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学家王禹仙, 自小便有非凡的才华, 生性聪明, 九岁能文.
由于家贫, 父母靠磨面为生, 没钱供他读书, 所以迟迟都得不到功名.
郡太守毕士安听说郡内有小神童, 便屈驾来访.
他看到王禹仙艰苦地帮父亲推磨, 便以磨为题, 叫王禹仙作一副对联,
王禹仙不假思索便道:
但取心里正, 无愁眼下迟.
毕士安听了暗暗佩服, 小小年纪, 便气度不凡, 如能深造, 必成大器.
于是便破例将他编入贵家子弟中一起读书. 在那些纨裤弟子眼中,
王禹仙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同学都投以白眼. 时常嘲笑他穷小子俗不可耐.
王禹仙对他们不屑一顾, 只专心致志, 读书求学问. 一天, 太守毕士安请客,
高朋满座, 谁也不把王禹仙放在眼内, 只太守一人看重他. 酒至半酣,
毕士安借题发挥, 摇头晃脑地出了一条上联:
鹦鹉能言难似凤,
话音方落, 宾客中立时传出叫好声音, 鹦鹉学舌, 怎么能与凤凰相比.
座上宾客无不立时以凤凰自居, 自命不凡.
谁也不知太守心中的鹦鹉同凤凰所指的是谁. 附和尽管附和,
对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众人苦思良久, 都没能对得出.
一时间席上鸦雀无声, 好不扫兴. 毕士安将上联写了下来, 挂在屏风上,
并不时催促大家对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突然有人对出下句, 大家定睛一看, 正是王禹仙.
毕士安赞叹道:真是奇才啊! 并送他锦衣绣服, 并称他为小友.
并道:鹦鹉能言且难似凤, 今日各位都不能言, 就更难比吾小友了. 此后,
众人都对王禹仙刮目相看了.
王安石联难苏东坡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政治保守, 反对王安石变法, 但文学上就互相推崇.
有一年, 某官僚请客, 王安石与苏东坡同为座上客. 苏东坡才华横溢,
即兴吟诗填词, 无人能匹敌, 出尽风头. 王安石锋芒不露, 饮酒微笑.
苏东坡见状, 以为他讥笑自己, 便道:相公文才盖世, 何不对句助兴?
王安石本无意与他争胜, 但见他恃才傲物, 如不压他一压, 他越发目中无人,
便道:老夫前时曾得一句, 未有下句, 请苏学士代劳吧. 说罢吟道:
一岁二春双八月, 人间两渡春秋;
苏东坡倒吸一口凉气, 心想此题好刁钻啊! 原来刚好这一年是闰八月,
共十三个月, 年头年尾都有立春. 苏东坡想了半天都没结果,
其它人更加无能为力, 此联便被悬起来, 成了绝对. 日月如梭,
过了不知几多寒暑, 有一位富翁, 长寿过人. 在他一百二十岁生日那天,
当地名人都耒拜寿. 其中一位书塾, 是一个饱学之士, 行宴之时,
猛然想起这上联, 不觉狂喜, 大笑吟道:
六旬花甲再周天, 世上重逢甲子.
主人还以为是贺寿之词呢........
三代四诗
刘敉, 临江新喻人, 与其兄刘敞, 同登庆历进士. 他对史学深有研究,
与司马光同修 资治通鉴, 专职汉史, 为人称颂. 刘敉生性诙谐, 玩世不恭,
喜欢同人开玩笑. 一天, 拗相公王安石遇见刘敉, 有意难为这东方先生,
便道:贡夫, 新近想得一幅, 久未想出对幅, 望你续成,
之后便说出了上句:
三代夏商周;
刘敉胸有成竹地说:
四诗风雅颂.
诗经中雅是分大雅及小雅, 通称四诗. 王安石听罢, 佩服不已...
(201)四小友趣对
宋朝文学家苏轼,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他博学多识,
连欧阳修都认为他的成就一定会超越自己. 苏轼幼年时, 在家乡读书,
同程建用, 杨咨十分要好, 两人都受他带动, 非常用功读书. 一年夏天,
苏轼同弟弟苏辙在家中无聊, 恰巧程建用, 杨咨到访, 四人便在庭中玩耍.
忽然, 天降大雨, 四人只好回到堂屋之中. 小孩好动, 不甘寂寞,
程建用提议对句, 各一同意后, 他便指着庭中松树吟道:
庭松偃盖如醉,
此时, 杨咨正站在廊檐之下, 一阵凉风吹来, 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这样一来他倒有了下联, 于是接口道:
夏雨凄凉似秋;
苏轼笑道:此句切情切景, 若不似秋, 如何却打寒颤? 杨咨笑道:取笑还取笑,
对句要紧. 苏轼拿起一个馒头啃了一口, 见弟弟一手掩鼻, 望着门外出神,
忽然想起一个典故. 原来东晋宰相谢安患有鼻炎, 吟诗时带有鼻音.
士大夫仰慕他的为人, 处处模仿他, 吟诗也捂着鼻子学他的声音.
苏轼存心同弟弟开玩笑, 也以手捂着鼻子说道:
有客高吟拥鼻,
说完, 又咬了一口馒头. 苏辙回过神来, 见哥哥取笑自己, 也不甘示弱,
一指苏轼手中馒头, 回道:
无人共吃馒头.
程杨二人一时不明所以, 及至看到苏轼正在吞咽馒头的样子,
方才大笑起来.
(202)被贬得句
苏东坡在政治上和宰相王安石取向不同, 但二人却是诗文之交. 一日,
他去宰相府拜见王安石. 王安石正在午睡, 他便在书房相后.
忽见案台上有纸, 提诗半首. 苏东坡见后笑道:此老江郎才尽了.
原来那两句诗是:
西风昨晚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提笔, 顺手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见诗一笑, 不久便将苏东坡左迁黄州团练副使. 临行,
半路上出一上联给苏东坡对:
七里山塘, 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一下便将苏东坡难住了, 怎也想不出下联, 只好认输. 光阴似箭,
苏东坡至黄州将及一载. 重九之时, 刮了几天大风. 风息之后,
苏东坡到后园一看, 当堂大吃一惊. 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
花瓣落了一地, 枝上都光秃了. 他方知自己见识浅薄, 还乱改王安石的诗.
不久, 王安石召他回京. 恰巧他的下联也有了.
原来他前些时和陈季常游九溪蛮洞, 半路上想出下联:
九溪蛮洞, 经过中洞五溪中.
苏东坡回京之后, 立向王安石认错.
(203)苏轼对黄庭坚
宋朝大诗人黄庭坚, 写文章顺其自然, 不事雕琢, 与张丰, 晃补之,
秦观俱游苏轼之门, 称为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与苏轼关系密切,
时常出入苏府. 一天, 他又来访, 和苏轼下了一天的棋, 到傍晚时份,
出城外闲走. 来到河堤之上, 时值金秋季节, 落日映红了西面的天际,
远望水天相接, 分不出哪是水, 哪是天. 远处渔舟归航, 白帆点点,
打渔郎正尽情唱歌. 歌声随风而来, 十分悦耳, 黄庭坚悠然神往,
信口吟道:
晚霞映水, 渔人争喝满江红;
苏轼忽听黄庭坚吟句, 笑道:好雅兴. 黄庭坚也笑道:请就对了下句吧.
苏轼想了想, 上联用了词牌名, 不容易对. 他四处观望,
也没甚么能应对的景致. 只得一路前行, 一路思考, 下了河堤,
来到了一处村塾. 学童都已经放学去了, 只有那先生在院外高唱.
那先生也是有才之士, 因落魄才教学. 这天他填了一首好词, 便反复高唱,
若有不妥之处便实时修改. 苏轼细细一听, 吟的不正是 普天乐吗?
立时有了灵感, 说出了下联:
朔雪飞空, 农夫齐唱普天乐.
黄庭坚心中佩服, 口中却说:那先生真知趣, 帮得好忙! 说罢,
二人哈哈大笑而去.
(203)挽联开风气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 除诗, 书, 画外, 还善对联, 有对联才子之号.
著名才子韩降, 庆历年间, 县, 乡, 殿试皆名列前三名. 熙宁年间,
先后出任 枢密副使, 参政知事及宰相之职. 他为人正直, 为官清廉,
深得苏东坡敬重. 在他去世之时, 苏东坡十分悲痛, 书联挽之:
三登庆历三人弟;
四入熙宁四辅中.
开挽联之先河. 苏东坡府中又两个丫环, 叫朝云及暮雨.
苏东坡和她们朝夕相对, 情深意挚. 后朝云因病去世, 苏东坡悲伤万分,
亲自为她写了一条挽联:
不合时宜, 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亲.
而同期的大文学家王安石, 功绩彪炳, 鄞县榆县民为了报答他,
在东钱湖湖畔建了一座忠应庙来纪念他. 大殿悬梁匾上书着--勤政爱民,
两边一副楹联:
东钱湖边仰先贤楷模在望;
福泉山下看今人壮志更振.
内里有书法家周慧跶写的楹联:
胸展宏图振国祚;
笔底波澜兴文风.
还有钱茂生的楹联:
疑在西子惜暂住;
似到太湖喜作客.
(204)联讽老道
有一年夏天, 苏东坡游黄山倦了, 便进山中一小庙休息.
庙中主事老道乃势利之人, 见来人衣着简朴, 便淡淡地说:坐.
转头向内堂叫道:茶. 茶到之后, 二人天南地北地谈了一会,
老道见来者谈吐不凡, 字字珠玑, 暗地里思量来者定有来历.
便请往客厅再叙, 口中说道:请坐. 又向道童喊道:敬茶. 再叙谈之间,
得知座上客乃大名顶顶的苏东坡, 立时起身, 打躬作揖地道:请上坐.
又急唤道童:敬香茶. 二人谈着谈着, 不觉已经日落西山.
苏东坡正要告迟之际, 老道心想:苏东坡乃当今大诗人兼书法家,
他所写楷书, 一天然之趣. 今天相遇, 实不能失之交臂.
便命人拿出文房四宝, 要苏东坡题联留念. 苏东坡欣然应允,
提笔一挥而就:
坐, 请坐, 请上坐;
茶, 敬茶, 敬香茶.
老道看后, 羞惭不已. 从此, 此联用了警戒人们不要 看人下菜碟.
(205)庆有余
苏东坡同佛印交情深厚, 时常谈论诗文佛经, 佛印亦与其它修佛者不同,
喝酒吃肉, 无所顾忌. 一天, 佛印正在吃中午饭, 远远见苏东坡正步至,
佛印心想:他此时到此, 想必未吃饭, 何不和他开个玩笑. 灵机一动,
将平时敲经念佛时用的磬倒转, 轻轻地扣在台面上的一盘鱼之上,
然后若无其事地吃着淡饭. 苏东坡刚进门来, 便闻到一阵鱼香.
可是只见佛印正愁眉苦脸地吃着淡饭, 台上甚么也没有.
心想:明明一阵鱼香, 怎能一转眼便没有了. 再看桌上一只倒扣着的磬,
便甚或么也明白了. 这时佛印一见苏东坡进来, 便起身道:明公此时到来,
想必尚未用饭, 就在这里吃一便饭吧. 不过今天没想到明公到访,
未预备酒菜, 请将就用些淡饭吧. 说完剩了一碗米饭给苏东坡.
苏东坡见佛印煞有介事地吃起淡饭, 心中正想着如何可令佛印拿出鱼来.
忽然心生一计, 便从容道:今天经过李施主门前, 见有副对联, 挺有意思,
上联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下联是:积善人家甚么的, 这三个字怎样也想不起来了.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
佛印不知是计, 应道:学士怎么了, 这不是常用的春联吗? 下联是: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一听, 立时拍台笑道:对, 磬有鱼, 既然磬里有鱼,
怎么不拿出来大家一起尝尝呢? 佛印也笑道:明公真是足智多谋.
说完便端出鱼来, 一边谈笑, 一边吃鱼.
(206)东坡对佛印
有一次, 苏东坡去庙中拜访佛印, 佛印见他腰间玉带晶莹剔透,
心中喜欢, 便设法骗来. 于是说道:坡公何来? 此间无坐处.
苏东坡不明所以, 笑道:借和尚四大作禅床. 佛印笑道:我有一问,
能答便借四大于你, 若稍有迟疑, 便留下腰中玉带, 如何?
苏东坡笑道:问吧. 佛印道:
四大本空, 五薀非有, 坡公欲于何处坐?
苏东坡一愕, 未能立即回答, 只得除下玉带. 苏东坡输了玉带不服,
时常想着报复. 过了几天, 他又去访佛印. 二人在荷塘闲游.
苏东坡见荷花盛开, 却有几枝光秃秃的荷杆竖在塘中, 似是荷花被偷,
便出言嘲讽道:
河里荷花, 和尚摘去何人戴?
苏东坡说完, 暗暗得意. 但佛印不慌不忙地道:
道旁稻草, 盗贼偷来到处铺.
既回避了苏东坡的问题, 又对仗工稳. 苏东坡暗服佛印之才, 正欲再想之际,
佛印却说道:
三年一润, 五年再润, 阴阳无差无错;
这可难不倒苏东坡, 他应声答道:
二月春兮, 八月秋兮, 冷热不短不长.
二人谁也难不倒谁, 闹了个平局, 二人相视, 哈哈大笑了起来.
(207)苏轼兄弟对佛印
苏东坡兄弟二人, 时常和佛印切磋文学及佛经. 一次,
佛印到四川娥眉山讲经, 回程时乘坐一叶轻舟, 经三峡, 游巫山, 至广陵,
下苏州. 一路上游山玩水, 好不开心. 特别是巫山云雨,
令佛印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回来后一连数天, 都谈论着巫山的事.
后来还特地出了一条上联, 要苏东坡兄弟二人对, 看谁对得好.
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东坡是兄长, 理应先对, 他亦不推辞, 对出下联:
何叶能如荷叶圆.
佛印听了, 沉思了片刻, 道:下联对得好是好, 但以 叶 对 山,
难免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不能托住上联.
苏东坡听了后点头同意, 但一时又想不出上联, 正在沉思之际,
只听苏辙道:我这条下联如何?
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东坡和佛印听了之后, 都说好. 以 水对山, 轻重相宜, 以河水对巫山,
也笔力相称.
(208)朝云巧对佛印
苏东坡全家人都才华洋溢, 连府中丫环都聪敏过人, 尤其朝云更是突出.
在苏东坡反对黄安石变法被贬黄州的那年, 由于路途遥远,
朝云便随行到黄州. 后来, 佛印亦到黄州探望苏东坡, 令他很是高兴. 一天,
苏东坡正和朝云下棋, 佛印闯了进来. 因天时暑热, 朝云只穿着薄纱,
见回避不及, 便躲进纱帐之中. 佛印故作不知, 与苏东坡聊天不去.
朝云在纱帐中热得香汗淋漓, 但又不敢出来, 只好拼命摇扇子. 佛印见状,
越发得意, 出联嘲讽起来:
碧纱帐里坐佳人, 烟笼芍药;
朝云在纱帐中闷热难当, 正没处出气, 便应声道:
清水河边洗和尚, 水浸葫芦.
苏东坡闻言哈哈大笑, 佛印也摸着光头笑道:贫僧坐得太久, 闷坏了佳人.
说完乐哈哈地走了. 朝云湿淋淋地走出来, 心想:这和尚整得我好苦,
非要报复不可. 过了些时, 佛印又再来访. 朝云一见, 便在纸上写下一上联,
送了过去, 上联曰:
人曾是僧, 人弗能成佛.
佛印微微一笑, 在纸上写了下联, 送了过来, 下联曰:
女卑为婢, 女又可称奴.
朝云又好气, 又好笑, 却又佩服佛印之才.
(209)数字联
一天, 佛印又和苏东坡喝酒谈天, 几杯下肚, 苏东坡提议出外游玩,
佛印一口答应. 二人来到郊外, 只见遍地野花, 杨柳夹岸. 二人信步而行,
去到一小山前. 那小山不高而雅, 松柏苍翠, 山顶有一古庙, 山前一道长河.
二人拾级而上, 来到庙前, 却原来是一关羽庙.
苏东坡一指关羽塑像说道:我们以此为题, 对一联如何?
佛印笑道:请出上联吧. 苏东坡想了想道:
孤山独庙, 一关公单骑匹马;
佛印一愕, 想到:这上联怎么这样刁钻, 这么多单一数字,
那里去找许多双数的字来对. 急得他直摇头, 敲了敲光头也没一个字出来.
苏东坡笑道:对不到认输便成了, 可别把光头敲破. 佛印说道:今天我对不了,
便不回庙了. 二人边说边行到河岸旁, 租了一条船, 任船家顺水划去.
沿河两岸桃树成行, 三两渔人在垂钓. 见此光景, 佛印哈哈笑道:
夹河两岸, 二渔夫双钩对钓.
苏东坡笑道:和尚对得妙, 亏你想得出这么多双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