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仁民——他在舟山造了“布达拉宫”

 hallieqiuqiu 2016-03-26

 



一组让人匪夷所思的对比图,揭秘海上布达拉宫的前生今世。看完之后,你是不是跟小编一样惊叹:“牛逼!”


看过海上布达拉宫的人,无不赞叹于它的精妙结构和岛居生态的艺术再现,意想不到的是,整组建筑,不过是人工打山后一个断崖的“壁挂”。设计者把舟山海岛民居的元素,集中提炼、解构、重组,又把山、海、人的因素溶合进去,因地制宜,因势造型,呈现出一组天衣无缝、极具韵律感的建筑——海上布达拉宫。


近三十年里,朱仁民在国内完成了十个修复案例,其中莲花岛禅宗艺术公园是一例,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例,海上布达拉宫又是一例。荒岛、荒沙、黄河、长江、湿地、运河,凡是被人类破坏过的地方,都是他的天然画屏。


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项艰难的工作,为了名?还是关乎利?种种质疑也由此而来。


现代化进程里,每一处断崖残壁,都是地球的伤疤。只有悲悯天下、肩负人文使命的自然之子,才能发出这样“伤痕累累、瘢痕重重的母亲呵!儿子该为您做些什么?”的自责。



(杭州胜利河改造)

外公是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舅舅是中央美院前任院长潘公凯。文革时期尚在幼年的他随父母被放逐到天涯海角,从此与群岛舟山结下不解情缘。他在岛上当过渔民、铁匠、救生员、教师……35年中,他的行踪遍布这片东海之滨。1981年,在创作一幅大型国画时,他从高架上摔了下来,造成腰椎损伤,被医生断言“再也无法站起来”。摔伤四年多后,或许是心诚则灵,一直在著名观音道场普陀山破败的隐修庵中修养的朱仁民,有如神助般地站了起来。他光着脚,噙着泪,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对着普陀山山门长跪不起……


那场事故后,朱仁民观音道场静修了几年,远离尘嚣,孤身一人,每天看书,打坐,生活的苦楚,孤单的心境,让他对心灵生态、环境生态与文化生态有了更多的感悟。


从此,数十年如一日,他穿梭于荒漠戈壁孤岛裸崖,倾毕生所学,致力于人类生态环境修复。


从此,海岛就有了海上布达拉宫,一日日犹如图腾般矗立,凝望每一个来到佛国的人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