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开今 独出幽异 ——读王镛先生《寸耕堂陶印辑》 乙未腊月,喜得王镛先生所制《寸耕堂陶印辑》。是辑刊先生陶印八十方。明窗净几,沐手展赏,如游群玉之山,行山阴之道;若云蒸霞蔚,令人目不暇接。无论陶印、封泥,新体异态,独标高迈。杂沓刀笔,似不可遏,宛有神助,足成奇观。 陶印,盖以陶土制印。始自商周,盛于秦汉。陶印乃施凿于垩土陶坯之上,然后烧制成印章。因制作者多为工匠,故印面文字之书写、镌刻,字法之排列,章法之布置,皆呈随意之状。极类三代之铭文,给人毫无矫饰之感。从中亦可管窥,上古时期吾国民间书法质朴拙厚之形貌。 王镛先生于书法,诸体皆善。然其诸体,溯其制度,咸出秦汉金石、碑版、砖瓦文字,而另辟蹊径,酿成一体。在20世纪90年代初,先生所撰《秦汉金文、陶文书法初论》,梳理秦汉书体之演变脉络,从中提出“民间书法体系”概念,时为学界所重。故其做学术亦一如用刀,入石三分,见地真切而立论高远,引人入胜。先生书法所宗“大、拙、古、野、率”,所作正、草、隶、篆,点画敦厚,线条峻利,体裁韵味,出尘绝俗。先生之艺术劳动,乃真正意义上理论与实践相合。故以其之书,付之于刀,方圆操纵,或正或斜,或偃或覆,极尽体式。在陶印中呈示之,即是这种峻拔、窈渺、奇崛之姿,这种力去雕琢、天然冲夷之态。如此艺术面目,自能远逾同侪,而成时代之标程。 缶翁曾云,篆刻虽曰小技,拾人者易,创造者难。吾云铁笔斯技虽小,而奥义既深。其精者,技亦通于道耳。王镛先生于斯艺,尚者凡三:一曰以情为本;一曰以意为法;一曰以心为造。情为本者,真率也;意为法者,天然也;心为造者,澄怀以至道也。情与意合,意与心融;意心所会,自然风气萧爽,意气勃发。即司空表圣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焉! 故吾读先生之陶印,感观其字法、刀法,乃至章法,悟其理义者有几。一类为急就凿刻,笔道相通,横平竖直,风神洒脱,落落大方。遒劲之美,溢于纸上,诸如“菱花堂藏”(图1)、“印心簃”等。一类以印文错落、章法活泼取胜。若星辰丽天,各赋奇致,诸如“且饮墨沈一升”(图2)、“直造古人不到处”等。一类以粗犷、宏博而又简洁、爽快为之特色,古气新意,跃然眼前,诸如“寸耕社中人”(图3)、“凸斋藏金石文字印”等。一类以笔画瘦劲纤细、刀法精悍快捷为旨意,凸显骨血神气,姿致别具,诸如“会心不必在远”(图4)、“凸斋之印”等。一类强调书写意味,自然、轻松、流动,婉丽高浑,雄奇方朴,诸如“烟云供养”(图5)、“寸耕堂”等。一类又丰姿博宏,印文方正,四边较宽,全印蕴藏凝重之感。姿制散逸,沛然浑劲,诸如“澄怀”(图6)、“凸斋临古”等。综其大致,王镛先生所制陶印,至为鲜明之特点,即皆注重结字规律和章法经营。印文之点、线合成,章法之疏密、张弛、开合、聚散、轻重、强弱,恰似黄宾虹倡言“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长短,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宾翁之“内美”,即指本质之美。“人工费剪裁,巧夺造化共”。先生制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可谓“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再者,先生篆刻给人一种与生俱来的雄骏、恣肆、质拙之感,蕴藏着“天苍苍,野茫茫”之悠悠意趣。此乃其书意见于刀意,亦如其自云“大、拙、古、野、率”,以及情、意、心合所致之必然旨归也。 斯辑之中,与陶印相映成趣者又有封泥。封泥乃古代抑印于胶质粘土,用以封缄同验,以防他人私拆之印迹。虽陶印是烧制而成之印章,而封泥则是未经烧制之胶泥,然察二者之制作工艺和它们所产生之艺术效果,却实为一宗。在纸张尚未广泛应用之前,印玺主要施于封泥。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以其宏才卓识,寻幽探道,首次钩沉出古代封泥“检封”之面目。然封泥虽源商周,今日已不为印人所重,制者寥寥。王镛先生不惜劳烦,每陶印皆翻封泥,再手拓成。正如先生于《自序》中云,拓成之封泥“古趣烂然,溢于几案,大有意外之慨焉”。尤是封泥周边存泥所具之美感,与文字之表里构成,而产生斑驳、朦胧、增损、宽窄、虚实之形象,几欲让人绝倒。无论是陶印,抑或封泥之印拓,先生之奇思妙想,独出幽异,犹鬼斧神工,无不赋予吾侪艺术之启迪。先生所制《寸耕堂陶印辑》,为当代篆刻艺术之构思、创作,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之表现形式,同时亦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借古开今的艺术创作新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