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迁移的历史地理学思考 (来源:大众日报) 尧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该遗址被认为是尧的都城。有的研究者认为,尧一直是以这里为都城。某些重要历史文献也是这样记载的。如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汾水注”中也记载“尧都平阳”。平阳即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这是有关尧都位置的最明确的记载。 但陶寺遗址中出土的鼍鼓与竹鼠遗骸,为探讨尧都迁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一) 考古发掘在陶寺遗址出土的众多龙山文化时期遗存中,值得提及的有鼍鼓和竹鼠。这两类出土物对于认识陶寺遗址人群的来源有重要意义。 鼍鼓是用鼍皮做鼓。鼍即扬子鳄。用扬子鳄的皮做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 “鼍鼓”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灵台》篇,有“鼍鼓逢逢”一语,表明周人在灵台上进行祭祀时是用鼍鼓作为乐器,击打鼍鼓发出嘭嘭的声音,产生一种庄严的感觉。灵台为周人祭坛,位于周人都城丰地(今陕西西安)。《史记·李斯列传》中有“树灵鼍之鼓”,表明可能秦代在黄河流域还用扬子鳄的皮冒鼓。用鼍皮做鼓,是中国古代很有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应当是和特定的环境有关。鼍鼓文化的形成,首先应当和扬子鳄的分布有关,应当是在有扬子鳄大量分布的区域,而且是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扬子鳄属爬行类,今天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皖南,栖息在江湖水体的岸边。扬子鳄生存的环境需要较温暖的亚热带气候和多湖泊沼泽的环境。位于今山东省西部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有可能是鼍鼓文化的发祥地。古代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湖泊沼泽很多。如位于今山东西部地区的平原就有著名的大野泽等诸多湖泊。在距今8000~3000年期间,全球气候较今天温暖得多,被称为全新世中期或全新世大暖期。在这一温暖时期,亚洲象、犀牛、水牛等喜暖动物分布到华北地区。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象、犀牛等喜暖动物遗骸,同时根据甲骨文中有关殷商时期猎象的记载表明,当时在黄河下游有喜温暖的亚洲象栖息。这些事实表明,全新世中期亚热带北界在北纬40°甚至更北,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湿润得多。因此,扬子鳄分布的北界也会比今天大大偏北。在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湖泊沼泽广泛分布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冲积平原,为扬子鳄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 鼍鼓文化出现于何时,现在尚无考古证据。但在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和在大汶口遗址出土有扬子鳄的遗骸。这可能是中华民族先民猎捕扬子鳄的最早的考古证据。考古发现的这些扬子鳄遗骸可能与鼍鼓文化有关。出土的这些扬子鳄的遗骸表明,早在5000~6000年前时期,先民已在猎捕扬子鳄了。扬子鳄的皮非常坚韧,并不适合做保暖和护身用品,但用来做鼓却是很好的材料。因此,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先民猎捕扬子鳄,很可能是取其皮用来做鼓用的。鼍鼓文化很可能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出现。 值得讨论的是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但陶寺遗址所在的地区,不具备形成鼍鼓文化的环境条件。虽然陶寺遗址的时代在4000多年前,属于全新世中期,气候要比今天温暖湿润得多,但根据对陶寺遗址的花粉研究结果,当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长着油松以及多种阔叶树,有桦、鹅耳栎、栗、椴、榆,还有榛等灌木,这些植物所反映的是暖温带的气候,综合这些事实,可以认为,陶寺遗址的时代临汾地区的气候大致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边界地带。陶寺遗址中出土有鳄鱼遗骸,表明这里当时可能有扬子鳄生存,但考虑到这里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地带,对于扬子鳄的生存来说,并不是最优越的环境,这里当时不可能有大量的扬子鳄。因此,临汾地区不可能是鼍鼓文化的发祥地。从气候环境而言,全新世中期最适合扬子鳄生存的地区当在江淮和黄河下游地区。作为龙山文化后期的陶寺遗址中有鼍鼓,很可能这里的鼍鼓文化是从黄河下游地区的人群向这里迁移而带来的。能将一种文化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而被保持和延续,必须有数量很多的人群,才能保持原来文化的特色。如果是数量较少的人口迁移,原来的文化将会消失,而被所迁移地区的文化所同化。陶寺遗址鼍鼓文化的存在,表明龙山文化时期从鲁西地区向临汾地区有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二) 陶寺遗址中出土的竹鼠遗骸,也可说明陶寺遗址的人群是从黄河下游地区迁移来的。 竹鼠现分布于江南多竹地区。今天江南多竹地区的人们,也很喜欢猎捕竹鼠食用,因竹鼠的肉很肥美,被视为山珍。而陶寺遗址所在的临汾盆地,在龙山文化时期虽然可能有竹鼠栖息,但根据对该遗址文化层中花粉的研究,当时这里的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不是亚热带植被,因此,竹子在这里虽然有可能生长,但数量少,因此,竹鼠在这里不可能很多。原来土著在这里的人群,不可能有吃竹鼠的爱好,这里有很多其他食草动物可以猎捕,如鹿等。正如西北或青藏高原上,虽然也有水体,其中也生存着鱼类,但这里水体很少,鱼也很少,古代生活在这里的诸民族,多没有吃鱼的习惯或爱好,甚至将鱼视为怪物或神灵,只是近年才逐渐也吃鱼。陶寺遗址的居民猎捕竹鼠,无疑是食其肉的,因竹鼠除了可供食用,别无其他价值。笔者认为,陶寺遗址的先民食竹鼠的爱好,表明这里的居民,不是原来的土著人群,而是从黄河下游多竹地区迁移来的。很多事实表明,古代黄河下游地区气候温暖,竹子的分布的北界在今天的黄河以北,因此,古代鲁西地区竹林分布当会较广泛,吃竹鼠更应是这里人们的爱好。虽然迄今还没有在黄河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址中有竹鼠的遗骸发现,但今后考古研究有可能会在齐鲁大地古代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中发现竹鼠的遗骸。笔者认为,陶寺遗址中竹鼠遗骸的出土,也表明该遗址中的居民是从黄河下游地区迁移而来的人群。 (三) 一些历史文献的若干相关间接记载,也可为尧的政治中心曾从鲁西地区迁移到山西临汾地区提供旁证。 《汉书·地理志》记载:“济阴郡……《禹贡》菏泽在定陶东。属兖州。……定陶……《禹贡》陶丘在西南……成阳,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其中虽然没有记载尧都,但记载灵台为古代祭祀用的祭坛。《诗经·大雅·灵台》篇,即描写周人在祭坛上进行祭祀的情景。尧的灵台,表明这里是尧的政治中心,即尧都所在。《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济阴郡成阳的尧冢或灵台,位于今鲁西地区。 宋代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记载帝尧“初封于陶,后改为唐,故曰陶唐氏。”这一记载表明,作为尧的初期政治中心的陶和后来政治中心的唐,应是两个地方。但司马光并未明确交代他所记载的“陶”位于哪里。很可能“陶”的位置在他的时代或对于他而言是明确的,故他没有必要进行交代。 陶作为地名,最早见于《禹贡》,郦道元在《水经·济水注》中又详细地考证其方位。据郦道元所记述,《禹贡》中的“陶”即陶丘,位于鲁西的定陶,即今天菏泽地区的定陶。 司马光《稽古录》所记载的尧将政治中心从陶迁移到唐,此“唐”究竟在哪里?迄今在临汾地区发现的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内涵最丰富的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就是“唐”的所在。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指出,陶寺遗址融入了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因素,这一事实,为陶寺遗址的人群是从鲁西平原迁移而来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证明。 尧为什么将其政治中心从位于今山东省西部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陶,迁移到今山西省的临汾地区呢? 首先,应当指出古代的陶,所处位置和环境条件是较优越的。这里地处华北大平原,属黄河冲积扇的前缘,土壤肥沃,河网纵横,灌溉方便。据《水经·济水注》,古代有济水流过。济水在这里分出一支流经菏水,向东南流去,注入泗水。这样一来,以陶为中心,通过菏水和济水,形成四通八达的水网,故陶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数千金……”(《史记·货殖列传》)陶在古代作为政治中心,是有其地理基础的。尧的部族在这里兴起和发展是有其道理的。 尧将其政治中心从鲁西地区迁移到临汾地区。这一迁移,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也是一次规模很大的迁徙。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看,这是很了不起的迁徙,是一次重大的社会事件。这样的大迁徙,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原因是不会轻易进行的。在有关尧的文献中,没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因此可排除战争的原因。在古代文献中,记载尧的时期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史记·五帝本纪》:“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显然,如此严重的大洪水可能是导致尧将政治中心迁移的原因。 现有研究表明,尧的时期正是地理学上所称的全新世大暖期。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而且气候并不稳定,存在剧烈的波动,有多雨时期和洪水发生。尤其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大平原上的陶丘,地势相对低洼,是豫东和鲁西地区降水汇聚之地,古代有大野泽,就位于定陶附近。另外,陶丘所在地区也是黄河泛滥区。当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的中期,气候急剧增温变暖,导致华北地区降水有较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这里内涝积水的情况会更加严重。同时,黄河水量也比今天大得多,洪水也会变得更频繁。在尧的时期,陶丘所在地区的内涝和频繁的黄河洪水,是尧将其政治中心迁移的主要原因。《尧典》《史记·五帝本纪》《稽古录》中关于尧时期大洪水的记载,可能正是反映了这一气候环境背景。古文献中关于尧将政治中心迁移和大洪水的记载,有其真实的气候环境背景,并非虚构。 (四) 为了躲避黄河下游的大洪水,尧将其政治中心迁移至唐,即今临汾地区的陶寺遗址所在。这里地势平坦开阔而又高亢,自然环境优越,被尧选为政治中心,也是有其道理的。 尧选择今临汾盆地作为其政治中心,将政治中心迁于唐,促进居住在不同地理环境的人群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论证了尧的政治中心从鲁西地区迁移到山西临汾地区,一方面说明齐鲁大地古代的东夷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曾有过重要贡献,这对于今天齐鲁大地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尧时期的大洪水,表明鲁西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在历史上易受洪水灾害。不仅尧舜禹时期是如此,就是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来,频繁的黄河水患,也多次危及鲁西地区。因此,防治洪水灾害,对于鲁西地区来说,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呈现不稳定态势,发生洪水灾害的概率,比以往历史时期可能会有增加,因此,防治洪水灾害,也是可供鲁西地区借鉴的历史经历 来源:大众网网站 |
|
来自: 徒步者的收藏 > 《历史,考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