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智父母应避免的7个教子误区

 昵称31974665 2016-03-26

明智父母应避免的7个教子误区

 

有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但又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往往凭个人的直觉和传统经验来进行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甚至闹出了许多家庭悲剧。如果不能认识和避免这些误区,必然会害了孩子。

 

高大新从小娇生惯养,妈妈将他视为掌上明珠。妈妈的脾气很坏,对谁都敢骂、敢吵、敢打,唯独对她宝贝儿子百依百顺,即使高大新在外面惹是生非,打伤了邻居的孩子,也绝不讲儿子半句,反而把投诉的邻居骂一顿。高大新要吃什么,妈妈不管白天深夜一定要找来给他吃,稍有怠慢,便要大发脾气,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宁。有时饭菜不合口味,高大新便把菜碗摔得粉碎。读初中后,他就学会了抽烟喝酒,妈妈也不加以阻止。有时晚上高大新还要邀集一些逃学的同学去吃夜宵,不给摊主付钱,还要大打出手。他后来因流氓罪被送进了少年管教所,他的妈妈后悔莫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多父母缺乏对孩子发展情况的研究,不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一味追求智力开发,过早地进行各种知识技能训练,作出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决策,致使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背上了很重的学习包袱。

 

他们忽视孩子独立意识、良好情绪情感、良好品德素质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这些父母的所作所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毋庸置疑,父母只要认识到且避免这些误区,就能避免很多教子中的遗憾,甚至悲剧。

 

小元10岁了,她性格内向,朋友不多,大部分时间都一个人呆在家里。只要是出门,即便是到邻居家,妈妈总是千叮万嘱。邻居阿姨让她坐,她会说:“我不坐,妈妈说了,衣服不能弄皱。”玩的时候,她总是小心翼翼,比如玩捉迷藏她总是第一个被捉住,因为她根本就没藏,小朋友提醒她,她说:“妈妈不让我把衣服弄脏。”小朋友约好一起去看一个生病住院的同学,小元说:“你们去吧,妈妈让我玩后就回家做作业去。”

 

小元整天妈妈长妈妈短,无事不提妈妈,玩的时候怕妈妈这妈妈那,妈妈的命令和规定始终控制着小元,她的行动围绕着这些命令和规定转,玩的时候一点也不尽兴,小朋友嫌她麻烦,都不太想跟她玩,还嘲笑她是妈妈的“应声虫”。但嘲笑起不了作用,小元的“妈妈病”已成为了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孩子的成才是由父母的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每一个父母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父母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父母往往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摹写传统经验来施教,这时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不该发生的误区,时代发展到今天,父母们都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父母只有及时地消除家庭教育的误区,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教育专家指出,父母要避免如下七个家庭教育误区:

 

误区一:过分溺爱——扼杀孩子的糖衣炮弹

 

父母的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是凡事都须适度,如果关爱过了头,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有一个男孩子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秀、功课拔尖,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前三名,并提前升入大学,上大学以后,母亲都要每周去学校两次:一是带给他一些好吃的,二是替他收拾床铺、洗衣服、袜子什么的。他在学习上是强者,在生活中却是弱者。后来,学校送他到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外语,作出国前的准备。由于他太担心出国以后无法独立生活,每天晚上都失眠,终于得了习惯性的失眠症。

 

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旦照顾过了头,那就成了问题。父母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照顾过头,对孩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孩子一旦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有大脑而不需要用,有手脚而不需要动。他们不从事任何实践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不会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主观能动性丧失,一旦离开父母、家庭就会感到寸步难行,不知所措。

 

孩子只会接受照顾,不会照顾别人,不会为别人着想,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冷漠无情是必然的,一旦进入社会,肯定不会受到欢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有何用?只能成为社会、家庭的沉重负担。

 

误区二:期望值过高——难负重荷的学子们

 

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排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

 

有一位父亲,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做孩子,孩子向父亲提问题:“人家挣一千元,你怎么挣八百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么住筒子楼呢?人家有高级职称,你怎么还是助理呢?”这位父亲虽然很有涵养,但最终还是受不了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大发雷霆。他认为儿子怎么能不看实际情况一味地要求老子挣大钱、住好房、有高级职称呢?因此悟出道理,对孩子的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实事求是。

 

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父母无休止地对孩子期望要求时,孩子的反感就必然要产生了。时间一长,随着这种反感的积累,出现各种问题也就成为一种对父母高压的必然反应了。

 

误区三:打骂孩子——孩子不打不成才

 

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现代的家庭中,应该避免出现。

 

10岁的小阳是个四年级小学生,经常打同学,认为“拳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姑姑反映,孩子的父亲经常酗酒暴打妻子和儿子,甚至用菜刀追杀,所以“给教坏了”。

 

一个叫阿玲的女孩,年幼时常看到父母打架,爸爸经常打骂她,长大后阿玲对男性非常恐惧和抗拒,并因此成为同性恋者。专家说,这是明显的后天性同性恋。

 

一位河南的母亲,从儿子读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听话时”常常打骂。后来有一次,当她再一次举起棍子时,儿子转身抄起了棒球杆,反而对她一阵殴打。

 

打骂是对孩子行为后果的一种不良处理方式,父母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但是,打骂本身并未指明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应该的,与之相伴随的常常是孩子的消极情绪。因此,父母教育孩子要做到有理、有力、有效、适度、适时。

误区四:重言教、轻身教——莫为孩子作出不良表率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古训,也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经验。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胜于言教。

 

牛小春是个上初二的男孩,却沾染了一身不良恶习,尤其爱打麻将和吸烟。一天,他在课堂上抽烟,被班主任陈老师发现了。陈老师十分气愤,放学后便带着牛小春到他家家访。刚走牛校春家的院子,陈老师就皱起了眉头。因为,陈老师听到了屋里传来的噪杂的搓麻将声。

 

“谁是牛小春的家长?”陈老师推开房门,一股烟雾扑面而来。陈老师呛得直咳嗽,捂着鼻子,喊了一声。乌烟瘴气里搓麻将的四个人停住手。一个叼着烟卷的健壮中年男人,大声说:“什么事情啊?我就是他爸爸!”

 

陈老师又皱了皱眉,然后把牛小春上课抽烟,还有参与赌博的事情说了,要求他好好管教孩子,纠正孩子的坏毛病。中年男人一听立即火冒三丈,把嘴里的烟卷一扔,拉过来牛小春,按住就在屁股上打。一边打,一边还骂道:“都说过了,叫你不要学老子搓麻将,你偏偏学!叫你不要学老子抽烟,你偏偏抽!你再不改,我就打到你改!”

 

看着这一幕,陈老师失望地直摇头。

 

孩子通常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动作、习惯,逐渐养成同父母一样的品质、作风和习惯。如果父母有不良的习惯,孩子也会通过模仿、耳濡目染等方式加以学习。现在有些孩子的不良个性、品质、习惯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个性和习惯?而为人父母者如果有不良习惯不但是自己受害,更使子女受害,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误区五:过度控制——指挥棒下的孩子没自由

 

父母的爱无孔不入,让孩子时时处于监控之下,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活自由。相当多的中国父母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任由自己来支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父母的关爱被扭曲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

 

有一位当工人的父亲仅仅因为别人说了一句不经意的话,便倾囊负债为独生女购置了一架钢琴。不料这女孩视学琴为苦役,而父亲则强行规定她每天必须练4个小时,练不够时间不许吃饭、睡觉,并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当女儿疲倦得抬不起头时,就用绳子将头发捆吊起来。终于有一天,女儿操起剪刀,铰断了自己的手筋。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你将手筋铰断,不怕疼?”女孩说:“铰断手筋只疼一时,不断手筋,我的痛苦却是一辈子也解除不了的。”

 

生命属于孩子自己,命运应该握在他们自己手上,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承包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是害了下一代。

 

误区六:片面重视分数——忽视综合素质培养

 

许多父母抱定“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念,对孩子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家务劳动从不让孩子沾手,又怎能不出“小皇帝”、“小公主”?至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往往过于看重分数,仅仅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以为只要孩子成绩好,那就一好百好,将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就能光宗耀祖。

 

一位母亲为了儿子能够出类拔萃,她在学习上对儿子的要求很苛刻,标准很高。每次公布考试成绩,儿子拿回成绩单,无论是95分还是98分,她总是说:“你还可以考得更好!”

 

她对儿子可以说用心良苦,总是担心儿子松劲,而且认为儿子没有考满分,说明还有差距。所以即使儿子考初中时均分达到90多分,她还是不肯表扬儿子一句。直到这之后不久,儿子发生了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他们夫妇带孩子来做心理治疗时,她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左手腕上有11道刀痕——

 

 

由于成绩不能使妈妈满意,他对自己实施了惩罚,考95分以下刻一刀,考90分刻两刀。除了手腕的刀伤以外,他还每每以头撞墙来惩罚自己未能考得更好。

 

孩子勤奋上进值得高兴,但是过分重视分数和名次,把学习当做竞赛却未必是好事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使孩子从幼年期起就超载了太多的负荷和压力。

 

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取胜,就得使孩子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不能把培养孩子的目标仅仅盯在班级成绩排名和考试分数上,一定要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上入手,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综合竞争力,才是抓住了孩子未来成功的根本。

 

误区七:强求孩子练特长——一厢情愿塑明星

 

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对于开发孩子智力、陶冶情操、活跃生活都大有好处,或许还能造就出一个“小天才”。但是如果学艺成了孩子不堪承担的重担,父母就须重新思量了。

 

吴小莉是一年级学生,在上幼儿园时,她就得每星期去游泳教室三次,除此之外,每星期还有一次学习电子琴,一次学绘画。小莉并不喜欢去学游泳,却不得不去,否则妈妈就会骂她。可是,最近每到上游泳课的时间,她就会开始呕吐,在学校上课的态度,似乎也失去了自信,甚至连做作业的速度也变得缓慢。老师发现了这个情形,便和母亲联络。母亲问小莉:“你是不是不想学游泳了?”小莉很高兴地回答:“嗯,我不想再去了!”可是母亲认为:已经学了这么久,放弃很可惜,坚持让小莉一定要练下去。

 

学才艺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孩子对该门艺术有兴趣、有天赋。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

 

父母们应走出家教误区,还孩子一片轻松、自由的天空。

 

如果需要更多资料请及时关注,随时会更新

qq16931063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