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诈骗陷阱花样百出 咋防范不要没事“扫一扫” 手机里个人信息“删一删”

 智能人做超人 2016-03-25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出门不带钱”和“见码扫一扫”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态。但互联网金融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出一批利用高科技骗取他人钱财的不法之徒。大部分人都曾接到过诈骗电话、诈骗短信,看到很多媒体对此类案件的相关报道,人们的风险意识逐渐提高,可是仍然有人接二连三的上当受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层出不穷的诈骗陷阱呢?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犯罪分子虽十分狡猾,但做案手法大多不尽相同,在生活中需注意以下九种情况,尽可能的避免金融诈骗。

一、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

这一点曾被强调了无数次,可还是有人在利益的诱惑下选择“铤而走险”。对于投资者来说,产品收益率过高就需警惕金融陷阱,应该综合考虑风险控制能力,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也要做到“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关键。整个社会都维持着平稳的资金收益率,利用超高收益来筹集资金,那就违背了常态发展。如果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产品背后的隐藏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投资者将血本无归。合理分配资金,运营长短期搭配技巧,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还可以让资金流动性更好,收益也有可能会更高。

二、电话核实后再借钱给他人

“哥们儿,借我点钱应个急!”市民姜先生曾收到过这样的QQ留言,一看头像确实是自己的同学,正当姜先生要汇款给对方时,身边的朋友提醒他应该打电话核实一下,避免上当受骗。拨通电话和对方沟通后,得知是其QQ号被盗用了。如果有朋友通过QQ、微信或短信等形式借钱,切忌不要直接把钱打给对方,如果对方说不方便接听,那诈骗的机率又增加了一成。打电话和朋友核实一下,当认定是诈骗后,要及时通知朋友,告知他人,避免其他人上当受骗。

三、“只赚不赔”的承诺不要信

投资者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声称“只赚不赔”的投资软件,这类软件经常会利用虚假宣传迷惑投资者,承诺高收益、高回报。夸大产品预期收益,虚构所谓的“成功”案例。众所周知,不论股票、基金或是黄金投资市场都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不可能只赚不赔,所以投资者在看到这类宣传语时一定要谨防上当受骗,选择正规的投资渠道。尤其年纪偏大的投资者,不妨在投资前问问子女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应当“稳”字当先。

四、陌生短信不回 陌生链接不点

通讯业日渐发达,接收陌生信息成了平常事,各类商家为了促进消费,常会给消费者发送短信推荐新产品,但这其中也混杂一些诈骗短信,需要注意甄别。中奖类诈骗短信在其中占很大比例,即使是官方号码发送的也不要轻易相信,不法分子很容易就可以更改短信显示号码。还有一类常见的诈骗短信是发送网址链接,市民刘女士就曾收到过类似短信,“当时我收到一条网址链接短信,还附有一行字“上次同学聚会的照片已上传到这个网址里。”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点开了网址链接,幸好我及时发现网址内容异常,才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看到这类短信千万不要点击链接,一旦点击进去很可能就会泄漏个人信息。如果不慎点击进去,也不要按照要求输入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

五、不要所有账户密码都一样

近年来消费者的网购热情只增不减,想要网络消费就要进行网络支付。这其中除了要记住购物网站的密码外还需要第三方支付密码、银行卡密码等等。许多消费者担心自己忘记密码,索性把所有密码都设置成了同一个,这种做法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除此之外,更不要将自己的生日设成交易密码,如果钱包不慎丢失,根据身份证上的信息,犯罪分子很容易就可以破译密码,盗取资金。尝试使用家人生日或纪念日等容易被记住的数字作为密码,另外电脑或智能手机中都可以设置隐藏文件,不妨利用这一功能记录密码,避免遗忘。

六、不要忽视收到的短信验证码

大多数网上支付都需要短信验证,有些人觉得这种方式很麻烦,明明都已经输入了支付密码,为什么还要输入短信验证码。实际上短信验证码要比支付密码重要得多,犯罪分子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解支付密码或银行卡密码,但短信验证码是无法获取的,除非手机也被盗走。前几日,市民王先生就收到多条银行发来的短信验证码,内容显示他正在进行资金交易,但他并没有进行相关操作。王先生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交易密码被破解了,于是他立刻更改了相关密码,防止资金被他人盗取。所以短信验证码是保护资金安全的一道防线,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也不要将验证码轻易告知他人。

七、使用自助设备存取款要提高警惕

不法分子通过自助设备渠道盗取他人金融信息或银行卡信息的案件屡见不鲜,在使用自助设备时提高警惕是十分必要的。留意周围是否有可疑人员,注意观察自助设备的入卡口、出钞口等是否有被改装过的痕迹。不要相信周边张贴的相关“公告”有疑问应及时咨询银行工作人员,不随便接受“热心人”的帮助,被他人吸引注意力时应该及时挡住入卡口,防止银行卡被掉包。相关业务回执要妥善保管或及时处理,切记不要随手丢弃,防止犯罪分子盗取相关信息。此外,磁条卡相比较之下更容易被复制,应该尽早到银行将手中的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

八、不要随便拿手机“扫一扫”

二维码逐渐走入了我们的生活,用手机“扫一扫”即可付款,或查询相关信息等用途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也让不少人养成了看见二维码就想“扫一扫”的习惯。随着二维码在线上线下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一些恶意二维码也开始出现,这背后隐藏着不可小视的安全隐患。这类二维码往往打着优惠折扣券、精彩视频等旗号,实际内在是将恶意链接生成二维码形式,通过“扫一扫”植入手机内,窃取用户个人隐私,短短几分钟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可能已经到了诈骗分子手中。不要见码就扫,扫描前应核实是否是正规网站生成的二维码,发现扫码异常应立刻关闭,利用安全软件定期检查手机内是否被植入病毒,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九、手机里的身份证照片要及时删除

我们在金融机构办理任何业务都需要身份证,不论是办理银行卡,还是开设证券账户等等,这也就意味着身份证间接的和我们的资金有了联系。大多数人都知道身份证要妥善保管,其实你存在手机相册里的身份证照片也存在安全隐患。如果不小心将手机丢失,不法分子将利用手机内的身份证信息重置你的各类账户密码,盗取资金也就轻而易举。同时也许会利用这些信息来注册账号、恶意透支、盗刷、冒名网上借贷等。养成良好的习惯,及时删除手机里存储的个人相关信息,防范于未然。实习记者 王嘉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