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4

 郭西金 2016-03-27

形意拳劈拳实战注意要点

劈拳的重要在于后手,很多朋友练形意拳都知道有句拳经叫:“如同撕绵”,其劲路就是指此。
真正的拳家交手,都讲距离,这在孙禄堂先生武学著作中有详解,在此不在多论。拳师是不可猛然前冲,否则会被人以逸待劳。好拳手是讲究“后法先至”,而且打拳更本就不是打人,而是打空间距离,更本不需要看人,讲究是“一”没有“二”;但如果先下手就有了“二”,“一”是引手。形意拳的引手和其他门派的引手目的是一样的,只是外形不同而已,其实拳本无拳,凡是只是一理,如果道理明白,自然融会贯通。也不会有什么门户之争。凡是保留下来的拳种都有他独特之处,只是后人练习的好坏不同罢了。形意拳击人,是以身体最近的距离直取对方,可肩、可肘、可膝、可手......,如果用后手劈拳作为防守,也道罢了,如同太极拳之捋,但如果用于进攻可叫人贻笑大方了。因为犯了拳家之忌!因为大家想想后手的距离就知道了,时间对于搏击之人有关重要,有时一拳之距,胜败生死之事已定。用后手击人是将自己性命看为儿戏。劈拳是在引手的掩护下突法之拳,无论何手在前,一旦引出对手反应,不可停滞,在前之手或拳或掌向下劈击,二后手配合下后劈撕对方被引出之手,这是前后手有一合,下面就是平时大家练的劈拳之动作了。得手后,往往人被击出而不知何故。此拳甚毒,不可轻用,拳无定法,甚至使人致盲。本人与他派朋友试手是过去往往引手得手后,轻击对方前额,以达“点到为止”之意,无奈自己功夫不纯,尚没有达到收发自然的地步,在几次试手时,出现击中对手面部导致对手短暂失明,牙齿松动出血,而对手尚不知如何上手所致。形意拳有“当年形意打死人”之说,此言决飞妄语,因出手是周身之整劲,非一拳、一臂之力,动手之时一定要有分寸,切切!形意拳的传授必须要武德好之人方可教之以理。

如何练好形意拳崩拳的发力

很多习练形意拳的朋友都喜欢崩拳,过去形意大师郭云深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名,其再传弟子孙禄堂先生和其子孙存周先生取人之时,往往也用崩拳,如何能练好崩拳并能发挥其力度呢?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打崩拳时,要求整,具体的做法时,要注意胯和蹬脚的角度及后腿膝关节的内扣。如不注意上述几点,崩拳就会变成了蹦拳,不但打不出力道和整劲,而且会脚下不稳,为人所乘。
具体做法:送拳之时,注意蹬腿、合膝、抽胯;
1、蹬腿注意要领:蹬腿时后脚的角度为45度角,这是最科学的发力角度,前人不懂现代科学,但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形意拳脚的角度大多为45度夹角。
2、合膝注意要领:膝如外翻,蹬腿的夹角就是45度角,力量也会分散,不是整劲,这时正确的方式是膝内扣,使后小腿和地面构成45夹角,小腿与进攻方向保持一致,配合蹬腿而力不散,为之整劲。
3、抽胯:打崩拳时如仅仅注意上述两点还是不够的,上述两点加大了前冲力度,但也带来了负作用,就是不易控制惯性给人造成前冲,这样很容易给人机会被其所乘。解决的方法是:注意在打拳时抽反方向的胯,如右拳及抽左胯,这样不但削减了前冲的惯性,而且随着左胯的回抽,右胯自然送出,以腰发力,肩催肘、肘催手、加大右拳的打击力。再配合前两点,形意崩拳的整劲就体现出来了。随着练习实践时间的增多,自控能力也就增强了,久而久之,法成自然。
五、两仪式:单换掌

青龙转身
(一).左青龙转身:起点时譬如一气左旋流行不已,拟欲换身右转,是一气生两仪也,其法右足先走至前边落下。

青龙缩尾
(二).左青龙缩尾:随后左足再往前迈时,足尖极力往里扣。落下与右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膝相离似挨未挨之意,两胯里根均向回抽劲,又兼向外开劲,此式是内开外合之意。腰要塌住劲,此时上身两手仍合住劲不动,两肩似乎有往回缩劲之意,亦谓之含胸,稍微稳住。[眼看前掌]
左青龙返首
(三).左青龙返首:即将右掌伸直,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中、食和无各指朝前,手心朝右外的反掌]停住。右足在右手拧时,一齐随着往外[向右摆步]迈出,足落下与右手上下相齐。两足相离远近随乎人之高矮,总以再迈左足不费力为至善。其时身子微微有往下遁缩之意,左手紧靠着身子在胳膊根窝下边,手心仍朝外往前推住劲。

左黑虎出洞
(四).左黑虎出洞:[右足稍右撇]再将左足迈至前边,仍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仍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仍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两手极力均往回裹劲[两小臂里裹,两手外翻],裹至两手心朝上。裹时两肩极力往回抽劲,又兼往下垂劲式,式似停未停之时,即将腰向右边极力拧去,如拧绳子之意。左手心朝上,肘往下垂着极力挺往劲勿动,左手心朝上随腰拧时,徐徐往右胳膊根外边,与左胳膊成为丁字形,又往前、往高斜着穿出。左肩如同穿在右胳膊根窝下之意[两手心逐渐拧成手心朝里,手背朝外,手指朝上的仰掌],头项竖住劲,随着腰向外扭劲,两眼看所穿之左手,左手穿至极处为止。此劲之理,如同上满表条,不留余隙,外劲形式似合,而内中心气似开、似虚之意,若其不然,胸中恐有内挤气努胸隔心痛之患。[此时面向右侧]
右青龙转身
(五).右青龙转身:身子再往右转走时,先将左足往前直着迈去[身向左偏转45度,左脚向左前方摆步迈出],落下两足相离远近,仍随乎人之高矮,要之再迈右足不费力为至善。左手随着左足迈时,连穿代伸代往外拧劲,右手与左手一齐均往外拧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左手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仍与眉齐[竖掌]。右手仍极力靠着身子,一气推至左胳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俯掌]。腰亦随着左手向右边如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食指稍。两手腕拧时,两胳膊中屈仍朝上,两肘仍朝下,两手腕拧劲时,亦不可拧之容易,似觉拧不过来的意思,两手腕往上托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二者均停不可显露。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两手亦许三五步拧过来,亦许转走周圈拧过来勿拘。要之若走步或换式,总要上下相连,内外六合一气。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成为六合也。
其中意思,练者若是不晓,即求明人指点可也。学者勉力而深思之,功久自能知焉。两仪再往回换式走,与此法之理相同。以后凡换式,自两仪以至于神化之功,虽分左右换式,手法足法,诸处之劲左右无不相同。

六、懒扎衣

第一节
先将两手合向里扭,扭至两手心相对,两手再徐徐同时一气如抱着大圆球相似。两手之距离远近,顺着自己的两肩,向左斜角,自下边往前,又往上边起。两手起时与吸气同时如同画两条弧线,画至离丹田处(即小腹二、三寸许)。

第二节
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即将两手仍如抱着一圆球,靠着身子,与呼气同时往回返画弧线。此种呼吸不可有声。右手画至心口,与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两腿于两手画时,要同时徐徐往下弯曲。弯至里曲圆满,上下似半月形,腰要塌住劲(昔人云:以腰为主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此意也。)。两腿里根同时往回缩劲,右足后根,极力往上蹬劲,(语云:劲起于脚根,亦此意也。)头亦极力往上顶劲,心要虚灵。(将两肩松开,再将气力用意往回收缩,用神逆运于丹田,则心自然虚灵矣)。



回复

举报|9楼2010-02-05 11:48


    • 117.22.20.*


    第三节
    将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时,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足后根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极处。两肩亦同时往回缩劲(即是松开两肩)。两股前节要有力。以上蹬顶伸缩,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先哲云:虚灵顶劲是也。又云;不丢不顶,引进落空,是打手用法之意,不在此例。右足于两手伸时亦同时向前跟步,足尖着地点前左足二三寸许停住。左足于右足迈时.亦渐渐满足着地。两手仍如同抱着圆球相似.两眼随着两手当中看去。

    第四节
    外形式似停,而内中之气不停,两肩里根与两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缩劲,腹内要圆满虚空,神气以意逆运至丹田(神气收敛入骨是此意),再将两手一气往右边,如划平弧线,右手划至与右肩平直,左手心与右胳膊里曲相齐,左足尖仰起,足后根着地,如罗丝轴之意。左足尖与身手,同时向右边旋转,右足根亦同时徐徐着地。两眼望着右手看去,不可停住。

    第五节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很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于右足往前迈时,同时如转一圆圈相似,转至两手心向外。左手心离着右手里腕二三寸许,两手再一气往前推去。两胳膊略弯曲点。左足于两手向前推时同时跟步,足尖着地,离右足二三寸许,右足尖亦同时往下落地,两足尖均对斜角,两眼仍看前右手,微停。腹内要虚空(即是松静)后顶上胯,毂道上提,腰要塌劲,足蹬劲,头顶劲(古人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此意也),两肩两腿,里根缩劲仍如前。亦皆是用意,不是用拙力,以后仿此。自起点至五节,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学者不可忽也。


    懒扎衣,练法分定步、动步两种。定步分四拍,以右式为例:
    一、右手上绷,左手随之,右足进步,左足跟至右足跟,脚尖点地;
    二、右手向右后平捋,左手随之,左足后退半步,右足尖翘起离地;
    三、右手前按,右足进步,左足跟步;
    四、双手握拳下采,虎口向前,手心相对,至两胯前,左足后退踏实,右足退至左足前足尖点地。左右式相同。
    活步练法可前进,也可后退,旨在手足协调即可。
    无极式和三体式要练到每次站30分钟;劈崩两式和懒扎衣左右练习每次要超过百次;单换掌走圈每次要超过30分钟;以上基本功要每日练习,时间要不少于3个小时。

    七、四象式:双换掌

    青龙转身(右)
    (一).青龙转身(右):起点两仪式,无论左旋右转,皆可变换四象双换掌也,先以右旋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从正北往西顺着圆圈转去谓之右旋。

    青龙缩尾
    (二).青龙缩尾:换掌时左足在前,右足随后迈在前边,足尖极力往里勾,落下与左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极力均往外扭劲,腰塌住劲,两胯里根均往回抽劲,式似停未停。

    青龙返首
    (三).青龙返首:即将左手伸直往外拧劲,拧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手心朝外,左足抬起,足尖随着左手拧时,一齐往外摆劲落下,左足后根与右足尖成为错综八字式。两足相离远近,亦随人之高矮。足落下时形虽往外摆,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内里似乎开圆圈之意。腰随着左手往外拧,两肩里根亦均往回缩力,亦是含胸之意。右手仍靠着身子,手心朝外,在左胳膊根窝下边推住劲,肘往下垂着不动。式子身虽停而意未停.



    回复

    举报|10楼2010-02-05 11:48


      • 117.22.20.*


      右黑虎出洞
      (四).右黑虎出洞:即将两手均向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即将右手从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出,右足与右手一齐迈至前边,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寸许,右肩亦极力望着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去,两足后根亦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里抽劲,腰仍塌住劲,式不可久停,譬如书句大长,字当中点点为读句,即一气似断而未断之意也.

      右鹞子钻天
      (五).右鹞子钻天:再将右胳膊靠着右耳,手极力往里裹着劲[经右额]往上穿去 [为竖旋掌],穿至极处手心朝里,身子随着右手往上伸长;左手心朝里[上]在右手往上穿时,一齐往下挨着右胳膊里根落下至肋,手指朝下,手背靠着身子望着右胯穿下,两手分开要上下一齐皆到极处。左足与两手分开时即速抬起。足尖极力往上仰着,靠住右足里胫骨,同时身子往下缩劲,腰亦塌住,右手可极力仍往上穿住劲,左手仍极力往下穿住劲,两眼往上看着右手,身子要稳住。
      右白蛇伏草
      (六).右白蛇伏草:再将右手极力望着左肩尖前边扣去,落于左胳膊上边;身子随着右手扣时,一齐往下缩矮[同时悬着的左脚向左后横跨一大步,落在圆圈线上,身随同向左后转180度,右脚尖里扣,左脚尖外撇成大马步],两手再往前后分开,如同摆物一般,两手腕均往外撑住劲,前后两手虎口相对,两胳膊皆如半月形式。左足与左手一齐往前迈去,足落下要半斜着。腰塌住劲,身子往前扑去,小腹要放在大腿上,两眼随着右手看下来,望前边左手看去,两肩前后极力缩住劲,两胯前后里根亦极力缩住劲。此时腹内要似觉圆圈虚空一般,若是方能得着拳中之灵妙。
      右黑虎出洞
      (七).右黑虎出洞:再将两手极力均向里裹劲至两手心朝上,即将右手靠着身子,望着左胳膊根窝下穿出,手穿至极处,与左胳膊亦成一丁字形式;右足与右手同时迈至与左足尖相齐,落下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亦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腰要塌住劲,随着手穿时往左边拧劲,亦同拧绳子相似。而时身子之劲亦如同表条上满之意,但内中总要虚空之意。内中何以能虚空之意,即着两肩两胯里根皆往回缩劲,则胸中自然有虚空之意,而腹内亦不能有努气拥挤之患也。
      青龙转身
      (八).青龙转身:身子再往左转走时,先将右足往前直迈去落下,两足相离远近亦仍随乎人之高矮,总之,无论何项步法,前走后退要自然为至妙处。右手随着右足迈时,连穿代伸带往外拧劲,左手与右手一并均往外拧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右手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矮仍与眉齐。左手亦仍极力靠着身子,一气推至右胳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腰亦随着右手,向左边如同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手食指稍。两手腕拧时,两胳膊中屈亦仍朝上,两肘仍朝下,两手腕拧劲时亦不拧之甚易,亦似觉拧不过来之意思。两手腕往上托。两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思,二者均停不可显露。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两手亦许三五步拧过来,亦许转走周圈拧过来亦勿拘。要法亦与两仪走步换式,上下相连内外一气之理相同也。此四象练法随分四候则为起承转合之意,实即一气串成之道也。习者要知之。

      八、虎扑二式

      九、云手

      第一节
      先将左手,从左边,胳膊靠着身子,往右边划一下弧线,至右胳膊里根处,似停而未停。左足于左手划弧线时,同时微往右边迈去落地,足尖仍往左边斜着点。

      第二节
      再将右手从右边,胳膊靠着身子,往左边划一下弧线,至左胳膊里根处,似停而未停。左手再从右胳膊里根处,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往左边划一上弧线,从眼前边划至左手原起处,似停而未停。右足与右手划时,同时足尖仍往左边,微斜着点迈去,两足相离二三寸许落下,两足之形式,足尖仍向左边斜着点。再右手往右边划时仍如前,左足再往左边迈去之形式亦如前;惟左足落地之远近,随人之高矮,仍不能移动重心为至善。两手两足循环之式,仍如前。两手之形式,如同两个套环圈相似,循环不已。数之多寡自便。但云手时,腰要极力塌住劲,身子微有向下坐之形式,左手往右,随着往右,右手往左,随着往左,要与两胳膊一气,随着摇动。外形虽然摇动,而腹内之松空,及神气注于丹田,与动作之虚灵,并各处之劲,亦仍然如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