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六经辨证谈发热的证治(三)

 txw40 2016-03-24

三、少阳病。

特征:脉弦+寒热往来、苦口咽干、食欲不振、胸胁苦闷、胁肋疼痛、恶心呕吐、或渴或不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咳嗽、小便不利。属于气分证、中焦病。主以小柴胡汤、四逆散。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伤寒例》),“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而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太阳篇》)。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少阳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谵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伤寒杂病论·伤寒例》“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医案8:发热----感冒----大柴胡汤、风热感冒方加减

张某某,男,10岁。南阳百里奚人。2012年1月2日初诊。

主诉:“流涕、咳嗽6天,发热2天”。患儿初有流清涕,继而咳嗽,夜间咳甚,咳吐黄稠粘痰,咳甚则呕吐,咳逆上气,咽痛,近2日发热恶寒,热峰39℃,大便秘结,小便黄。诊查:咽腔红肿、两肺清晰、舌红、苔黄,脉浮弦滑数有力。

辨证:最初感冒风寒,入里化热,渐入阳明、少阳,咳无休止,“肺与大肠相表里”,致腑气不通,大肠结热,上逆犯肺,引起热咳。病位在太阳,涉及少阳、阳明。治法:表里同治,辛凉解表治太阳,和解通腑治少阳阳明,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5g  黄芩12g  大黄6g  枳壳12g  半夏15g  甘草6g  生姜15g   荆芥(后下)10g  薄荷(后下)10g  桑叶10g  蝉衣10g  连翘10g  葛根30g  石膏30g  炒卜子15g  焦三仙各15g  牛蒡子10g。3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1月5日):热除,咳减,呕吐未作,大便通畅,流涕、咽痛减轻,少阳之邪得以疏解,阳明之热得以清泻,腑气通肠,则肺气肃降恢复,邪热亦随大便而去,故咳嗽自减。仍有轻咳、流涕,乃邪热留恋,疏表不足,继当疏解少阳之邪,辅以解表,大柴胡汤加减出入之。

处方:柴胡12g  黄芩9g  枳壳12g  半夏10g  甘草6g  生姜6g  桑叶10g  荆芥(后下)10g  郁金10g  蝉衣12g  焦三仙各15g  胆南星9g  牛蒡子10g    玄参12g。继用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3日后,患儿咳止痰消,鼻塞得解,诸症悉除,纳谷如常,病愈。

[按语]脉浮、弦、滑数有力,浮脉为太阳表证,结合舌红、苔黄为风热外袭;弦脉为少阳病脉;滑脉为食积和阳明积热两端,故而病在太阳,涉及少阳、阳明。以风热感冒方治太阳,如荆、薄、桑、蝉、葛根,辛凉解表;以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如柴、芩、大黄、枳、夏、甘草、生姜,加石膏和解少阳、清解阳明,去芍药者,肝脉无虚。牛蒡者利咽,炒卜子、焦三仙消食,合枳壳、大黄导滞,连翘者解毒,因为咽腔红肿。

医案9:发热----感冒----肝火阴虚、风热外感----龙胆泻肝汤、银翘散加减

权某某,女,4岁半,南阳市政法干校人。2011年6月10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6天”。6天前发热、流涕、轻咳,纳差、烦躁便干,经院外中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热峰39.5℃,上午热重,咽腔充血,两扁桃体Ⅱ°大、充血,但无分泌物,两肺清晰,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平素性情急躁、磨牙、口臭,爱哭闹,常常高热,经常输液。诊查:唇红,舌红,苔黄厚,脉浮数,中取弦细微滑。

辨证:平素性情急躁、口臭,爱哭闹,心肝积热之候;大便干燥,阴血亏虚;流涕、轻咳,风火上扰之象。表里同病,内有肝胆积热、肝肾阴虚,表有风火外袭。治法:治从三端,一清肝胆之里热,二滋肝肾之阴亏,三解风火之表热。疏龙胆泻肝汤、风热感冒方加减。

处方:柴胡6g  黄芩6g  栀子6g  龙胆草6g  车前子3g  川木通3g  生地10g  当归6g   泽泻6g  桑叶6g  菊花4g  荆芥(后下)6g   薄荷(后下)6g  连翘10g  二花6g  蝉蜕6g  甘草6g。3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6月13日):热退,性情温和矣。脉细弦,舌红苔黄厚,奶奶要求再给“调调脾气”,以上方去银翘散数味。

处方:柴胡6g  黄芩6g  栀子6g  龙胆草6g  车前子3g  川木通3g  生地10g  当归4g   泽泻6g。3剂,水煎服。

用药后性格温和,睡眠安稳,每遇生病即来就诊,年余未再输液,家长谓:中医看病就是好。

[按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平素性情急躁、磨牙、口臭,爱哭闹,此肝胆蕴热。一经风火外袭,发热作矣,表里同治,霍然而愈,少小儿童,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弦细微滑之脉,是肝胆湿热的特有脉象,主以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清利湿热,使诸湿热有所以出也。《灵枢·口问篇》云“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后世周扬俊谓“至虚之处,便是受邪之处”,肝胆湿热,必有肝虚,欲清肝胆当补肝体,故用当归补肝;肾者主水,既有湿热内蕴,肾气必亏,故用生地补肾,以使标本兼顾。此龙胆泻肝汤归、地之奥义也,凡用此方,归地是必用之品。

久用龙胆泻肝汤,可致马兜铃酸肾病,其毒在于关木通,川木通代之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