流脑疫苗未种。

诊断: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DIC,急性。3.颅内高压综合症.4.代谢性酸中毒。5.应激性高血糖。

2009年4月10日主任医师查房:经抗感染、控制颅内压、抗DIC、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惊厥控制,DIC未继续恶化,脑膜刺激征减轻,臀部仍可见瘀斑,但呼吸浅表、体温仍高(39℃左右),CRT 3秒钟,四末凉至腕踝,舌质红苔白滑,脉微细。中医辨证:脉微细属少阴病,呼吸浅表,四末发凉,阳气厥脱,瘀斑提示血脉瘀滞。治法:急当温阳回逆,佐以活血化瘀,方用四逆汤加当归、山萸肉。

处方:人参6g  炮附子3g  干姜6g  炙甘草4g  当归6g  山萸肉15g。1剂,水煎后胃管饲入。

2009年4月11日:脉起而缓,手足温暖,CRT1秒,呼吸急促有力、体温38~39℃,舌淡苔白滑。

阳气回转,生机再现,渐趋佳境。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住院15天,痊愈出院。

[按语] 《伤寒论》中指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手足逆冷,是厥证的共同点。又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案例幼儿脉微细,少阴病无疑,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之分,然而呼吸浅表、四末发凉,乃阳气厥脱之象,寒化无疑,发热乃阴盛格阳于外所作。寒厥者,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寒脉细欲绝。《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此类病证若不急予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命将不保。故以四逆汤温阳回逆,炮附子和干姜均为大辛大热之品,二药配伍补火助阳,驱散体内的阴寒邪气,使四肢得以温煦,阳气衰微,加人参大补元气,身有瘀斑,佐以活血化瘀,加当归活血补血,山萸肉补肝养血,益肾涩精,顾护元气,我的经验是急救时用量宜大,可以增加急救的成功率。

医案19:发热----感冒----阴阳两虚----地黄饮子加味

陈某,男,9岁。南阳市卧龙区黄台岗乡人。2009年7月11日初诊。

代主诉:“午后低热二月余”。因为感冒起病,流涕、发热自汗、头痛,最高39.4℃,在当地诊所输入双黄连、头孢哌酮等治疗三天,发热有所减轻,流涕头痛已去,但每至午后即发热,体温37.6~38.2℃,夜间十时以后渐退,热前无寒战,退热无大汗,询之纳谷尚可,二便如常,唯觉气短、乏力,时至盛暑汗出不畅,面色萎黄,手足不温,口唇红赤,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六脉沉缓无力。收住入院后,围绕肺部感染、尿系感染、心肌炎、神经系统感染、疟疾、结核感染、血液肿瘤性疾病及风湿性疾病等诸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辨证:患儿午后发热,有似阴虚阳旺,但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象沉缓无力,非若单纯阴虚之舌瘦红少苔脉细可比;有似湿热内阻,也有面色萎黄,手足不温,阳气不能通达之兆,但并无濡细而缓脉象,纳谷如常,湿困之征不具。气短、乏力、面色萎黄,手足不温,阳气虚弱而不能通达;六脉沉缓无力,病在少阴一经,脉象沉缓无力,微脉之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午后发热,少阴司事之时而作也。诸症不涉少阴心经,病在足少阴肾经明矣。但诸症所诏,又非单纯少阴阳虚,缘其口唇红赤,舌质淡红;虽有阴虚之象,又见阳亏,肾之阴阳俱虚矣。阴阳俱虚,阳气浮越而发热。治法:当平补阴阳,方以地黄饮子加龙牡、磁石镇潜。

处方:生地黄20g  山萸肉15g  石斛15g  麦冬10g  五味子6g  石菖蒲15g  云苓10g  肉苁蓉10g  肉桂子3g  附子10g  巴戟天10g  生龙牡各30g  磁石30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7月14日):服药后,患儿午后低热已稍见好转,热峰37.2~37.8℃,舌淡红苔少,舌体瘦小,脉沉细,有效不更方,原方再进三剂低热已全退。

[按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相生、阴阳相抱,“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弱,阴阳两虚则阴阳分离,水亏不能券龙,龙腾阳浮而发热。

脉微细者,少阴之为病。少阴之病,仲景论有两类,一类是少阴里虚证,一类是少阴合并外感。少阴里虚证仲景又分两种,一是阳虚寒盛,如真武汤证,二是阴虚热盛,如黄连阿胶汤、猪苓汤证,至于阴阳两虚仲景未述,后世之地黄饮则主治阴阳两虚之少阴病,可补仲景之不逮。少阴合并外感仲景仅述阳虚合并外感,麻黄附子细辛汤尔,如是阴虚合并外感,则可用鄙人加味奔豚汤。

本例阴阳两虚,阳气浮越,治以滋阴温阳,用地黄饮子加龙牡、磁石,纳阳潜龙,以消浮游之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