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风瘦马原创,2010年9月16日初稿)
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粉彩、颜色釉、玲珑。当然要从青花说起,更何况它是国瓷呢。
青花滥觞于元代,唐代虽然也有所谓的青花,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个人认为不能混为一谈。
青花一出现便是很高的姿态,元青花的辉煌在之后青花700年的发展历程,几乎一直是无法企及的。当然这与元青花产生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元青花是中西亚文化交流的结晶,这由学者们探讨去,这里就不论了。总之当元青花以高度成熟的姿态骤然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时,当元青花在沉寂600年后又忽然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它给人的总是一次次的意外惊喜与由衷赞叹。
这件东西没有人会陌生,即使不是因为它的艺术感染力,也会因为它的价格神话。
是元青花给青花开了个好头,是元代奠定了国瓷的历史。
下面就开始说说青花。
青花,瓷器的釉下彩装饰,因为钴元素而呈现绚烂的色彩。形容青花颜色的词语很多,我最喜欢的却是小日本拍的一部介绍故宫藏品的剧集里的一个题目:蔚蓝的青花。正是这迷人的蔚蓝色,700年来,即使汹汹袭来的粉彩之风,也最终没能撼动它的地位。
之所以称为釉下彩,是先用钴料在素坯上彩绘,再罩上透明釉,1300度左右一次烧成,彩在釉下,故称釉下彩。初学者或许很难搞明白釉上彩釉下彩、亦或高温釉低温釉,没关系,我也是这样过来的,看个瓷器断面图或许有利于理解,很明显,青料被覆盖在透明釉下面。
![[转载]明清瓷器品种鉴赏——釉下彩装饰——青花 [转载]明清瓷器品种鉴赏——釉下彩装饰——青花](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2610/68461423_3)
按理说单纯的青花便是一个装饰品种,但是有好事者根据青花是否直接作为图案纹饰而将青花分为狭义的青花和青花地白花两类,狭义的青花纹饰根据绘画笔法的不同又可细分,下面一一分述。
狭义的青花,系指用钴料作为绘画的颜料,用料笔通过勾、描、点、染等手法,绘制成的青花图案。寻常所见青花多为此种,上图鬼谷下山罐即为一例。
青花地白花,是指将青料染作地子,留白的部分构成图案纹饰的一种装饰手法。青花地白花元代即已有之,且多与摹印工艺配合使用。
下图大盘为上博藏品,内壁摹印缠枝牡丹一周,并运用了青花地白花装饰。
![[转载]明清瓷器品种鉴赏——釉下彩装饰——青花 [转载]明清瓷器品种鉴赏——釉下彩装饰——青花](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2610/68461423_4)
下图为天民楼所藏元青花大盘的局部图,内壁系纯粹青花地白花装饰的缠枝莲纹。
青花出了元代,着实走了一段下坡路,尤其是民窑,老老实实重走了一遍由粗到精的发展路子。期间由于青花纹饰绘画笔法的变化,也产生了一些青花特有的装饰风格,这些风格既丰富了青花的表现力,也成为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笔点画:明代初期,由于朝代更迭等原因,导致瓷器工艺严重下滑,这一时期外来青料来源中断,当地土青成色较差,加上对纹饰不是很讲究,流行一笔点画的青花装饰风格。所以一笔点画,是指图案直接由料笔蘸青料涂画而成,不再做别的笔墨修饰。这种装饰的风格特点是笔道粗犷浓重,纹饰粗率,极具大写意的味道,成为明早期民窑青花的一大特点。明早期常见的云气楼阁纹碗,日本称为云堂手者,即属于这种风格。
勾线填色:至迟到宣德,勾线填色的装饰手法就出现了,这显然是对一笔点画的改良,即通过线条勾描出部分纹饰的边框,中间用青料填色。勾线填色早期常与一笔点画并用,填色部分与勾线部分色阶相同。下图宣德缠枝莲碗的花朵均用了勾线填色的手法。成化官窑所谓“人物一单衣”,衣纹表里不分,乃系填色而成,不加渲染,也是这个道理。
淡描青花:大约是明晚期万历时候出现的一种青花装饰风格。淡描青花系指仅用勾描的手法绘制的青花纹饰,不事填色与渲染,只是此时青花绘画技艺已经十分娴熟,勾描手法多十分精细。另有线描效果硬朗者,或称
铁线描。
渲染:国画常用名词,青花的渲染指在用料笔驱使青料时,通过笔法的轻重急徐,使其烧成后达到呈现多个色阶的效果。至迟在明末,渲染手法就较多应用在青花装饰中了,此时的瓷画,已渐渐达到国画的境界,可以真正按照“绘画”的标准来欣赏它了。下图为本人收藏的崇祯花鸟纹花觚,花朵与叶片的两个色阶非常明显,地子则染成更淡的一个色阶。
青花五彩:青花渲染的最高境界,仅康熙能为之,这里的五彩系指青花能呈现的头浓、正浓、二浓、正浓、影淡五种料色。至此,青花传统装饰风格发展备矣。康熙青花经常能看到
分水时笔道叠压的痕迹,俗称“
指捺纹”。
关于博文的几点说明:
1、本博文为瘦马闲暇信手写来,或有描述偏差与用词不准,勿当正规读物阅读;
2、文中许多图片从论坛网友处搜集,不再一一注明,物主若有异议,请告知,我马上删掉;
3、文章非抄袭或转载,引用此博文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