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质量之路】感恩质量路上的导师

 Nora书阁 2016-03-26

很荣幸能够接到QPDCA论坛管理团队的邀约,参加【质量之路】征文。回顾职场之路,一路沧桑走来,已经整整二十年,从生管到企管的转换,而真正从事过品质管理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短短12个月,所以一开始,真的不知道如何动笔,因为我以为我可能只能一名质量管理的过客。


2015年9月20日参加QPDCA质量论坛“苏州质量峰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质量盛会,有机会与如此多的质量人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受到众多质量专家的鼓舞和激励。回顾20年职场之路与质量的关联,才发现,从1996年3月6日,进入职场的第一天,我的血液里就慢慢注入了一种叫质量的成分。


第一份工作是实验室文员,当时公司对实验室的部门划分并不明确,品质课长也从未管理过我们,所以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就是我从事“品质管理”的开端。在短短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当时觉得每天去车间收集一些鞋底,裁切成小片装入实验设备,然后就是在实验设备的叽叽呀呀运转中计算时间,等待每一个实验的结束,记录数据,然后进入新一轮的等待。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实验测试的夹缝的时间里,看书、练字和码文字来打发无聊的等待时间。直到后来出现了一位“江老师”,才将我从这种一开始就颓废的思维中拉扯回正途,现在回想起来,他应该算作我质量生涯的启蒙老师。


“江老师”是台湾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是非常温文尔雅的一个人。当他走进实验室,问我是否喜欢现在的工作。我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但还是猫着胆子回答他:我希望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江老师”点点头,走出了实验室。第二天,江老师让我和另外两个同事参加一个由“江老师”主讲的培训课题,培训的内容是检查表、柏拉图、鱼骨图;后来才知道这就是QC七大手法中常用的工具,非常棒的质量工具,也学到了在入职以来不一样的东西。


又过了几天,“江老师”让我和另两位同事,写写自己的心得、写写产品检测的报告等事项,他没有说得很详细和很具体,只说不懂的可以找业务部的副理请教。当时对产品不熟悉、也不知道报告是什么样子、业务副理看见他就发憷,也不敢去请教。三人聚在一起讨论了一会,也没有头绪,豁出去的我去找了业务副理。平时对我们一贯严肃的他,这次笑脸相迎,并主动告诉我,“江老师”有吩咐,让他帮助我们,他给我讲起了产品的分类,并教我看生产日报表上反映出来的客户和订单信息,还给了一些资料,捧着这些资料我如获至宝,赶紧回到实验室跟同事们分享了业务副理告知的这些资料。


时间飞快,又一天的工作时间开始了,接替两位同事也下班了。在测试空余的时间里我开始码字,在码字的过程中,还不忘把“江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也用上,画了一个柏拉图,并加以文字,将报告写完,也刚好到了换班时间。同事刘问让我将报告借她参考,第二天同事刘把报告还给我,也把她的给我看了下,她还真省事,除了柏拉图,其他的内容基本就是把我的抄了一遍,并一起递交了报告,继续做着产品测试工作。后来业务部同事离职,业务副理将刘小姐调了过去。


羡慕嫉妒恨,同事刘性格开朗,进厂不到一个月的她跟公司其他的同事相处的非常熟悉。而我除了每天低眉顺眼的去业务那里拿生产日报表和呈交日报表外,跟办公室其他同事没有过多的交往。除了羡慕,还是羡慕,也没有过什么想法,继续着实验和测试工作。


时间又过去了几天,“江老师“拿来厚厚的一摞报表给我,说这是去年一年的生产日报表,你看看,然后写一份品管报告,不清楚的可以去生产现场看看,可以去问品管课课长。又是丢下不清不楚的工作走了,没有说什么时候交、也没有说具体的要求,毫无头绪。正犯愁时,品管课长满面笑容的走进来,这也是个平时都不爱正眼瞧我们一眼的人。他主动过来跟我介绍,说“江老师”让他帮助我了解品管课的情况,然后破天荒的跟我闲聊了会,问我哪里人,多大了,在这里习惯不习惯这类的,并让我有任何问题随时去他办公室找他,也可以问他的助理同事王,走前还不忘幽默了一句“保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但由于性格关系,我不喜欢打扰和麻烦别人,决定自己多去现场观察,了解品管课的工作内容和流程,然后从那厚厚的一摞报表里寻找数据。那时没有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完全靠计算器和手写。又不知道“江老师”到底要我什么?什么时候交作业?想着还是尽早完成。每天下班也继续在实验室里面发呆、看着厚厚的报表、按照“江老师”培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类,算出每个产品的不良比率,又统计出各类不良比率,把一年的报表做个汇总。


5天后报告完成,它包含品管课组织架构、品管课管理流程、一年的柏拉图品质数据分析,并根据向品管员和品管课长了解的一些不合格品发生的原因,针对性的做了个“鱼骨图”。将十页纸报告交到了“江老师”手上,他随手翻了下,并微笑的点点头,说了声谢谢,然后一切如初。几天后,“江老师”回了台湾,并告诉我“学习一定要靠自己”、实验过程中,可以到现场去走走,了解产品,也能认识了一些同事、增加同事感情。半个月后“江老师”回来了,问我愿不愿意换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于是我终于走出实验室,进入了厂务室,做起了生管工作的开端。之后的职业生涯又从生管转入了企管,开始从事行政工作,并承担体系管理工作。


后来,离开了企业,换了新的环境,给一些小企业建立起质量管理工作流程,但真正从事质量管理,那是到2009年。那时候我是一家公司的企管专员,负责公司三大体系的运作,说白了,其实也就是写写文件,做做资料,应付各种外部体系审核,可能是我比较较真,我还是在尽可能的想着怎样让体系真正得到实施,组织了内部一些体系管理方面的培训。


2009年年底,公司来了位管理大师给企业做“现场诊断”,开始对这些活动并不在意,直到参加了现场诊断报告会,那位大师在总结时将我们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很多改善的意见。他提出的问题都是通过一些细节折射出的管理和流程的弊端,这跟以往接触过的咨询师走马观花式参观完,提出的一些几乎所有企业都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完全不同。我被这位大师深深的折服了,他提到近期我们公司会有几个参加他的国际质量经理人培训的名额,内心特别渴望能参加这个培训,但是我只是一名企管专员,公司会同意给我机会参加吗?只能内心无限渴望的期盼着。但由于我有过体系培训的经验,公司选择让我前去学习,并在学习后给企业做内部训练,那一刻,我充满着幸福感,终于心想事成了。连声道谢谢公司能够给我这么好的机会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质量人经理培训。


培训老师“庄文浩”博士从事质量管理研究几十年,曾经的摩托罗拉的质量总监,与桑德霍姆一起创办了管理咨询公司,是国际著名质量管理大师。听完他的简介,觉得自己还真是中了头彩。其他的学员要么是公司高管,要么是品管经理,总担心毫无品质管理经验的自己跟不上趟,于是只有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好在我有着这么多年的体系管理经验,在2006年,也曾经参加过全国质量职业资格中级考试,那时候也曾经参加过质量管理的培训班,也是在那个时候,为了学习更多的质量管理知识,2006年,我一头扎进了中国品质管理论坛,也因此,在网络上结识了许许多多品质管理的专业人士,这些朋友也成为了我朋友圈子最重要最庞大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品质管理,虽无实战经验,倒也并非门外汉,应该可以算半个理论派吧。所以听庄博士的课,其实并无太大压力,10天的课,让自己对品质管理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人生的智慧有了更多的思考。如果说“江老师”是我质量之路的启蒙老师,“庄文浩”博士则应该是我质量之路的导师。


培训后回到公司,等待我的竟然是让我负责公司“质量管理工作”,任品质部“代理经理”(原品质部经理调新成立的公司担任品质部经理)。当时我不懂产品、不熟悉工艺,赶鸭子上架的节奏,但机会来了不能放弃,虽然“压力山大”,还是果断接受,开始了我的质量生涯。不过时间非常短暂,9个月后,由于压力问题选择了辞职。


再一次走上品质经理的职位,是2015年。一些意外,让我失去了原有工作,这时一位朋友问我愿不愿意去她们公司做质量经理,开始我是拒绝的,没有太多的品质管理经验,所以担心万一不能胜任让朋友为难。在经过几天的找工作无果后,还是在朋友的劝说下,决定还是挑战下这份工作。走上了“质量经理”岗位。


接着我又进入了我另一家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工作,任“管理者代表”兼“品质课长”;后由于公司架构调整,我专职从事体系管理工作,任“管理者代表”。但身为管理者代表,实现公司质量方针“挑战世界品质第一”,对于公司品质管理的关注和推动,更是责无旁贷,而我更是幸运的遇上了我的又一位导师----来自日本的三谷副总。


若说“江老师”和“庄文浩”是我质量之路理论上的导师,三谷副总则是手把手教我成长的师者。三谷副总在日本工作过38年,从基层的生产管理到高层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在中国公司工作了10年了,退休后被总经理聘请到我们公司任副总,帮助我们公司改善。过去对日本人的评价是比较负面的,不过因为学习管理的原因,对于日本式的管理还是比较向往的,而三谷副总让我真正明白了为何日本制造能称霸世界。进入公司我便成为了副总的直接下属,副总对待下属宽厚,但是对待工作非常的认真,他会从每一道工序去分析,每一个数据中去找真因,然后逐项验证,从数据中看改善效果,每一件事都一定要跟踪到结果,一件件专注的去改善。副总对于我们的指导是全方位的,从做事的细节,沟通的细节一项项带动着我们改善。60多岁的老人,为了一纸3年的聘用合同,每天要克服语言障碍,思考着如何帮助我们改善那些很幼稚的错误,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管理知识,然后传授给我们,好多时候看着副总,我脑海里出现的关键词就是“质量”。很庆幸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能有这样一位长者悉心教导。副总在公司的时间还有接近2年,两年后我相信公司一定会有全新的面貌,而我,也将得到更多的成长,让我未来的人生路走得更稳更顺畅。


原本是要写与质量的不解之缘的,却变成了质量之路重要的三位老师,其实每个人都离不开质量,我们在工作中强调质量,是为了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高质量的人。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即便不在质量管理岗位,却再也与质量无法分割,在公司,与同事交流的是如何进行品质改善,打开QQ,各种质量群的消息在闪烁,翻开我的微信,分享的全部都是品质管理的文章,而这职场20年,虽然不在质量岗位,学习得最多的却是品质管理。给我人生更多智慧的,也恰恰来自于品质管理理念,与我的质量圈子朋友们的思想的碰撞。未来的路或许已经别无选择,那就是沿着我的质量之路一路就这么走下去,走出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质量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