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前的杭州记忆,藏在这条城南老街的炊烟里

 真友书屋 2016-03-27

三十年前杭州的早晨,是什么样子? 


前天碰到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教授,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和所有老杭州一样,回忆起这座南方城市的时候,他不断提起老底子的杭州是怎么样的:


那时候的杭州书画社是年轻人找对象的场所,偶尔还去太平洋电影社看电影;海丰西餐社这样的高档餐厅,是难得去吃一回的;柳浪闻莺和中山公园是饭后最喜欢去闲逛的地方,很多小青年也在那里约会。只是末了他们总会补上一句: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了。


可是其实在杭州,记忆还是在的。林海音笔下那个热闹北京的城南一角,似乎也能在中山南路的这条市井小街上,找到一点旧时的影子呢。


穿过热闹的河坊街,绕过鼓楼旧城墙,就是杭州的中山南路。夜晚的中山南路美食街,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而到了早晨,全部的馆子都疲惫地紧锁大门,满街的落叶也被早起的清洁工人打扫干净,看起来有些萧条安静。而这时,中山南路深处这条被城市包围的小弄巷子,却渐渐苏醒了。 


 在 市 井 的 巷 口 买 一 尾 鲫 鱼 ,
提 一 篮 鸡 蛋 回 家 


络绎不绝的叫卖声和还价声此起彼伏,街口下棋老爷爷们的讨论声一阵高过一阵。如果闭上眼睛听,30年前杭州某个冒着炊烟的早晨,大概就是这个景象。


有座城市正在慢慢醒来。


早起的老人们围在菜摊前


买菜这件事,关乎到全家人的喜好,含糊不得。


早晨5点,良渚的芦笋已经送到了中山南路的大马弄。家里的老人习惯早起,到菜场口挑一袋新鲜的青菜带回家。鸡蛋三块七一斤,买上几斤提回家里给孩子的早饭添一碗水蒸蛋;巷口卖鱼的小摊新到了几尾活鲫鱼,煎一煎再切几块豆腐,熬的奶白鱼汤可以给刚产下孩子的媳妇催奶。


新鲜的蔬果早早地摆开了


实用的竹篮仍然是奶奶们买菜最爱提的。现在的杭州能找到这样做篮子的地方已经不多了,这种用竹篾编的竹篮,结结实实能用上好几年。筐里装了早晨买的新鲜猪肉和带着露水的茄子白菜,还有孩子喜欢吃的新鲜水果,回家做一顿美美的午饭,等着孩子们晚上下班回来饱食一顿。


老奶奶买完菜,

站在路边和邻居说笑


中山南路上的这家文记鱼圆也有二十年了。虽然时间还早,店门口却已经摆出了素鸡和一早做好的鱼圆。老板娘坐在店里用细铁丝在划春笋,准备做素烧鹅的馅儿。老杭州人喜欢吃这种手工做的鱼圆,鱼肉细腻口感也好。


中山南路249号,

一家人守着这一方小店


一天的伙食买完,老人们心满意足地离去。而距离一个早晨的结束,还差一份地道的杭式早餐呢。


 这 个 南 方 城 市 的 早 晨 ,

从 一 碗 豆 浆 开 始 醒 来 


杭州真的是一个自带散漫气息的城市。它永远不疾不徐,不紧不慢,仿佛除了慢慢地生活,一切都是无关的。很多老杭州人习惯早起,买完菜后再去吃早饭。点一碗豆浆,来两根油条,再来一份煎饺。简单的果腹之食,却喂饱了这小巷里多少个的早晨。

刚出炉的油条小笼包,

还冒着热气


粽子店的老板一刻不停地在包好的粽子上紧紧地扎上绳子。老板娘和一对老夫妻在谈论着今天要做200个粽子送到哪里去。大高压锅里还冒着热气,旁边的贴盆里摆着早上刚煮好的肉粽,等待着很快成为谁的早饭。



粽子店老板一刻不停


巷子口的第一炉蛋糕已经摆上了玻璃柜台。有小时候最爱吃的肉松蛋糕,里面涂了一点淡淡的奶油,松松软软,非常香甜。一个穿着花棉袄的阿姨称了两斤,准备带回家给孙女当早饭。我也买了一块松饼,撒了芝麻的表皮,像小时候外婆常在巷口给我买的绿豆饼的外皮,很香很酥。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放在杭州人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葱包烩,素烧鹅,早起上班的年轻人经过打包一份,边走边吃,也是很方便的早餐。一个杭州的早晨,就从手边这一份小小的定胜糕开始了。



 房 子 重 盖 ,

感 情 难 拆 


这么多年过去,在整个城市里能保存下这样一块“房子不比大树高”的地方,也是一个城市的一种坚守。

 

中山南路这一带,在前些年拆迁改造过。现在看到的白墙黑瓦,棕色木门,都是改建的。有的人来了又走,有的人坚守在这里扎了根。房子会重盖,邻里的感情却难拆。


早晨的小巷里,

一个买菜回来的阿姨正在门口洗菜


原来中山中路的灯具店,也搬到了巷子口。老板起得早,很早就开门做生意了。窗户上挂着几盏彩色的灯,像以前的歌舞厅常用的霓虹灯泡。见我在拍照,老板也笑呵呵地站在一旁看。


穿着笔挺,专心致志

下一盘好棋会左右一整天的心情

 

巷里的蛋糕店门口,有个小孩拿着水产摊上的鱼兜在玩儿,对着我的镜头有些羞涩。对小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新鲜的。他不懂得昨天和今天有什么不一样,也不懂得三十年前的小孩爱吃的白糖冰棒和橘子汽水是什么味儿。


鱼圆店旁边有两家理发店:太庙理发店工作的都是杭州老阿姨,穿着白大褂热心地理发;这家鲁记理发店门面更小,人手也少,早起来理发的老人也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等着。店门口摆着一台黄色的公用电话依然可以使用,5毛钱一分钟。


一个弄口摆着修鞋的牌子,再往里一点,破旧的箱子上放着磨钥匙的机器。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东西坏了要修不要换。没有那么多的钱,却有很多的人情味。


这家箍桶店在中山南路上,老板经常坐在店门口做木桶。除了自己做的木桶之外,扫把,蒲扇,筛子,小凳子,都可以在这家店买到。现在在杭州,做这样手艺的人真的不多了,而在过去,拥有这样一门手艺,可是能迷倒很多小姑娘的呢!

箍桶店门口,

老板正专心致志地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闭上眼睛想象,三十年前的杭州早晨,大概还有这样一番景象——

 

年轻的姑娘们打理了自己前天在理发店里刚烫的卷发,换上新买的最时髦的连衣裙,对着镜子好好打扮一番。吃过午饭,坐在屋里等待,心情有点忐忑,也有点害羞。午后不多会儿,腼腆的小伙子就红着脸,骑着二八自行车到了家门口:

 

个么......去红太阳广场看八少女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