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独有“西漳船”复原有眉目

 易学的探索 2016-03-25

无锡独有“西漳船”复原有眉目

本报3月4日A4版刊发《吴文化一绝“敲排夫”不能失传》一文后,热心读者杨惠民寄来一封邮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动。原来,他也是谙熟传统造船技艺的老船匠,愿意提供造船史料。市史志办得知后表示,他们还找到一位造船世家杨姓后裔。再加上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张依莉找到的另一造船世家徐姓后裔,复原“西漳船”多少有眉目了!

两位老杨祖辈皆是造船行家

“1949—1953年,我跟随父亲学过造船的全部工艺,那会儿造船是没有图纸的,全在木工师傅的肚子里,说造什么船,就能造出什么船。”杨惠民看到报纸上刊登的照片,认为照片上16个老人再现的“敲排夫”场景还不够雄伟。他见过场面更壮观的,将一条几十吨的“西漳船”覆在地面上,百余位捻工在船底一字排开,大家举手投足都要一致,敲打出来的声音很是震撼,只可惜当年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将其记录下来。他介绍,无锡地区的船舶样式不仅有西漳船、太湖七桅船、米包子船,还有二人八斗船、小丝网捕鱼船、装上机器可抽水的机船等。5年前,杨惠民曾在媒体上发文呼吁,建议在无锡造船业的发祥地泗堡桥建一座船舶博物馆,展示传统船舶制造工艺及各式船舶的模型,不失为古运河畔一景。

市史志办资料处副处长周建军,正负责办理市政协委员、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张依莉提交的“关于收集整理我市传统船舶制造工艺技术的建议”相关提案。他表示,杨惠民老人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他还表示,本报“敲排夫”相关报道见报后,他们找到了无锡“五姓造船”中的杨氏后人名叫杨永良。今年77岁的杨永良退休前从事地方志工作,从小住在泗堡桥,祖辈造船,他对造船的完整流程和细节一清二楚。

据记载,无锡造船业历史悠久,相传产生于17世纪初叶,由杨、蒋、尤、徐、邵“五姓”首先创业,后逐渐发展形成。这五姓人家原籍并非无锡,都是明末年间从洞庭湖畔相继迁来的,杨氏最早,先定居无锡城内环秀桥,后到杨国震一代才移居城外黄天荡即泗堡桥一带。

复原“西漳船”有双重意义

据了解,杨、蒋、尤、徐、邵这“五姓共十三家”修造船户,定居无锡南北,逐渐建立了无锡造船业的最初基础。而且,除这五姓十三家宗族,其他姓氏家族概不能从事无锡造船业,原因是乾隆年间这“五姓十三家”的子弟曾应朝廷差遣建造战船,在战争中这些战船表现非凡立下大功,朝廷特批这“五姓十三家”获得了造船业的专利权。直到1949年,无锡造船业一直带有封建宗族垄断性质,九成以上的修造船业主仍属于这五姓后裔。令人欣喜的是,张依莉近期联系到了徐氏后人。“这样就有两家的后代了”,周建军表示,现在无锡基本上没有“西漳船”了,现在找到了“五姓十三家”中的杨氏、徐氏后人,将对复原“西漳船”带来直接帮助。

作为船舶文化研究专家,张依莉一直想整理出被收入中国造船字典、为无锡所独有的“西漳船”的完整数据,从外观到细节,甚至线形图,都力求准确无误,而只有通过复原一艘真船,才能更完整、准确地记录下制造全过程和衍生出来的造船文化。

老船匠们则认为,复原“西漳船”同时具备很高的旅游价值。在周建军看来,造出的真船最基本的功能还是货运,这是“西漳船”的优点,但它的确也可以放在河边、湖边作为景点出彩。此外,无论是将传统船舶制造工艺或是传统民俗“敲排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有使用价值的真船。眼下,周建军、张依莉和老船匠们正在寻找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希望有热心人或单位组织愿意帮他们复原,或接收复原的“西漳船”,为无锡城留史,也为无锡人留住乡愁。晚报记者 张月/文、摄

链 接

西漳式木帆船

这种船源起于清朝末年,盛于晚清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江浙特别是苏南地区仍担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至上世纪60年代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西漳式木帆船是无锡众多百姓经商谋生的主要工具之一,起着对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磨灭的作用。老船匠们呼吁,有必要把它的原型作为地方性的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传世于后人知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