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然 20世纪90年代初,大规模城市建设全国铺开,广州目标:建立“国际大都市”,该目标使老城容颜在推土机中被重新塑造。李瑞然老人,生前为广州市98中学退休美术教师,对羊城“渗透血脉的情感”,他自1994年至2012年去世前,用相机记录改造前后的容颜,他穿梭各建筑工地间——拍摄历史原貌、拆迁瓦砾、居民搬迁、新修建筑,拍摄数万张照片,李瑞然用相机撰写着广州拆迁史,他用快门和勾机抢时间,他是广州城市的记忆,广州城市的良心。 1997年的南华中路,散发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
起义路·西湖路交界,越秀花市的牌楼。 2002年,拆除中的中山五路·北京路交界的人行天桥。 1995年,中山五路与起义路交界的人行天桥。 1995年,大马站,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过。 2000年大马站内街,人潮涌动。
2005年龙津中路的骑楼,香烛铺单车铺相连,这就是老广州的市井味。
2004年,旧白云机场最后的繁忙。 北京路整饰千年古道工程。
1997年,南华中路,百年老字号三如大酒楼与趣香饼家。 90年代西堤一号码头。 北京路太平馆,诞生于1885年,是第一家广州人自己开的西餐厅。 1995年,中山六路扩建拆迁工程。
1999年,尚未成为步行街的上九路路口。
1994年诞生的红棉电话亭,曾经给广州市民及游客带来极大方便。 2007年,落寞的恩宁路金声电影院。 1995年,即将扩路拆迁的中山五路骑楼,好亲切的长江冰室,以前去完儿童公园一定入去食番个豆拌双色。 90年代末即将拆迁的六二三路商铺,最后的疯狂大减价。
2002年,中山四路大学鞋店,最后的告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