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 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以上各部的要点,练习时务要处处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这个姿势对培养练习者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体会到锻炼的要点,打好基本功,给以后的练习铺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经常做这种“桩步”的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拳法要领,巩固桩步根基。 三体式除上面介绍的侧身单重练法外,还有侧身双重(体重平均落于两腿)练法、正身单重(上体和两脚皆直向前方)练法等不同形式。各种练法尽管形式有别,但对身体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体式的具体做法除上面介绍的做法外,各地流行的还有以下做法: 1.身体正面直立,随之屈膝半蹲,钻出右拳(左拳抱于腰间);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 2.身体正面直立,两掌从身体两侧托起,复握拳按落于腹前,同时屈膝半蹲j随之钻出右拳,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
李仲轩老人谈形意三体式
桩功最根本的作用是强体增力。 形意拳站桩时,目光要远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时,目光盯着指尖或拳根,随着拳势而盼顾,但余光仍要照着远方,这都是将意发之于外的训练法。形意拳练神不练力,有了神也就有了力。三体式是最重要的技击桩,不要一开始就按“八字诀”、“九歌”以及脉络、气路等要求,样样都求,什幺也求不了。上肢关键在于拔背,裹、坠肘、伸、顶手;下肢及腰关键在于夹剪步和三七劲上;加上周身横竖,背顺劲拧成一体就行了。经过手抖、腿颤、气浮的肌肉酸痛关,就会进入心静、意气贯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内意的规范。随着桩功的深入,要在桩中找劲,追求形意的整体劲。练出整劲,一个上步,脊柱带动,就不仅仅是撞劲了。要内练须从桩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华,就得在桩功上下苦功夫。作为搏击入门,桩功站到心清气爽,内外舒适,就可进行五行单操,并在单操中练桩,交替进行。 三体式正架:并步,上左步一膝半(前后脚距离一膝加一拳),双膝曲,前膝关节夹角165度左右,后膝关节夹角145度左右,前足微内扣(约15度),后足掌与两足轴连线夹角约45度,前膝内扣,后膝内裹(转后胯使后膝裹向内侧),上身与后大腿于一垂线上(即垂直于地面),后小腿与地面夹角约45度,(前三后七,即为重力分配于前腿三分分配于后腿七分)两胯内收,敛臀勿使后撅(即所谓提肛撮谷、谷道内收也)腹式呼吸,右手掌根贴于脐下丹田处(脐下二寸)肘与肋贴,左手前伸,食指挑起与鼻尖相对(三尖相对:前手食指尖、鼻尖、前脚尖相对)(前挺后蹋是指前手掌挺劲五指顺向前挺,后手掌蹋劲五指皆翘,前手腕顺后手腕尽力曲)肘内扣,沉肩顺劲,坠肘护腋,含胸拔背,颌收项顺顶悬。 第一部分初学者练习三体式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熟悉形意五行拳拳架,另一方面在于提高人体顶项胸腹四肢骨节各方面的素质。因此,初学者主要是在保持正确的身架方面下工夫。可用力可不用力(主观),时不时地会使上僵力(客观),无所谓,这是必经之过程。力必由僵至顺,否则无法知道僵与不僵。主要是耐受,耐受身架之不适,肌肉骨节之酸痛及发热出汗肤痒等不适。一旦能保持正确的身架30--60分钟不散而无任何不适之时,再持之数日(半月即可)即可适应打拳之需要了,进而可以学习五行拳矣。 第二部分进而习五行拳套者,练习重点三体式比五行拳约七:三,练习三体式时仍以耐受为主,而打五行拳则重在发力,不管有无整力,劲顺与不顺,均须发劲,因为劲必由不顺而至顺,持之数日(长者可以一两年,短者三个月足矣)改三体式比五行拳约五:五。此时练习三体式则需练劲,关键还是有人身行力现,当面演示、讲解、指导。 第三部分行家练法:对于练形意有成、功力高深者,练习三体式重在“神”的修为。可以用“灵”字形容,即站三体式练灵劲活劲,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奈神意备至。 站三体式36口气就可以,不要太累,但要勤站。自然呼吸在大约2个月左右自然就成了腹式呼吸了。站桩的目的是增加腿力,更重要的是放松身心的目的,在保持动作要领的情况下,尽量放松。松胯不是蹲得低,而是感觉髋关节松沉的坐在腿上,要注意体会这种感觉。放松了,有了基础,再慢慢放低架子。要体会放松,也很不容易的。年轻时应有一些辅助功法,让肌肉发开来。这样有利于为以后的内劲训练打下基础。俯掌为督脉劲(阳面劲),而立掌为任脉劲(阴面劲),两者都有侧重,阳面即背面,阴面即胸腹面。俯掌容易得气,立掌容易得劲,想早得气感,立掌较快较强烈。 三体式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单重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初学入门,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手足动作合于规矩,谓之调息。 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若练到至善处,亦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式单重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
三、劈拳 四、崩拳
孙存周论三体式与劈崩入门 三体式 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折纯刚是也(要义详《形意拳学》)。 注意: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
形意劈拳 劈拳者,属金,是一气之起落也。前四节三体重生万物张,三体总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总是上下内外合为一气。故其形像太极,是三体合一,是气之静也。气以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德。按其五形循环之数,是土生金也。故先练劈拳,是气之起落上下运用之,有劈物之意,故于五形之理属金,其形象斧,在腹内则属肺,在拳中即为劈。其劲顺,则肺气和;其劲谬,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合则体壮,气乖则体弱,体弱即必病生,而拳必不通矣。故学者不可不先务也。 劈拳: 第一动作 左手下落时,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落至小腹处,两手同时握拳,左手如托下颏,与左足同时向前,起躜手高不过眉,低不过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侧前进,远近以右足前进不费力为度。 注意:左手向上起躜时,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进时,右足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面正,由前面视之,左拳对鼻。 第二动作 右手与右足同时向前,手随行,随翻足,头微向上抬,落时足跟先着地,仍成三体式。 注意:右手出时肩不可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极度而后翻,身体不可先高后低。 向后转 收式 与前进同,惟若在手与回身,出右手时,由前或后视之同在一线上为要,收式左足极力前进,右足随即跟步。有欲习崩拳先练步之意,不可忽之。
形意崩拳 崩拳者,属木,是一气之伸缩,两手往来之理也。式如连珠箭,在腹内则属肝,在拳中则为崩,所谓即崩拳似箭,属木者是也。其拳顺则肝气舒,其拳谬则肝气伤。肝气伤则脾胃不和矣。其气不舒,则横拳亦必失和矣。此拳善能平气舒肝,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故学者,当细研究也。 崩拳:(学者闻预令即将两手握拳,其它仍如三体式) 第一动作 左足前进,右拳从左拳上少许打出,左拳拉回,右足跟步,手足要一致。 第二动作 同上,惟旧法左首张开,似握右胳膊向前俟,右手退后,方握拳打出,此系实用于发之意。学者不可不知。 注意:出拳时肘靠胁,肩不可先向前,前拳是否心平,后手是否在心下脐上,倘发现身向后仰是塌腰不缩腿根,前扑是缩腿根不塌腰所致,两足相距四寸许,姿势如三体式,惟步小耳。 向后转 第一动作 左足须向前进,再勾回身向右转,右手躜出如劈拳之第一动作,右足提起,膝距右肘二寸许,左腿勿立直。 第二动作 出左手若劈拳第二动作,落右足跟,左足在足尖着地。 注意:两手张开若劈拳势,虽不动要用意向前推,左膝抵住右膝曲处,两腿蹬力,身无高起,重心在左腿,右腿若实若虚。 收势 收势于练习时,似不重要,然寓有进退之意,故亦应同一注意。 注意:形意拳以劈崩形拳为各形出手方发之基础,故练习时亦以此二拳为最难,其它姿势用握拳以崩拳为本,学者于此二拳时时自习,则其它各形自然正确而事半功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