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也许就是春的美好

 汉青的马甲 2016-03-26





他今年32岁

做茶已有20个年头

一抛一抖一甩间

茶叶就仿似在他的手上翩翩起舞

160摄氏度的高温茶炉之上

氤氲着龙井的清香之气

也飘散着他对茶的丝丝深情



一场来势汹汹的倒春寒,终究也阻挡不了春茶的萌生。行走在茶铺林立的天竺路上,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茶香,让人不禁闭上眼睛贪婪地深呼了一口气。此时闲闲地坐下啜饮一杯西湖龙井,滋味柔和甘甜,齿颊生香,整个杭城的盎然春色仿佛一瞬间在舌尖复苏。千百年来,杭城的茶农采摘茶叶,并用世代相袭的制茶手艺留住它们的香气,为的便是它们在舌尖上的第二次绽放。


而今提起西湖龙井,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想到龙井村,不过历史上最早关于西湖龙井的记载却是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谈及的“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祖祖辈辈都种茶、做茶的陈敏一家便住在灵隐古村,过去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茶农,但靠茶为生免不了辛勤劳作,后来许多人靠香火生意发家并搬离了这里,茶农也仅剩了寥寥几户。讲到这里,陈敏笑笑道,如今仍在坚持做茶的年轻人,村里大概只他一人了。


每年的三月中下旬,杭城的春色正浓,而积敛了一整个冬季能量的春茶也悄然萌出了新芽。采访的那日,春雨将至未至,陈敏在腰间系了竹篓便领着我们一路爬到了他家的茶园。眼前很快被一爿翠色欲滴的茶树填满,而那一朵朵鲜嫩的芽叶傲然耸立,只闻一阵清脆利落的响声,这些身形曼妙的茶叶便落入了主人的竹篓。再看陈敏,双手熟练地游走于茶树之间,快、狠、准地采撷成熟的芽叶,没一会儿竹篓的底部便被铺满。


龙井的采摘有颇多讲究,一般是一天一采,雨天隔日一采,这样才能保证采下的芽叶足够鲜嫩,同时让新芽顺利抽出。陈敏说,今年这场气势夺人的倒春寒,冻坏了头一茬的嫩芽,现在长势也不大好,因而这春茶愈发显得珍贵。1斤干茶需由4~5斤的茶青炒制而成,不过按照这几日茶叶的出芽情况,一位熟练的采茶工一天至多能采摘2斤。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手工炒制龙井茶不光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在入锅杀青之前,需将茶叶摊晾4~8小时散去一定的水分和青草味。陈敏向我们介绍,杀青时炒锅的温度会达到160℃,因而幼年练习时手掌总会被烫出大大小小的水泡。话语间,他将朵朵嫩芽投入火热的炒锅,抓、压、抖、搭、甩,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只见茶叶在他的手上翻飞旋转,仿似翩翩起舞。那香气一层层地飘散开来,霎时间沁入心脾,令人迷醉。


历经20余年的磨练,他俨然练就了一身铁砂掌的功夫,全凭双手感知茶温,把握力度,炒制的茶品自是品相上佳,色味双绝。心怀茶叶情结的他,在讲起年少学习炒茶的趣事时,眼里仍有着掩不住的幸福。那时炒茶需两人配合,一人上锅炒,一人在另一侧烧火。对待珍贵无比的明前茶,他自然只有烧火的份,心痒难耐、跃跃欲试的他总是趁父亲走开的间隙,偷偷地上锅炒两把,而后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


陈敏家的制茶技艺传到他这儿已是第五代了,具体年代已无法考据,大致可追溯到清朝年间。家中悬挂的那块百年老招牌见证着天竺路的变迁,也看着他从一个孩童成长为炒茶的个中高手。一朵朵嫩芽历经采摘、晾晒、杀青、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等十余个步骤之后,入杯,而后注入清甜的虎跑泉,水落芽立,那香气停留在舌尖久久不愿散去。就像陈敏对于茶事的眷恋,久久萦绕于心间,并在他手中滋养出醇厚的茶韵。




土地的自由广袤和淳朴丰厚培育出了鲜嫩诱人的龙井茶树,而茶人孜孜不倦的劳作和世代相袭的技艺,使得西湖龙井历久弥香,声名远播。这时光洗礼的香茗,以声名远播的声誉,赞颂热爱养育它的人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