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景:理学“十六字心传”应源于道家

 昵称30232863 2016-03-24

宋明理学极为重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简称“十六字心传”),认为是由儒家圣人一脉相传的道统心法。不过,笔者通过对其文字及思想渊源的考察,发现“十六字心传”应出自先秦道家。

  “十六字心传”前三句最早出自《道经》

  理学家认为“十六字心传”出自《尚书·大禹谟》,后来学者一致断定《大禹谟》为魏晋人杜撰的伪篇,而“十六字心传”是后人撮合编造而成。那么这十六字究竟源于何处?研究《尚书》的学者对此进行考证。明代梅鷟指出其中前三句抄撮于《荀子》:

  自今考之,唯“允执厥中”一句为圣人之言。其余三言盖出《荀子》,而钞略掇拾胶粘而假合之者也。

  他认为除后一句为孔子所述外,其余句子出自《荀子》,并对此进行了有力论证。清代阎若璩经过考证,也认为“此盖纯袭用《荀子》,而世举未之察也”。实际上,认为“十六字心传”的前三句出自《荀子》的说法也不完全正确。《荀子·解蔽》原文为:“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这几句并非荀子所言,而是荀子引自另一本被称作《道经》的典籍。

  唐代杨倞《荀子注》云:“今《虞书》有此语,而云《道经》,盖有道之经也。”杨倞认为“道经”是对《尚书》的尊称。这以《大禹谟》不是伪篇为前提,前提不能成立,这种看法也就不攻自破。况且在《荀子》中,凡引《诗》、《书》皆注明出处,引《诗》则曰“《诗》云”,引《书》则曰“《书》云”,把《尚书》称为“道经”的做法在《荀子》中没有他例。梅鷟反驳:“若曰此二句独美,故以为‘有道之经’,则出此二语之外,皆为无道之经也而可乎?虽曰《荀》疵,不如是之悖也。”清人皮锡瑞亦曰:“考 ‘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二语,出《荀子》引《道经》,荀子亲见全书,若出《尚书》,不当引为《道经》,既称《道经》,不出《尚书》可知。”

  既然《道经》不是指《尚书》,那么《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道经》应为先秦道家之书

  《道经》应为道家之书,但究竟是哪本书,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当时就把自己的书分上、下两篇,分别阐述道、德之义,而上篇即叫“道经”。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 〈老子〉》也考证出先秦时《老子》已分篇,并存在多种版本;谭宝刚《竹简〈文子〉所称“经”为〈老子〉考》指出先秦时期《老子》已被尊称为“经”。综上,《荀子》将《老子》(或上篇)称为《道经》是完全可能的。现存《老子》没有这几句话,这可能是当时版本较多,录有这些话的《老子》版本没能流传下来。

  一种可能是《道原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四篇古佚书,分别为《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唐兰等学者认定这四篇即《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黄帝四经》。《黄帝四经》虽没有“十六字心传”原文,但其中特别是《道原经》中的思想,与“十六字心传”思想极为一致。

  笔者认为《道经》是指《道原经》的理由是:《道原》是《黄帝四经》之一,可称“经”;古人惯用简称,将《道原经》简称为“道经”,就如同《尚书》简称为“书经”;《黄帝四经》是稷下黄老学派代表作,荀子曾在稷下学宫 “三为祭酒”,与黄老学派关系密切,他称引 《道原经》在情理之中;更重要的是,“十六字心传”思想与《黄帝四经》思想如出一辙。

  “十六字心传”思想源于《黄帝四经》及另一部道家典籍

  《庄子·缮性》批评世人“去性而从于心”,这里说的“性”即“道心”,而“心”则指“人心”。《黄帝四经》也说:“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覆倾。”认为人心好利,这使人们的行为往往背离“天德”。如何解决由“人心”产生的各种问题,《黄帝四经》曰:“刑德相养,逆顺乃成。”通过各种方法使好利的“人心”返回“循天德”的道路上,与道保持一致。

  “道”是道家的最高概念,《黄帝四经》对“道”的本体功能进行阐述:“道”无始、无名,既微妙又显明,“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道可生可灭、可阴可阳、可柔可刚、可损可益,故称“道”为“精微”。又曰:

  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服此道者,是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

  圣王能够察虚知精,感悟大道,是以天下归服。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提出“能精”思想。所谓“能精”,即“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当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故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形”。“至素至精”即“十六字心传”中“惟精惟一”的思想源头。

  道家强调天人合一,因此《黄帝四经》提出“天当”概念,“当”字有适度之意。“天当”即等同于“十六字心传”中“允执厥中”。学者认为“允执厥中”一句摘自《论语》中的“允执其中”。“执中”也即“守中”之意,《老子》第五章对此早有阐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所说的“中”就是“允执其中”的“中”。

  “十六字心传”前三句源自《道经》,后一句“执中”在《老子》、《黄帝四经》中也能找到思想源头。由此可见,“十六字心传”无论在文字、思想源头上,都与道家存在一种内在、密切的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