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僧的罗生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真相

 快乐老年435 2016-03-24

唐僧的罗生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真相

白骨精的故事,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关于白骨精这个妖怪的来龙去脉,贫道本来写了一点,后来发现微博上@九之尾 兄写过一篇《白骨精是石矶娘娘表姐?——万条微博说西游番外篇》,已经把这个问题解析得很透彻了。所以在这里特别推荐!

那么今天就聊聊剧情吧。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像唐僧一样,人妖不分,敌我不分。要相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要擦亮眼睛,认清真相……

然而真是这样吗?如果大家细读原著,就会发现,在这个故事中(后面的故事暂不涉及),不是这样,而且完全不是这样!

按惯例,还是要概括一下剧情。

  • 白骨精变成了美女、老太太、老头一家三口,来迷惑唐僧。孙悟空火眼金睛,认得出来。不料白骨精会解尸法,前两次都没有打死,留下了假尸体。唐僧误以为孙悟空无故行凶。最后一次,孙悟空把白骨精打出了原形。但唐僧仍然信了八戒的谗言,将孙悟空赶走。

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意思却很深。现代的影视、戏曲,都有些曲解原著的意思,这里不妨按原著澄清一下。尤其是作为掌握着决策权的唐僧,他在这里面是怎样表现的?

一打白骨精

我们且看一打白骨精前,唐僧的表现。看他是不是像我们平时说的那样,人妖不分,是非颠倒。

大家对剧情很熟悉,前面孙悟空去摘桃,就不介绍了,白骨精变化了一个少女走近,是唐僧先发现的。

  • 三藏见了,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说这里旷野无人,你看那里不走出一个人来了?”

够警觉吧?八戒沙僧都没察觉,是唐僧先发现了。

八戒就跑去看,问了那女孩,女孩说:“我提的是香米饭,炒面筋,要还愿斋僧。”于是八戒回禀道:这是一个斋僧的女子。然后唐僧说什么?

  • 唐僧不信道:“你这个夯货胡缠!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

然后唐僧询问女子,女子编造身世说:“正西是我家,有父母在堂,看经好善,招了一个女婿。”这时唐僧说什么?

  • 女菩萨,你语言差了。父母在,不远游。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

我们看,到这里,唐僧对谁都不信。第一句话:“悟空才说旷野无人,那不是个人?”其实眼里明明见到个人,就说“那里来了个人”不就得了?何苦加一句话,把悟空捎在里面?这其实体现了唐僧对孙悟空不信任。

但是他对八戒也未尝相信,八戒已回禀了女子的情况,唐僧却又不信,说他胡缠。他必须得亲自询问一番女子的身世。

但我们发现没有,村姑的这段故事并没有使唐僧相信。唐僧指责他“怎么自家在山行走”,“这个是不遵妇道了”,这真的是指责她不遵妇道吗?当然不是!这是唐僧在想法质问、套话。你们俩萍水相逢,你一个和尚家,何苦管人家姑娘遵不遵妇道?他正是借“不遵妇道”来套村姑多开口说话!只要村姑辩解的话一多,唐僧又不是傻子。总能看出漏洞的。

然后白骨精是这样辩解的:

  • 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师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锄田。这是奴奴煮的午饭,送与那些人吃的。家里无人使唤,父母年老,所以亲身来送。忽遇三位远来,却思父母好善,故将此饭斋僧。”

  • 三藏道:“善哉!善哉!我有徒弟摘果子去了,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岂不骂你?”

  • 那女子见唐僧不肯吃,却又满面春生道:“师父呵,我父母斋僧,还是小可;我丈夫更是个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桥补路,爱老怜贫。但听见说这饭送与师父吃了,他与我夫妻情上,比寻常更是不同。”

  • 三藏也只是不吃,八戒不容分说,一嘴把个罐子拱倒,就要动口。

这一来一往几个回合。唐僧把所有的漏洞都挑出来了,白骨精把所有的可能都说圆了:一是自己为何以妇道人家孤身行走。二是为何明明给丈夫送饭,又忽然要把饭转送给唐僧。这几个回合,逻辑上,没有火眼金睛的唐僧,是无法再怀疑什么了,然而唐僧最后的决策,还是不肯吃。说明他本来就是有戒心的。这里哪里看出他人妖不分、颠倒是非了?这里真正人妖不分的,是猪八戒好不好!

但是唐僧不吃,就等于说,他认为眼前这女孩是妖怪吗?当然不是!天下只有好人和妖怪两种情况么?西天路上情况多的很!也有好人,也有强盗,也有妖怪,也有误会(比如寇员外那回)。荒僻山坳里忽然走出一个少女,只能说情况可疑。不搭理、不轻信,但也不要得罪人家,才是最好的选择,唐僧推说孙悟空摘桃去了,不肯吃她的饭,何错之有?

唐僧的罗生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真相

所以孙悟空驾云回来,举棒就打。唐僧赶紧拉住:“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这女菩萨有此善心,你怎么说他是妖精?”这句话也没有问题。假如唐僧说:“悟空,这荒郊野岭的,我们不明就里,这女子虽说是斋僧,但也未必就是好人。我们走吧。”——万一人家真的是斋僧的怎么办!作为僧人,你可以拒绝斋供,但当面怀疑人家动机,恐怕就有违僧人的职业道德了!

然而孙悟空犯了一个错误,他不该这样说:

  • 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凡心,我们搭个窝铺,你们圆房成事,还取甚经去。

老实说,这就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孙悟空说“我火眼金睛,认得这是妖怪”了么,说“我看出这妖怪本相,是个什么成精”了么?明明能看出来,为什么不说呢(或许火眼金睛的境界无法用言语向唐僧这种凡人表达,总之他没有从事实本身出发来讨论)?反倒用这“动凡心”的话来抢白唐僧,还有什么辩解的必要?所以唐僧闭口不言,听凭孙悟空举棒把少女打死。

所以我们看在“一打白骨精”整个故事中,唐僧从头到尾只是怀疑,他没有任何证实眼前这少女是人是妖的条件。而且他也尽到他凡人最大的努力去做了:1、及时发现。2、抓住漏洞。3、积极质疑。而且他还做到了,4、在没有判断对方是什么情况时,及时阻住了孙悟空的第一棍。这应该说没有半点可以质疑的吧?

谁主张,谁举证。唐僧主张少女不是妖,且凭他凡人的最大能力调查并举证了:她是来斋僧的。孙悟空具有判别是非的能力,主张是妖,理论上,应该举出更多的证据才有助于团队的合作。可孙悟空举出的证据在哪里呢?

其实这就看出孙悟空傲岸不羁的一面,他不屑于和一个凡人辩论。你爱信就信,不信就不信。老子懒得和你多讲。所以,他只凭一句毫无道理的抢白话,直接终止了辩论。

二打白骨精

二打白骨精,仍然看不出唐僧人妖不分,是非颠倒。白骨精的第二次变化是这样的:

  •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

有人说孙悟空机智,能一下子想到“这女子18岁,那婆婆80岁,怎么60多岁还生产”。其实这个逻辑,唐僧何尝想不到?所以他这里,从头到尾只说了一句话:“寻甚人?”其余的对话,都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在PK。

其实原著根本没有说老太太哭的谁。老太太根本没有自认她和那小姑娘有什么关系。一切混乱的起源是猪八戒胡猜乱道(先不管他是故意的还是真蠢)!孙悟空一照面就打,白骨精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打倒了。

唐僧的罗生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真相

所以第二场,唐僧一点有效信息都没有得到!他既没有听到老太太的任何话,孙悟空也没有给妖精任何露破绽的机会。所以这里孙悟空处理得实在急躁了些,说得严重一点,倒像孙悟空尽早杀人灭口了!

86版电视里,演的是这老太太哭着女儿找来了,还问唐僧女儿的下落,发现女儿尸体又哭了一场,前前后后,说了好多话。这其实是个大bug。这就把唐僧演得太蠢了!唐僧见到那个村姑,都知道盘问半天。现在见到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自认是小姑娘的妈,如何不起疑心?

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第三次变化了一个老公公,这一场是这样的:

  • 唐僧在马上见了老公公。八戒道:“师父,那个是祸的根哩。”唐僧道:“怎么是祸根?”八戒道:“行者打杀他的女儿,又打杀他的婆子,这个正是他的老儿寻将来了。那行者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行者听见道:“这个呆根,这等胡说,可不諕了师父?等老孙再去看看。”他把棍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怪物,叫声:“老官儿,往那里去?怎么又走路,又念经?”

  • 那妖精错认了定盘星,把行者也认作个等闲的,答道:“长老阿,我老汉祖居此地,生得一个小女,招了个女婿,今早送饭下田,想是遭逢虎口。老妻先来找寻,也不见回。”行者笑道:“你瞒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那妖精唬得顿口无言。行者掣出棒来,自忖道:“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师父念起那咒,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着我巧言花语,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 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

我们来看这一场,孙悟空和妖精虽然有对话,但是这对话发生在远处。是孙悟空迎上前去,和白骨精说的话。唐僧根本就没有听见。否则孙悟空又是念咒,又是安排的,唐僧难道一点都不知道?

况且唐僧在赶孙悟空走时,也一直说“你一连打死三人”,从没说“你一连打死一家人”。他眼里只看见孙悟空“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如此而已!

唐僧的罗生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真相


怎样对待证据

白骨精最厉害的本事,莫过于解尸法。这是留下假尸体当作证据的办法。不管它留下的两具尸体是借的真人的(如86版电视剧那样),还是只能撑一会的幻术。总之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最后一次,孙悟空把白骨精打出了原形,唐僧为何还是不信呢?

  • 那唐僧在马上,又諕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八戒在傍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傍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

这里有物证:一个人死了,不可能立即化为白骨。所以唐僧第一选择是信了。

但是八戒又提供了一个可能:这是孙悟空的障眼法。

所以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原著的逻辑其实是很严密的!这其实是一个罗生门事件。因为白骨精固然会解尸法,留假证据;以孙悟空的神通,又何尝不会使障眼法,消灭真证据?站在唐僧的角度来看,他真的是难以判断,到底是孙悟空在行凶,还是有妖怪在幻化?

还有,第一次村姑留下的饭菜变成了蛆和蛤蟆,原著是这样描写的:

行者道:“师父莫怪,你且来看看这罐子里是甚东西。”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

从沙僧和唐僧离饭菜较远来看,逻辑上来说,孙悟空足够的时间把真米饭变成蛆和蛤蟆。

第二次老婆婆没有留下物证,第三次,老公公有一句口供,就是他轻敌了之后(错认了定盘星),随口编的一个有破绽的话,说老太太是他妻子,小姑娘是他女儿。这就犯了那个“六十多岁还生产”的bug。但是,孙悟空何不把这句话向唐僧转述一番,以指出其中的破绽呢?这很简单,眼前摆着一堆白骨,猪八戒犹且指为孙悟空的障眼法。由孙悟空单方面转述的和老公公的对话,又如何能取信于唐僧?

况且,第三次这堆白骨的出现,原文是:

  • 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

孙悟空有时间跑回去请师父来看骷髅,他如何不能在跑回去之前,先把老公公的尸体变成骷髅?据原著,唐僧并没有见到老公公在眼前化为骷髅,足见他离现场有一段距离。

所以我们只有细看原著,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各种戏曲和影视,几乎都把白骨精提供的信息,处理成公开的,让师徒四众都同时听到、看见。唐僧在知道了这些信息之后,还执意把孙悟空赶走。这就是有意把唐僧往人妖不分,愚不可及上面拉扯!其实这是对原著的误解。

贫道一直在讲《西游记》是平静温和地面对人性的。所以,三打白骨精这一段,我们也不要理解为是在批判唐僧的。面对现有的信息,他只能这样做。这其实就是一个罗生门事件。今天反倒是最近有些影视,开始往这个本意上回归了。

火眼金睛并没有被证实过

有人说,孙悟空不是会火眼金睛么?难道唐僧还不信?但是此前的取经路上,他没有任何展示火眼金睛的机会!反倒有打死六个毛贼的前科。而且,师徒也从没碰上过妖怪假变人形前来幻惑的事件,此前的妖怪,无论黄风怪、寅将军、黑熊精,都是以真面孔狰狞示人的。西天路上就算妖魔众多,不也是有高老庄、驼罗庄、陈家庄随处可见的民宅么?就是黄风山前面半日的路程,也还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凭什么就非得怀疑面前这三个平民是妖怪变的?

所以,在没有任何外界有效信息可以佐助判断的时候,只能听从两个声音,一个是概率。一个是经验。

概率是对未来的预估:碰上一个妖怪假变的人形,概率就算1/2,一连碰上三个,概率就是1/8了!真相虽然是一个会解尸法的妖怪变了三次,但这是小概率事件,谁也想不到。假如每碰上一件蹊跷的事,就都怀疑人家是妖怪,那也就寸步难行了。

经验是对以往的总结:孙悟空在我面前杀过人。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孙悟空被冤枉是必然的!

所以唐僧何尝不是用这种概率性的思维想问题呢?他见老太太被打死。立即指责孙悟空说:“你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此是何说?”孙悟空说她是妖精。唐僧就说:“这个猴子胡说!就有这许多妖怪?”

前几天贫道的文章被一个网站转载,其中说《西游记》的甲故事和乙故事不是同一个人写的。就有位网友提出异议:前几天刚看了篇别人的文章,说丙故事是另一个人写的,今天又听你说甲故事和乙故事也不是一个人写的。这《西游记》到底是多少个人写的?所以你们肯定说错了!

其实这个思维方式,正和唐僧一样。当他不能判断眼前这个说法是否可信的时候,只能凭经验和概率。

  • 经验:我看到的小说都是一个人独立写的,何以《西游记》是许多人写的?

  • 概率:说《西游记》是两个人写的,我还勉强相信;说是三个人甚至更多人写的,怎么可能!

所以,我们决不能说这位网友哪里错了,第一他自己不研究《西游记》,第二他也没有看过贫道或别人更详细的考证文章,只是看了贫道一个结论。他判定贫道说错了,是入情入理的,贫道充分理解。这和唐僧在白骨精幻惑的地位正相符。当然我们不能赞扬唐僧如何如何,起码,不能这样丑化他。

唐僧何时成了人妖不分的代名词

其实《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原著里只占一回,绝不是个特别重点的故事,而且从李贽到黄周星、刘一明,这些《西游记》的大评点家们,也不批评唐僧人妖不分。只是讲:

  • 八戒之衔恨行者,固因白骨夫人,然其根芽,实由真真爱爱怜怜而起,美色之中人,其变一至于此!

  • 三藏以食起见,八戒以色动心,皆以食色之性,害却天命之性者,尸魔为之也。

这些话头,其实还是出于修炼的那一套,告诫人们,因饥饿而产生的食欲(这段故事由唐僧要行者化斋而起),因好色而产生的性欲,都是迷惑本性的原因。一定要认清这些,修炼时及时摒弃。如此而已。

真正把这个故事,推上敌我矛盾、人妖斗争的,还是上世纪的事。这个故事真正火起来,也是那个时候的事。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京剧《三打白骨精》热演之后,毛泽东和郭沫若有唱和。郭沫若先写了一首:

  •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和诗为:

  •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些话,在当时都是有特定含义的。那个时代,只有人和妖,敌和我。从上到下,就是叫人这样区分,这样想问题的。人当然是人民,妖当然是反革命,僧是可以改造的对象,金猴是指人民相信的靠山。妖雾当然是指金猴看来与“人民”作对的势力。所以一切剧情,都往美化孙悟空,丑化唐僧上面拉扯。这种事,只要轻轻一改,就会离原著很远了。

而且那个时代,只容许人和妖,不容许一种怀疑的态度存在。如果你竟然敢持中立的怀疑,那就是人民的反面,至少也是改造的对象。但我们都知道,这种“改造”的结果,往往还是拿你当了人民的反面。上面或表面上口口声声“犹可训”,下面或背地里,都是拿你“千刀当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