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业懒回头,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悼念亡妻韦从的诗句。
一首“玉山未倒肠先断”的悼亡诗,让我们认识了元稹。于是,千百年来他在粉丝们心中的情圣形象一直高大伟岸,如泰山之巍峨,令烟火味忒重的凡夫俗子们纵然伸长了脖子、踮起了脚尖,也还是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谁能想到这位至情至性的诗人才子一生中却不乏风流韵事,才女薛涛、歌女刘彩春,都是他生命中有过交集的女子。更绝的是,他就是《西厢记》男主角张生的原型,与女一号崔莺莺有过一段缠绵缱绻的爱情经历。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这是张生试探崔莺莺的诗。一石激起千层浪,自普济寺一面,深闺寂寞的莺莺已对风流倜傥的张生有了好感,及至看到情诗,心海的水波如同被鸥鸟的羽翼点过一样,无由漾起一圈圈的涟漪。她马上回了一首诗表明心意:“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两人书来信往,就这么烧起了爱情的第一把火。
故事发生在唐代贞元年间(785-805年),也就是唐德宗李适的时代。元稹是与白居易齐名的中唐大诗人,字微之,生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死于大和五年(831年)。贞元年间,刚好是他的青年期。而且,元稹八岁丧父,少年贫贱,二十三岁中了进士,这与《西厢记》中张生中状元的时间是印证和吻合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陈寅恪也指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林语堂剖析得更为详尽,意思大体为:《会真记》是元稹身历之事,“无论元稹与崔莺莺为中表,普救寺之乱军,元微之之赴考年月,及其所作《续会真诗三十韵》,《古决绝词》,《梦游春词》等等,皆与《会真记》所言,若合符节。这是古今人考据确凿无疑的结论。”
元稹有诗才,也有魅力,几首艳情诗打动了崔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红娘小丫头送了信来……崔莺莺半夜抱着鸳鸯枕与其欢会。这在还是穷书生的元稹是期待的也是意外的。这多像蒲松龄《聊斋》中的故事,破庙苦读的穷小子,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花妖狐魅的青睐,半夜与之幽会,寥寥几句就互通了心意,然后就是灭烛登床全不用“纳彩”、“问名”这些俗礼。天亮后人去屋空枕边犹留青丝几许,嗅之尚有兰麝之香掐掐大腿方知并不是梦,但一切都那么突然那么的不真实。
天上掉馅饼一样,元稹这个进京赶考的穷书生一夜之间就坐拥了美女。崔莺莺是那么的神秘,像仙子一样飘忽,让他觉得这像是一场梦。啊!梦!多么神秘,多么美好!
本来一夜欢愉之后,莺莺一连几天没有消息,她大概是在懊悔自己的随便了吧,虽然是妓女,但是崔莺莺心气很高,一般人都不入她的慧眼,普济寺一夜风流,事后回思难免自责羞愧。可是当元稹把诗托红娘交给崔莺莺。崔莺莺又被打动了。被爱情俘虏的她已在劫难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从此每天早上她偷偷地出去,晚上偷偷地进来,与他共寝在西厢。一来一往,交往了几乎一个月。
婚事还没定,肉欲已先行。这在礼教甚严的封建社会也不是没有例子,东汉光武帝刘秀没做皇帝的时候不是也曾邂逅阴丽华了吗?俩人一见钟情,不及谈婚论嫁就已经暗通款曲。刘秀对身边人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就娶阴丽华。他在做了皇帝后履行诺言封阴丽华为妃,阴丽华后来还成了皇后。但是元稹是怎么做的呢?这毕竟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啊。(查了相关资料发现,元稹也是崔莺莺生命中第一个男人,虽然她是个妓女)元稹说,他向崔莺莺问郑氏的态度,也就是她的“妈妈”的态度,崔莺莺说“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我妈妈全都知道了,但是已经无可奈何,就想成全咱们的婚事。
话到这里就没了下文,莺莺对婚事表现并不热络,至于元稹更是绝口不提婚事。莺莺不热心,是因为她不相信元稹这个一心想要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书生会娶她一个风尘女子。她也不想拖他的后腿勉强他娶她。爱一个人,就希望那个人幸福。这是亘古不变的爱情哲理。莺莺也是这样。而元稹呢,他只是贪慕莺莺的姿色,压根就没动成婚的念头。在那个门第出身决定仕途命运的时代,与名门望族联姻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对于削尖了脑袋往仕途上挤的元稹来说太清楚也太渴望了。他怎么会娶一个妓女呢?尽管这个女子清清白白又对他一往情深。自此以后,他惟一的表示就是闷头写诗,写了一首《会真诗》;但他写诗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崔莺莺的爱慕,而只是回味那一段飞来艳福而已。这也不代表他在用情,顶多,也就是用智。
元稹第一次离开莺莺到京城的时候,也就是他到吏部参加考选的时候。分别几个月之后元稹又来到蒲州,跟崔莺莺聚会了几个月。之后元稹不得不再次进京赶考。等到第二年,元稹发现自己没有考上,他就一直住在京城,等待机会,还写信给崔莺莺。可怜的莺莺,接到元稹的信还非常感动呢。她在回信里只感慨自己时运不济,感叹自己命不好,不能成为元稹事业发展的晋身之阶;又在悲叹自己不能控制情欲,本以为终身有了依靠,却没有料到不能成婚。元稹也附上了自己所写的一首《会真诗》。这首《会真诗》有三十韵,夸耀自己的艳遇。仅举数句为例: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
这首艳情诗,基本上就是用诗的格局来描绘两人的做爱场景,香艳无俦。崔莺莺的一封饱含泪水的情书,被元稹当做情场胜利的证据,后来还出示给朋友们看,闹得“时人多知之”。始乱之,终弃之,侮辱之。青楼女子也是人啊,这么对待深爱自己的女人,让对他掏心剖肺一片痴心的崔莺莺情何以堪!
一年多以后,崔莺莺嫁给了别人,二十五岁的元稹也娶了亲。他娶的正是韦丛,新任京兆尹(首都长安市市长)韦夏卿之女,随后,他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公平地说,元稹并不是因为看中韦丛才与崔莺莺分手的,而是他早就下定决心依附权贵,与崔莺莺诀别是为了更好地寻找机会。
初恋总是难忘的。有一次,元稹恰好经过崔莺莺住的地方,就通过崔的丈夫转告崔莺莺,要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见。丈夫告诉了崔莺莺。崔莺莺一口回绝了他,又写了一首断绝关系的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崔莺莺已经看透了他的真面目,或者她早就察觉他的虚心假意,只是热恋之中情难自禁,而且以莺莺的善良她也不想戳穿罢了。
张爱玲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失去的永远是最好的。午夜梦回,元稹多希望崔莺莺像巫山神女一样,袅袅婷婷粉面含羞,与他重温鸳梦。
崔莺莺呢,那朵高雅美丽的玫瑰花,多年以后,蓦然回首当初这份情,又该作何感情?时过境迁,感慨人生如梦的同时,恐怕也只落得一声叹息吧。
【编者按】文章联系历史,剖析了崔莺莺和元稹的爱情故事,故事解读中揭示了两人爱情不能结果的原因,这个原因里表现出了元稹的人生追求——官场功名富贵。在故事解读中,文章采用了对比手法,用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对比,写出了一种感慨。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段历史,更写出了人生的感慨。【编辑:春雨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