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第三种教学关系 李炳亭 王占伟 本报2014年7月发现圣陶学校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派记者先后21次深入学校蹲点采访,并于今年1月13日以《圣陶学校蝶变的七个谜》为题,报道了河南省汝阳县圣陶学校“无教材,无教师,无作业”的课改经验,在全国产生的反响出人意料。 虽然被婉拒,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等省份的众多局长、校长纷至沓来……开学后,来圣陶学校考察的学习者更是络绎不绝。以3月3日为例,这一天就有广东、重庆、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河南、湖北等8个省份的400多名局长、校长、教师前来考察学习。 相遇更多的圣陶“奇迹” 考察了校园,观摩了无师课堂,听了圣陶学校校长王天民的报告,访谈了师生后,漯河市郾城区实验中学校长庞铁快震撼不已:高中部仅有一名教师,大门日夜敞开,校门口就是网吧,却没有一个学生上网,学习成为学生的信仰,谁表现好,奖励谁多学半小时。初中部,六、七、八、九4个年级可以同班上课,打破了年级学习制、班级授课制。小学部一班一师,许多学生都在学习初中内容;小学二年级与初中二年级同样学习初中数学,初中二年级考不过小学二年级…… 圣陶学校创办10年来,没检查过作业、教案,教师不用写教案、不用改作业,不用看学生,甚至不用讲课…… 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在圣陶学校天天上演,师生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前不久,记者第21次走进圣陶学校,与师生一起生活了7天,发现了更多的圣陶奇迹。 2月28日下午三点,王天民的办公室里,卢鹏俊、胡少舟、郭艳艳等高中部6位学生,正在和王天民反映、讨论高中教学存在的问题:外聘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节奏讲授课程、布置作业,影响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必须抓紧解决。 圣陶学校高中部平常只有陈俊丽一名教师,她不负责任何一门课程,核心职责是“把握、调整学生的状态”。“外聘教师的问题超越了陈老师的职责范围”,所以由6位学生代表直接来到校本部,找王天民反映、解决问题。据悉,这已经是高中学生第二次找校长解决教师教学问题。 应学生之邀,王天民来到高中部与学生座谈。“我首先给王校长提点意见。我们是为了跟您学习才进入新创办的圣陶高中部。我们本来是一锅快沸腾的水,您不仅没能持续地添柴加温,而且还不断往锅里加凉水(外校学生不断转来)。”学生胡旭利首先对王天民进行了批评。 “高中部搬迁到县城后,您来的次数少了。”学生胡少舟对王天民说,“您要经常来,哪怕来了不讲话,在教室站一会儿,我们就有力量了。” 谈起学生对自己的批评,王天民非常高兴:“圣陶培养的学生,敢于批评校长,有主见、有立场、有思想,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其实,这些高中部的学生并不孤单。与他们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年仅11岁的高中预备班学生王喆。 王喆是王天民的孙子,按年龄本该上小学五年级的他,早已自学完初中数理化,前不久又从初中二年级跳到了高中预备班,正在自学高中理科、初中文科。 “有老师是一种负担,因为老师在时,我高中数理化就学不成了。”王喆告诉记者。 这两个新近发生的真实案例,折射了圣陶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与品质。 奇迹背后是第三种教学关系 为什么圣陶学校的学生这么爱学习,这么以学习为乐?为什么圣陶学校的教师这么轻松、幸福?这所“三无”学校背后的“大有”究竟是什么? 考察了圣陶学校的课堂后,一位专家用8个字描述圣陶课堂的特征——“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在这位专家看来,圣陶学校推行无师课堂、抛开教材、打破班级授课制的背后,是他们创生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关系——第三种教学关系。 第一种教学关系,教师教学生学,以教师教为中心。第二种教学关系,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圣陶学校的教学关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关系:师非师,生非生;师亦是生,生亦是师;师生互动,生师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可以教,教师可以学,师生既学又教。这种教学关系恰是教学走出二元对立之后,教学互生,建构而成的一种新型教学关系。第三种教学关系激活了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让孩子发现了学习的奥妙,发现了自己的价值。第三种教学关系的特征近似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正是第三种教学关系的创生,让圣陶学校的学生进入了“教育的第三时空”:在这里,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信仰。这样的孩子,其动力是强大的,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由此才出现让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圣陶现象。 对此,王天民非常赞同,在圣陶的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了。学生既是主体,又是主导。因为生即是师,所以真正的“师”可有可无,这就出现了教学中的“无为而治”——多数课堂呈现出无师状态。至于为什么这样,王天民说,这是“互联网+”环境下出现的时代产物。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王天民引用道德经对“教育第三时空”进一步解读: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越多,生生不息。教学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也只有这样,才能抵达教育的桃花源,也才能出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教学境界。 “有师与无师是相对的。”王天民特别强调,“一般来说,学前应有师,学中可无师,学后自成师”。 在接待来访者的报告中,王天民对圣陶学校的“三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所谓无师,并非没有教师,乃无授业之师,有传道之师,无教书之师,有育人之师。别人授业我传道,别人教书我育人;所谓无教材,指不以现行教材为主,因为现行教材是“教的材料”,里边的问题大多没有答案,不利于学生自学,要有“学材”,即学校编写的学习材料;所谓“无作业”,并非真的没作业,实际上不给学生布置课后硬性书面作业,学生为了自测、互测,可以自编一些习题作为“考试卷”。 圣陶学校“三无”的背后是“三有”:有落实,有检测,有奖惩。在王天民看来,“三无”“三有”,既对立又统一,无中含有,有中含无,符合“有无相生”之道。“三无”是形式,“三有”是支撑。在“三有”中,有奖惩是关键。奖励一定要合理,要起到激励作用,究竟怎样奖惩,那就要看教师的智慧了。 学什么,怎么学 河南省偃师市芝阑外国语学校校长董晓娜来了60多次,顾县一中校长贾占通来了40多次,本报记者来了21次,这是一年多的时间里,单人连续到圣陶学校考察学习最多的3个数字。 为什么来那么多次?面对记者的提问,贾占通、董晓娜的回答不约而同:“因为每次都能学到新东西。” “来圣陶学校,千万别匆匆转一圈,就开始下结论。”贾占通说,“参观圣陶学校如果没有导游,就像盲人摸象,摸着耳朵像蒲扇,摸着腿像柱子,摸着肚子像门扇,光看侧面,看不到圣陶的全貌。如果没有校长的讲解,你学不到圣陶经验的灵魂。” “学习圣陶,仅培训教师是不行的,因为学生是自己学习的,所以要带学生,要培训学生。”这是董晓娜最大的学习心得。 对此,王天民的观点是:圣陶经验就像空气和水,每天都是流动的,不是一个固定模式。圣陶的理念可以移植,但不能照搬,“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每所学校可以按照圣陶理念加上自己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去创生自己的风格。 圣陶陶圣宗旨明,道法自然真爱童。平和弘毅繁就简,日新月异凡成圣”“单科独进异步论,学练考评树信心。成长路子自己走,守一知止做真人”……濮阳创信实验学校校长王运昌连续3次带领教师、学生赴圣陶学校考察,还写出9首诗表达敬意与收获。 “圣陶学校不是什么都好,不好的地方很多,好的只有那么一点点。”接待来访者时,王天民总是表现出中原人一贯的谦虚。 “走进圣陶学校,走近正在小组讨论的学生,你贴身站在旁边,他们好像你不存在一样。但我们的学生,窗外有个人经过,他们就会探头探脑。”与山西这位高中校长的感慨相似,绝大多数来访者最感兴趣的是方法、技巧,甚至经常围绕这些“术”争执不下。对此,王天民的立场是一贯的:“圣陶经验的核心是两个字——传道。来圣陶学‘道’,别学‘术’。” “你能让青春期的学生不谈恋爱吗?你能让教师一周不进教室学生学习照常吗?你能敞开学校大门一天,而秩序照常吗?圣陶学校能做到!”讲到兴致处,王天民也会当仁不让,“别人授业,我传道;别人教书,我育人。这就是圣陶教育。”
【灵魂人物】 “王天民发现了教育新大陆”“圣陶在给孩子们发教育桃花源的门票”“圣陶让教育回归到了‘道’上”……这是前不久,一位专家考察河南省汝阳县圣陶学校后发出的感慨。 解密王天民 办学是干什么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儒张载的生命境界。 “责任是自己的,利益是大家的,财富是社会的。”“不把中国教育从西方文化轨道拉回中华文明,我死不瞑目。”这是年逾古稀的王天民的生命境界。 其中,王天民说的前一句是自己的家训,他的老伴、儿子、儿媳,甚至孙子、孙女,都耳熟能详。后一句是3月4日他为来访者作报告时,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 当时,记者正好坐在会场的角落里,随着他这句充满真情与能量的洛阳话传入耳朵,记者的胸口发热,眼泪夺眶而出。现场伴随的还有来自广东、江西等8个省份的近400名校长、局长持续而热烈的掌声。 王天民从10年前创办学校开始,一直“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规划学校发展”。在他看来,西方教育讲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中国教育讲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最注重做人,“我们需要学习西方,但不能丢掉自己的根。”王天民说。 “回归自然,回归传统,以道为本,与时俱进”,是王天民名片上的一段话,也是圣陶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 圣陶教育对中华传统的回归,不是在读经、穿汉服等表面上,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王天民的爷爷是个秀才,也是私塾先生,擅长中医,他的父亲也上过私塾,教过“洋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王天民自幼读经。他小时候曾问父亲:孔子学生72贤,精通六艺,但《论语》中怎么没有讲孔子是如何教弟子学习六艺的?父亲郑重地告诉他:孔子教弟子,主要是传道,六艺是术,都是学生自己学的。圣陶学校“知识靠学生自学”“无师课堂”的理念与实践,正来源于此。 不仅如此,圣陶学校“单科独进”的理念,同样来源于中华传统。“古人学《道德经》时,一般不同时学《论语》,学一本是一本,这就叫单科独进。”王天民解释说。 “别人授业,我传道;别人教书,我育人。”王天民注重传道,最注重教学生做人,这同样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去年,圣陶学校初中部几个班级的学生曾专题讨论过钓鱼岛问题,“一旦战事爆发,我们该怎么办?”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先奔赴战场,再告知父母”。对此,王天民很欣慰,“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做国家、民族需要的事”。 格局决定心胸,境界决定待遇。虽然66岁才开始办学,王天民却有着滚烫的雄心与梦想:3年洛阳一流,5年河南一流,10年叫响全国,13年走向国际。许多人认为他是痴人说梦,但王天民丝毫不为所动,他虽然对外非常低调,但对内格外高调。“我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正在创造人间奇迹,我们正在书写教育神话”。从办学之日起,王天民就带领全校师生每天温习这句话。现在,已经没有师生认为这是空话了。 讲不完的故事 王天民一生有“五不、三多”:不闲聊天、不逛商场、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感人故事多,读书多,干儿子、干女儿多。 王天民的干儿子、干女儿有100多个,全部是他教过的学生。 记者采访时刚好碰到去学校看望他的3个学生:尚小香、苗浩毅、李洁华。这3个学生已是天命之年,都在当地任教。但这3个学生里,有的仅是初中毕业或高一没读完就回家务农了。她们在家干农活时怀揣写作梦想,得知王天民善于写作,就去找他求助。王天民把她们作为班级的编外学生,经常让她们到学校、到自己的办公室学习,甚至有两三年,吃住都是在他的家里。当时,有许多人觉得女孩子都那么大了,经常在他家吃住不太合适,风言风语地说闲话,但王天民不为所动。 李洁华讲了一个故事,王天民去洛阳进修的时候,她正在自学考试,当时有一门《教育心理学》的课,她因为穷,没钱买书,王天民就在洛阳借到这本书,硬是把《教育心理学》中的重点题目一题一题地抄给她。后来她通过自学考试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李洁华说,是王老师改变了她和家人的命运。 今年春节后刚开学,漯河市的一位家长来圣陶学校考察,连续看了3天,然后找到王天民求助。原来,他15岁的儿子有一项特长,玩悠悠球获得过全省第三的好成绩,还特别喜欢摄影、摄像,但学习成绩不太好。孩子受不了教师的讽刺、挖苦,辍学在家。 面对这位父亲的求助,王天民说了这样一番话:“你的孩子对悠悠球感兴趣,又取得那么好的成绩,有一技之长,总比沉迷网络、早恋强。他想在悠悠球方面做世界第一,多么了不起呀!做不到第一,做唯一。这正是我的理念。家长、教师所谓的没有处理好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在我看来,这根本怨不得孩子,得怨家长、怨教师、怨体制。这样的学生,圣陶学校求之不得。如果你的孩子在圣陶,我不仅不逼他学习,还会鼓励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会建议他创立一个社团,让他领着其他同学一起玩,如果他自己出去参加比赛,我还可以给他报销路费。” 这位父亲把王天民的这段话录了下来,孩子听了这番话,决定参加完北京悠悠球比赛后,就来圣陶学习。 几年前,一位40多岁的女士,带着北京特产来看王天民,并与他合影留念。原来,她身患癌症,只剩下3个月左右的时光。不远千里来找王天民的理由是:“你当过我一个学期的少先队辅导员,你是我最尊敬的老师……” 临走时,这位女士也没把自己的名字告诉王天民,至今王天民也不知道她是谁。“教师真是天下最幸福的职业!”这是王天民从教一生得出的结论。 学生在他家吃住3年的故事、半夜翻山越岭家访的故事、自己外出吃饭陌生人买单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王天民的生命中太多太多,几本书也写不完。 教坛鬼谷子 有人说,王天民是教育界的鬼谷子。 “听王天民一堂课,能让你终生难忘。”这是王天民的大学同学、汝州一中原校长刘善杰的评价。他举了当年王天民上历史课的事例。黄巢起义,攻入长安,退出长安,最后战死,这4个历史节点分别是公元875年、880年、883年、884年,很不好记忆。但王天民的记忆方法是:扒其屋(谐音记忆875),扒了8个窟窿(联想记忆880),扒屋人散了(记忆883),扒屋人死了(记忆884),说一遍就让学生终身难忘。 当然,教坛鬼谷子绝不仅仅体现在术的层面,更多呈现在道的高度。“教师站在教室时,你不是一个人,而是‘道’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魂”。 王天民年轻时,琴棋书画无不擅长,诗写得漂亮,豫剧唱得字正腔圆。但这些他都放弃了,他用生命守护教育这个“一”,“做不了第一,就做唯一”。 做教育,王天民从来不争,因为不需要。他当年创造了诸多奇迹,某一年他教的一个班,考上中专的统招人数占全县的四分之一(那时候中专比高中更受重视,也更难考)。有一次全县学生作文竞赛,他教的一个班的学生包揽了前七名。 退休后办学,王天民用10年时间让圣陶学校逐渐走向全国,这得益于他不按常理出牌。其他学校的课改一般是在教材体系、班级授课制的框架内,而他一开始就定位在框架外——打破教材体系、打破按年升级制、打破班级授课制。 不仅如此,无教材、无教师、无作业、无预习、无笔记,开卷练、闭卷考,作业考试化,单科独进……圣陶学校的课改策略基本是独一无二的。25课时学完小学数学基本知识,20课时学完初中化学……圣陶的课改成果也是独具特色的。 当前,圣陶“小学一班一师,初中一级一师,高中一校一师”的探索,更是颠覆了许多人既有的教育思维。 不按常理出牌,光脚的才能战胜穿鞋的,按别人制定的规则行事,别人吃肉,你只能喝汤。这是王天民一生的信条。 大教无痕 “每天高强度地工作,除了睡觉,您是怎么休息的?”面对这一问题,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回答说:“换一张办公桌工作,就是我最好的休息。” 76岁的王天民,每天的工作方式与稻盛和夫有异曲同工之处。每天早上五点半前起床,到教学楼外的黑板前,借着灯光抄题,这样的镜头定格在众多圣陶学子的心中,成了无形的教育资源;伴随着学生起床进教室,王天民已经开始逐个转班了,这个班上看看学生,那个班上问问情况,这个班上讲首小诗,那个班上解答学生的问题;他上午不是到班讲课(从幼儿班到高三,除了英语,各学科他都能教),就是接待来访者;中午从不休息,午饭后继续工作;晚上七点半至九点,是王天民雷打不动培训教师的时间,培训内容从学科知识到教材教法,从为人处世到国际形势,每天一般是一两个主题;师生休息后,他开始每天的必修课——读书、看报两个小时,晚上十一点半上床睡觉。 这就是王天民的生命方式。即使是节假日也是如此,只不过少了上课而已。 不仅如此,王天民自己一人按照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重建了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训练体系,为的是“解放教师”。 “我就是为教育而生的,我这辈子从来不知道苦和累是什么滋味。有人说以苦为乐,对我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王天民笑呵呵地说,“我退休后没有用过医保卡,基本没有吃过药。” 大道无痕,大教无痕。“教育应该是育教,育在先,教在后。校长要先育自己,再育教师。”“我教学一辈子,基本没给过学生答案。”“假如你真心认为孩子是老师,你一定会成功。”王天民认为,教出来的是知识,而学生学出来的才是智慧。教学生捕鱼的方法,不如直接向学生要鱼,逼着学生自己去求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被许多人奉为真理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三主方针”,王天民反问道:“这样的教师是不是真正的名师、高师?”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王天民说了3句话。第一句: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状态。第二句:教师要做唐三藏,学生要做孙悟空。第三句:越会教的越不会教,越不会教的越会教。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45=555555555 这是王天民培训教师“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粉丝”时,写的数学小游戏。他要求教师“不要教知识,要教智慧,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其中的密码”,“每天给予学生新的知识,小故事、小谜语、小笑话,每一天都给学生带来惊喜,让学生们高兴,把学生的笑声带入课堂”。 正是因为这些智慧,王天民一接触学生,就很快能成为学生的偶像。“校长爷爷”是圣陶学生对王天民的亲切称呼。 为什么王天民读不懂圣陶 作为圣陶学校董事长、校长,王天民自己都读不懂圣陶?这是不是故弄玄虚? 王天民的确读不懂他的教师。教师张棒棒生完孩子两个月就主动回到学校工作,教师陈俊丽生完儿子40多天就返校工作。女教师产后急着返校,王天民读不懂。因为在国家法定产假内,其收入丝毫不受影响。 “我去你们班辅导吧?”张志标、王瑞娥、王豆豆、刘向帆……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积极主动地给别的班上课,这是为什么? 申丹老师让妈妈提前一天包好饺子,把班里的孩子带到自己家里吃饺子。教师怎么如此爱学生?为什么学历最低、最不会教的教师,却是治理“乱班”的好手,其班里学生的考试成绩却能全校领先? …… 这些问题,王天民想不清楚。但他更想不清楚的是:圣陶学校不签到,不检查教案,不检查作业,基本没有什么约束,但“教师们工作比我这个校长还用心”,这究竟是为什么? “圣陶学校的教师为什么如此敬业?学校具体是怎么做的?”面对众多来访者提出的这个问题,王天民无法给出满意的回答。 王天民更读不懂的是学生。“圣陶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对学习那么自觉、那么热爱?”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会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我对教师放心,所以教师对学生放心。”王天民觉得自己这样回答有些“应付”,但究竟是怎么放心的,他自己都不太清楚。 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来到圣陶高中部,校长、教师没有找这个学生私下谈过话,没人专门进行教育,不到一个月,学生却大变样,这究竟是为什么?小学二年级学生与初中二年级学生同样学习初中数学,初中学生考不过小学学生,这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圣陶学校,学生几乎没有早恋现象;教师一周不进教室,而学生学习秩序照常;学校大门一直敞开着,而校内秩序照常。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王天民说不清楚。 王天民读不懂的还有他自己。为什么一辈子不知道苦和累是什么滋味?为什么不吃补品,16年没进过医院,没用过医保卡?为什么已经76岁了,记忆力没有任何衰退迹象。 这些,王天民自己都读不懂。 王天民的教育人生信条 1. 我为拯救学生而活着,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2. 责任是自己的,利益是大家的,财富是社会的。 3. 我们在做一项前人未曾做过的事业。我们在书写着教育的神话,我们在创造着人间奇迹。 4. 不要晚上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5. 把90%的人说“好”的决定扔进垃圾桶。 6. 做不到第一,做唯一。 7. 教育应该是育教,育在先、教在后,校长要先育自己再育教师。 8. 无私,无欲,无为,无我,名利对我毫无作用。 9. 校长是舵手,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 10. 开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学习与其他次要。 11.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状态。 12. 教师要做唐三藏,学生要做孙悟空。 13. 越会教的越不会教,越不会教的越会教。 14. 不为别人的眼色而活着。 15. 不为升学为就业,不为就业为事业。 16. 不耻下问,何况上问乎? 17. 问学生,你是学生的学生;问老师,你是学生的老师。 18. 说错不算错,不说才算错。 19. 人生如棋,我愿为卒,虽行动缓慢,可有谁曾见我后退一步。 20. 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
【自主学习】 为什么学生回答正确加一分,回答错误加两分?为什么圣陶的学生能轻松搞定考试?为什么学习能成为许多圣陶学生的一种信仰……这些疑问都指向了同一个词——自主学习。 由自主催生的学习奇观 在距离高考不足百日的每一个早晨,习惯于穿运动服的李光阳与其他高三学生一样,总是早早起床来到教室。9个月前,李光阳主动申请从汝阳县第二高中(以下简称“二高”)转入圣陶学校高中部,因为圣陶学校不具备高中办学资质,所以高中部由圣陶学校与县二高联合举办。 李光阳给自己制订了日计划、周计划和月计划,这些计划可以称为“抢跑计划”。学习文科的他,想给自己确立冲刺一本的目标。对于目前成绩并不理想的他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初中阶段有严重网瘾的李光阳,来圣陶后再没有进过一次网吧,尽管高中部的门口就有一个网吧。 这些并非是记者主要关注的,记者更关注的是只有一名教师的高中部,学生到底如何学习? 来到圣陶后,李光阳在这里有大量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学习。对于有着一整套学习计划的李光阳来说,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是他们最期待拥有的。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学,这种感觉很好。”李光阳说。 “遇到不会的问题怎么办?” “求助于同学,这里有不少成绩不错的学生。我们高三的同学还常常到高二班里讨论问题。” 负责高中部工作的教师陈俊丽说,通常情况下,解决难题多是由学生完成,偶尔会邀请二中的教师来讲评一下试卷。 不只是高中,这样的自主学习场景在圣陶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同样普遍存在。因为这里已经少有“被学习”的现象。于是今年新学期一开学,圣陶学校就从“高中一校一师”出发,重新完善了运行机制,开始实施“小学一班一师,初中一级一师,高中一校一师”。这一大胆的决策,圣陶学校校长王天民其实已经酝酿了许久,只是还有一些教师可能心存疑虑。 没有教材,没有教师,没有预习,没有作业,这一持续的、大规模的自主学习奇观静悄悄地发生在一个山区小镇的学校里,吸引着来自大江南北有好奇心的教育者…… 圣陶学子的“护身符” 圣陶,是一所难懂的学校,注定会引发各方争议。 在许多人看来,这简直太离谱了,学生怎么可能无教材?学生怎么可能不需要教师?学生怎能由主体成为主导?教师的意义何在? 是的,太多的教育逻辑在圣陶被颠覆了! 只有进过圣陶学校的课堂才可能理解:大多情况下,学生真的不需要教。 其实,还有比这更“离谱”的。今年春节期间,高中部的一些学生在酝酿一场“起义”,他们要表达对原本就不多的教师讲授的抗议。 此后不久,这样的事情同样在初中部上演。 3月2日晚,王天民的孙子,11岁的王喆回到家里哭着给爷爷说:“如果老师再每天到教室里转悠,我就不在这个班待了。”这不是闹情绪,而是不少学生的心声。 王喆所在的班级是高中预备班,班里大部分学生都在自学高中课程。拿王喆来说,对中考考试早已胸有成竹,他想在自己喜欢的学科多投入一些时间。但是,因为临近中考,一些教师总有点放心不下,一有空就要到班上转一转,“哪位老师进班了,就自觉地要学他的学科”,这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于是,圣陶学校又公布了一条新的要求,在部分班级禁止教师主动进教室。教师什么时候来,要由学生说了算。圣陶这所体制外的学校已成为一所真正由学生主导学习的学校。 有事直接找校长,这成为圣陶学生们的“护身符”。圣陶学生就是这样捍卫着自己的权利,保护着自己的学习领地。 如果说课改正在让课堂从教师主导走向学生主体的话,圣陶的课堂则已真正从学生主体走向了学生主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一种颠覆。 圣陶是如何玩转学习的 高二年级只有一个班,但这个班却在圣陶学校是个传奇。这个班很早就开始了无师课堂,原因是这个班有以郭向艳为核心的“学霸”团队,可以替代教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团队实在太牛了,以至于自习课时,高一和高三的学生都会集中到这个班,有什么疑难问题可随时问计于这个“学霸”团队。也因此,王天民在这个班的改革尺度最大,许多圣陶经验都是从这个班开始走向全校的。 “在你们眼中,怎样才算好老师?” “让学生有好的状态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学生郭向艳说。 “好老师应该行不言之教。”学生胡少舟说。 圣陶学校的学生心里似乎没有太多的杂念,内心很平静,他们思考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郭向艳说,圣陶是一所让人内心能保持纯净的学校。 这就是圣陶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正像圣陶学校的名字一样,这所学校在践行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所以,圣陶学校最大限度地保卫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早在几年前确立的无师课堂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学生学习选择权的实现。 圣陶学校的学生可以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走进圣陶学校的教室,互帮互学,秩序井然,学生们没有固定的学习小组,根据需要随时结成学习小组,同一班级学习的内容许多时候也不尽相同,一切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没有人会为学生想学什么设置障碍。 “如果你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便可自主完成学习内容。”这是圣陶教师的共识。王天民解释说,“教育需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学习,但教育不只是相信学生这么简单,还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来支持学习。” 记者曾采访过多名学生,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竟然都选择了学习。如果不是亲自采访、亲身体验,你可能很难想象这里的学生学习成“瘾”。 然而,如果你认为,圣陶学生只有学习这一件事,那可能又是一种误读。每学期王天民都会亲自带领学生外出游学,不定期举办娱乐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且这些活动往往由学生自发组织。河南长垣步步高学校校长方玉英先后两次访问圣陶,她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圣陶,教和育并存,师生互为阴阳,教和学相映成趣,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无为无不为,无师胜有师。 语文去哪儿了 互联网上始终有一种抒情式追问:爸爸去哪儿了?时间去哪儿了? 走进圣陶学校,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疑问:语文课去哪儿了? 从体制内学校退休的王天民,最终成了现行教育的“叛徒”!他创办的圣陶学校抛弃了教材,放弃了教师讲授的课堂,这还不算离经叛道,更离谱的是,圣陶学校高中部的课程表里竟然没有语文课。 那语文究竟怎么学?原来,没有语文课只是没按语文课本上课。在王天民的认识里,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学生了解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真正的语文是一种思想,而非一个学科。”王天民主张一种“大语文”教育观,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 “你们平时的语文是怎么学习的?” “就是读书,看报。有时候王天民校长会给我们讲点关于经典的专题。”学生说。 “经典专题?能具体说说吗?” “比如前段时间,《孔子大智慧》这一专题,王天民校长给我们讲了一个半月,还有《人间词话》等专题。”学生说。 给学生讲专题不是王天民想教就教,而是学生有需要的时候他才出现。所以,王天民更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契机,为学生打开语文的窗口。与此同时,一旦有学生在生活中或思想上出了问题,王天民就会结合相关的经典顺需而讲、乘势引导。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对经典的学习。王天民一向不主张学生记笔记。在他看来,记在脑子里的是财富,记在笔记上的是负担。但是,王天民在讲述一些经典专题时,学生们依然会默默地记下自己认为精彩的、有用的内容。高二年级的胡少舟两年下来就记了厚厚的一大本。 “以用为学”是王天民语文教学的又一思想。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在王天民看来,“说出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说出来”可以拉动思考,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说与写都是表达,想明白了,说明白了,写明白自然不是问题。 所以,每次有来访者与学生座谈,他们都会抓住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座谈结束,学生们会点评座谈内容,以便进一步优化表达。 写作是另一种应用。王天民很少去教写作技巧,“只有笨老师才去教语文、教作文”。他会一方面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美文,另一方面强调做人。这也正符合叶圣陶先生“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教育思想。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如何解决语文应试的问题呢? 学生和王天民的回答竟然如出一辙:“我们订阅了《语文报》。” 这份记者当年读高中时就订阅的学生报纸,成为圣陶学校学生对付考试的一个重要读物。 这就是圣陶学校的语文生态,你说它没有语文吗?其实,语文真的无处不在。 奇怪的表扬 学生回答正确加一分,回答错误加两分。这可谓圣陶学校的“怪现象”。 圣陶学校的奖励很奇怪。比如让学生可以多学他想学的某学科的某章内容,教师可以家访一次,王天民专门讲一节课等,这些都是圣陶学校曾经使用过的奖励措施。 更“奇葩”的是圣陶学校的惩罚。王天民一直主张: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圣陶的惩罚似乎可视为另一种奖励,他们惩罚的原则是必须合理,学生要乐于接受,并且要起到激励作用。同时,惩罚是有“红线”的,比如绝不准罚款,不准罚抄作业等。在圣陶学校,奖励和惩罚合在一起被称为“奖惩激励”,奖励和惩戒都要起到激励作用。 先别忙着怀疑!且看圣陶的“教育经”。 在王天民的教育词典里没有“差生”二字!对学生的赏识,王天民做到了极致,极致的背后不是偏执,而是智慧! 作为教师,我们可能常常会津津乐道于培养了多少优秀学生,但是,永远不要忘了“差生”也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也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由此,你不难读懂王天民关于错误的“怪论”了。 在王天民看来,成长在错误发生时,善待错误,利用错误,将错误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才是一种教育智慧。 于是,圣陶学校的学生不再害怕出错,学生答题只有差异,没有错误。赶走了对错误的害怕心理,圣陶学子从此爱上了学习,尤其是调动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爱上错误,还因为王天民总是能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给出合理的、生活化的解读。采访中他谈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1+1=1,也是对的。这不是幽默,也不是调侃,更不是脑筋急转弯。 他向学生解释,两根绳子结起来不就变成了一根绳了吗?学生们笑了,他也笑了!这是一种思维方式。 3-1=4,就一定是错的吗?生活中也有这种事情发生。比如,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角,还剩四个角。这些通常被视为学习中的“硬伤”,在王天民的解释下很快成为另一个严肃的命题! 在这样的另类解释中,王天民让学生习得了另一种生活智慧。难怪在圣陶学校时间稍长一点的学生不经意间会说:“我们跟着王天民校长不是学知识,而是学智慧。”这话从圣陶学生的口中说出格外有分量。 王天民曾向学生解读对红色“×”号的新解。一次,某班在考试中集体遭遇失败,学生情绪低落,王天民给这个班的学生临时上了一节思想交流课——同学们且看,这个“×”号是不是更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这个路口在我眼中就是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转折点。所以,我们要庆幸这次考试给了我们走向成功的契机! 王天民就是如此智慧,如此特立独行! 在圣陶学校已经上了7年学的高二学生郭向艳说:“王天民校长脑子里总有许多智慧,我们永远学不完。” 轻松搞定考试 圣陶学校的改革是一种复合型改革。它囊括了当下学校改革中几乎所有的新概念、新经验。比如,课程整合、包班制、全科教师、混龄学习、无师课堂、零作业、跨学科学习、游学、互联网学习等,这些在圣陶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当然,还有他的“文科理教”“理科文教”等经验。但在许多人的视野里,一定更关注圣陶学校学生的成绩到底怎么样。 其实在圣陶,分数没有意义,做作业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一旦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自学能力提高了,好的学习结果自然水到渠成。 近年来,圣陶学校中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尽管用成绩说话并非王天民的主观愿望。“如果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圣陶学校将彻底脱离上级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王天民说。 但改革多少要向现实妥协,圣陶学校也一样。本不想每学期都进行统一考试,但迫于家长的要求,圣陶学校还是要通过考试给家长一个交代。只有那些已经高度认同圣陶学校教育理念,且追随圣陶学校多年的家长才不会太在意孩子的分数。在这样的班级,包班教师可以不安排期末考试,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会自我检测。 在考试方面,圣陶学校有一项“人人百分”战略,即通过一题多做、一卷多“考”达到人人百分。于是,在圣陶学校学生的眼里,考试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是让人滋生信心的事情!没有人惧怕考试,因为考试是他们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踏着100分的足迹前进。”王天民说。 如何让学生踏着100分的足迹前进?圣陶学校的秘籍是“开卷练闭卷考”。这不完全是作业考试化,确切地说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是以考试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这一举措让同在一个班里的学生模糊了优秀与后进的界线,使后进生也有名列前茅的机会,让他们更容易找到自信。用王天民的话说,“通过人人百分战略把水搅浑,分不清好中差”。正因此,才出现了圣陶学校“无差生”的现象。 玩转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秘密就在于王天民总是能将学习变得更简单。王天民有一个来源于控制论的“穷尽法”,深谙学科之道的他会亲自编制试题和答案交给学生,他精选的这些试题往往是优中选优,既可以做到知识点全覆盖,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效率自然很高。“作为教师,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这是教师无能的表现。”王天民说。 通过搞定学习这件事,圣陶学校学生的心智被打开,他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友好,发现生活,发现世界,这是比收获分数本身更有价值的东西。 圣陶学校的16条“教育经” 1. 教会的是知识,学会的是智慧。 2.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直接向学生要鱼。 4. 课本是绊脚石,教辅是迷魂阵。 5. 作业无用,会了不必做,不会怎么做,只会浪费时间罢了。 6. 自主学习的三大步骤:一靠顶尖名师指引,二靠优秀学习团队合作,三靠独立自主钻研的精神。 7. 自主学习的三大难点:一是相信教师,二是相信学生,三是不畏难的精神。 8. 自主学习的三用理论:用眼睛听讲、用嘴答题、用手操作。 9. 课前有师、课中无师、课后自成师。 10. 圣陶的课堂无教材、无笔记、无作业,教学要做到简易、高效、轻松、愉悦。 11. 自主学习的三大法宝:单科独进、开卷练闭卷考、小组合作。 12. 自主学习的四大秘密:任务要具体、落实要到位、检测要严格、奖惩要适度。 13. 自学时间要三分:一为温故、二为知新、三为提升。比如每天有6小时来自学,要用两小时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用两小时学习新的知识,再用两小时集体合作探究。 14. 以教师的状态激发学生的状态,以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以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15. 圣陶的超常教育是打破常规的教育,就是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教育。 16. 记在脑子里是财富,记在笔记上是负担。
【非常师生】 来圣陶学校不是学知识的,而是学智慧的。在无法坚持时,再坚持一下,梦想就实现了。 圣陶学子的精神图谱 “除了王校长,就是潘自强。”这是圣陶学校的一句流行语。这里的潘自强不是教师,而是经过两次跳级跳到了高中预备班的一名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全校所有师生不会的数学题,都可以找潘自强解决。 在圣陶,这样的天才学生是有一批的:王喆11岁,论年龄本该在小学五年级,但他已经自学完初中数理化内容,现在正在高中预备班自学高中知识;郭向艳,小学时有抑郁症,先后转了4所学校,现在不仅活泼开朗,而且“心静如水,智慧如泉”,考试次次第一…… “你最喜欢干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圣陶学校的许多学生都会说“喜欢学习”“喜欢钻研难题”。 在圣陶,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信仰,因为他们“在玩学习”。请看几个真实的故事。 厕所乐学 小学有篇课文讲的是童第周晚上在路灯下刻苦学习的故事,令王豆豆老师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她的学生身上。试想,没有任务,没有要求,学生何以深夜乐学?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的一个下午,校长王天民来到七年级超常班说了一句话:“成套的九年级数学练习发给大家了,让爷爷看看咱们班谁先把这本练习学完。” 奇迹的一幕发生了,学生李晶茹向记者讲述了厕所学习的细节:为了取得好成绩,我班的女生不停地学习,下自习后,我们回到寝室继续学习,都拿着书,没有一个人偷懒,可是不一会熄灯铃就响了起来。寝室规定熄灯后不可以说话,不能打搅别人睡觉,当时我们也都没有台灯。怎么办?有人提议去厕所学习,于是我们跑到厕所,借着里面的声控灯继续学习。 当时,厕所里学生进进出出,许多人看我们的眼光有些奇怪,我们清楚她们心里想什么,但更清楚的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 你有不会的,我给你讲讲,我有不会的,你给我讲讲,就这样,我们不知在厕所待了多长时间,直到初中部的一个老师来上厕所。她看见我们在厕所学习,什么也没说,默默离开了厕所。不一会,我们的班主任王豆豆老师来了。 看到这一切,豆豆老师很感动,她怜爱地说:“孩子们,这么晚了,赶紧回寝室睡吧。”就这样,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寝室。 次日,老师对我们说:“你们的努力,让我很高兴,但你们的健康更重要,你们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学习、成长。” 有人事后问李晶茹,在厕所里能学得进去吗?她的回答是:“能!因为钻研的快乐,让我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用打火机学习3小时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八年级3个女生:韩丹娅、张明月、孟佳楠。 当时的背景是,班里要评选最佳学习小组。评比的内容是自己平时不会的题和平时个人积累的优美语句。 这三个成绩并不突出的女生是一个小组,组长是张明月。为争当最佳学习小组,3人商定,等其他同学晚上睡了,她们再起床学习,这样既不打扰别人睡觉,又能保密。 当熄灯铃响的时候,宿舍里的同学都收拾东西睡觉了。韩丹娅躺下了,但难以入睡,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困意袭来,韩丹娅的睡意渐渐浓了…… “娅娅,起来学习。”听到孟佳楠的声音,韩丹娅一下子坐了起来。她们在张明月的床上放一张桌子,可是因为床、桌子太小,只能容纳两个人,韩丹娅“去自己的床上学了”。 “宿舍再没有别的灯了,我就借用打火机的灯光。因为那个‘灯’得一直摁着,所以我只能一只手写……思考时就灭一会。”韩丹娅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述这个大家都不知道的故事时,两度在讲台上哽咽。 “写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我就哈欠连天,但看到她俩努力的模样,我顿时有了力量:我不能掉队,不能拖团队的后腿,我要为团队争光。”韩丹娅说,“感到瞌睡时,就在自己的眼皮上掐一下,这样痛就代替了睡意。用这个方法,我们到凌晨3点才睡觉,因为第二天还要上课。” 这件事给韩丹娅的最大感受是:不管后来是哪个小组获得了第一,都要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为了荣誉而奋斗,不会感觉苦,因为“肯吃苦,汗水是最美的财富”。 “我最想与大家共勉的是:在无法坚持时,再坚持一下,梦想就实现了。让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人生抒写到极致。”韩丹娅最后说。 从厌学到“迷学” 前不久,六年级班主任王瑞娥接到了一个从漯河转来的学生——郝顺祥。一见面,他就哭着闹着不想进班。王瑞娥通过家长了解到:郝顺祥学习程度特别差,厌学厌到了退学的地步。家长看到圣陶学校的报道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王天民。 王瑞娥建议孩子和家长在她的班里体验两天,如果感觉好的话,就留下来,如果感觉不好,就回家。 进班后,王瑞娥安排几个学生给郝顺祥讲述圣陶学校的故事,以及班级的学习情况。一天下来,郝顺祥就被同学投入学习的氛围感染了。第二天,王瑞娥给郝顺祥出数学题时,才发现他连乘法口诀都不熟悉。当时,王瑞娥就与他谈心:“不怕基础差,只要你想学,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帮助你。” 短短两天,郝顺祥就发现,这所学校的确不同,他对老师和家长说,“下周我一定来!” 根据郝顺祥的知识基础,王瑞娥采取单科独进的方式,从分数的加减乘除、通分约分开始,引导帮助他学习。 “郝顺祥的字写得非常差,一开始我写题让他做,不对的地方当场反馈,不断鼓励他,为他加油。然后,我就教他自己做题,他做一张,我改一次,并不断加分鼓励他。”王瑞娥说,“就这样,一周学完了分数的加减乘除之后,郝顺祥有些喜欢学习了。” 第一周回到家,郝顺祥就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姐姐,得到了全家人的夸奖。郝顺祥返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班主任王瑞娥,兴奋地告诉她:“爸爸、妈妈、姐姐夸我进步了!”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王瑞娥笑了。 第二周,王瑞娥开始让郝顺祥学习方程,主要练习乘除运算。他每天都自觉地做题,并让老师批改。 两周后,郝顺祥的学习态度大变。一次课间休息时,同学都走出教室,郝顺祥一个人在教室做题。王瑞娥发现后,开玩笑地问他:“你以前那么讨厌学习,现在怎么迷上学习了?” 郝顺祥说:“以前老师讲,我根本学不会,课下也没人帮助我,老师和同学都嫌我笨。慢慢地,我怕别人笑话,就不敢问了。可咱们学校不一样,老师和同学都乐于帮助我,没人嫌弃我。现在我能学会了,所以我很想学。” 从抑郁症患者到“圣陶学霸” 郭向艳,圣陶高中部学生,“心静如水,智慧如泉”,学习成绩是多年来的第一名。前不久,她和当地最有名的英语教师同做高考英语试卷,英语教师131分,郭向艳133分。她不仅仅英语成绩突出,各科学习都优秀。 有人说她聪明,有人说她勤奋,但又有谁知道5年前的郭向艳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郭向艳的家乡地处偏远山区,小学低年级时,一个班只有她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慢慢养成不喜欢与他人交谈的性格,见人就躲,并且渐渐地对上学失去了信心。 郭向艳辍学了,父母以为她患了病,四处寻医治病。洛阳的医生说她患了抑郁症,但吃医生开的药,病情没有任何好转。无奈之下,父母还向“神婆”求治,但没有丝毫改善。 孩子总得上学吧!父母先后给郭向艳换了4所学校,有公立的,也有民办的,但都不适应,郭向艳就是融入不到班级去,全家人异常苦恼。 六年级时,父母听人说圣陶学校好,就把郭向艳送了过来。谁也没想到,郭向艳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改变。 “到圣陶学校之后,王天民校长竟然说我很有灵性,这让我大吃一惊,并且把我当成重点学生,一有难题就交给我。我与胡欧阳、赵瑞环等一起研究。”郭向艳说,“于是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并且整天一心想着学习。老师夸我具有心静如水的品质。就这样,我在班里学习靠前,在学校里也逐渐被人所知。” 接着,校长、老师鼓励郭向艳学会与他人交往,学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事学校文体活动,到别的班级讲题,这些活动让郭向艳彻底改变,让她的生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精彩世界。 圣陶学校故事多 圣陶学校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故事的源头就在校长王天民这里。王天民既充满传奇,又善于发现故事。然而,比发现故事更重要的是传播故事。许多圣陶学生的故事,经天生极具表达力的王天民发现后会迅速在校园里广为传播,这已成为圣陶学校独特的“故事课程”、“故事文化”。 尽管圣陶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有1000多人,但在王天民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一个孩子都是奇迹。每每说到圣陶学校的“小天才们”,王天民总是如数家珍,常常能准确清晰地讲述发生在某个学生身上的奇迹故事。 所以,了解圣陶要先从了解圣陶“小天才们”的故事开始。 郭向艳是王天民提到次数最多的名字,堪称王天民的"掌上明珠"。从抑郁症患儿到“圣陶学霸”,郭向艳可谓圣陶学校人人皆知的"名人",在圣陶学校许多学生心中她属于"女神"级别的。 袁姗,王天民眼中的一个“小天才”。作为高中预备班的学生,她所在的班级是真正的无师。教师只有受到学生邀请才能进班的建议,就是他们班提出的。 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在圣陶学校就读的袁姗,王天民对她再熟悉不过了。“袁姗属于特别聪慧的那种,但是用她自己的话说,学习并不勤奋!”王天民并不把这看成是袁姗的缺点,在王天民眼里,这是特点而非缺点。 与袁姗交流,你会发现她属于特有主见的那种学生。 “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钻研难题,独立攻克一道难题很开心。还有,给别人讲题特有成就感!” “遇到攻克不了难题怎么办?” “我从不盲目问老师,先自己研究一下,我相信难题一定能解出来!” 王天民介绍说,袁姗总是投入很少的时间却能学会别人花费更长时间才能学会的知识,她特别善于提问题,平时总会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让老师束手无策。“袁姗是能成大才的学生,我相信她能行”。 而袁姗坦言,她最佩服王天民校长,“好像没有校长不懂的知识”。校长和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欣赏,让人更感动。 圣陶学校的“六(三)现象”也是王天民逢人就讲的一个故事。在圣陶学校没有“全面超常”之前,分为普通班和超常班,普通班是按照正常的教材进度学习的,超常班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超常学习内容。是否选择超常往往由包班教师提议,最终由学生和家长决定。 那个时候,六(三)班是一个普通班,一直按照教材的进度按部就班地学习。直到有一天,学生魏玉龙和连梦局觉得现有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的他们需求,于是,两个人在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主动找校长王天民学习七年级的知识,“有需求找校长是圣陶学校的常态”。日复一日,两个人悄悄进行的“地下学习”渐渐呈星火燎原之势,从两个人到8个人,进而发展到全班学生都逐步进行超常学习。这个事情是他们秘密进行了一个月后才被教师发现的,就这样在教师的支持下,两个人跟着王天民3个月时间自学完了初中的相关知识。 升入七年级的时候,两个人总共待了不到10天,就主动申请跳级到八年级,一个学期后,两个人再次申请进入代表初中部最高水平的“高中预备班”。一年连跳两级,两个人一下子成了轰动全校的“新闻人物”。 有故事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 张志标可能是圣陶学校“最奇葩”的教师了。在他身上至少体现“三个最”,一是最不像教师的教师,二是最不会教的教师,三是最牛的教师。这丝毫没有夸张,看一看他简单的经历就会让你惊讶。 52岁的张志标高中毕业,来圣陶学校之前他打过零工,搞过建筑,跑过运输,所有的经历都与教育距离很远。40多岁才开始改行做教师,进入圣陶学校负责过后勤管理和政教工作,后来在王天民的鼓动下,开始带五(三)班,这个在其他人看来最不起眼的班,在他的带领下竟然一路领先。在同事眼中,最不会教的张志标却能迅速与学生打成一片,并且在同年级综合评比中保持第一名。 “遇到不会教的知识怎么办?” 在张志标的视野里,学生、其他教师和校长都是他可以随时利用的资源。记者采访期间,有一天放学,张志标没有回家,而是径直来到校长办公室,求教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他与校长在纸上边画边说,一阵探讨,竟然忘记了办公室里的客人。这就是张志标的工作常态。 圣陶学校故事多。每一个故事里都有耐人寻味的“教育之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它。 学生说 →张明月:我来圣陶学校不是学知识的,那可能有人问“你是来干吗的?”我是来学智慧的。知识写在书本中,但是运用知识的智慧却在书本外。圣陶学校讲课从来都没有用过教材。无教材、无教师、无作业,都是不随便“无”的,都是有道理的。“无教师”,是因为认真听讲的学生偶尔能取得好成绩,但认真自学的学生永远都能取得好成绩。“无作业”是因为记在本子上的是负担,记在脑子里的是财富。我只要财富,不要负担。我深深为圣陶感到骄傲。 →胡旭利:当今教师大部分只做了“解惑、授业”,而没有“传道”,而“传道”恰恰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培养出一个大师?我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传道”。不是教师不传道,而是当今教师没几个能传道的。我认为王天民校长应算一个,因为他掌握了教育的“道”,他是教育界的一位伟人。一个掌握了“道”的学生,其实已成功了一半。我们所学的知识、所做的题,其实都是“术”。以“道”御“术”,考上哈佛、北大不是很容易的嘛! →杨梦格:在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孩子时,感谢上天导航,指引我来到这片圣地。在这里,我结识了一位老人。他给了我一张地图,让我寻找宝藏。如今,我找到了。这宝藏就是自学。寻宝之路总是崎岖不平,其中有阳光灿烂、风和日丽,也会有乌云密布、冰天雪地,有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也有厄运来袭、屡遭挫折,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心里装着梦想,我必须为梦想而奋斗。 →尹怡菲:我原本没有梦想,过一天算一天,但看到校长爷爷76岁还在追梦——寻找教育的桃花源,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探讨。校长爷爷说:“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他心中一定要有座山,那就是梦想。”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景园园: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却依然在执着地追求着,为了找到教育的桃花源,在几十年执着之下,他让学习的乏味变成了趣味,让做题成了我们的娱乐游戏。他常说:“一个人若是没有了梦想,那他就如同‘死’了没有区别。” 校长爷爷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总是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地在为我们的一生做“铺垫”。他待我们如亲生子孙,他用那苍老而充满活力的声音来激励、启迪我们。这样的高龄,他没有选择在家颐养天年,而是尽力为教育、为社会奉献……许多同学迷失方向时,是校长爷爷用话语点燃了他们心中炽热的火焰。 →卫彩雨:校长爷爷经常鼓励我们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美,那美都是隐藏在观察或创造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你们要去创造,去拼搏,去学习,你们就是天才!你们就是英雄。” 校长爷爷经常在黑板上书写知识,一次,为了能写在顶端,校长爷爷站在小凳子上板书,而那种小凳子差不多仅能站得下一个10岁孩子的双脚。那一刻,看着校长爷爷的后背,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一个76岁的老人不在家享天伦之乐,也不外出游玩,每天都在为梦想奋斗。是校长爷爷“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彻底被校长爷爷感化了。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超越教材】 教材,教材,是教的材料,不是学的材料。现有教材适合教学用,不适合自学用。 25课时如何学完小学数学 “教材,教材,是教的材料,不是学的材料。现有教材适合教学用,不适合自学用,因为教材里没有问题详解。”圣陶学校校长王天民一辈子不用教材上课,不按教材的次序教,“因为教材的序是人为规定的,并不一定符合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教学不应以教材为依据,而应以知识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依据”。 那么,圣陶学校究竟是如何超越教材的?如何重建教学内容的? 为什么要抛开教材 为什么圣陶要打破教材?圣陶学校之所以不用教材,是为了不割裂地进行教学。 比如,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关于分数的内容,三年级上学期有同分母加减法,三年级下学期、四年级却没有分数内容,五年级有异分母加减法、通分约分,六年级有分数乘除……教材割裂了分数知识体系本身的系统性。 再比如,初中数学关于因式分解的内容,八年级上学期学习因式分解,九年级上学期学习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学呢?所以,王天民认为,“教材有时会成为绊脚石,基础训练容易成迷魂阵”。 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但循序渐进就是按教材体系走吗?在王天民看来,真正的循序渐进不是按照教科书的体系安排,而是遵循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顺序。 “教材不改是一些地方课改推动缓慢的原因之一。”王天民建议,教材的每部分内容后要附上答案和提示,这样便于学生自学。 圣陶学校不依赖,甚至完全抛开了教材。其做法是,形式上打乱顺序,内容上有所取舍、有所补充。教育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自然、生活,舍去不适合地区特点的、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偏难怪的内容。 比如,小学数学教材,圣陶学校有几项内容是不学的: 认识人民币不学。因为生活中小孩子自然会认识,“现在教材上的内容是元、角、分,然而,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没人用分了”。 认识钟表的内容不学。一方面,这是生活中自然可以学会的内容,不需要教;另一方面,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难,“更有甚者,竟然测试孩子‘镜子里的钟表’”,这在王天民看来完全是不应该的。 一些远离生活的应用题不学。原因是应用题本来是在生活中应用的,而不是在书本上“应用”的。圣陶学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不学应用题的学生,到了初中,这些应用题不教自会。 这些内容不学,考试时怎么办?王天民说:“到底是考试重要,还是孩子的学习兴趣、生命成长重要?考试时,这些内容丢点分,我们不怕。” 在圣陶学校,与无教材配套的是无教师。其实,所谓的无师并非无师,其真意是,无授业之师,有传道之师;无教书之师,有育人之师。就课堂教学而言,“学前有师,学中无师,学后成师”。 如何重组教学内容 圣陶学校虽然抛开了现行教材,但没有自编教材,因为“编出来的就是死的,教材是例子,关键是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什么素养”。王天民说,“我们没有也没打算固定教材,各班、各教师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好比一桌菜,大人、小孩都可以吃,各取所需。” 圣陶学校重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完全抛开教材,教师自主驾驭学科知识体系;二是有时超常教学,虽学教材,但学得特别快,两条腿走路;三是在学习本年级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超常。 就初中数学而言,圣陶学校是这样打破教材的:先学八年级上册的因式分解,再学九年级上册的一元二次方程,这好像坐电梯,直接上到山峰最高处;再学八年级下册的分式方程、七年级下册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像坐滑梯一样;上山时不上台阶,下山时不下台阶,省时省力,轻松愉快。 小学数学也是这样:学了加减法和乘法口诀后,直接学通分、约分,“抓住了核心问题,其他问题就容易多了”。 在圣陶学校,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在任何年级教,这是王天民的最大独创。 25课时如何学完小学数学 25课时学完小学数学基础知识?这是怎样做到的? 河南省洛阳知行学校是一所国学特色小学。去年该校近20名孩子来圣陶游学,这些二三年级的孩子多数读了许多经典,但数学没怎么学,许多孩子连加减乘除都不会。 “我一句不讲,全班都会。”“学数学特容易,我3分钟,让你们会做一道河南中招题。”一上课,王天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然后开始问问题。 请大家观察数轴上都有什么数?最大的负整数是几?最小的正整数是几?孩子们在互相议论的基础上,几经猜测,最终发现是-1。在讨论的基础上,孩子们发现规律,数轴上的数字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接着,王天民列出了10组数字,让学生比较每组数字的大小…… 王天民指着数轴上的数字又问:“-1的相反数是+1,-3的相反数是+3,请问,-2的相反数是几?谁会请举手!” “正2!”“这就是2013年河南省中招数学第一题的答案。你们真是学习数学的天才!”教室里顿时发出掌声和欢笑声。 用这样的方式,王天民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是相反数,两个相反数和的规律,在数轴上找正负分数、正负小数、正负开方。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白了有理数、无理数、奇数、偶数,水到渠成地找到某个数开方前后连续相邻的两个自然数…… 通过数轴,王天民让这些小学二三年级没有任何数学基础的孩子,在短短30分钟内,学会了从小学到初中有关数的基本知识。 “陈景润,你们听过这个名字吗?”王天民在此基础上又给孩子们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黎曼猜想,“你们要研究出来,为国争光”。 这个教学片断是圣陶学校抛开教材,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进行教学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教学不仅能避免肢解学科知识整体系统的弊端,而且能大大缩短教学时间。 如何用25课时学完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王天民给出了教学内容的逻辑框架(见下表)。 “这只是小学数学知识框架,每部分内容的背后,都有精选的练习题。”王天民说,“这就是圣陶25课时学完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秘密。” 圣陶学校小学数学知识框架表 第一章 实数 第一节 整数 第二节 相反数、绝对值 第三节 无理数 第四节 数的认识 第二章 有趣的数 第一节 倍数、因数 第二节 质数、合数 第三节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第三章 分数 第一节 分数的认识 第二节 分数加减法 第三节 分数乘除法 第四节 分数混合运算 第五节 百分数 第四章 小数 第一节 分数化为小数 第二节 小数加减法 第三节 小数乘除法 第四节 小数混合运算 第五章 平面图形 第一节 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节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三节 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四节 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第五节 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六章 立体图形 第一节 三视图 第二节 正方体展开图 第三节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第四节 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记者手记】 发现圣陶的价值 这个春天,圣陶校园里的繁荣来得有点早。 满树繁华间早有蜂蝶翩翩其间,此刻,我们又一次探访圣陶学校,开始了为期7天的发现之旅。 圣陶学校的确是一所难懂的学校,这是记者近两年来21次深入圣陶学校后得出的结论,在不少人眼中,圣陶学校的经验可能有点“玄”,有太多的做法充满了“偏执”。这里的确集纳了太多的教育悖论,挑战了太多的教育公理和常识。比如,脱离了教材的学习到底是怎样一种学习?打破既定进度的学习如何应对考试?跳级学习是否违背成长的规律?课堂怎能无师?如果课堂无师,那么教师存在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样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如果你不亲自走进圣陶学校细细品读,实在无法理解这样一所学校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采访圣陶学校是一次特殊的体验。 76岁的王天民始终保持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心。校园里的柳叶绿了,桃花、杏花开了,这位老人显然格外兴奋,“来吧,让我们一起去发现校园里的美”。与王天民一起漫步校园,每一次都有新的生机,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 “破而复立,立而复破”,这是圣陶学校的改革逻辑,也是我们发现圣陶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的一种认知模式。圣陶有太多的“怪现象”让你无法准确捕捉它的价值。圣陶的价值在于实现了教材的有机整合?圣陶的价值在于打破了班级授课制?圣陶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这些都属于圣陶学校,但远不是圣陶的全部,初次走进圣陶学校往往会像盲人摸象,始终无法窥见圣陶的全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很难用一种理论来精确概括圣陶的改革。 我们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上看到的是控制和约束,而在圣陶的课堂上看到的则是自由。自由,是圣陶课堂和圣陶教育的天然属性,圣陶教育的高度正是在近乎无边界的自由中抵达的。“给学生多少自由,学生就可以创造多少精彩;给学生多大空间,学生就能发挥多大能量”。对于学生而言,一旦拥有了自由,所谓学习自主、管理自治便会自然发生。这一点不是哪一所学校可以随便做到的,处在县城闹市中的圣陶学校高中部,没有校门,没有门卫,三个年级80多名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学生却可以安心学习,这又不只是“自由”两个字可以解释的。 圣陶学校的“无师课堂”真的没有教师吗?有师还是无师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无师课堂”佐证了学校里大规模的自主学习是可以实现的。王天民常说,想在圣陶学校听一节课,要看你的运气。因为通常情况下,教师什么时候讲课要接到学生的邀请才行。即便是你很幸运遇到了一节课,也实在很难发现你想要的精彩。“无师课堂”的另一个名字就叫“自主学习”。王天民为此曾经总结过圣陶学校自主学习的一系列经验。圣陶的课堂告诉我们,师生可以从“相互伤害”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从厌学和苦学中解放出来,走向另一种和谐的境域。 有来访者曾问:圣陶教师是如何让学生可以如此自觉进入自主学习的?八年级教师王豆豆给出的解释是,“就像孩子学走路时,妈妈总会装着比孩子跑得慢一样,教师要善于向学生示弱”。当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上无所不能时,自然会有敬畏之心,自然会放下身段,以生为师。如果说示弱是圣陶教师最大的智慧,那么,示弱的背后又是什么?背后可能正是圣陶学校所形成的“相信文化”,校长相信教师,教师相信学生,反过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校长王天民充满了无限的相信。在圣陶学校,师生绝对相信王天民的教学方法和主张,在王天民所引领的改革航道,圣陶人具有高度的道路自信。在圣陶学校,我们再一次发现了“相信的力量”。 圣陶学校重建了课堂和课程吗?从重建课堂到重建课程,在许多学校的实践里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圣陶学校,在王天民的手里,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同步进行的。圣陶不是将知识按章节加以细分,不是按学期、课时把知识弄得支离破碎,而是按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教学,将一个学科甚至多个学科看作一个整体,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化学习。于是,圣陶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突破了许多边界。 《科学学习法》一书的作者在研究了圣陶学校的经验后说,圣陶学校的改革为我国教学改革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打破课时、学期、考试对学习的羁绊,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做人内在逻辑的连贯性,自然流畅地开展教学,从而在学习领域体现了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圣陶的改革实践为基础教育从许多想当然的状况向顺其自然的状况转变提供了一种可能。 正像100个读者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位学习者眼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圣陶。拿现有的理念和理论对照圣陶学校的改革,似乎都缺乏应有解释力,甚至彻底失去了意义!用王天民的话说,圣陶的经验就像空气和水,每天都是流动的,他没有固定的模式;圣陶经验是灵动的,每天都有新事情出现,每天都有奇迹发生。 如果真要确定一个概念的话,那就是在圣陶这块教育土壤中自然生长出的“第三种教学关系”,即告别“以教为中心”的第一种关系和“以学为中心”的第二种关系,走向师非师、生非生、师亦生、生亦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凭借师生之间天然的平等关系,生生之间朴素的“同学”关系,圣陶学校注定产生更多的未解之谜! 圣陶学校正像王天民的一方自留地,10年来他守一方净土,少有外界的干预,躬身培育一种“无公害”的教育。如今,王天民和他的圣陶学校已经成为人们注意力的中心,有人怀疑,有人批判,也有人叹为观止。作为一位76岁的老人,王天民早已看淡了一切,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 多么希望前来造访圣陶学校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都能读懂王天民的提醒:“别过多关注什么教材整合、无师课堂,这些都是术,都是圣陶教育之道的副产品,学校是教做人的地方,教学生做人,做好人,做中国人,这才是道,才是根本。” 这就是圣陶精神,圣陶精神比圣陶经验更能穿越时空,更容易诠释学习的本质、教育的本质。 【中国教师报 2016-3-23】
【 圣陶学校蝶变的七个谜: (http://paper./zgjsb/html/2016-01/13/content_10054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