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你不好,害的我心烦!”父母的心理界限要划清

 素颜之屋 2016-03-27



心理界线( boundary)是亲子互动中极重要的概念,此概念也将延续到大人们的互动中。



定义: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你的(情绪)是你的(情绪),我的(情绪)是我的。”

“我难过是‘我的’难过情绪,跟‘你’不一定完全相关。”

案  例

母亲见女儿打破碗又哭闹不认错,长期在婆家累积的压力爆发,于是蹲在厨房落泪。女儿发现妈妈在哭,于是停止哭,前去看看妈吗。


最理想状态:心理界线清楚的妈妈会对女儿说:“女儿乖你打破碗是不对,不过妈妈只有因此难过一点点。现在妈妈流泪伤心,主要是因为别的事情,不是你的责任。”

 

最模糊状态:心理界线不清楚的妈妈会闲责“都是你不好,惹得我心烦。我平常已经忍得够辛苦,你还不乖,闹什么脾气!你看看,碗打破了还不认错,整天吵吵吵,我烦都烦死了。我在哭都是你造成的!”

 

普遍状态:大部分家长介于两者之间。妈妈可能会板起脸孔教训女儿,差不多之后就把女儿赶到客厅,自己擦干眼泪默默收拾情绪。有克制力但心理界线不清楚的妈妈虽然尽量不迁怨女儿,但满脑子专注在“该怎么把女儿教好,不让她再度犯错”;却没想到“自己情绪有很多是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压力,女儿打破碗充其量只是引爆点”。

 

心理界线是一种人我之间的心理边界,将他人与自我区隔开来。这条界线是一种限制,同时也是种保护。它限制我们不能轻易地靠近他人的内心,不能轻易地了解他人的感受;同样地它也保护我们不被他人的感受或情绪直接影响,保护我们能在这个界线里面保持自在。

 

这好似两位国小学童同坐一张课桌,中间画了一条边界。既抽象又真实,让我们可以在边界内保持自我范围,却也跟边界的另一边保持距离。


 “你乖一点,我就会高兴”情绪勒索
案  例


女儿发现妈妈在哭,以为是因为自己不乖造成的,因此决定主动做家事、讲好话哄妈妈;希望她开心。

 

人际间的心理界线经常随着互动模式的变化而变动,或进或退,好似跳双人舞般,随着互动行为的节奏而调整步伐,—步步培养默契。前述女儿打破碗,妈妈很伤心。即使妈妈伤心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压力,女儿却不甚明白,于是产生一连串互动行为的变化:

 

孩子的内心戏:女儿搞不清妈妈如此难过的原因,纳闷“这会不会跟自己有关呢?”所以形成一个想法:“如果妈妈难过是跟自己有关,那么最好乖一点,不要让妈妈伤心。”甚至还产生新的行为,希望能弥补妈妈的难过:画图给妈妈道歉、晚餐主动收桌子、讲话甜些。

 

妈妈的感受:妈妈观察到女儿的行为,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自己明确的心理界线,就先从孩子行为中看到:我难过→孩子变乖。

 

“妈妈难过、女儿变乖”很容易让此亲子行为模式得到向增强:妈妈发现女儿变乖,口头称赞。→女儿的猜测获得证实:“果然妈妈掉泪跟我有关,我变乖妈妈就会恢复。以后看到妈妈难过,我就要乖一点,好让妈妈心情好起。”

 

这无形中强化妈妈“模糊心理界线”的倾向,久而久之,妈妈的情绪变成女儿的责任,双方心理界线更加模糊。妈妈不知不觉间养成“用情绪(如发怒或落泪)约束/改变孩子行为”的习惯。

 

最理想而清楚的心理界线是,妈妈能认清:“我的难过是我自己的情绪,跟别人不一定有关。就算跟某人有关,也要搞清楚对象,看是谁让我那么难过。女儿打破碗虽然造成我难过,但只占一小部分。” 


 “妈妈不开心都是我的错”恶性彼此情绪依赖


亲子间模糊的心理界线易产生“情绪连动”:妈妈难过,女儿行为就会改变箭头女儿行为改变,妈妈情绪才会平复→双方越来越熟悉这种互动模式。

 

妈妈的情绪跟女儿的行为原本没有必然关系,如今却勉强将两者牵连,这样“搞错方向”,长期下来易演变成“恶性彼此情绪依赖”( co-dependence)。 


案  例


妈妈主要是因为爸爸疑似外遇,夫妻情感疏离而闷闷不乐。然而女儿却“搞错方向”而希望用行为改变来让妈妈心情好些,于是邀妈妈一同上街。

 

女儿的行为:看到妈妈心情仍差,以为自己做得不够,于是加强“行为改变”的力道。刚开始只是上街逛逛,后来变成拉着妈妈上馆子、买衣服,行为“做更多”。

 


妈妈的情绪:


1. 心情还是不好

但妈妈难过是因为爸爸的关系,所以女儿费心思陪妈妈逛街,充其量只能让妈妈心情“好一点点”。刚开始想说女儿贴心,强颜欢笑也罢。后来女儿“做更多”,妈妈受不了,脱口而出:  “你不要只顾自己开心,老要我陪你逛街!”这下女儿可冤枉了,非常委屈地说:“我看你心情不好才陪着你,怎么反过来怪我呢!”于是母女之间反而产生“真正母女问的不愉快”。这新的互动冲突会累积在原本妈妈跟爸爸之间的不愉快之上。

 

2. 心情真的变好

母女俩逛逛街,结果妈妈心情“真的变好”。此后每当妈妈心情不好就找女儿散心,对夫妻失和的真正原因视而不见。而女儿今后只要见妈妈心情不好就排除万难陪着妈妈,即使临时请假或对朋友爽约皆在所不辞。母女情绪连动越来越频繁,彼此紧缠离不开对方,形成“恶性彼此情绪依赖”。

 

这是当初没区分好心理界线的结果。但事实上,妈妈的情绪大部分是跟爸爸相关,与女儿没有直接关系。妈妈应该在理智逻辑上搞清楚心理界线,告诉女儿两者关连性,加以区分。妈妈感谢女儿贴心,却也不勉强强颜欢笑;女儿懂了,依旧贴心帮妈妈捶捶背、带些好吃的回家。女儿尽她努力,不将妈妈情绪当作自己的责任,不因妈妈情绪仍差而过度自责。妈妈也能在这种情绪支持下,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