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走在琴弦上 2016-03-25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EBNA二聚体带状模型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4型疱疹病毒,类似其他疱疹病毒科的病毒,EBV感染包括增殖性感染(或称活动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两种状态,EBV感染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初次感染后病毒可长期在人上呼吸道上皮细胞或淋巴组织中潜伏,潜伏感染和终生携带是EBV感染的重要特征。人群对EBV普遍易感,大多数人初次感染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并可终生携带,在中国,8岁以上人群90%以上血清学阳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 是典型的EBV初次感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抑制(如器官移植)、遗传缺陷(如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或潜伏感染的反复激活的情况下,EBV感染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如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和EBV相关的噬血性淋巴组织增生(EBV-HLH)。另外EBV还与儿童及成人的淋巴瘤等多种肿瘤发病有关。因而及时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有助于临床对EBV感染的时相、机体状况和发生不良转归的风险进行评估,这对于儿童EBV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至关重要。

一、EBV—DNA测定

    EBV-DNA阳性是EBV存在的直接证据。由于潜伏感染的存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也常有低载量的EBV-DNA检出(通常低于200拷贝数/m1)。在活动感染发生时EBV在人淋巴细胞中大量增殖(IM患者一般可达103~105拷贝数/m1)并释放到血浆或淋巴液中。随着感染的控制,EBV感染进入潜伏状态,血浆或淋巴液中的病毒颗粒迅速消失,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EBV仍将以潜伏状态保持较高滴度数月~1年。对于复发性感染外周血EBV-DNA载量会更高,CAEBV可达105~106拷贝数/ml甚至更高,EBV-HLH一般在104~106拷贝数/ml之间。由于不同感染状态下病毒的状态和分布不同,EBV-DNA测定结果的解释因标本来源的不同而有不同。

1.全血:淋巴细胞是EBV感染的靶细胞,淋巴细胞中潜伏期EBV的存在和活动感染后长达数月的持续阳性使得该检测结果不能反映现症感染,也不适合急性感染如IM的诊断。因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定量测定更适合复发感染如CAEBV、EBV-HLH或移植相关EBV感染的诊断和检测。本方法的一个缺陷在于单个核细胞分离步骤繁琐,自动化程度低,定量结果受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效率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研究者使用吸附法抽提全血DNA进行定量,现有大量商品化的抽提系统可供使用,抽提步骤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且定量结果与分离单个核细胞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2.血浆或血清:血浆中的EBV-DNA来自活动感染期由感染淋巴细胞中释放的病毒颗粒,感染被控制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颗粒和EBV-DNA又被免疫系统迅速廓清。因此血浆或血清中的EBV-DNA只有活动期感染时为阳性,恢复期和潜伏感染为阴性,这使得血浆EBV-DNA成为一个很好反映活动感染的指标,在IM、EBV-HLH和淋巴瘤等急慢性活动感染患者的血浆中均可检出,而潜伏感染者多为阴性。

3.上呼吸道标本如唾液、口腔含漱液和咽喉拭子:具有取材方便的优点,但由于EBV在绝大多数人咽喉部定植,无论潜伏感染或活动性感染均可检出,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鼻咽癌方面的一些检查,对IM和其他儿科相关EBV感染的诊断价值有限。

就EBV-DNA检测的方法学而言,商品化的EBV-DNA测定试剂盒自20世纪90年代末上市以来,EBV-DNA的测定经历了从半定量、竞争定量到荧光定量的演化,现一般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性能良好,但迄今为止仍无权威的参考物质,市场上多数试剂盒仍使用自制的以质粒为基础的标准品,适宜的第三方质控品也不易得到,这为EBV-DNA测定的标准化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二、EBV相关抗体测定

EBV初次感染时,机体首先产生针对其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的IgM抗体(VCA-IgM),然后是壳抗原低亲和力的IgG抗体(VCA-IgG),随着抗体亲和力的成熟,感染后期机体将产生高亲和力的VCA-IgG和核心抗原抗体(EBNA-IgG)并持续终身。在急性感染中后期还会一过性早期抗原抗体(EA-IgG)出现。而IgA型的抗体与EBV进入上皮细胞有关,持续高滴度的IgA抗体被认为和鼻咽癌有关。

血清中的EBV相关抗体主流检测方法为ELISA、化学发光和免疫荧光法,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针对不同抗原或不同亚类的抗体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相关抗体的组合测定有助于感染类型和时相的判断,检验项目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解释就显得非常重要。

VCA-IgM是最常用的EBV初次感染的指标,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因VCA-IgM缺失而导致漏诊;低亲和力的VCA-IgG在初次感染的早期出现,也可作为初次感染的诊断指标。EBNA-IgG和高亲和力的VCA-IgG都在感染后期才出现并可终生携带,被视为恢复期或既往感染的指标;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EBNA-IgG与VCA-IgG结合可用于初次感染和复发感染以及感染时相的判断。
    EA-IgG
产生晚于VCA-IgG,慢性活动感染时可持续阳性,根据荧光模式差异EA可分为弥散型(D)和局限型(R)。结合其他抗体检测结果,EA抗体通常用于复发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 
   
三、EB病毒感染的其他检验

除EBV核酸和抗体检测外,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恶性EBV感染性疾病易感基因检测以及EBV基因分型也正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

1.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检测:EBV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通常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测定,淋巴细胞亚群方面IM患者主要体现在CD3 和CD8 细胞的增高;EBV-HLH患儿典型特征为NK细胞减少;而CAEBV患者的典型特征为2系以上血细胞计数的减低。抗EBV免疫依赖于特异性的细胞免疫,T细胞向Thl/Th2的极化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免疫杀伤和免疫逃避,通过测定细胞因子、极化相关转录因子以及外周血白细胞CCR3/CCR5表达水平可反映T细胞的极化状态,从而对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进行评估。

2.恶性EB病毒相关疾病易感基因检测: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对EBV感染高度敏感,发病急,常表现为暴发性IM、HLH、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等,预后很差,70%以上患儿于10岁前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骨髓移植至关重要,相关的遗传学突变包括X染色体上的SH2D1A和XIAP等基因。另外基因PRFl、UNC13D、STXll、STXBP2也可能与原发性HLH有关。
   
四、总结

EBV作为儿童时期感染的一种常见病毒,具有导致严重疾病的潜能,常规的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EBV感染及EBV相关疾病的诊断。EBV的血清学检查和核酸载量测定是当前EBV感染相关疾病实验室检查的最主要手段,VCA-IgM和低亲和力的VCA-IgG对现症EB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对于IM等急性、亚急性EBV感染而言,血清学检查优于在恢复期还保持很高载量的EBV-DNA。婴幼儿、器官(或骨髓)移植者、HIV感染者、肿瘤化疗患者等免疫功能不全的受检者,血清学检查可能带来漏诊,对于此类患者还应结合EBV-DNA载量进行判断。  EBV-DNA载量的检测对CAEBV、EBV-HLH的诊断价值高于VCA-IgM血清学检查。

相对于EBV的核酸以及血清学检测,对EBV感染患儿的免疫学功能评估、易感基因的检测等近年来正成为EBV相关疾病实验室诊断研究新的热点。随着方法学的成熟和诊断价值的进一步明确,可望成为EBV相关疾病诊断、监控及预后判断新的强有力的工具。

 

资料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