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钟离绝遐之方可 2016-03-25

【女】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說文解字 篆體字)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金文 )  
女性,与“男”相对。古代以未婚的为“女”,已婚的为“妇”。现通称“妇女”:女人。女士。女流(含轻蔑意)。少(sh刼 )女。 
以女儿作为人的妻(旧读n?)。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婺女”、“须女”。 
儿子父母男 

女 
rǔ 
古同“汝”,你。 
儿子父母男 

笔画数:3; 
部首:女; 
笔顺编号:531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 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在臂弯位置加两点表示乳房的指事符号,写成“母”或“每”。造字本义:两胸饱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
甲骨文的时候应该还是没有男尊女卑这个观念的。。。 这个从文字反应比较尊重女性。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说文解字》:“缘,女适人也。“嫁者,家也。”《公羊传》:“礼,女人谓嫁曰归。”《诗经》中也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可见,女子成年后,必以夫家为归宿。《诗经》中所描写的弃妇的哀怨,以及后来的《孔雀东南飞》刘兰芝遭遗弃后被迫自杀,都是古代中国妇女在婚姻中卑微地位的最好说明。

甲骨文密码


【甲骨密码】
女:女人,母后。女族象形











【其他解读】
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在臂弯位置加两点表示乳房,写成"母"或"每"。本义指女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 
我认为隶书“女”字的像形,是一个人抱胸脆坐,肩负着长辈和儿女两头挑的扁担。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女,婦人也。象形。王育說。凡女之屬皆从女。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女,妇人。像妇人之形。这是王育的说法。所有与女相关的字,都采用"女"作边旁。

文言文名句摘抄


              女,妇人也。------《说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 . 卫风 . 氓》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不闻爷娘唤女声。------《乐府诗集 . 木兰诗》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男女衣著。------晋 . 陶渊明《桃花源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 . 周南 . 关睢》

”字的金文: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 字像一跪坐、双手交叠的人。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叠双手是她们在室内常见的姿态。女的本义就是妇女。
  • B16530
  • B16531
  • B16532
  • B16533
  • B16534
  • B16535
  • B16536
  • B16537
  • B16538
  • B16539
  • B16540
  • B16541
  • B16542
  • B16543
  • B16544
  • B16545
  • B16546
  • B16547
  • B16548
  • B16549
  • B16550
  • B16551
  • B16552
  • B16553
  • B16554
  • B16555
  • B16556
  • B16557
  • B16558
  • B16559
  • B16560
  • B16561
  • B16562
  • B16563
  • B16564
  • B16565
  • B16566
  • B16567
  • B16568
  • B16569
  • B16570
  • B16571
  • B16572
  • B16573
  • B16574
  • B16575
  • B16576
  • B16577
  • B16578
  • B16579
  • B16580
  • B16581
  • B16582
  • B16583
  • B16584
  • B16585
  • B16586
  • B16587
  • B16588
  • B16589
  • B16590
  • B16591
  • B16592
  • B16593
  • B16594
  • B16595
  • B16596
  • B16597
  • B16598
  • B16599
  • B16600
  • B16601
  • B16602
  • B16603
  • B16604
  • B16605
  • B16606
  • B16607
”字的甲骨文:

浅析甲骨文中“女”部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在甲骨的断片里,她们是三千多年前的大地的女儿,以一种古典的姿势停留在甲骨之上,在不同的情境里,或是演绎着母性的力量与美感,或是折射出审美的取向、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思维的差异。本文将循着这个轨迹,以“女”部作为字根始发点,选摘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甲骨文字,分析它们的字形特征,心怀感恩与敬畏地展开一次对于古代祖先们的想象和揣度。

[关键词] 甲骨文 女部 女性审美取向女权旁落两性关系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现存四千多种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应用人口最多,并且是始终延续不断的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就留下了先民所刻写的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对文字的一种探索和创造。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中,汉字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和严密的文字体系。作为最悠久的象形文字系统,甲骨文通过笔画的描摹、概括和引申,传达着先民的宇宙观、世界观、自然观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现象的理解和表达。也许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现时的世界,而把目光孤独地投向几千年前的甲骨之上,因为在这些甲骨的刻痕里,蕴藏着如同DNA一样的生命密码,它们或浅或深地游弋在时光世代堆积涌动的河流里,这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河,从古至今,奔腾不息。


在这条长河的璀璨浪花之中,采撷一朵,也许就有着一部长篇的历史。历史的起端,总是神的形象,他们用无穷的创造力,引领人与万物进入皇皇巨著。继而,男人与女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神便将形象隐于这部巨著的背后,接受仪式的膜拜与供奉,并且泛化为更高层级的主宰世界的自然神力。文字便是沟通人与神,与最广阔世界的神力的工具。放眼世界,历史上所诞生过的最早的文字,都是图画性极强的,而且它们无一例外被最早应用于政治和宗教领域。在人的世界里,男人和女人都镌刻了自己的形象,释放着肢体、形态、表情和思维的意象的光芒。


本文试图阐述的内容,正来自于这些最初的形象。这是一组群像,它的主题叫——《她们》。她们是三千多年前的大地的女儿,以一种古典的姿势停留在甲骨之上,在不同的情境里,或是演绎着母性的力量与美感,或是折射出审美的取向、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思维的差异。本文将循着这个轨迹,以“女”部作为字根始发点,选摘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甲骨文字,分析它们的字形特征,心怀感恩与敬畏地展开一次对于古代祖先们的想象和揣度。

一、甲骨文的“女”与“母“是本真而精炼的形象

甲骨文中的“女”字,是一个跽坐的形象:。《说文解字》中对“跽”的解释为:跽,长跪也。长跪即长时间的双膝着地,上身挺直,臀部坐在小腿肚上的一种坐姿。凳子作为一种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时期由胡地传入(有一种说法是从波斯),并在宋时成形为现在的式样。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跽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当后世的一些人把这个字形引上卑躬屈膝的地位之解时,其实已经忽略了,在人类的历史上,女性曾在母系社会中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而且从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资料记载也证明了“跽”这种姿态,不仅不是一种卑下的描述,从其造型的局部变异(手环抱于胸前)还证明了,女性的姿态,从一开始就充满着温良娴淑。在这个姿态之中,我们可以想象是一个三千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时期,一个女子安祥坐在屋舍之内,她或许正在鼎炉之前生火作炊,或在怀抱一个幼小的孩子。

这个姿态,表达了古人对于女性的朴素审美,它是一个从常态中概括出来的最具特征的形象。女性常居于室内,男人常田猎于外,因此即使男人也能拥有同样的姿态,可是它并非男人的一种常态,男人的常态概括通常是硬朗的,是关乎肢体力量的,他们要持石块以击物伐木,要扶耒耜以耕田野。女性的这个姿态,即使利物在甲骨上把它刻凿得棱角分明,也无损它柔和的意象,它的力量如同水一样,博大而又温存。

与“女”字相承的“母”字(),更是强化了这种力量。“母”的基本形体与“女”一致,都是双手交叉于胸前的跽坐之形,只是在胸部的位置加入了两个点,代表乳房之意。“母”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原始形象,她虽是坐着,却仿佛开天辟地。当代作家莫言曾在他著名的小说《丰乳肥臀》的创作谈中说,十几年前,他还在读书时观看过一尊原始石雕像,这尊雕像深深地感染了他,每当回忆起这尊雕像,就感到莫名的激动,就感到跃跃欲试的创作的冲动,就仿佛捏住了艺术创作的根本。那尊女性雕像,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母亲的最物质化、最形象化的表现。

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的红山文化时期出土文物中,作为供奉对象的女神,形象无不是丰乳肥臀,即使当她坐在神兽身上时,骄傲的双乳和两手抚膝的姿态时刻散发着一种摄人心魄的威严,令人肃然起敬。这种气场,来源于人们对生命之源的无比敬畏,经由生殖崇拜的仪式获得不断丰富的内涵。

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在甲骨上的这个字,它不也正如一个简化的雕像?在它的轮廓之中包裹着被无限敬仰和赞颂的爱的经脉,纵是历经千年,我们拂去她身上的黄土,静静地走近她,还能感受到我们身上和她一样的脉搏,那两个黑色的点符,映入我们的瞳孔,瞬间便幻化成汩汩清泉,滋养千秋万代。

“女”与“母”均还有另一种写法:,它所表述的意义很可能有“发上插笄”、“尊贵妇女”等义素。在殷商时期的妇好墓出土文物中,这一点似乎得到了实物的映证。妇好墓中出土的四个玉人,均为“似作侧身蹲居形”、“头戴高冠”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贵族的矜庄坐姿就是侧身蹲居。这些实物,不仅展示了一个字形的描摹依据,还从一定程度上反驳了“女”形文字是“女性下跪、卑微、委屈、被统治的形象”、是“古者掠婚,此象人跪地而双手被缚之形”的说法。

“女”与“母”,可以看作是女性的两个阶段,两种身份,“女”描绘了人的性别特质,而“母”强调了人的角色感和功能性。两个字都是形神兼备,精准而传神,体现了先民对人的属性的深刻思考和高度概括。

二、“女”部甲骨文字中对女性职能的描述

在以“女”和“母”为字根的甲骨文字中,有一部分是对女性职能的描述和概括。在此之中,又以生育职能为首要属性,如前文已有叙述的“母”字本身,就是以哺乳、养育为职能。除此之外,“孕”、“毓”、“乳”则是对女性该专属职能的具体描述。这三个字正是女性怀孕、生产和哺育的三个阶段。

早期文字尚未定型,一个字往往有几种写法,“孕”在甲骨文中就有人形和女形两种:。人形强调人的身体形状变化,腹部隆起,内有小儿;女形则是指向更明确地把视觉重点聚焦在了女性腹部,腹内加入一个点符或是人字。有意思的是,其中一种写法将女性的头部以块状着重表现出来(),这或许可以想象为古人对于女性在孕期的一种生理保健,现在的农村仍有一种保育习俗,就是在女性孕期,尤其是生产满月期间用布包裹头部,以防风寒侵袭。

(毓)是“育”的初文,它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分娩的情景。这个时候的母亲形象是半蹲,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分娩姿势,古代产妇多采用被认为是快速、简便、舒适的竖式体位分娩,如站、蹲、坐、跪等。在古代波斯的岩画中,生动地绘制了波斯女人采用蹲跽方式进行分娩的场景。在我国,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中许多地区也仍还采用这种蹲跽的生育方式。在这个字里,孩子脑袋冲下,周围的点状物,是来自母体的羊水在流淌,也是新生命激动清脆的哭声,大概“呱呱落地”即是来源于此吧。尽管后世已分化出“育”字,但“毓”的“生养”、“孕育”之意仍保留着,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

“乳”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跪坐哺乳的母亲形象:。相较于“母”,她的双臂已展开形成环抱之态,怀里的婴儿正张着小嘴向母亲的乳头吸吮。这个场景生动而温暖,母亲环抱幼子,放大了自己的身形,保护着他,滋养他的生命,胸前被夸张表现的乳房,输出着充沛的爱和营养。从“孕”到“乳”,女性身形都呈现了一种扩大的变化,这是文字对生理的描摹,更是对母性包容力和伟大的深情赞美。

俗话说:下得厨房,入得厅堂。操持家务是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反映在甲骨文中,就是这个(妇)字。这是一个手持笤帚的女性形象,笤帚在这个字当中本来相当于一个“道具”的地位,可以想见的是,这个道具的专属程度之高,一度被直接用(笤帚)来指代“妇”,相当于现代社会一提起剃须刀,就会联想起一个成年男子的形象。这种因工具使用的“性别分配”而导致的文字局部放大甚至取代,也并不是“妇”所独见,在甲骨文中,同样参与农耕劳动的女性就很少获得特别的指代,农具与武器,都是男人的形象在把持,甚至田间扶耒的“男”已经完全成为男性的指称。

三、审美对象的女性在“女”部甲骨文中的表达

全世界没有哪一种语言吝惜过对于女性美的表达,甚至在宗教严苛、女性受到诸多束缚的国家里,女性之美的标准与评价,也只不过换上相应的包装。在“女”为字根元素的甲骨文里,“好”、“婴”、“媚”和“嬉”等,都在笔划纵横之中,流露出对女性美的评价,折射出古代中国人对于女性的审美取向。

“好”这个字,在今天已经宽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评判,无论由衷还是违心,也不管乐意还是勉强,发自内心也罢,委曲求全也罢,一个“好”字,有时得配上不同的标点和语气,才能知道它究竟好不好,以及为何好。而在甲骨文的时代,它看起来单纯得多。 “好”是在女性旁边,有一个小孩子:,因为甲骨文的书写没定性,这个小孩甚是顽皮,一会左,一会右,可是这女性的双手方向,一定是跟随着这个孩子。之所以说它看起来单纯得多,是因为它至少最初就限定在人的身上,它是对人的某种描述和评价。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这是一个有孩子的母亲形象(而且从金文中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个成年女性,而不是女孩子,因为她的头上多出了代表年纪或是婚姻状况的饰物),一个女人有了孩子就是“好”,而且越多越好。

女性的生育能力,构成了对其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它的根源在于生育崇拜的意识。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史前社会15-25岁男女性别比例是77:100,表明男婴的死亡率高;而26-44岁的男女性别比例则为200:100, 45岁以上更高达600:100,这组数据则反映出女性由于普遍早婚早育,在婚育年龄大量死亡,寿命远低于男性。所以,成年女子具有生育能力,并且以多产为好。

说到“好”,不由得提起商代一个拥有这个名字的著名女性:妇好。这个手举双钺统率大军的女军事家,在有限的甲骨资料中能出现多次的女强人,在相当的篇目里回归了一个母亲角色,她的生育状况反复地被刻在龟甲向上天汇报,乞求天的回应。一个事业型的女人,再忙也得要孩子,哪怕是冒着高龄生育的危险。难怪,她会获得“好”的名字。

女为悦己者容,无非是说为了吸引异性而进行一些装饰和打扮,明示或暗示,这其实是自然界的规则,《动物世界》无数次为我们展现了那些令人惊叹不已的身体创造,比如一尾艳丽的羽毛,一副嘹亮的嗓子。在人的世界里,同样富于创造性和魅惑力。“婴”和“媚”大概可见一斑。

甲骨文(婴)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贝壳、手和女人。这类似于今天的情景造句,古人的句式是:女人用手拿起了贝壳。这当然是一个简化的句子,它删除了诸多修饰成份,那是因为这个情景在古人看来已经很美了,这样的女人已经很美了。不妨来情景再现一下,拓展古人留给我们的无限想象空间:(一个长发飘逸的)女子,(伸出纤纤玉)手,(拾起一串闪亮的)贝壳,(把它绕在白皙的颈上)。女性有饰物的装扮点缀,更显妖娆。但古人很聪明,也很诚实,他们感恩这些美丽珍贵的贝壳为他们带来了人间更美丽的女子,把功劳还是记在贝壳的身上,因此“婴”的本义并非人的属性,而是对贝壳的由衷谢意和赞美,这比起现代的女性,偷偷跑去友邦邻国,做了一次彻底的改造还拒不承认要厚道得多。也因为对贝壳的这种珍视(它不仅当钱使,还比花钱美容更有实效),它引申出了“婴儿”之义,要说明它,一个成语就已道破天机,这便是:掌上明珠,只不过它最初是“项上花贝”罢了。

“婴”是借助外物达到的一种审美满足,(媚)则是原汁原味的人性化产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情感的发射塔和接收站。有一个小品节目,女主角把“秋天的菠菜”往那一搁,男主角的心里便汹涌澎湃。古人不排练小品,他们都是原生态的现场直播。这“媚”字,说的就是这一场。甲骨文的“媚”是一个跽坐着女人,她的头部是一只大眼睛,眼睛上是弯曲的长睫毛。这真是明眸善睐,好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样的眼睛,放射出来的光芒得灼伤多少老少爷们啊,又得让多少人眩晕得找不着北,正道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眼睛是动态的,又是含蓄的,它可以不说话,却又敌过千言万语,它直接决定一张表情的生动程度,甚至考验出一张表情的真实与否。因而,当女性的眼神里释放出某种令人愉悦的信息时,接收者便获得相应的审美满足,哪怕他在编译这段信息时已经产生解读的错误和偏差。

甲骨文中对于女性的审美评价体系,其实挺完备:要会生孩子(好),会打扮(婴),会营造情调(媚),还得会才艺表演,这说的就是“嬉”了。(嬉)是左边立一面鼓(,喜),右边坐着一个女性。从字形上看,女性并不是鼓乐的执行者,因为她缺少一个执行的姿态和用具,可以理解为她是伴鼓助兴,类似于现今各种颁奖典礼上的礼仪小姐,只不过她们是坐着而已。她们的才艺表演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就像时尚大片里可有可无的花瓶角色,放在那,供人观赏就是了。事实上,这个字在金文中确实已换成“人”形:,就像某个女演员被导演甩开后,在媒体上说:她那个角色,只要是人都会演。但这至少说明,无论从形声的角度,还是会意的角度,这个角色是存在的,角色的功能属性就是提供审美价值。

四、“女”部甲骨文字中流露的尊卑观念及女权旁落的事实

曹兆兰先生在《金文与殷周女性文化》一书中,对男女尊卑的历史有过精辟的分析——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指出的:“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妇女地位从其接近于神和权力的高处早已降下来了。从夏王朝开始,王权只在男性(父子兄弟)间传承,而将女性根本排除在王位传承关系之外,从来没有出现过“父传女”或者“兄传妹”的情况。商代王位的传承世系也完全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男系继承制。与此相关的是男性本位的男婚女嫁、一夫多妇的婚姻制度。在殷商奴隶制度下,阶级压迫与性别压迫同时存在,男性在财产支配、对社会成员的处置、祭祀等方面享有特权。殷周之际以女性为祭品的记载,见之于金文甲骨文及传世文献,她们任人处置宰杀,毫无人身自由,生命如同牲畜般低贱,可见殷周之际下层女性或沦落敌手的贵族女性命运何等悲惨。在殷商男权社会中,父方亲属在血缘追溯上优于母方亲属,男性享祭的礼遇大大高于女性,女性附属于男性配偶之后享祭的方式也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有些贵妇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及独立称谓,但仍然依附于她们的丈夫或儿子。这意味着到了商代末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走着下坡路。我们所见殷商女性在社会舞台上颇为活跃,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余威”而已,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文化现象在殷商时期已经显露端倪。

事实上,即使到了当今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和现象仍是显而易见。笔者认为,这种观念,并不是性别差异本身引发的,而是动物天性使然。占有、利用、支配和管理,是强势趋引的必然结果。在性别的斗争中,男性取得了长期的胜利,文字作为一种显性标志,必然高姿态地出现在胜利者的历史中。

这种绝对的胜利,本身也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在甲骨文的时代,我们还能看到较为和谐的景象,尊卑主要反映在“职业”的认知,如(婢),矛盾冲突的(妥),以及由残酷战争引发的战利归属和处理问题,如(妾)。随着历史的推进,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奴”、“威”等目标针对性极强、尊卑色彩更浓烈、男权社会依靠战争及武力制服的思维更鲜明的文字。在这些文字中,女性更像一部苦情戏的女主角,她们逐渐地被在额头烙上屈辱的标记,或是身外一只粗壮犀利的大手青筋毕露,仿佛是在诠释大约两千多年后,一个异国文豪的台词: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女权旁落,当年那些被高高供奉的形象,逐渐演变成一尊只是涂裹了鲜艳外衣的泥偶,承载着仅存的功利而赤裸的生殖意味,或是直接沉入历史层叠厚重的黄土之中,当它们重新被挖掘出来的时候,我们还能从她们骄傲的眼神和身躯里,依稀看到曾经沉淀着的对于荣耀时代的追忆的光芒。

相比之下,在许慎的著作里,他并不这样绝对,他没有用一个统称把所有的女性全变成了弱者。他在解释“婢”字的时候,说法是“女之卑者”,就是女性当中地位相对低下的人。(婢)字的组成结构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从女从卑,意义也一直处于社会的低层。如前文所叙,这还是一种“温和”的等级观念,并非针对性别而直接把女性划入某个阶层里,因为也有“男之卑者”或宽泛的“人之卑者”,即“俾”。《说文》对“俾”的解释为“门侍人”,说白了,无论男女当中的这个“卑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罢了。

只是这男女还是有分工的不同,这从甲骨文形体的(卑)中来看。“卑”的上部是一个酒器之形(依笔者看来,那形状更像皇帝背后两个侍女持着的那两把大扇子),下部是一只手,这是一幅执酒器为尊者倒酒服务的景象,这不由得让人想象这同样是个古老的职业,现代酒楼里还同样有服务生背着个小手,彬彬有礼又小心翼翼地为您满上酒杯。

说许慎不绝对,是因为这个字本身还透出了玄机。“婢”的左边是个女性形象,但她绝非普通女性,她被称为(妾)。她的特殊在于头部,这是一个类似于倒立三角的符号。但它不是一个三角,而是一把刀,确切说是一种刑具。刑具是人类发明出来用于对付同类的一种工具,它能屡有创新地结束人的生命,也能花样百出地剥夺人的尊严。“妾”就是被这个叫(辛)的刑具剥夺了尊严的女性。“辛”在古代被用来实施黥刑,黥刑就是“墨刑在面也”,在人的脸上刻字染墨就是墨刑,手法残酷,命名却让人以为是在做一幅画。这些称为“妾”的女人,她们最初都来自同一阵营,就是战争的失败一方,在她们的脸上刻字,就是为了防止她们逃跑,而且这远比穿制服要来得实惠,更容易识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些女性奴隶试图反抗的时候,一只大手便极力制服她们。在(妥)字里,这只手仿佛要压住女奴隶的双手,它的潜台词是:“坐下!你给我老实点!”这个字的发展是颇值得玩味的,在金文里,女性的反抗力度似乎得到了强化,她们挣扎着要站起来,可这只大手仍是紧逼不饶。后来,在小篆里这只手放到了女性的头部:,这是一种更强大的压迫力量,也让人心理承受更大的屈辱感,这在一系列表示“俘获、压制”之意的文字里,体现得更明显,比如(“”,“服”之初文)、(“孚”,“俘”之初文)等,手的力量直接作用在头颈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这些文字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已经失去了对母性源动力的赞美,甚至哪怕是低格调的娱乐审美都被隐于强势力量之后。文字里越来越多的强势力量,化形为男性的一只手。这再也不是那个开天辟地击石伐木的父亲的手,他掌背和胳膊的经脉鼓动喷张,充满着侵略和占有的贪婪。

五、不同视角造就“女”部文字的不同解读和演变

文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本身也是一部有形的历史。历史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解读。甲骨文的识别、研究,有众多名家大家的悉心钻研、专业学者的毕生投入和民间智慧的贡献,正如人们要追根溯源地了解自己从何处而来,一步步地试图逼近历史的原点,然而人们行进方式不尽相同,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差异。对于文字也一样,人们不可能还原一个完全相同的环境,也不可能精准地再现几千年前的一个个仓颉们创造、选择和改造那些文字的想法和创意。在一个大致相同的思维平面上,总会有起伏和参差,恰恰也正因为这些错位和差异,让后世的人们更容易找到变迁的痕迹。

在“女”部文字里,就有一些这样饶有趣味的不同解读,比如对(妻)字里女性角色的分析,还有就是像“如”字这样,对其中的角色一辨雌雄。

“妻”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是一个朝左跪着的女性,头上蓄着长发之形,右上部是一只手。如果说把这三个部件看作是一场戏的三个道具,不同的编剧给了它不同的故事。

故事之一,说的是上古时候的抢亲风俗,类似于《红高梁》里“我爷爷”把“我奶奶”抢了去,这朝左跪着的女性就是“我奶奶”,她的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在被抢的过程中凌乱散开,而右边这只手,当然就是“我爷爷”那双强壮而充满野性的大手。

故事之二,是一部战争片,女主角是战败国的女子,由于面容娇好,所以没有被刺字充奴,而是被占为妻。“手”形在这里,是一种“获得”、“占有”的意味,是一只胜利之手。

故事之三,是一个探索题材,而且还有悬疑色彩,它采用的叙述方式不是倒叙,也不是顺叙,而是一个断片式的结构,它的来源是古文中“妻”的另一种写法:,这种写法是“从齐从妻”,《说文》中也将“妻”训为“与夫齐者”,段玉裁也认为“从齐从妻”的这个“妻”字是真正的“妻”,认为它体现了夫妻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可见,这个版本的故事还有一个和谐的主题和光明的尾巴。

还有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可以看作是一部记录片,片名可以拟为《古代女子成人礼》。在这个版本里,左边的女性其实不是披头散发,而是表示头发已有特别的梳理样式及饰物。古代女子到十五岁,便要举行成人礼,表示可以嫁为人妻了。女子十五,又称“及笄”,笄是束发所用的饰物,所以这右边的手形,当是拿着笄往头发里插戴了。由此启发,想起那些已落入俗套的爱情片桥段里,情郎在镜前帮娘子插簪或戴上一朵粉色小花,倒是很温情浪漫的想象,大致算是笔者给续上的版本之五吧。

不管如何考证、推理、想象,这“妻”终归是逃不离女性,“如”就不一样了。“如”在甲骨文中有时是一个女形:,有时就是一个看似女形但非女形的反绑人形:。两个形体的区别乍一看并不大,“女”是手交叉于胸前,也就是说,手与跪着的膝盖是在同一侧,而反绑人形,手则是在脚跟的一侧,如甲骨文形体的(讯)中,其中便有这个反绑人形的写法。但无论哪一种,它都是表示被训斥而“顺从、从命”之意。“如”最终采用了女形,大概与男性霸权的尊卑思想有关系,这样说来,它与“妥”字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在“如”字里的这位只动口、不动手罢了。

六、结语

这一些形象层层叠叠,让人不禁想起,在摄影技术刚传入中国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人普遍恐惧,认为它会带走人的灵魂,甚至在此之前,对西洋的油画艺术也非常排斥,而对于非写实概念式创作的传统工笔、水彩泼墨,却推崇有加,高至庙堂,远至江湖,中国人宁愿相信它们附着了灵魂加以膜拜和供奉。这大概也是汉字作为一种最接近绘画方式的象形文字体系,获得力量和信仰的原因所在。文字的崇拜,使得许多精炼概括的事物得以获取精神的力场,在世代中国人的脑海里感应着,迸发出鲜亮的光芒,照亮这个民族对于天、地、人及世界与宇宙的探寻之路。

对于我自己,当这一些被节点式、坐标式选择的甲骨文字铺展为白纸黑字的时候,一种情绪油然而生,大概如同本文中引用的作家莫言的创作谈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激动、冲动、渴望着去找寻源动力的一种情绪。在文字的魔力赐予的力量里,只要你愿意去看,你就一定能看到,不仅这些雕像一般的祖先的形象,还有整个有形的世界和心灵的家园。

这也不仅仅是“女”部文字带来的,而是一个读书识字的人,在试图用成长的力量来小心翼翼地寻找文字的童年,正像我们刚刚学会“山、石、人、口、手”的时候,试图从那一笔一画中,找到我们热爱的高山、大海、父亲和母亲。

【注 释】
(1)《汉字的故事》,郁乃尧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P1
(2)《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王宵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P23
(3)莫言:《<丰乳肥臀>解》,《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1期
(4)曹兆兰:《金文与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6.
(5)《发现汉字》,唐汉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72
(6)该项数据来源于《字里乾坤:汉字形体源流》,王宏源著,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P23
(7)本段文字引于曹兆兰:《金文与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3

【参考书目】
(1)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九州出版社,2005
(2)王宏源:《字里乾坤: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3)郁乃尧:《汉字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吴颐人:《汉字寻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唐汉:《汉字发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王宵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民族出版社,2007
(7)[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版,1963
(8)夏中义主编:《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曹兆兰:《金文与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J25986
  • J25987
  • J25988
  • J25989
  • J25990
  • J25991
  • J25992
  • J25993
  • J25994
  • J25995
  • J25996
  • J25997
  • J25998
  • J25999
  • J26000
  • J26001
  • J26002
  • J26003
  • J26004
  • J26005
  • J26006
  • J26007
  • J26008
  • J26009
  • J26010
  • J26011
  • J26012
  • J26013
  • J26014
  • J26015
  • J26016
  • J26017
  • J26018
  • J26019





















”字的篆体字:
  • 金文大篆体女字

  • 汉仪小篆体女字

  • 方正小篆体女字

  • 经典繁角篆女字

  • 叶根友新篆女字

  • 迷你娃娃篆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