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白骨精的罗生门》发出后,有很多朋友讨论火眼金睛的问题,很想知道火眼金睛到底有多厉害。今天不妨拿出来单说一说。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后来的影视戏剧编得很厉害,好像只要什么妖怪在他面前一晃,他就能认清妖怪的本来面目。说得像X光一样,比如86版《西游记》演的这个镜头。
这就是电视剧导演心目中,从孙悟空眼里看出来的妖怪,这个镜头把骷髅头叠加到老公公的脸上,意思其实就是说:白骨精的本相已经被他辨识了。 但是原著里是这样的么?完全不是!这是今天的电视剧给孙悟空这项能力的强化!甚至可以说,是质的变化! 今天我们会基本上把《西游记》中所有关于火眼金睛的情节都扒出来看一看,这到底是什么法术。 火眼金睛第一个作用:遥感首先说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的来历,这个只要看过原著的都知道,他是在老君炉里炼出来的: 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煼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这句话可以当幽默听,也可以当真事听。然后孙悟空第一次展示“火眼金睛”,是出了五行山后:
也就是说,他这“火眼金睛”更像是一种望远镜或遥感功能。而且也正是估算距离方面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例如在流沙河、通天河、荆棘岭等地,都是基本准确地估算出“八百里”或者“千里之遥”。这个功能从来没有失败过。 但是拥有这样遥感能力的神仙,也不是没有,好像更专业。至少我们还记得,孙悟空刚出世的时候,千里眼顺风耳就已经远远观察过他了。千里眼、顺风耳,并不是《西游记》的独创。“千里眼”在《魏书》里就出现了,说的是一位叫杨逸的官员,特别恨当地的豪强,设了很多耳目监察他们。所以人称杨逸有“千里眼”。这个词成了惯用语之后,民间故事里也就有了“千里眼”神了。比《西游记》早的《三遂平妖传》里面就有“千里眼”。 火眼金睛的辨识原理孙悟空辨识对方是妖是神,并不是像去透过变化的表层看到本质,而是完全要靠围绕着对方的云雾判断是吉是凶。这在原理上,有点像红外热像仪,而不是X光透视。这里书中有大量的例子。 比较详细地描写孙悟空展示火眼金睛,是在“四圣试禅心”那一回:
但是他见了几个美女之后,也看不出来是什么菩萨点化。以至于次日师徒发现自己身处林中,高楼大厦不见踪影,孙悟空说:
其实这段前后一看,就大概能知道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个什么水平了:他似乎是能通过“望气”的方式,而且必须提高注意力,才能看出对方的基本来路,但是并不能看穿本相。例如在小西天那一回:
又如在琵琶洞蝎子精这一回:
又如孙悟空和莲花洞两个小妖赌装天,孙悟空叫来了哪吒太子之后:
又如孙悟空在乌鸡国:
同理他看灭法国也是的,通过看到祥光喜气断定不是妖怪当了国王。只是国王脑袋抽风。又如在老鼠精变化了女子骗唐僧时:
又如辨识玉兔精:
所以,结合以上所有例子来看,火眼金睛实在是一种望气之术。必须有祥云、瑞霭或者妖气的时候,他才能看出对方是神还是妖。反之,假如妖气被盖住,他连遥感功能都没有了。他也不能看出本相。比如黄袍怪那一回,奎木狼被孙悟空打败后逃跑:
所以,只要妖云被掩盖了,例如妖精藏在水里,火眼金睛的所有的功能就全都失效了。这更加证实了火眼金睛的功能是感应对方周围的气场、云雾甚至温度来成像的,而并不是透视成像了!(这个图不是广告啊啊啊)
辨识需要集中精力荆棘岭上,树妖变化了土地神来迎接唐僧,这时有一句话:
“端详已久”是辨识成功的重要条件。而且端详已久之后,还是不能看出什么妖,只是判断对方不是好人。结合前面的各种条件看,这已经写出了火眼金睛能力的上限和下限了。辨识老鼠精那一回,也特别说了“详察不定”,也是需要仔细观察的意思。 孙悟空在黄风山、狮驼岭遇到了太白金星,都没有看出来。在平顶山日值功曹变作了樵夫来报信。孙悟空和他说了好大一会儿话,也没有发觉。直到樵夫腾云走了,才在云端里发现是日值功曹。这应该还是没有注意地去辨识对方的缘故。我们拍照的时候手也得稳,自动对焦的相机也得有一个对焦的时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也像鉴定文物的高手,原则上说,他们的眼力是很厉害的。但需要拿个放大镜慢慢看,甚至还得查资料,反复验证。如果只是拿一个文物在他眼前晃一下,除非假得离谱,否则谁也鉴定不出来。况且,再高的高手,也有打眼的时候。所以我们不必为孙悟空鉴定失败感到遗憾,这就是真实。 孙悟空的三次辨识失败孙悟空在整部书中,有3+1次辨认的大失败(只对妖精而言)。之所以说是3+1,是前面三次与另外一次不一样,从中可以发觉一些东西。 第一次是乌鸡国的国王变化了唐僧,孙悟空按说有“火眼金睛”,却不知为何认不出。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也都很奇怪,但不知有没有注意到这一句,就是孙悟空召来护法神,说:
这句话难得就在于,孙悟空自己把难以辨认的原因讲出来了,那就是“气体相同”。
第二次是黑水河,鼍龙变了一个艄公来摆渡。孙悟空并没有看出他的原形,而是让八戒、唐僧上船走了,谁知半途就翻了船。孙悟空说:
但早看出不正气又有什么用呢?师父已经被弄了去了。 第三次是牛魔王,这个大家也都知道。牛魔王为了骗回扇子,变化了猪八戒的形象来套近乎。孙悟空不察觉,就把扇子给了牛魔王。引起后来一系列麻烦。否则早就成功了! 这个气体,不是氢气氧气那个气体,而是指人的气质或某些特性。所以只要妖怪有能力变得和唐僧“气体相同”,那火眼金睛就失效了!辨识鼍龙失败也是这样的,他并不能看出艄公的本相,只是感觉到有些“不正气”。鼍龙本来也不是纯种的妖怪,只是个惯坏了的太子党。所以带出些“不正气”是很正常的,终不能说他就是十恶不赦的人。 至于为何没有辨识出牛魔王,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猪八戒和牛魔王,一个是猪成精,一个是牛成精,猪和牛,本来就是“气体相同”或相似的。老母猪鼻子插葱都能装象,何尝不能装牛?如果不是集中注意力,是很难辨认的。这就好比有些奸商喜欢把猪肉处理一下,当牛肉卖。就算是我们天天吃肉的人,如果不是细细咀嚼,也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只是牛魔王明明是牛,非得冒充猪,一斤少卖十多块啦! 所以我们不要拿火眼金睛这种法术,当成一个必然的、无差错率的东东。它不是像电脑游戏一样,只要按一下鼠标就一定发的大招。而是和普通人的视力一样,是一个有失败率的东东。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其实也看不出妖怪的本相,只能看出对方身上有妖气而已。这一点是比唐僧强些的。其实有时候他也拿不准,比如在小西天,他就疑惑“却不知祥光瑞蔼之中,又有些凶气何也”,玉兔公主“头直上微露一点妖氛”,这样的情况,他也不好说这到底算不算妖怪。I今天我们通过影视的渲染拔高,以为孙悟空一看就准,成功率100%,这时候唐僧还赶他,那可不觉得替孙悟空憋气! 另外,所谓+1的那个1,是黄风怪那一回的虎先锋:
这段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虎先锋只是一张虎皮盖住了石头,孙悟空火眼金睛居然看不穿?还在那打。以至于延误了战机,被虎先锋脱真身,把唐僧摄走了。 第二、孙悟空的金箍棒(包括猪八戒的钉耙),在“尽力一打”的情况下,居然打不碎一块石头?要知道孙悟空在五庄观自己说这棍子:“我这棍,打石头如粉碎,撞生铁也有痕。”他在乌鸡国的宝林禅寺示威,也是把一个石狮子一打粉碎。在观音院给僧人们示威,也是一打砖墙就碎,就算那墙是烧的,还震倒了七八层墙。如何这次就像一根普通棍子一般了? 这一点正可以解释为黄风怪故事比较早(见于《朴通事谚解》),而五庄观、乌鸡国、观音院故事插入得比较晚。金箍棒的威力、孙悟空的眼力还没有来得及统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了。 火眼金睛的成功率综合全书来看,火眼金睛的辨识成功率似乎有这样几个特征:
总而言之,贫道大概估算了一下孙悟空的辨识成功度,他整部书中,使用火眼金睛辨识对方(包括人物和宅院)大概有31次(见附表,需要复核,但这篇文章写得仓促,所以没时间了),成功18次,失败11次,成功率58%(不详的其实恐怕是失败,但没有给他算失败记录),还没有及格! 就算剔除一些争议性的记录,也不过60%。在这种不及格或将将及格的情况下,唐僧如何能死心塌地的相信孙悟空的眼力!如何真正能和他同心同德!(昨天贫道说遇到白骨精之前没有展示过火眼金睛,今天复查一遍,是展示过的,两次辨识神仙成功,三次不详,一次失败,成功率仍然灰常灰常可疑!) 火眼金睛并非独一份这种望气的本领,不光孙悟空有,别的妖怪也有,可能只是强弱不同,例如银角大王就可能有。
这就是对祥云、黑云的感觉。只要有灵性的妖怪,多少都具有一点。 甚至唐僧都有一点这种感觉的本领!例如在隐雾山,豹子精喷风,唐僧就说“这风来得甚急,决然不是天风”。孙悟空反倒大意了,后来发现了是豹子精弄风,孙悟空才说:“我师父也有些先兆,他说不是天风,果然不是,却是个妖精。”这就是对妖怪的直觉。 慧眼和天眼《西游记》里真正比火眼金睛还高级的,是佛教的“慧眼”。 慧眼具有遥感功能,例如如来和孙悟空赌赛,“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 慧眼才具有看穿本相的功能。例如在小西天那一回,弥勒佛让孙悟空变个瓜,引诱黄眉怪来吃。孙悟空担心弥勒佛不认识自己变的瓜。弥勒笑道:
所以,《西游记》中的“慧眼”,才是真正意义的、我们今天理解的火眼金睛。我们今天理解原著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有拔高的嫌疑了。 那么火眼金睛到底相当于一个什么地位呢?这也好说。因为佛教里有“五眼”的说法,这五眼分别是: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等级低于慧眼,高于唐僧的肉眼,那自然属于“天眼”这个档次了。 但是他在“天眼”这个档次中,又不是最上乘的,可能只比肉眼高一些,因为他经常这样说:
他确实能见昼又见夜,能看千里之遥。还能看见细节。但夜间的水平不如白天,且“远近前后”虽然能见,“内外”却不能见。所以他在车迟国隔板猜物的时候,在柜子外面并不能见到里面有什么东西。必须变一个虫子飞进去才能知道。 妖怪变化人形,比起这种隔着柜子看东西,当然又高了一层,所以孙悟空更不能看穿妖怪本相,只能就外围吉凶云气推测了。所以,他能认出菩萨、佛祖,恐怕只是这些神佛显露的云气特别明显或者各有特色而已。 “慧眼”的能力是“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所以才能真正识别法术的变身,而不是通过外围来识别。法术变身,能把整个身子都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当然不是物理上的内外、前后等概念所能涵盖的。这个原理,其实黑熊怪那一集就透露给我们了。菩萨变化了黑熊怪的朋友凌虚子之后:
也就是说,看穿变化的本相,必须得“悟空”,即明白了万物皆空的道理之后,再去观察万物的变化,才能抓住它的本质。这正是“慧眼”的功能,也是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所不能企及的。换句话说,他这个“悟空”的名字,正是教他变化的须菩提祖师对他的期待! 这里多扯一句:贫道这个题目有点标题党,因为就这部积累而成的大书来说,是不能这样通下来计算成功率的。贫道经常说今天的西游故事很可能不出于一手。所以我们就发现前七回说火眼金睛是一种眼病。后90多回忽然就赋予了它能力。另外,假如是不同作者来写火眼金睛,就有些不大一样。例如有些作者可能觉得厉害些(例如最后一次,一下子认出了接引佛祖),有些作者可能觉得不厉害(例如黄风山一次被虎皮盖的石头迷惑,一次不认得太白金星)。这恐怕是孙悟空火眼金睛成功率忽高忽低的一个原因。但无论是成于众手,还是有人来统稿,历史上的这些作者们似乎是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火眼金睛的水平,到不了弥勒佛所声称的佛教慧眼的程度。基本是在望气这个层面上。 附表:孙悟空辨识记录(初稿,欢迎大家补充订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