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鉴赏 | 张雨《登南峰绝顶》轴

 tjboyue 2016-03-25


  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要想巩固持久的统治就必须团结各阶层的人士,因此元代统治者对各宗教派别一视同仁,大力支持宗教的发展。大量宗教经卷的抄写也促使许多书家涌现出来。此外,寄身佛道以避世的书家也大有人在。这些书家虽然身在空门,但与尘世仍有瓜葛,状态在半隐半显之间。本期介绍的张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张雨作为赵孟頫流派的一个重要传人,其独特之处一是身份为道士,且位在住持,地位特殊;二是张雨的书法得赵孟頫亲授,却不被赵的书风笼罩,另辟蹊径,成为学赵而最有独特个性面貌的代表。既有赵氏书风的影子,又有己意,晚年还受隐逸书家的影响,这一切使他在元代书法史上地位比较特殊。
  张雨是宋代崇国公张九成的后人。他的一生先出世,做了40年道士,后入世,在60岁后还了儒士身,颇有戏剧色彩。张雨弱冠后就弃儒身而做了道士,遍游浙东名山。30岁时,跟随道士王寿衍问道,并入杭州的开元宫。不久,张雨得以拜识奉旨回乡为先人立碑的赵孟頫,并随赵学习书法,成为赵的亲授弟子。张雨悟性极高,赵孟頫对他非常赏识,寄予厚望。31岁时,张雨随王寿衍入大都朝觐。在大都,张雨倍受荣耀,一方面受元仁宗御赐道号,并被指任杭州福真观住持。另一方面,因其诗清丽出众而结识大都的文化名流,除赵孟頫外,其他如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范梈、揭傒斯、杨载等。尤其张雨执弟子礼拜心仪的虞集为师,使他的学问大增。嗣后,因父丧,张雨离开大都回杭州守孝三年。后辞去福真观住持,入茅山学道,做了茅山道观的住持。60岁时还俗,往来于江浙一带。此时已到了元代末年,天下大乱,东南大批文人为保全性命,隐居于江湖之间,形成了隐士群,诗文书画皆善者如黄公望、倪瓒、俞和、杨维桢等一时各领风骚。张雨与他们多有交往,相互酬唱。受隐士书家思想的影响,张雨晚年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风也变得奇崛恣肆。


张雨《登南峰绝顶》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赵孟頫的学生,张雨并没有被老师的风范左右,而是根据自己的性情有目的地学习古人,最终化古为我,形成自家面貌。赵孟頫无论学习哪家,如“二王”、李北海、赵构、米芾等,都是用富贵平和的方法去化解对象的显著特征,充实到既定的笔墨中。张雨书法虽从赵学,从魏晋入手,但他敏锐地感觉到唐宋人的气息与自己性情颇为相合。因此,张雨的笔下突出了怀素散僧入圣的不羁和米元章沉着痛快的爽利,在清遒中带有激越笔致。我们熟知的张雨书法的代表作《题张彦辅画雪山楼观云林隐居二图诗卷》已经证明他的与众不同,但比《二图诗卷》更加“离谱”的就是今天我们赏析的这幅《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轴了。
  《登南峰绝顶》诗轴,行书,凡五行,行字数不等,计61个字,纸本,纵108.4厘米,横42.6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曾入《石渠宝笈初编》。诗文内容为:“缘云觅路作清游,身似饥鹰晓脱构。一上怒临飞鸟背,载盘惊□巨鳌头。神来甲帐风飘瓦,月堕下方钟隐楼。为问登高能赋者,陆沉谁复难神州。”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是立轴。据有心者统计《中国书法全集》元代卷所收80位书家的三百余件作品中,立轴只有七件,分别是张雨四件、杨维桢两件、倪瓒一件。立轴的大量出现是在明代,而张雨的立轴应该是书法史中出现非常早的作品了(传世最早的立轴是南宋吴琚的七言绝句诗轴,同藏台北故宫)。相比于明代的高堂大轴,张雨这件作品并不算大,但它对此后书法式样的变化起了先导作用。小作品一旦扩而为大,笔法的精细表现要让位于空间结字的巧妙安排,并且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要依赖笔势的飞越以及墨法的变化才能很好地实现。因此,张雨做了以下努力:首先,改变赵氏手卷扁结字的小字结字方式,改为纵长,便于线条的舒展。其次,借鉴米芾摇曳多变的态势,增加了字形的欹正变化,使行气线避免了板刻。再者,用墨浓枯相间,促使章法产生了层次和虚实变化。张雨作为道士,作品中自然带有一种清刚俊逸的“道品”之气,使他的书作免于野怪。当然,作为早期立轴作品,还是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字字之间无牵丝萦带以畅其气;字形稍显刻意甚至突兀,如“一”等字;落款未有成熟的安排等。所有这些到了晚明书家那里才被一一解决而走向成熟。不过,这件立轴在书法史上的“先声”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